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习音乐六十余载,专注影视配乐作曲三十余年,他这么总结到:“到生活中去,是一辈子的基本功;读千卷书,走万里路,采四面风,交八方友;扎根生活,用母语讲好中国自己的故事。” 赵季平这个中国人,你们要注意他!”这句话是日本作曲家武满彻说的。<br>武满彻大概是亚洲唯一能与欧洲大师们匹敌的作曲家,他几乎影响了日本音乐界所有的后辈——久石让就有过“我们应当摆脱武满彻老师的阴影”的说法。<br>按照我们的逻辑理解,武满彻这句话,表达了三个意思:中国出了个很牛的能人;赵季平是一把突起的利刃;他的水平超过了许多人。<br>张艺谋的评价中,也隐隐约约透露着上述几层意思:“谈及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中国电影音乐的历史,不能不说到赵季平,他代表了这个阶段的电影音乐,他是这个时期的里程碑和巨匠。” <br>还有人说,赵季平激活了中国的民族音乐。<br>往前数十年,那些人们听到前奏就能跟着哼起来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电影电视配乐,几乎都出自赵季平之手:<br>姜文吼的“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br>刘欢喊的“路见不平一声吼哇,该出手时就出手哇”;<br>“咿呀,传一曲天荒地老,共一生水远山高”;……<br>以及《黄土地》《红高粱》《大阅兵》《霸王别姬》《大话西游》《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白鹿原》《水浒传》《三国》《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神雕侠侣》《乔家大院》《大秦帝国》等等这些当代中国最优秀的影视剧,它们的配乐也都由赵季平操刀。<br>保守估计,中国有3代、超过8亿人听过赵季平的作品,但最初人们只记住了他的音乐,连他的名字都不知道。因为,他总在幕后,圈外人仅凭荧幕上一闪而过的“作曲 赵季平”,很难对这个人有更深的了解。<br>1945年生于甘肃平凉,其父是长安画派创始人赵望云,与齐白石、徐悲鸿、石鲁齐名。他从小看父亲画画,但爱听戏,喊秦腔,喜豫剧,迷京剧。<br>小时候就常拉同学偷挤进“狮吼剧团”看豫剧、混进“易俗社”听秦腔;八九岁时就在院子里指挥小伙伴“演奏”,把羽毛球拍夹在脖子上当小提琴,立起大扫帚作大提琴,哼哼唧唧闹得不可开交,被邻里长辈斥为“洋里吧唧”(崇洋)的野小子。<br>国画大师的儿子,却独爱音乐。这是“子不承父业”,走了野路。<br>但这个在人们眼里走了野路的小子,在他的铅笔盒夹着“长大要当作曲家”的条子。<br>说起作曲,他的曲风却不如他的名字——“平”,他不但曲风野,路子更野。<br>在音乐学院学习,学得更多的是打击乐和父亲口中的“洋理论”,却被分配到陕西戏曲研究院,并且一待就是21年。<br>那些年间,他跑遍关中、陕南和陕北,钻研的是陕西省及外省的诸多剧种和各类民族乐器。有的乐器买不到,买不起,就隔三差五赖在别人家“蹭学”。有时候还自己动手做,秸秆、玉米梗、树皮都可以成为发出声响的乐器。<br>1982年,中央音乐学院,开始十分正统地钻研民乐和西洋乐。<br>但曾经的野路子精神,一直在他的艺术生涯中延续。<br>在1987年张艺谋的《红高粱》中,他破常规地运用30只唢呐、4支笙和1座中国大箭鼓一起奏鸣;《笑傲江湖》中,一声“咿呀”,撩动了多少人的神经。一个朋友说,这开头一声喝,实在是太刺耳,就连家里的猫听到了也受惊似的跑开。他说,就是用“咿呀”一声,产生一道剑光闪出的效果,勾勒出一个武侠天地,武侠世界。<br>即便今天他已经是闻名于世的大家,他仍旧坚持思维要野:“作曲家必须思维开阔,要不拘一格,不能太匠气。所谓音乐,不管西洋古典、民族和通俗的,一个作曲家,不应当把它们割裂开,应当了解它们各自的长处和特征,取其精华,为己所用。”<br>从艺而沦为平庸之人,大部分不是因为怀才不遇,而是所作匠气太重。<br>事实上,他曾也跟匠气沾了点边。<br>电影《大话西游》拍摄时,片方请他配乐。那时候他已经是国内首屈一指的配乐大师,所配的片子基本上都是名导名演巨IP。当看到要配乐的剧本时(剧本是《大话东游》,《大话西游》的雏形),十分崩溃。<br>剧本里全是港式的无厘头,故事离奇,蹩脚,场景混乱。<br>但本着对作曲的忠诚,他认真读完剧本,实地探访片场,反复听影片主题曲旋律,最终以《一生所爱》为基础,完成了全片的配乐。