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听了刘老师和康老师的《克和千克》一课受益匪浅,两位老师对学生量感的培养设计了大量的活动,操作性强,实效好。</p><p class="ql-block">1.给出生活中常见的口香糖,坚果,让学生掂一掂,再让学生掂一掂1克重的2分硬币并记住这种感觉,再找找生活中1克重的物品,再判断生活中比1克轻的物品,慢慢到50克重的鸡蛋,100克方便面,500克盐,2袋盐1000克,理清克和千克的关系。</p><p class="ql-block">2.让学生掂一掂两袋盐也就是1千克有多重,再到生活中,4本数学书,4个苹果,5个土豆,15枚鸡蛋约1千克。再到比1千克重的洗衣液3千克,苹果净含量25千克,计量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p><p class="ql-block">3.分组称物品,托盘秤称酸奶,字典的质量,弹簧秤称沙子,矿泉水的质量。</p><p class="ql-block">学生经过大量的掂一掂,比较,称一称等操作实践活动,对克和千克有了很好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今天听了杨老师刘老师 《数数.数的组成》,教师选材贴近学生生活,学生,车辆,小棒,方块等,这些学习资源既是形成抽象数概念的桥梁,又为培养学生的数感提供了直观支撑。2.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数概念。老师准备了小棒,让学生独立数出小棒的数量。3.重视学生思考方法的获得。如数数过桥游戏,让学生用不同方法从80数到100,活跃了学生思维,体会了数数方法的多样性。</p> <p class="ql-block">上午听了来自黄麟乡的胡老师和江老师带来的《数数、数的组成》一课,两位老师笑容甜美、声音洪亮,整堂课以灰太狼抓小羊为主线,贯穿数数和数的组成 上午听了来自黄麟乡的胡老师和江老师带来的《数数、数的组成》一课,两位老师笑容甜美、声音洪亮,整堂课以灰太狼抓小羊为主线,贯穿数数和数的组成等知识点,教学环节清晰、内容充实。</p><p class="ql-block"> 但是,孩子们好像对数数掌握的不是很好,或许是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1.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可能需要老师更多的引导,前面孩子们对于“10个一是十”,“十”这个计数单位还没有深入心里、脑海里,以致于在动手操作中,孩子们数数的时候就有些乱,也更没有方向,甚至有些孩子还不知道该怎么数。老师是否要在活动之前提出更加明确的要求,让学生有目标、有方向的去摆、数,这样的操作活动更加有效。</p><p class="ql-block"> 2.在汇报展示这个环节,是否可以多让几个学生展示自己的数法和想法,让孩子们体验数法的多样性。等知识点,教学环节清晰、内容充实。</p><p class="ql-block"> 但是,孩子们好像对数数掌握的不是很好,或许是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1.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可能需要老师更多的引导,前面孩子们对于“10个一是十”,“十”这个计数单位还没有深入心里、脑海里,以致于在动手操作中,孩子们数数的时候就有些乱,也更没有方向,甚至有些孩子还不知道该怎么数。老师是否要在活动之前提出更加明确的要求,让学生有目标、有方向的去摆、数,这样的操作活动更加有效。</p><p class="ql-block"> 2.在汇报展示这个环节,是否可以多让几个学生展示自己的数法和想法,让孩子们体验数法的多样性。</p> <p class="ql-block">上午听了来自小溪乡的汪老师和何老师带来的《100以内数的认识》一课,收获不少,一堂课下来,收获的效果也很不错,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说说:</p><p class="ql-block"> 1.教学中,老师让学生动口数数、动手摆数,在数数和摆小棒中,让学生知道拐弯数是怎么数的;</p><p class="ql-block"> 2.动手操作过程中,老师引导到位,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一起数数,体验数数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组织有序、扎实有效,值得回味,如果能够在数数中适时放手,让学生有机会独立摆小棒数数,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或许还会有新的发现。</p> <p class="ql-block">第二节汪老师的课堂听下来感觉很舒服,整个流程很流畅。很有亲和力。首先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以学生为主。比如让孩子自己提出10个10个数的好方法,让孩子自己知道满10根就捆起来,让他们发现几个十就是几十。让孩子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感知、理解数的组成。…如果时间分配上再好一些,再拐弯数的数数上浪费了好多时间,在这里数的时候可不可以用课间演示一下让孩子有更清晰的认识呢?</p> <p class="ql-block">今天听了杨老师刘老师 《数数.数的组成》,教师选材贴近学生生活,学生,车辆,小棒,方块等,这些学习资源既是形成抽象数概念的桥梁,又为培养学生的数感提供了直观支撑。2.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数概念。老师准备了小棒,让学生独立数出小棒的数量。3.重视学生思考方法的获得。如数数过桥游戏,让学生用不同方法从80数到100,活跃了学生思维,体会了数数方法的多样性。</p> <p class="ql-block">听了刘老师和康老师的《克和千克》一课受益匪浅,两位老师对学生量感的培养设计了大量的活动,操作性强,实效好。</p><p class="ql-block">1.