<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离开泸水我们沿着230省道,到达了保山龙陵县。到了这里一般意义的怒江大峡谷就算走完了。离开怒江后,按计划我们将拜访怒江西岸的著名边陲小城腾冲。腾冲是云南省直属的县级市,由保山市代管。管辖5800平方公里土地,64万人口,在云南算是一个大县。市区东距昆明606公里,距缅甸密支那200公里,距印度雷多602公里,是中国通向南亚、东南亚的重要门户和节点。腾冲也是著名的侨乡,一座历史名城,一座以火山温泉闻名的旅游城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驶过这座美丽雄伟的龙江大桥(无人机拍摄)就进入腾冲地界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龙江大桥位于保山与腾冲之间,是横跨龙江(瑞丽江上游)的超大悬索桥,主跨近1200米,塔高169米,2016年建成。据说是亚洲最大的同类桥梁之一。这是一座位于滇西山水之间,异常宏伟秀美的大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3月8日到达腾冲,此时新冠疫情开始在全国蔓延,进入腾冲需要满足非常严苛的条件,不仅需要48小时以内的核酸阴性报告,还不能经过有疫情发生的地级市(行程码不带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腾冲对于我们来说是一座即熟悉又陌生的边陲小城。说熟悉是因为从各种资料已经了解腾冲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也是茶马古道的起点之一。特别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末期,这里又成为了支撑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接受国际援助物资的主要通道。说不熟悉是因为我们一行驴友中还没有人曾经实际到此亲身体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晚我们的边城腾冲之旅就从这座闻名的马帮大院开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腾冲第一站:马帮大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马帮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是谜一样的存在。在腾冲有一处地方可以让我们全方位了解体验马帮文化,这就是闻名的马帮大院。一位在此经商的青岛老乡(也是我们驴头的发小)将我们带到了马帮大院。大院位于腾冲市南部腾越镇中绮罗许家巷观苑小区8号,隐蔽在一条狭窄的乡土巷道里,两侧房子的墙壁大多都是用土坯或者本地特有的火山石垒砌而成。马帮大院的门楼并不特别雄伟高大,此类所谓的大院在腾冲和顺古城随处可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迈入大门,宽敞的庭院内甚至还有小桥流水,叠石假山,花团锦簇的江南园林设施。院子内别有洞天,都是古色古香的老建筑。在四周的墙壁上,挂有关于“马帮”的简介及发展历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马帮大院内的这些花草盆景与想像中的大漠古道似乎有些格格不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此地有一种说法:“腾越文化看绮罗,绮罗文化看马帮”,说明马帮大院所在的绮罗是马帮文化的核心。大院内无处不在的文字和图片都在帮助我们了解马帮以及其承载体:茶马古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何谓马帮?其实马帮就是以骡马为交通工具,组织起来运输交易货物的一群人。他们是茶马古道上的真正主角。在当地的高山深谷,沼泽密林中,为了应对险恶的环境,马帮内形成了特有的生存方式,即马帮文化。马帮大院内主要展示了包括马帮马具文化,马帮茶文化,马帮饮食文化等内容。图中就是真人大小的马帮雕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国历史上,马帮是一个另类群体,历艰难险阻,经风餐露宿,有诗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抛妻别子走天涯,骡挂铜铃马戴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穿山越水经风雨,九死一生换荣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就是马帮的真实生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马帮大院内的五福堂依然保留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现代的声光电技术也用来呈现旧时光的场景:马帮煮茶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茶马风情园述说着旧时马帮生存的一点一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镶嵌在墙上的茶马古道示意图瓷画。腾冲位于茶马古道核心位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到过云南的游客都知道,这里无处不在的是以缅甸翡翠为主体的珠宝店,马帮大院当然也不例外。