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8、29日,为期两天的公安县初中语文课改研训暨青年教师比武在公安县梅园中学顺利举行。24个选手,24种精彩,从这24节课看到青年教师的成长,作为教研员我是倍感欣慰的。但从精彩的背后看,许多课堂失去了本当自然生成的教学高潮,深度学习被堵在了那里,这是我们大伙应该思考的,下面是老师们的反思和我的一句话点评。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b style="color: inherit;"><font color="#ed2308">刘偏:想对“语文”说的话</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与其说是反思,不如说是写些想对自己说的话,对语文想说的话。2013年,因为羡慕教师悠长的寒暑假,我走进了教师这个群体。或许是年轻浮躁,又或许是不能忍受周遭价值观的“洗礼”,我非常轻易且冒失的放弃自己对语文的坚守,在那个我本就不熟悉的领域卑微艰难的前行。然而百姓对那门学科的追捧,又让我挣扎的保留着对那份学科的虚荣。2019年,来到油江中学,当校长问我学什么的时候,我干净利落的回答“汉语言文学”。于是,在当教师很多年后,我拾起了语文。当周围很多人依然嘲笑我,数落我“傻”的时候,我也只是苦笑的说:“我只会教语文”。这句话说的是那样的轻松,不假思索。一次听王佑军院长的讲座,当他那句“不是什么人都能教语文”的话掷地有声的砸在礼堂地板上的时候,我回想起了我那句自嘲的话。当即我在心底问了自己,“我会教语文吗?”,望着前排满座的语文大佬们。我默默的低下了头。回家的路上,我一路思索,语文对我而言是什么?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还是无奈之下求全的出口。我不知道,但是唯一能明确一点的便是已到而立之年的自己,以后只能与语文为伴了。第二天,我郑重的拿起课本,严肃而庄重的走进了教室。</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对语文内容的传授,我还只是停留在印象里,我的老师是如何教课的。我艰涩的回忆着,笨拙的模仿着,并用意念提醒自己,“我是这个专业的,我是专业的”。假装深沉的,貌似很懂的照着市面上,学生手中都有的辅助材料上,宣讲作者,普及背景,分析句式,强加的教他们欣赏文字的美,牵强的让他们感受古典文化的情感。我很投入,他们很认真,然而现实很残酷,分数赤裸裸。虽然不能功利的用分数去衡量语文的价值,可是我就连提高同学们中国语言文字一丝丝的兴趣也没有做到。我很惭愧,也很茫然。课件休息的空隙,偶尔路过王辉梅的书桌,一眼便瞟见了那本颜色鲜艳的名叫“我就想浅浅的教语文”的书。“浅浅”两字格外吸引我。一种莫名的淡淡而质朴的情愫弥漫开来。我也浅浅的问了王老师一句:“老师,肖培东是哪位?”王老师笑着拍着我的头说:“他呀,教语文的大佬咧!我们顶礼膜拜的。”我拿着那本书,前后打量了一番,傻傻的回了句:“真的?”即刻在淘宝下了单。拿到书的那天,我迫不及待的翻看着目录,想在其中寻找翻看能拿来上课的素材。可是在读了老师《小小鸟窝,大大世界》的那篇课堂实录后,我打消了那个“可耻”的想法。它浅浅的打开了我深深的大门,我不解着,惊讶着,感叹着语文这样的浅显,这样的可爱,可又是这样的深刻,这样的庄重。我重新认识了“语文”,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认知。语文是这样值得人去爱的。</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就这样,我把它不再当做工作的本分,我确信的感觉到我爱上它了。从最开始不知道教学设计如何做到如今能够独立完整的设计出一份简洁的教案。从不了解那个新奇的名词“语用”到亦步亦趋的学着在课堂上践行着语用。从最开始的读不了名著,到现在和学生们一起读,一起比进度,一起谈感受,我接受着经典文化带给我的洗礼。我不喜欢改变,因为改变总避免不了阵痛,这种阵痛让内心挣扎而无序,所以爱语文的路上,我也厌烦,懈怠和不知所措。积累太贫乏,看书太少,思维太单一,学生引导的太模式化,我常反省,时停滞,时改变。愿看到这些问题后,真正的改变,期待一直进步,不断改变自己。期待在语文中寻找幸福,并带着孩子们去寻找幸福的自己。最后,我确信,对语文的爱始终不变,并且会一直坚定的走下去!</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点评:</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本真、质朴、深刻!</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熊巧敏:贴着心灵走的文字</span></div></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李沁玫:《我的语文生活》教后反思</b></font><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3月29日下午,全县初中课改暨青年教师教学比武于梅园中学完美落下帷幕,短短两日,作为教学比武中的一份子,收获颇多,反思颇多。