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22px;"><i><u></u></i></b><i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u></u></i></p><p class="ql-block">古店街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古店街是卡房乡的政治、文化、商业中心,街东西长约500米,街中间是个丁字路口,路口南头是古店大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古店街都是砖瓦房。 街东头有一棵两人抱粗的白果树,枝繁叶茂,远远望去像一把偌大的伞,果熟时节,树上挂满了黄橙橙的白果,每逢夏天,街上的居民和来往的行人,都爱在树下乘凉,伏天烈日炎炎、酷热无比,可树下微风习习、很是清爽,乘凉的人坐在树下都不愿意回家,真是大树底下好乘凉。 </p><p class="ql-block"> 在白果树边住着一户远姓人家,高高的树枝伸过他家屋顶,他们祖孙三代一起居住,爷爷瘦高个子,头发稀少秃顶,他会铁匠活,都叫他远铁匠,路边几间低矮的瓦房,是他的铁匠铺,他卖铁器农具,也给村民加工磨损严重的锄头、铁锹、砍菜刀、斧子, 化铁器的炉子、风箱设在瓦房门口,总看见秃顶爷爷拿着很长的火钳,在炉子里翻动,一边来回拉风箱,风箱发出呼呼声,炉火通红,火苗呼呼往上窜,翻动一阵,便钳出烧得通红的铁块,放在铁凳上,爷爷与另一位师傅,面对面的用大锤,你一锤我一锤的砸着铁块,乒乓声传的很远,热天他们光着膀子,肩上搭一条毛巾,不停的往黝黑的脸上擦汗,后背像是洗了淋浴般淌着汗水,打铁是力气活,也是技术活,他们没有图纸、模具,凭着经验砸出工具的形状来。 </p><p class="ql-block"> 铁匠铺往西是粮管所,街边的砖瓦房有粮管所的办公室,有的住着他们单位的家属,旁边有一个能走大卡车的门洞,里面是粮管所仓库,仓库是长方形、很大,房顶用水泥抹成圆坡形,看着像一个偌大的长方形碉堡,仓库门口是一个比篮球场还大的广场,水泥地面很光滑,每年村民要到这里来上交公粮,公粮是按人头交,每年水稻、麦子成熟后,村民把最好的水稻、麦子晒的干干的,人背、架子车拉、两小兄弟抬,送来交公粮,对公粮的质量要求很严格,必须要晒的干透,不能有一点湿,尽管在家里晒了好几天,到这里来还得晒,直到工作人员检查合格才行,这广场就是晒粮的地方,村民上午送来粮,得在这里晒上大半天,晒粮得照看着,有麻雀来啄吃,到下午验收后才回家,得忙活一天。 </p><p class="ql-block"> 粮管所对面是食品站,计划经济时期,只有食品站有权屠宰猪肉卖,村民的鸡蛋也是送到这里来卖。 挨着食品站是供销合作社,都叫它供销社,古店街道两边的砖瓦房,大多是供销社的门市部,像书店、烟酒糖茶、服装鞋帽、布匹、家用电器、针头线佬,还有收购站, 都是供销社经营,那时候的供销社红红火火,供销社里的售货员,大多是县城分配来的男女小青年,他们个个白白晰晰,靓丽洋气,与我们这些干农活粗黑的庄稼人,对比鲜明,我们很羡慕她们是公家人(吃商品粮),羡慕同时自觉矮她们一截,买货时赶上有的售货员傲慢,带搭不理的,我们也只能在心里默默的想:这人真大,吃商品粮就了不起了。 </p><p class="ql-block"> 街中间是卡房乡医院,我们叫它大医院,说是大医院,也没有检查病的机器设备,看病也只是打点滴或开药,村民有病也很少来这里看,一般都是到村里小医院看,平时感冒发烧,吃点消炎药,退烧药之类的。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医院很是红火,那是一个轰轰烈烈的计划生育时代,卡房乡内的已婚妇女,都要到这里来上环、结扎、超生怀孕的堕胎,大医院为计划生育做出了里程碑式贡献。 </p><p class="ql-block"> 在大医院斜对面是税务所,我们有腊月杀猪过年的风俗,杀猪要到税务所买税票,一头猪上税2.5元,那年代买一个小猪崽十多块钱,2.5元对农民来说也不少,村民都很自觉的上税,没有一个偷税漏税的,想想现在大明星偷税上亿,可见我们村民的忠诚和纯朴了。 税务所西面是农村信用社,那时候温饱都成问题,能到银行存钱的人寥寥无几,相反多数村民因缺钱用,把祖辈留下来的银元,拿到农村信用社来兑换,一块袁大头,兑换人民币2.5元,兑换的钱有的给孩子交学费,有的买口粮,当时有不少人来这里兑换的。</p><p class="ql-block"> 近丁字路口处,是邮电所,那时候交通、通讯都很落后闭塞,有事就是写信、发电报,总看见邮电所工作人员,穿着橄榄绿服装,骑着橄榄绿自行车,自行车前直梁上挂着绿帆布袋子,挨乡村送信件,那时候道路崎岖狭窄,送信人员一天很辛苦的。另外报纸、杂志都是到邮电所订阅,还有汇款等业务,</p><p class="ql-block"> 古店街丁字路口西侧,就是卡房乡政府办公所在地,大门边挂着醒目的大牌子:卡房乡人民政府,庄重威严,大门里有好几排砖瓦房,有各部门的办公室、会议室和食堂。</p><p class="ql-block"> 乡政府对面是人民大礼堂,在当时大礼堂是古店街标杆性建筑,它有高、大、长特点,大礼堂比周围的砖瓦房高出一倍,也是青砖黑瓦建成,房梁是八字架木头结构,南北有十多间屋子长,每间都有八字架房梁,走进大礼堂给人高大空旷的感觉,室内南头是主席台,有半人高,主席台有两间屋子大,木板结构。大礼堂东、西墙上有玻璃窗户加钢筋护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县戏剧团和浒湾戏剧团,在上面唱过戏,最多的还是在大礼堂放电影,台下是一排排木头做的长条椅子,椅子都有木板靠背,在大礼堂不管是唱戏还是放电影,都收门票,门票一角到两角五分不等,有的为了省门票钱,趴到窗户上往里看,一场下来,腿蹲在窗户台上又麻又酸。</p><p class="ql-block"> 大礼堂有三道大门,分别东面两门,北边一门,北面房头与大礼堂隔出两间屋子大的地方,建成两层楼,二楼地面是木板铺的,走在上面咚咚声很响。从北大门进来,左侧是木楼梯上二楼,正面是一面墙,墙右面是一个双开门进大礼堂里。很有特点的是,正面墙上有一幅很大的人物画,画有两个军人,一个站着双手侧举着手榴弹,一个弯腰跨步手握大刀,另一只手掌用力推向前方,画像很逼真,军衣、军帽、五角星、凝重严肃的表情,还有那带着怒火、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下面有一行字:“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进来的人们,到画像前都要驻足观看,心中总能激起莫名的想法与执念。</p><p class="ql-block"> 古店街的西头是古店完小,和卡房乡中学,古店村的孩子都在古店完小上学,那时候每个村都有小学校,卡房中学从前是高中,后来高中学校合并到县城和千斤乡高中了,卡房乡改成了初中学校了。</p><p class="ql-block"> 斗转星移,转眼几十年过去了,如今的古店街楼房林立,街道繁荣,村民安居乐业,一片祥和、欣欣向荣的景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2.4.5.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