腾冲的手工业有着悠久的历史,特别是玉石加工工艺较为发达,是云南缅玉的加工与集散地,又有“翡翠城”的美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赌石是滇缅地区特有的一种活动,是以缅甸翡翠原石为标的赌博性活动。腾冲是著名的赌石之乡。马帮大院也有一间赌石店。不过看起来更像一间展览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刀穷,一刀福,一刀切出亿万户。不过在赌石行当里,成为一刀穷的是大多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天我们去马帮大院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品尝马帮宴。马帮宴是根据在茶马古道途中的食用方式以及食物研究制作出的系列美食,称为“马帮菜”。主要包括土锅子、炭烧牛肉、大救驾和昆虫杂菜汤等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天晚上是当地青岛老乡请我们吃马帮宴。其中“大救驾”是腾冲特色美食。据说明朝被灭后,永历帝朱由榔辗转逃至腾冲时断炊,腾冲老百姓炒饵块奉上充饥,永历帝感叹“这真是救了朕的大驾”。此后炒饵块就被称"大救驾"。食材饵块是一种用米饭碾碎后制作的米粉样食物。“土锅子”是一种土陶火锅。用鸡和鲜排骨熬成骨汤为底料,涮青菜为主,以芋头、山药、萝卜、黄笋等十几种植物原料和动物原料,边煮边吃。“炭火牛肉”:锅上层铺牛肉片,下层配白菜、土豆在炭火下烹煮。“昆虫宴”是油炸蚕蛹、蚂蚱等昆虫制作而成。再配上当地土酒,成就一场马帮盛宴。马帮美食不仅是味蕾的享受,也是在舌尖上深入了解马帮文化的一个途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和顺古镇探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二天我们先去泡了个温泉,下午访问的景点是和顺古镇,其位于腾冲县城西南4公里处。这里民风淳朴,生态良好,建筑古色古香,是探古寻幽的好去处,目前是国家4A级景区。古镇还是云南著名的侨乡。该乡目前人口不到6000人,而侨居国外的和顺籍人却有万人之多,分布于13个国家和地区。这是和顺古镇作为南门的牌楼。门上书写的“士和民顺”四个大字给出了古镇名字的全部含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高大的“仁里”牌楼标示着这里居民的精神追求。此牌楼是近年重建,原牌楼在上世纪中叶已经被当做四旧毁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沿着由火山岩条石铺就的石板路进入古镇,恍若时光倒流,似乎返回到那只听说过的旧日时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巷道两边一座座民居无不述说着过去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不过沿街的民居有些重新粉刷过的白墙和时尚的标语牌有些过于刺目,瞬间破坏了已有的带入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一个转角处,古香古色的传统民居中竟也出现了现代麦当劳的Logo。不过如果不仔细看,与古镇竟也毫无违和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和顺古镇素有“华侨之乡”、“书香名里”的美名。一座座古刹、祠堂、明清古建筑疏疏落落地散布在山丘溪流之间,确实能唤起思古之情。与其它所谓的“古镇景点”不同,这里除加建了少量必要的旅游设施外,基本保持了原貌,古镇村民也仍然保持着原来的生活状态,确实是一座原生态的古镇,保持着其古朴的风格不曾改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最值得和顺人骄傲的是这座图书馆。和顺图书馆号称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由当地华侨集资于1924年建立,已经有98年历史。馆舍为中国传统建筑,美观素雅。馆中藏书13万余册,其中许多古籍颇为珍贵。可见当地人一直是非常重视文化教育。当代名人,胡适、熊庆来、廖承志等在此留有题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反映和顺文脉的另一处建筑是和顺文昌宫。文昌宫是我国常见的庙宇,供奉文昌帝君,民间称文曲星,主文运。和顺文昌宫始建于清道光年间,楼阁下镶嵌的《和顺两朝科甲题名碑》记录了和顺历史上8个举人,403个秀才的“事迹”。当然这项成就也未必与文昌宫完全挂钩。文昌宫也曾是1940年由华侨捐资创办的益群中学旧址,著名教育家寸树声担任首任校长。在古镇的六百多年历史中,中原文化、西洋文化、南诏文化、边地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使文人官吏辈出却是事实。此地在抗战后期还作为解放腾冲的前线指挥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寸氏是和顺古镇大户,其寸氏祠堂是和顺古镇的标志性建筑。祠堂内建有正殿、厢楼、花园、客堂、大厅、二门、大门。大门外有两层石月台。寸氏宗祠建于明代,经清代扩建。在1935年由寸氏族长寸性怡主持重修新大门。