给出生活中常见的口香糖,坚果,让学生掂一掂,再让学生掂一掂1克重的2分硬币并记住这种感觉,再找找生活中1克重的物品,再判断生活中比1克轻的物品,慢慢到50克重的鸡蛋,100克方便面,500克盐,2袋盐1000克,理清克和千克的关系。</p><p class="ql-block">2.让学生掂一掂两袋盐也就是1千克有多重,再到生活中,4本数学书,4个苹果,5个土豆,15枚鸡蛋约1千克。再到比1千克重的洗衣液3千克,苹果净含量25千克,计量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p><p class="ql-block">3.分组称物品,托盘秤称酸奶,字典的质量,弹簧秤称沙子,矿泉水的质量。</p><p class="ql-block">学生经过大量的掂一掂,比较,称一称等操作实践活动,对克和千克有了很好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100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20以内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个一个数,两个两个数,五个五个数的基本数数方法。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要学会面对更大数的时候可以十个十个的数,并且特别要注意拐弯数的难点,9添1是十,在和前面的几个十合起来,就凑成了一个新的整十数。第三节课虽然一开始学生数数数的很棒,但是在新授部分杨老师还是应该通过课件让学生动态感受拐弯数,9添1满十,和前面的合起来就是新的整十数。刘老师在讲数的组成的时候,如让学生找三十五和五十三的不同点的时候,我觉得可以问题再多问几个,挖细一点,让学生更能理解数的组成。</p> <p class="ql-block">学生也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大部分学生都有口头数数的经验,但对100以内数的概念并不都是很清楚的。汪老师,从汪汪队的小视频引入数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先让学生故意估,再让学生实际数一数,这样既培养了学生估计意识,又让学生在实际总经历了数数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几十九添一”是学生数数的难点。老师先示范摆29添1,39添1,49添1,最后让学生动手接着往下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学生通过摆一摆理解了“几十九添1是( )十”,体会了十进制,突破了难点。</p> <p class="ql-block">100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20以内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个一个数,两个两个数,五个五个数的基本数数方法。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要学会面对更大数的时候可以十个十个的数,并且特别要注意拐弯数的难点,9添1是十,在和前面的几个十合起来,就凑成了一个新的整十数。第三节课虽然一开始学生数数数的很棒,但是在新授部分杨老师还是应该通过课件让学生动态感受拐弯数,9添1满十,和前面的合起来就是新的整十数。刘老师在讲数的组成的时候,如让学生找三十五和五十三的不同点的时候,我觉得可以问题再多问几个,挖细一点,让学生更能理解数的组成。</p> <p class="ql-block">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p><p class="ql-block">《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的,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p><p class="ql-block">1、在生活体验中建立数感</p><p class="ql-block">黄麟老师的课堂上,在最后环节让学生们说一说生活当中哪里有数?孩子们回答:电话号码、车牌号、电梯摁键等。</p><p class="ql-block">阳明老师的课堂上,感悟生活中的100,100个学生、100本练习本、100粒米、100辆小汽车。还有在课尾声观看古人如何数数,体验古人生活中如何运用数学。</p><p class="ql-block">这些生活中的数都是学生亲身体验,最直接、印象最深刻的。老师以生活为桥梁和纽带,帮助孩子走向教材,回归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逐渐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初步建立了数感。</p><p class="ql-block">2、在情境教学中培养数感</p><p class="ql-block">黄麟老师的课堂上,创设了灰太狼和小羊的教学情境。</p><p class="ql-block">小溪老师的课堂上,创设了汪汪队立大功的教学情境。</p><p class="ql-block">阳明老师的课堂上,创设最火爆的冰墩墩教学情境。</p><p class="ql-block">创设学生喜欢的动画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p><p class="ql-block">3、实践操作中培养数感</p><p class="ql-block">阳明老师课堂中,让学生动手数小棒,首先明确活动要求。数完小棒在汇报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对比发现一个一个数和十个十个数哪个数数方法更快速。</p><p class="ql-block">学生在动手操作时,动脑、动眼、动手相结合,多种器官参与,帮助学生正确、全面、深刻的认识数、感知数。既真正理解数学知识,又增强数感。数学实践活动是学生主动发展的自由天地,注重实践活动的课堂将成为学生探索的乐园、创新的摇篮。