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朝阳和夕阳同样重要,但人的天性,喜欢新生事物。如新发的嫩芽,初生的婴儿,粉嫩可爱,充满生命的朝气,人们不由得心生爱怜,呵护有加;面对将要败落的事物,多会伤春悲秋的感怀,看着垂垂暮年的老人,拖着多病之躯,只得无奈接受老之将至。同样是弱势群体,但老年人明显没有孩子的社会关注度高。</p><p class="ql-block"> 前段时间看到一段视频,一老人跳入冰冷的河里等待死亡,途径的年轻人看到了想下河施救,满脸绝望的老人摆摆手示意拒绝,年轻人终是于心不忍救出她,老人没有重获新生的喜悦,反是面如死灰般的哀痛神情,浑身水湿且冰冷全然不顾。看视频的同事们聊起此事,禁不住地唏嘘叹气,是怎样的遭遇让老人有如此赴死的决心呢?养老问题?亦或疾病缠身?总之生的希望已被压垮了。关于老年人的养老质量和赡养等问题,这是一个太复杂和沉重的命题,我不敢妄言。“不经他人苦,不能劝人善;若经他人事,未必有他善。”很多时候,看似侃侃而谈,义愤填膺地说些冠冕堂皇的话,会被人耻之一笑,而我也是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浅说一些体己的话。</p><p class="ql-block"> 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是人的本能和责任,古往今来,上至统治阶级下至平民百姓,无一不以“孝”是为合格的做人准则。“孝”不仅指对父母的赡养,还包括和父母的和睦相处。在和老年人的相处中,生活习惯和观念不同,分歧和摩擦不可避免。尤其是婆媳之间,这是一个敏感而两难的话题。笔者为人媳十几年,婆媳问题也经常被思考,我慢慢认识到,婆媳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即是命运共同体又有客观冲突。在长期的生活接触中,互相尊重不同于客气,出现矛盾和问题尽量当面说清楚,不遗留矛盾;在情绪激动时说了过分的话语,如果能及时道歉解释,就不会有误会,也不会把问题积压后爆发,导致两个人内心都忧郁不快,相处尴尬如同煎熬。有人抱怨说,婆婆只疼自己的儿子和孙子,不心疼儿媳。其实人们疼爱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是本能反应,转换在我们自己身上也是如此。于是我就想,如果儿媳能换个角度思考,婆婆疼爱儿子和孙子,关心他们的生活起居,就相应减轻自己的负担,这也是一种疼爱,如此一想,心里就会平衡很多,婆媳关系也会缓和融洽。再进一步想,父辈们操持一个家付出了所有的精力和年华,我们对他们要更体谅一些,凡事想着让其高兴为先,心宽才能体安,老人身体好了就不会影响子女工作生活,如此一来,在“让老人高兴”为前提下和他们相处,就会家和万事兴了。</p><p class="ql-block"> 在赡养老人这个问题上,不孝子的事情还是常有发生的,曾听闻,一母之力能养活几个孩子,几个孩子却赡养不了一个母亲,甚至把父母赶出家门寄居别处,更有身故已多时而无人问津者。我们在感慨“天地良心”之时,凄凉满怀,为不幸的老人,因自私的儿女,何以能忍心让老人处在这般田地呢?做子女的如果能放下权衡,放下私欲,各尽其心,只想着父母能养大我,我一人之力亦能奉养双亲终老。在这种心态下,是不是能够少些纷争和辛酸呢?事情转念一想就会别有洞天了,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家有两老如获至宝”,使之含饴弄孙地安度晚年,是对自己的交代,也是给下一代做榜样;年轻的时光很快过去,当我们也垂垂老矣时,床头边、沙发上,安享儿孙的端茶倒水,相信这熟悉的画面还会重演。</p><p class="ql-block"> 奉老,孝亲,是人类文明社会发展以来必要的伦理要求,一直在考验着人性美丑,也让我们时时自警,自问,我为人子合格么?我给孩子做个好榜样了么?……莫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空悲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