寸氏祖籍四川,而今寸家子孙分布于世界各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寸氏家族墓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古镇中的豪宅:“一品振威将军第”非常瞩目。此系清朝从一品大员振威将军,腾越总兵张松林老宅,初建于光绪末年。此宅原先并不在和顺,而在腾冲市内,2006年有人将其原样搬至和顺,改建成了客栈。借助古宅营商倒是一个好主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旁边的说明可知,张松林任腾越总兵时曾经参与了晚清政府的最后一场对外战争:片马之战。缘由是驻缅英军入侵腾越属地,我军民奋起抵抗。总兵府与美丽的和顺湿地毗邻,远处是青山沃野的田园秀色,近处是野鸭白鹭翻飞的湿地风光。入住客栈者,小桥流水杨柳荷塘的水乡美景可尽收眼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可能都听说过,在中国旧时代,但凡有点成就功绩都要用建筑的形式“显摆一下”,树碑立牌坊就是显摆的手段之一。和顺名人多,因此和顺古镇内也有许多牌坊。其中最著名的是三座百岁坊:水碓李德贵妻百岁石牌坊、贾家坝贾李氏百岁木牌坊,东山脚许廷龙百岁木牌坊。由此看来这里百年前称为长寿之乡也名副其实(超过国家标准)。图中便是贾氏百岁木牌坊。门楣中的“民国人瑞”四字为时任云南省都督蔡锷将军手书。不过原有牌坊大多在文革期间被作为“四旧”拆毁,目前所见也都是后来重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由于临近缅甸玉石产地,和顺古镇被称作大马帮驮来的翡翠之乡。因此这里也深受马帮文化影像。古镇内有一个“大马帮博物馆”很吸引眼球。据说这里马帮的头儿叫“马锅头”,馆内的很多展设与其有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天大马帮博物馆没有开门,不过在附近街道上也有不少反映马帮的雕塑。虽然马帮似乎在当地很有影像和地位,却似乎并不受百姓待见。和顺有个歌词述说到:“大姐回家泪汪汪,愁眉苦脸诉爹娘,有女莫嫁和顺乡,十年守寡半月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组石雕是马帮出发的场景。和顺人世世代代外出闯荡,形成了特有的生存方式。以至于这里的男孩子被要求长大成人后都要闯一次南阳才能成为男子汉。这也是这里成为侨乡的主要原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和顺村头有小河绕村而过,两座石拱桥跨河而建,形似双虹卧波,故名双虹桥。该桥由号称桥头老爷的寸玉组织村民修建。双虹桥造型精美,桥畔绿柳成荫、水中红莲映日;桥下群鸭戏水,鱼翔浅底,构成一派高原水乡的恬美风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桥头老爷寸玉曾在明朝正德年间担任朝廷的鸿胪寺序班、四夷馆教授两个职务。寸玉退休还乡后组织修建了双虹桥,桥建好后把剩下的银两埋在地下,留给后人修补桥时备用。并立了这块“桥倒碑修,碑倒自修”的碑以示提醒。意在桥倒了要挖出碑下银子修桥,如果碑倒了就是银子没了,乡民要筹钱自修。传说有外地人悟透了其中的含义,晚上把碑推倒盗走银子。此为传说,不可全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和顺人家院内有一块匾叫“白发朝仪”,就是用来称赞桥头老爷寸玉虽然年纪大了还在为朝廷效力的精神(小车不倒只管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古镇内还有一处千手观音古树群景点也颇具特色,由七棵百年古樟树组成。其中五棵沿一直线而列,枝干向四周伸展,远望似千支手臂向四周展开,神似传说中的千手观音(不知道千手观音舞蹈演出是否借鉴了这里?)。另外两棵站立两旁,恰似观音菩萨的文殊、普贤弟子。树旁一条历经数百年沧桑的石质古驿道蜿蜒西去。这是和顺人祖辈“走夷方”,下南阳之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和顺古镇处处都体现着江南水乡特色。走近龙潭湖边依栏远眺,映入眼帘的是朦胧的远山,黄色油菜花田。驻足近观有古老精致的民舍,汩汩滚动的水车。岸边绿影婆娑,垂柳拂岸。实在分不出与烟雨扬州的区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搬一把竹椅坐在水边,目送夕阳余晖落下,我想这也是无数游客千里迢迢来古镇小住最难忘的场景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河边一位红衣女子正在洗衣,柔和的夕阳将光洒在脸上、身上,体现出的是一种田园之美,呈现的并无劳累。古镇里建有多个这样的洗衣亭,据说这是远离家乡的男人,为家中的女人建造的,体现对女人的疼爱。作为侨乡和马帮之乡,洗衣亭何尝不是思念亲人,等待远归亲人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立在一扇匾额为和顺小巷的门洞前朝里观望,只见重重院落,层层门厅,砖雕门楼,红灯高悬,人间烟火仍在,民居古风犹存。这是古镇专设可以进入参观的民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院内完全是一幅江南水乡的园林景色。夕阳下,映入眼帘的一切都宛如一幅水墨画,栩栩如生,说不出的静谧温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整个民居建筑雕梁画柱,镂窗铭扇,无处不精致,就连门匾对联内容都透着雅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如这幅“坐花醉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夜幕降临,和顺古镇在夜的映衬下,显得安详、宁静。