</p> <p class="ql-block">100以内的认识是建立在20以内数的认识基础上,孩子会数20以内的及组成,接触计数单位一和十,知道满十就捆成一捆可以一眼看出是多少基础学习的。杨老师很好运用知识经验,给出一袋自己数数,数数时汇报抓住怎样数的?拐弯数,再添一根是多少?给出100根小棒数数和数的组成重点和难点数出100以内的数,建立100以内的数的概念和数感。胡老师通过动手操作,让孩子借助小棒经历数数的过程,特别是在一个一个数的时候,数到29、39时,再添一个数是多少,很好地突破了数出拐弯数的这个难点,也认识了计数单位十,百,感受三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胡老师采用一人汇报展示,汪老师采用是带着孩子大家一起接着数,数出下一个数。再动手拿出50接着数,在数数中建立数感,但方法有点单调重复,大胆放手,追问,请个别学生汇报。后半节课江老师带着学生在玩中学习数的组成,说数的组成,出示几十数和不是整十数,分别说数的组成,如果侧重某个数说数的组成,那就更好。</p> <p class="ql-block">听了杨老师、刘老师执教的《数数 数的组成》,受益匪浅。</p><p class="ql-block">1.尊重学生的已有认知,把握学生能够流利数到100这一学习起点,把教学重难点定位于10个10个数和拐弯数,并施以多样的学习方式:说一说、圈一圈、播放视频等。老师适时提问再添一根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p><p class="ql-block">2.注重学生数感的培养,利用生活中的实例10列学生10沓本子100粒米100辆车,都能用100来表示,感受100到底有多少。并对计数单位进行有效渗透,数量少时一个一个数,数量多时可以十个十个一百一百数。</p><p class="ql-block">3.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第1题数数过桥,巧妙地将多种数数方法融于一题,让学生感受数数方法的多样性。猜价格这题,通过老师的提示,初步感受数的大小和顺序,为后续学习做铺垫。最后播放视频古人数数,拓展了学生的数学知识。</p> <p class="ql-block">汪老师与何老师的课</p><p class="ql-block">汪汪队动画片贯穿整个课堂,设计了形式多样层次不同的活动,使学生从自始自终处于活动之中,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进行数的组成教学,并进一步通过百羊图的数数使学生知道10个十是一百。通过学生自己摆小棒来感知二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二十几,二十几里面有二个十和几个一,认识“几十九添上1是多少”这个百以内数认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教师采用了由直观到抽象的教学方法。在探究“二十九根添上1根是多少”时,让学生结合摆小棒的操作直观看出结果,并让学生结合小棒图进行充分地说理,有效突破难点。在探究“三十九根添上1根是多少”时,就直接让学生看图说结果和想法。有效培养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本环节较好地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认识在操作、观察、交流中得到完善,数感在数数、比较、交流中得到发展。</p><p class="ql-block">建议:1.如果数数过程是否可改为从21往后1个1个的数,40以后2个2个的数,55以后5个5个的数,10个10个的数等等,让孩子更好的从各方面掌握数数的方法以及节约时间为后面巩固练习。</p><p class="ql-block">2.教师对学生的放手不够,如教师在出示两群羊的图片</p><p class="ql-block">后,直接提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说出来,教师不用过多提示。</p> <p class="ql-block">今天听了几位老师的教学,让我受益匪浅。关于数数和数的组成,我觉得杨老师和刘老师处理非常到位,准确抓住了学生的起点。上课伊始,杨老师问:9后面一个数是几?19后面一个数是几?你能数到几?找准切入点,快速准确揭示本节课题。大部分学生都有100以内数数知识经验,杨老师抓住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安排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数。学生汇报了不同的数法,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发现10个10个地数的方法最好。数数的难点是拐弯数,所以老师利用视频教学,比如提问:39再添1根是几?理解满十根就多一个十,帮助学生化解难点。整节课,两位老师教态自然亲切,善于抓住生成去教学,注重细节的处理,练习设计有层次。</p> <p class="ql-block">第一节课的趣味性非常强,学生的配合度高,对于知识的形成、掌握、作用是非常有帮助的。</p><p class="ql-block">1.老师认真、耐心地聆听一年级小朋友的汇报过程,并指导,这是对数感的升华和培养孩子语言组织能力的很好体现</p><p class="ql-block">2.活动非常丰富,练习设计巧妙,虽说五个五个地数学生不大熟练,但课堂有点拨就好,没有面面俱到的课堂</p><p class="ql-block">3.数数歌精简一些更好</p><p class="ql-block">4.本堂课应该更体现10个10个的优势与1个1个数的结合。</p><p class="ql-block">5.最后送的皮卡丘会温暖那个学生很久。</p> <p class="ql-block">上午听了三节有关《数数.数的组成》的课。每堂课都精彩纷呈,各有特点。印象最深的是第三节阳明小学两位老师的课。杨老师从学生学具袋中的小棒数引入。先让学生猜一猜有多少根。再让学生实际数一数,这样既培养了学生估计的意识。又让学生在实际中经历数数的过程。