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古浪井

舟自横

<p class="ql-block">  秦设九江郡,又称江州。古称浔阳、柴桑。“襟江带湖”,雄据三省要冲,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素称“江西门户”。唐朝那个才华横溢诗人皇甫冉在《送李录事赴饶州》写到:江到浔阳九派分。九江至明清起一直沿用九江名称。2022年4月,九江终于迎来了国务院迟到的批复,九江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p><p class="ql-block">  九江具有两千多年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具有极高历史文化审美价值,与世界文化遗产庐山遥相辉映。在浩瀚历史长河里,闪耀着灿若繁星的人文景观,众多文化古迹湮灭在历史烟尘中。而浔阳十大文人景观之一的浪井,至今弥足珍贵被完整保留下来。</p><p class="ql-block"> 曾经千里迢迢舍近求远去参观那些百年老井,却忽视身边千年古井,新冠病毒疫情防控之时,只有就近春游。豁然想起九江千年古浪井,半生漂泊九江,甚至擦肩而过,竟然没有亲临观赏这座千年古浪井。于是,在手机百度地图搜寻准确位置,宛若一颗璀璨夺目明珠,镶嵌在市区商业繁华中心地带。</p> <p class="ql-block">  在清风明月四月天,阳光艳丽,兴趣盎然寻觅千年古浪井。浪井地处长江南畔滨江路南侧,大中路步行街夹间地带,坐落在鳞次栉比高楼大厦之间繁华商业中心,寻寻觅觅,心有灵犀,不费周折走进古浪井保护区。九江市区西园路浪井巷内,保护区入口,百年樟树蓬蓬勃勃遮天蔽地,两侧绿树成荫,北依东晋名臣庾亮楼,东临一座古香古色仿古灌婴楼,浪井之上建有四角方亭,北面墙角碑石镌刻李白、苏辙描写浪井的诗文、以及重修浪井和庾亮楼的碑记。</p><p class="ql-block"> 九江地处长江中下游,自古都是军事要塞,九江屯兵为城。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西汉名将灌婴驻守九江,筑城防守。为屯兵饮水,命令兵士开凿了一座井,后人为了纪念一代名将的功绩,称之为灌婴井。西汉时期所留下的一口古井,是九江地区最早的历史文物之一,与九江城史龄相仿。物转星移,在漫长时光 里一度失修为沙泥湮塞。灌婴井一度井迹湮塞不复见。东汉末年,东吴孙权驻扎九江时,令人凿井取水,恰好在浪井遗迹上发现了“汉六年颍阴侯开”的石函井铭,孙权喜出望外,立马命人重开,以为祥瑞,便取名为“瑞井”。</p><p class="ql-block"> 这口古井旱年不枯,每当春末夏初梅雨季节沣水期,一遇江涛汹涌,人闻井有浪声,并以“浪井涛声”称奇。后来因井水应江浪而动,名为“浪井”。据传井底有泉眼与长江相通,有“江面起浪,井底扬波”之妙。每当明月清风,皓月当空,这口古井在夏日夜深人静之时,从井底传来“哗哗”波浪抑扬顿挫节奏尤为明晰,两千多年一口古井浪声滔滔,堪称一绝。</p><p class="ql-block">  缓步临近古浪井,四周旁建有保护古井的方亭,驻足观赏,目光穿越时光的隧道,眼前浮现出那个叱咤风云西汉名将灌婴破土凿井,从此为九江留下一座文化丰碑。绕井一周,浪井边立有碑刻“浪井”二字,花岗岩井圈,井口已经被有机玻璃罩住保护起来。井圈沿并非最初时期所造,圈壁上深嵌十六道绳痕,仿佛记载那久远的年代印记,先辈们用绳索绑住木桶扔进水井,再用力拉着绳索沿井圈上拉提水上来,清冽的井水滋润着九江一代又一代先人。</p><p class="ql-block"> 童年记忆中家乡的农村,先辈们也是这样提取井水,这是最原始从井中水取水的方法,后来改进了用木质轱辘摇上木桶,再后来就用压力直接从井中吸水上来,省力又省事。我躬身俯视井底,井壁上青苔斑驳,井底黑洞洞的深不见底。井口直径不足一米,深约15米,雪白花岗岩色井口圈沿上,井圈被绳索磨损的深深浅浅。