<br>即便是这样,影片的“不搭调”仍让他觉得野得不着边际,遂要求片方不署名。<br>岂知《大话西游》大火,成了一种文化现象,片中配乐更是深得人心。<br>然而就因为他当初的些许“匠气”,至今仍有许多人不知道称得上传世佳作的大话配乐出自大师赵季平之手。<br>事实上,《大话西游》遇见他,是野路子的戏,对上了野路子的作曲人,所以就连看似无厘头之作也充满了传奇,这是很奇妙的事情。<br><br>百科中,虚心、细心、恒心,不断追求创造的执著,实现创新,这是对“匠心”的诠释。这,正好对上了赵季平的口。<br>然世间万物,变化无止境,山外高山,路依然在继续。<br><font color="#333333">“越是民族的东西,越要与时代同步,越要走向世界,感染世界。”赵季平说。</font><br> 一九九五年,周星驰身揣八十万上门请求赵季平:赵老师你能否帮我做个曲?一点心意,请您收下!赵季平漂了一眼厚厚的一沓,说:钱,我一分都不要,但有一个要求。周星驰吃惊的问:请说?赵季平说:电影的片尾不要有我的署名。一九八四年的张艺谋,还只是一个给陈凯歌扛摄影机的毛头小子。当时的陈凯歌拍着黄土地找来了赵季平为电影作曲。有一天晚上,张艺谋悄悄问赵继平,你觉得我能不能当导演?赵季平认真盯着张艺谋说:你当然可以。<br>三年后,张艺谋真的拍出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红高粱,于是张艺谋信守承诺,请来了赵季平作曲。而赵季平也不负所望,一晚上就谱好了曲子。这首歌就是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朗朗上口的歌词,很快就被全剧组学会了。张艺谋更是爱得不得了,想着姜文要是唱不好,那就自己唱。而刚好姜文先录了一版效果不太好,张艺谋给姜文的BP机留言:兄弟,你没空,那就我来吧!姜文一BP机上的留言,急了,马上坐飞机又重新录了一遍。红高粱火了后,赵季平国内大奖拿到手软,坐上了头把作曲的第一人。绝唱千古的霸王别姬是赵继平老师难以忘怀的一首作品。一九八八年第四十一届戛纳电影节上,陈凯歌影片孩子王参展,评价不高,曾主演大醉侠的徐枫对陈凯歌另眼相看,想请他拍摄李碧华的霸王别姬。陈凯歌一口答应,但他万万没有想到,这部影片将他推向艺术生涯上的巅峰。于是陈凯歌想到了合作过的老艺术家赵季平,也幸好赵季平对中国的各种曲风都非常熟悉,在不断地修改和观摩剧本后,这首绝唱千古的霸王别姬诞生了。赵季平将东方音乐元素与西方近现代作曲技法完美融合,产生一种复合式的新印象,给当时的普罗大众带来新奇的艺术体验。<br>而参演这部影片的主角张国荣更是对这首歌爱的深沉,更是差点走不出程蝶衣这个角色。一九九五年,周星驰身揣八十万上门请求赵季平:赵老师你能否帮我给电影做曲,一点心意,请您收下!赵季平漂了一眼厚厚的一沓,推了推眼镜说:钱,我一分都不要,但有一个要求。周星驰吃惊地问:请说?赵季平说:电影的片尾不要有我的署名。原来当时的大话西游不被理解,剧中那些奇怪的台词带着搞怪的角色,明明是些耳熟能详的神话人物,但偏偏电影中表现出来的与大众认知差了十万八千里。赵季平根本搞不懂这部电影,在讲什么,也无法理解这部电影的核心思想,于是拒绝的那叫一个果断。但他没想到周星驰没有就这样放弃,三番五次的上门请求,最后实在被磨的没办法的,赵季平只能答应。在谱曲的过程中,赵季平一度毫无头绪,于是他便想要去现场看看,找找灵感。这来的早,还真不如来得巧。赵吉平去到拍摄现场的那天,刚好拍摄孙悟空在牛魔王肚子的戏,整个现场挂满了五脏六腑,把赵季平差点恶心吐了。从那之后,赵季平再也没去过现场,但是答应了谱曲就得做到。<br>于是赵季平另辟蹊径,从剧本中所描写的五百年的爱情下手,再结合影片中戈壁的背景,去营造那种悲情悲惨,和爱而不得的感觉,便写下了悠扬的芦苇荡。影片上映后,大众的反应就如赵季平一样,六千万的投资连成本都没赚回来,甚至被打上了文化垃圾的标签。但没想到两年后,这部电影却突然爆红,盗版v c d 卖疯了,甚至有人去录像厅三刷四刷。而这时的《芦苇荡》也跟着火了起来,果然好电影只能留给时间。@宁哥说事 觉得:正所谓好车配好马,好马配好鞍。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离不开脍炙人口的歌曲。赵季平不愧为一代大师,只要一听到他的作曲,就会让观众联想到电影的画面,流连忘返。难怪张国荣唱了《霸王别姬》后,至今也出不了戏。周星驰的神作《大话西游》两年后能番红,赵季平那首《芦苇荡》也功不可没。大家还知道赵季平给哪些电影做过曲么?<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