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是数出来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p> <p class="ql-block">数数 数的组成,上午的几位老师对每个环节都进行了精心设计,导入自然,利用小朋友们喜欢的动画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估一估,数一数,边数边摆去教学数的过程,通过“9往后数一个是多少,19往后数一个是多少,再到“89添1是几,99添1是几”一步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同时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100有多大,数的组成中让学生多说多数、理解一捆小棒是一个十,那么有几捆就是几个十,再到几个十就是几十理解,再通过比较同一个数字在不同的数中所表示的数量 (35中的3表示3个十,53中的3则表示3个一)来让学生区分几个十和几个一。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p> <p class="ql-block">今天听了杨老师刘老师 《数数.数的组成》,教师选材贴近学生生活,学生,车辆,小棒,方块等,这些学习资源既是形成抽象数概念的桥梁,又为培养学生的数感提供了直观支撑。2.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数概念。老师准备了小棒,让学生独立数出小棒的数量。3.重视学生思考方法的获得。如数数过桥游戏,让学生用不同方法从80数到100,活跃了学生思维,体会了数数方法的多样性。</p> <p class="ql-block">胡老师与江老师的课</p><p class="ql-block">1、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效果良好。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动口数数 ,动手摆数,在数数中,在摆小棒中,让学生知道数怎么数,明白数的组成。</p><p class="ql-block">2、整堂课尊重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课堂中,教师让学生小组接龙数数,让男女同学们比一比,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等,让学生在轻松中学习,愉快的掌握知识</p> <p class="ql-block">数数 数的组成是在一上学习了20以内的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三节课的老师都能从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估一估,再过渡到本节新课数比20更大的数。</p><p class="ql-block">而本节课的难点是拐弯数,第三节课的杨老师和刘老师开课始就从“9往后数一个是几,19往后数一个是几,很自然的过渡到比20更大的数,再通过小视频中的数数,89再添1是几?99再添1是几?很好的突破了这个难点。通过生活中的100,100个人、100本本子、100粒米、100辆车等丰富的素材有效地培养孩子的数感。</p> <p class="ql-block">《数数、数的组成》学生是在认识1—20以内数的知识基础上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1前面两节课的老师都是利用百羊图借助10来估一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阳明学校的老师是从1数到20利用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进行教学。</p><p class="ql-block">2这三节课的老师都是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数数,动手摆数,从数数、摆小棒中让学生知道拐弯数怎么数的过程中感知、体验。</p> <p class="ql-block">今天上午听了三节一年级的《数数 数的组成》,收获很多。1.有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动口数数,动手摆数。在数数中,在摆小棒中,让学生知道拐弯怎样数,明白数的组成。3.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产生数感,第三节课的杨老师联系实际生活举例,如100个人,100粒米,100本本子,100辆车分别有多少。接近生活的感受,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数感。</p> <p class="ql-block">刘老师和康老师的《克和千克》通过各种实际操作活动,增强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了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知道用弹簧秤和托盘称的方法并进行简单的计算,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在“动手操作”活动中构建克和千克的概念实,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1克,一枚纽扣等也重1克,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熟悉的实物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用手掂一掂两袋盐的质量,再称一称,使学生初步感知1千克的质量观念,然后通过猜一猜,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明白了质量大时可用千克作单位。在这些活动中,体现同学们分工合作,有条不紊,从而达到了感知和构建了克与千克的概念的目的。学会让小学生估计一个物体的重量,我认为这个环节设计的特别好,它打破了我们平时用的传统的方式,并且通过这种操作,很好的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改变了平时练习的枯燥无味。