恍然,古井沉淀的时光印记依然清晰可见,井壁的四周爬满绿茵茵的青苔,井底清澈如镜的井水映照一团稀疏人影,水质晶亮,像坠入古井一轮明月,平鉴宜人。古井从悠久年代传承下来,仿佛记忆犹新印刻九江城几千年的世事沧桑,脑海闪现一首现代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把月亮搬进水底晾晒</p><p class="ql-block"> 一点点泛起的潮 清凉甘冽</p><p class="ql-block"> 交叉舞影一团 照透千年古人的心</p><p class="ql-block"> 这井 大地掘开的温泉 </p><p class="ql-block"> 穿透历史长河的岁月</p><p class="ql-block"> 布满沧桑的脸上 刻满深刻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古井浪声引来络绎不绝历代文人墨客前来凭吊。目光穿越时光隧道,思绪漫溯在遥远年代,想象中夜深人静,浪声幽幽飘荡在夜空。自古以来,古井浪声众说纷纭,最具有代表是唐代李白和宋代人苏辙。那个浪迹天涯的诗仙李白认为浪井近长江,地下有泉眼相通,因而江上有浪,井中有涛。他在《下浔阳城泛彭蠡寄黄判官》一诗中写道:“浪动灌婴井,浔阳江上风。”而宋代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不认同李白说法,他在《江州五咏浪井》写道:“胡为井中泉,浪涌时惊发。”苏辙否定了李白说法,他认为来自井中涌泉喷薄而出所发出波涛汹涌的回音。</p><p class="ql-block">  “浪井涛声”是九江旧时十景之一。不知从何时起,井底已听不到涛声。据说是由于江岸筑堤,垒石护坡,地下通道被堵的缘故;也有的说是地下水位下降,泉水无力翻涌作浪。明代桑乔在《庐山纪事》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嘉靖年间,浔阳北门内有人掘井挖到了泉眼,井水涌现波涛,汹汹有声,且与江涛相应。其势泛溢不可止,此人惧而将井填塞。倘若挖到泉眼,就可以形成浪井,浪井之谜似乎找到了答案。只要泉眼疏通,依然可以听到古井浪涛声声,经过历史文化的熏陶,“浪井”一词已经成为了一种吉兆。</p><p class="ql-block">  一口古井从久远年代走来,润泽九江先人几千年,千载悠悠,古井长存。</p><p class="ql-block"> 古浪井地处闹市中心,城市翻天覆地的变化,九江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仍然完整保留了这一悠久人文景观。闹中取静千年古井,穿越了两千多年风雨烟尘,承载千年斑驳岁月沧桑巨变。</p><p class="ql-block"> 井水终有枯竭的一天,如同人的才思,厚积薄发,才思涌泉;止步不前,总有江郎才尽之时。流连井畔,侧耳倾听,再也聆听不到井水浪涛汹涌。尽管看不见井底波澜不惊泉水,心早已经坠入幽深的古井,皱起涟漪的碧波,回荡在耳畔,经久不息,是对美好漫长等待中的回音。</p> <p class="ql-block">  在没有工业污染的远久年代,因为井水通过地层沉淀过滤,人类直接饮用井水,相对地表水,井水清澈纯净,比较符合饮用水标准,水井成为人类生存基本要求。随着人类物质文明飞跃发展,经过工业处理的江河地下水更加符合饮用水标准。</p> 沧海桑田,人世浮沉,时至今日,偏远山区都用上了自来水,水井如同古渡口,作为人类生存环境基本功能,已经成为记忆中的历史。人类早就饮用工业处理的自来水,再不需要挖井取水。饮水思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后人为纪念当初挖井灌婴大将军,完整保留浪井古迹,成为浔阳古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实,最美风景就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