湖心小亭被四周的灯光点亮,晶莹的倒影印在龙潭水面,静谧的和顺古镇在月光下显得轻盈,灵动,给人一种朦胧的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滇西抗战遗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滇西一般指云南省昆明以西地区。而说到滇西抗战则范围更窄,仅限于怒江西岸。众所周知,我国人民经历的抗日战争在时空上有三种说法:时间最长的是十四年抗战,起源于1931年的918事变,日本侵占了我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居中的是8年抗战,起源于1937年的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铁蹄开始踏遍关内大地。还有就是包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内的远东抗战,起始的标志是1941年冬日本偷袭珍珠港,入侵东南亚。这时作为同盟国的中国也组织了远征军,在1942年~1945年参与了缅甸战场的抗日。从空间上来说,我国的抗日战争主要有蒋介石领导的正面战场抗日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抗日。其实还有一个不为多数人所知的,由赫赫有名的中国远征军来执行的滇缅战场抗日。来到怒江西岸的腾冲,恐怕没有人可以忽略那段气壮山河又血肉横飞的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了解那段历史,参观位于腾冲市中心的《滇西抗战纪念馆》最合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滇西抗战纪念馆位于腾冲市腾越镇天成社区太极小区2号,占地总面积53300平方米,由大门、甬道、忠烈祠、烈士墓塚、纪念塔及展览厅组成。这里是回顾滇西抗战历史,展示滇西人民,特别是中国远征军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事迹,以及缅怀数十万先烈的唯一场所。进入展览大厅迎面就是展现滇西军民奋勇抗日的巨大浮雕。浮雕前面有三座人物雕塑,分别代表着滇西人民、远征军将士和国际盟军三个抗日主体。地面上利用投影方式给出滇西抗战的各个时间节点。其中展厅部分分为:抗战后方、御敌前线、怒江对峙、绝地反攻、逐寇出境、老兵不死、祈愿和平、二战兵人展、日军滇西细菌战罪行展、阙汉骞将军遗物展十个部分,展览面积6000多平方米,馆藏实物10万多件,展出实物22000件,图片1700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展览馆旁边矗立的警钟长鸣雕塑。时刻提醒人们:千万不要忘记和平的来之不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滇西抗战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保卫滇缅公路,远征军入缅参战。1941年经过四年的艰苦抗战,中国的大部分领土,特别是沿海城市都被日寇占领。香港陷落后,中国接受国际援助的唯一通道就只剩下紧急修筑的滇缅公路。1941年12月,日本攻击珍珠港后在中国西南的滇缅方向开辟了一个新的战场,妄图掐断这条中国唯一的生命通道阻止中国获得国际物资。为了保护这条通道,同时应驻缅英军的要求,中国政府组建了一只十万人的远征军入缅与英军共同作战阻击日本军队。在经过初期的一些胜利之后,联军遭遇了连续失利!远征军经过浴血奋战后,一部退入印度,一部退回国内。日军占领了缅甸和包括腾冲在内的整个怒江西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在惊险击退日寇夺取惠通桥,进而攻击昆明,威胁中国抗日大后方的攻势后,中国远征军与日本侵略军隔怒江天险进入了两年的相持阶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3.进入1944年,国际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最后阶段。中国驻印远征军和驻滇远征军先后开始战略反攻,分别实施了缅北战役和滇西,并最终全部解放了滇西和缅北,同时也付出了巨大伤亡代价!中国远征军先后有四十万军人参战,付出了近二十万人伤亡!至今还有大量远征军将士的遗骸抛尸异国他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展厅的侧面墙上悬挂的数千顶钢盔,都是从滇西民间征集而来。每一顶钢盔都代表着一位为国捐躯的烈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展厅内展览的主题是《极边第一城的血色记忆》:采用现代声、光、电相结合技术,将八十年前的那场战争重新呈现在观众的面前。展出的内容分为“驿路商旅翡翠城”,“救亡的呐喊”,“859个日日夜夜一腾冲抗战”,“炮火中诞生的大动脉”,“历史的丰碑”五个部分。其中有大量当时留下的珍贵实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滇西反击战能够取得成功离不开当时盟国的全力支持。远征军几乎的全部装备都来自美国的援助。