在这个活动中,让孩子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同时让孩子明确数学的严密性。总之,这节说课思路清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乐趣,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学习,团结互助的精神,尝试到了成功的快乐。</p> <p class="ql-block">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产生数感。杨善华老师利用实际生活中的实物,如100位学生,100本本子,100粒米,100辆车等,感受100个到底有多少。接近生活的感受,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数感。</p> <p class="ql-block">听了杨老师和刘老师的课</p><p class="ql-block">重视学生的知识基础 激发学 </p><p class="ql-block">生的求知欲</p><p class="ql-block">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的数大部分同学都有了数数的基础但对100以内数的慨念还开清楚。教师能</p><p class="ql-block">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为学生提供</p><p class="ql-block">100个实物学具让学生猜一猜再</p><p class="ql-block">实际数一数既培养了学生的估计意识又经历了实际数数的过程。学生</p><p class="ql-block">初步体会到数是数出来的。当学生数出开同结果时出现了认知上的冲突这时教师并没有对数的结果点评,而是让学生再认真的数一遍。这</p><p class="ql-block">样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明显增强数数的认知程度也明显提高。自然而然</p><p class="ql-block">巩固了新知识的学习。</p> <p class="ql-block">100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20以内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个一个数,两个两个数,五个五个数的基本数数方法。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要学会面对更大数的时候可以十个十个的数,并且特别要注意拐弯数的难点,9添1是十,在和前面的几个十合起来,就凑成了一个新的整十数。第三节课虽然一开始学生数数数的很棒,但是在新授部分杨老师还是应该通过课件让学生动态感受拐弯数,9添1满十,和前面的合起来就是新的整十数。刘老师在讲数的组成的时候,如让学生找三十五和五十三的不同点的时候,我觉得可以问题再多问几个,挖细一点,让学生更能理解数的组成。</p> <p class="ql-block">《克和千克》这是两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课堂中,去深刻理解领悟并应用,这对于每个人而言都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看到,两位老师借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沟通与数学知识间的联系,通过秤,看,掂,估等各种活动体验,建立“克和千克”的观念,生动有效!</p> <p class="ql-block">听了刘老师和康老师执教的《克与千克》,这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认识不止停留在一枚两份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基础上,刘老师通过各种活动如:让孩子们在小盘子种找哪些物体也重1克,孩子们通过与一枚两分硬币的对比,找到4 5粒黄豆,是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拿1千克的物体来感受1千克,在这些活动中,拓宽了孩子们体验的自由空间,发挥了学生学习的潜能。在小组的合作中,同学们分工合作,有条不紊,锻炼了孩子们的合作意识,重在让学生体验,让学生有目的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听了胡老师和江老师的数数、数的组成。知识的起点是20以内的数的认识,重点是数数,数的组成,难点是数拐弯数。教师能</p><p class="ql-block">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为学生提供</p><p class="ql-block">100个实物学具让学生猜一猜再</p><p class="ql-block">实际数一数既培养了学生的估计意识又经历了实际数数的过程。学生</p><p class="ql-block">初步体会到数是数出来的。当学生数出开同结果时出现了认知上的冲突这时教师并没有对数的结果点评,而是让学生再认真的数一遍。这</p><p class="ql-block">样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明显增强数数的认知程度也明显提高。在数的组成教学中,教师能通过变式让学生充分理解几捆是几个十,几根是几个一,奠定数位基础。</p> <p class="ql-block">刘丽美老师和康海英老师通过设计想、掂、记、找、称等丰富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克”与“千克”的表象和定义,这种教学方式和方法非常适合儿童的认知特点,从而有效地体现了本节课的重点。如果刘老师和康老师在教学中能够设计克与千克的对比环节,从而让孩子明白“克”与“千克”的联系与区别,并且注意引导学生规范描述“一克”和“一千克”的表象时要加上物体数量的前缀。那这节课就更加熠熠生辉了!</p> <p class="ql-block">听了胡老师和江老师的数数、数的组成。知识的起点是20以内的数的认识,重点是数数,数的组成,难点是数拐弯数。教师能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为学生提供100个实物学具让学生猜一猜再实际数一数既培养了学生的估计意识又经历了实际数数的过程。学生初步体会到数是数出来的。当学生数出开同结果时出现了认知上的冲突这时教师并没有对数的结果点评,而是让学生再认真的数一遍。这样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明显增强数数的认知程度也明显提高。在数的组成教学中,教师能通过变式让学生充分理解几捆是几个十,几根是几个一,奠定数位基础。</p> <p class="ql-block">刘老师和康老师在教授克和千克时,充分培养了孩子的量感,如探究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所列举的例子都是学生经常能接触到或看到的。师生共同努力,准备了充分的教具、学具和实物,调动多种感官协作学习。学生进行了估一估、掂一掂、称一称、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感受物体的轻重。学生亲身经历了1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实际质量,这种感受不是教师讲解、灌输得来的,而是学生亲身体验到的。</p> <p class="ql-block">听了刘老师和康老师执教的《克与千克》,这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认识不止停留在一枚两份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基础上,刘老师通过各种活动如:让孩子们在小盘子种找哪些物体也重1克,孩子们通过与一枚两分硬币的对比,找到4 5粒黄豆,是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拿1千克的物体来感受1千克,在这些活动中,拓宽了孩子们体验的自由空间,发挥了学生学习的潜能。在小组的合作中,同学们分工合作,有条不紊,锻炼了孩子们的合作意识,重在让学生体验,让学生有目的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第三节杨老师和刘老师的课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引导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在反复点数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百以内数的概念,培养数感,并借助这个过程,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发现、自主建构知识的学习方式。特别是数数过桥,让孩子们10个10个数数,1个1个数数,5个5个数数,2个2个数数。扩展孩子思维!很棒[强]</p> <p class="ql-block">今天下午听了肖老师和丁老师《克与千克》感觉非常精彩,《克与千克》是二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重量单位,但是重量单位并不像长度单位这种这么直观,它让学生理解有点抽象。但肖老师能较好的把握教学的脉络,攻破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感受到学生与实际生活的练习,表达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新课教学中,肖老师通过掂一掂、认一认、猜一猜等方式,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激活学生的思维。</p> <p class="ql-block">下午听了肖老师和丁老师的这节《克与千克》,整节课两位老师都非常的亲切有趣,设置闯关,实践,游戏练习等活动,整节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环节中设有:1.掂一掂1克和1千克的重量。2找一找用克和千克的为质量单位物品活动。3.认识克与千克的关系。在这些活动中学生通过实践感知克和千克加深认识。</p> <p class="ql-block">今天下午听了肖老师和丁老师的课受益匪浅,首先是课前互动,活跃气氛,然后是一人负责前半部分,新授环节老师通过“掂、再掂、说、想、找、估”等一系列活动中,充分感知“克”这一计量的大小。在教学“千克”时,学生在“估、掂、记”中自然过渡到两包盐的质量就是1000克,满1000克可以用更大的计量单位“千克”,自然过渡到1千克=1000克。另另一个负责后半部分,课堂练习,课后作业。</p> <p class="ql-block">肖老师和丁老师的课精彩颇多:1.从肖老师优雅从容的教态、丰富的儿童语言、精简的教学语言看出她是一位教学功底深厚的老师,综合素质很高。</p><p class="ql-block">2.教学设计有新意,不管是课前玩切水果游戏,还是课中闯关游戏,将要学习的知识镶嵌在了多姿多彩的活动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了寓教于乐教学效果。</p><p class="ql-block"> 只是我个人觉得在有些环节的处理火候有所欠缺,如:千克和克量感的建立设计了掂、称、说、找等丰富的感知活动,只是形式比较单一,基本上是一问一答的形式精彩之处:1.从肖老师优雅从容的教态、丰富的儿童语言、精简的教学语言看出她是一位教学功底深厚的老师,综合素质很高。</p><p class="ql-block">2.教学设计有新意,不管是课前玩切水果游戏,还是课中闯关游戏,将要学习的知识镶嵌在了多姿多彩的活动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了寓教于乐教学效果。</p><p class="ql-block"> 只是我个人觉得在有些环节的处理火候有所欠缺,如:千克和克量感的建立设计了掂、称、说、找等丰富的感知活动,只是形式比较单一,基本上是一问一答的形式,是否可以在最后找一找的环节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展示自己。