其中展馆内这辆美式吉普车格外醒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是一辆武装吉普车,用于战场作战行动。此外在持续半年多的滇西反攻战役中,几乎每一次攻坚作战,都是在美空军的支援下完成的。中国军队也是第一次在有空中优势的情况下作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滇缅公路这条生命线被日寇占领以后,盟军及时开辟了这条跨越喜马拉雅山的驼峰航线,不惜代价继续为中国抗日将士运送武器弹药,粉碎了日本要困死中国的阴谋。驼峰航线是根据《中美抵抗侵略互助协定》,美国无偿援助中国大宗军事物资的主要通道,在三年多的时间内通过驼峰航线中国一共获得65万吨战略物资。也标志着美国成为抗战后期援华的最主要国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而驼峰航线也是世界战争空运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条件最艰苦、付出代价最大的空运线路。在3年的飞行中,美军共损失飞机1500架以上,牺牲飞行员近3000人。参与其中的中国航运公司也先后损失飞机48架,牺牲飞行员168人。与此同时,中国人民也为取得全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自己的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为此也有大量盟军官兵洒血滇西大地。这里展出了在滇西战场上的牺牲的部分美国军人生前照片。中华民族是一个知道感恩的民族,这些国际主义战士的音容笑貌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滇西抗战纪念馆的后院就是完建于1945年7月7日的国殇墓园,该园位于叠水河畔小团坡下,作为祭祀滇西抗战期间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腾冲收复战中阵亡将士的纪念陵园。辛亥革命元老李根源先生为其题名“国殇墓园”。建筑包括忠烈祠、烈士墓、纪念塔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是建于小团坡顶的纪念塔。纪念塔上部有20集团军司令霍揆章题书的“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克复腾冲阵亡斗士纪念塔”,下部有李根源题书的“民族英雄”四个大字。腾冲会战是一场从1944年8月2日~9月14日,历时四十三天的血战,在美空军的支援下第二十集团军全歼日本守军六千余人,远征军有和盟军也有九千多人阵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忠烈祠位于国殇墓园内小团坡前,属于墓园的一部分。上檐下悬蒋中正题“河岳英灵”匾,祠堂正门顶上有大书法家于右任手书的“忠烈祠”匾,祠内外立柱悬卦何应钦及远征军二十集团军主要将领的题联,走廊两侧有蒋中正签署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布告”,时任二十集团军总司令何援章的“腾冲会战概要”,“忠烈祠碑” 等碑记。祠内正面墙上挂孙中山像及遗嘱,两侧悬挂中华民国国旗和中国国民党党旗,上有“天下为公”横额,两旁分嵌“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遗训,中嵌“总理遗嘱”。两侧墙壁上嵌有76方抗日阵亡将士名录碑。祠前平台正中刻有蒋中正题、李根源书的“碧血千秋”石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小团山上3346块烈士墓塚以纪念塔为中心呈辐射状,按作战序列成纵队有序排列,碑上刻有烈士的姓名及军衔,碑下葬有烈士骨灰。可惜还有更多烈士遗骸已无从查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另外陵园内还建有一座60米长,四米高的大型石质浮雕墙一座。著名将领、人物的锻铜雕像十组。均为近年新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国远征军名录墙是纪念馆的主要附属工程,建于纪念馆西侧,全长133米,高四米,上面镌刻着10万多名参与滇西抗战的中国远征军将士、盟军、地方抗战游击队、地方参战民众、协同参战部队和单位牺牲人员姓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值得一提的是国殇墓园内还有一座日本侵略军的墓穴。位于入园后大门右手边。据说内埋日本侵略军驻腾冲148联队藏重康美少将等两名主官(或四名)。此墓并非偶然出现在此,而是建筑国殇墓园时有意为之。据说墓中日军指挥官的尸体被扳成反绑呈跪姿、面朝小团山中国军人墓的方向,以示对烈士的谢罪。其中“倭塚”墓碑是李根源先生题写。这座“倭塚”的存在自然刺痛了日本人,其曾向我国提出拆除“倭塚”并归还遗骸的要求,后被我方拒绝。传说日本还曾提出以十亿元的投资换取“倭塚”,同样被拒绝了。先不论在中国烈士陵园内建羞辱性“倭塚”是否适当,日本的侵略屠杀带给中国人的伤痛,显然是难以消除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正如李根源先生所言:八年浴血抗天骄,杀气如云万丈高 ,写就一篇新战史,留将百世告同胞 。无疑,展览馆中昭示的中国军人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行为,会给每一个到过这里的游客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