还有,这个环节最后是以学生读:“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常用……”,用学生的读代替老师的总结,火候感觉也少了点,是否这里可以让学生对比一下刚才找的这些物品都有什么共同点,孩子们经过对比、总结,量感的建立是否又更上一层楼。,是否可以在最后找一找的环节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展示自己。还有,这个环节最后是以学生读:“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常用……”,用学生的读代替老师的总结,火候感觉也少了点,是否这里可以让学生对比一下刚才找的这些物品都有什么共同点,孩子们经过对比、总结,量感的建立是否又更上一层楼。</p> <p class="ql-block">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下午的第一节课听了受益匪浅。在这堂课中,学⽣的⾃主活动的乐趣中升华了,通过估掂一掂对克和千克的理解,真正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p> <p class="ql-block">今天上午听了杨老师和刘老师《100以内数的认识》,学生在学习了20以内的数的基础上,掌握了一个一个,两个两个,五个五个的数。杨老师通过从1数到20温故导新,同时分别提问9和19后一位数是多少,为后续学习拐弯数的突破埋下伏笔。在数数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借助视频展示数数过程,直观高效。学生通过观察初步学习新的数数方法,十个十个的数。进而通过学生的说教师的问来理解数法。紧接着教师借助实物贴,学生数的互动,深刻十个十个的数。后半段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刘老师对35和53的数的组成的比较教学。整个课堂层层递进,师生互动热烈又井然有序!最后老师们的课堂控场和丰富的评价语令人折服!</p> <p class="ql-block">黄老师、李老师两位老师,年轻有激情有创新。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猜 一猜 动手操作 找生活中的物品, 去先感受千克与克的重量。巩固练习层层递进,由易到难。</p> <p class="ql-block">下午的第二节课,克与千克两位老师都年轻,大方,上的非常成功1、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学生虽然对千克与克还不熟悉,老师出示1千克棉花和1千克铁棒让学生猜猜谁重,然后让学生掂一掂,最后通过称出两样物品得出结论,学生学的兴趣盎然,很直接的进入新课。</p><p class="ql-block">2、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每次都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先掂再去称物品的质量。能够对这两个单位有充分的感受,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p><p class="ql-block">3,练习也是层层递进,先说质量,圈合适的质量单位,看称面说质量,填质量单位,让学生能够理解克与千克</p> <p class="ql-block">听了肖老师和丁老师执教的《克和千克》,在课前通过小游戏激发学生积极性,在教学中通过对实物进行估、掂,再从生活中发现哪些物品用克作单位、哪些物品用千克来作单位,让学生更加直观感受克和千克,再通过秤两袋盐和一扎面条,引出克与千克的关系,在实践中更深刻的认识1000克=1千克。</p> <p class="ql-block">上午胡老师和江老师执教的《100以内数的认识》整堂课通过让学生估一估,猜一猜,再数数,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锻炼提高学生的估计意识。借助数小棒的过程中,一个一个的数,数到10时,每十根小棒为一捆,加深了学生对计数单位1和10的理解。随后解决了数到九十九时再接着往下数的拐弯数这一难点,明确再添一就是一百,10个十是一百。带领孩子们十个十个的数,从10数到100,明确100里面有10个十为学习数的组成做铺垫。在让学生自主探索、经历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多种有趣的数学活动机会,数数火车,垒城墙,猜价格等活动,让学生在估数和数数的活动过程中加深理解100以内数的意义,建立数感。</p> <p class="ql-block">听了肖老师和丁老师在教授克和千克时,充分培养了孩子的量感,如探究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都是从身边的实物让学生感知重量,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感觉整个新授过程有点快,尤其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讲解的比较浅,应让学生用两包盐和面条称一称,更直观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靖石中心小学的课堂异常精彩,设计思路清晰,教师表达自然,罗辑思维严密,孩子们活泼可爱,学习氛围浓厚,教具准备准备充分,教学准备设计合理,孩子们掌握比较充分</p> <p class="ql-block">今天下午听了黄老师和李老师的《克和千克》,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估一估感受到克和千克的差异。根据手中盐的重量来体会、感悟“千克”和"克”的关系。既迎合了小学生好奇争胜的心理,增强了学习乐趣,类化了知识,丰富了视野,又让学生充分享受了学习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