</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这次我选择的课题是七下综合性学习活动:《我的语文生活》,这堂课从准备到设计到最后的完成都与之前的课堂教学有比较大的区别。一开始接到比武课题范围划分的通知,我想只有措手不及可以形容我当时的状态,选什么课题,怎么完成都让我感到迷茫。将书翻来覆去的看了好几遍,感觉无论哪个课题实践起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最终犹豫再三,选择了七下的综合性学习活动。</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我的语文生活》学习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规范用字,养成从生活中学习语文的习惯,增强对广告词、对联的欣赏能力。我想既然是活动课,那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来一个“沉浸式”体验吧,于是我的活动设计围绕着招聘广告团队展开,从广告二字上出发,为了帮助我的面试者们能够完成角色的转变,我将导学案上需要出现的内容转变成招聘需求表,同时选择其中一个小组做评审团,每一环节完成后评审团依据相应的评分标准予以点评打分,这样做的目的是调动所有小组的积极性,而不是小组内某一个或几个基础好的同学的个人秀。同时评分标准的出现也可以给各团队在设计招牌名称或者广告词时一定的方法指导,评审组的点评打分也会更具说服力。整节课下来,学生参与度比较高,更是有很多学生在课堂上给出了我意想不到的精彩回答,足以见得梅园中学的学生在他们老师的带领下有着坚实的语文基础。这一点也让我十分触动,无论何时,无论什么教学内容,对于学生的基础训练都不能放松。</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观摩了其他老师的课,我更是发现了自己课堂的诸多不足,与其他老师丰富的活动形式相比。我的课堂活动形式有些单调,对学生语用意识的培养还不够。在我观摩的老师们的课堂上,我学会了语文教学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教会学生针对特定的对象和场景,将自己要表达的意思说清楚、说明白、说礼貌,语用味浓浓,这些老师们的课堂也更好的展现了语文来自生活,从生活中学语文的目标。易老师执教的《如此广告为哪般》最是让我印象深刻,课堂围绕“猜、品、建”展开,丰富的活动设计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优雅从容的教学仪态,巧妙精美的板书设计,易老师从学生的问题和需求出发,给予学生扎实的学习指导,课堂上学生得到了有效的语言训练。这都是我的课堂教学中需要学习的地方。两相对比之下,我也深感自己在教学中还有诸多不足,同时也更加明确了自己以后努力的方向,望能以今日之我,胜昨日之我。</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点评</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这节课的核心价值是“沉浸式”体验!</span></div></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杨业菊:美丽的意外——《孝亲敬老,从我做起》课后反思</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孝亲敬老,从我做起》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综合性学活动,本次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的孝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优良传统,训练学生围绕主题说评议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孝亲敬老活动,锻炼社会实践能力,学会感恩,懂得感恩。<br> 我感觉本次活动还是非常温馨的。主要是从现实生活入手,先通过歌曲《我的母亲》,激起学生们内心的真挚情感。通过问卷调查知道自己做的不够,忽略亲情。在此基础上回忆分享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照顾,明白父母的恩情之重,而后很自然的就使他们意识到人人应该孝亲敬老,懂得感恩。再引导他们生活中应该怎样感恩自己的长辈。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里,有个别的孩子说:“我没有什么为父母想做的。”这出乎我的意外,也打破了我事先准备好的流程,我犹豫了一会说:“没有关系,你先不忙着坐下来,我们来听听其他同学想对父母做什么。”几个同学的分享后我再问他,他们身上有你羡慕的吗?他当时脸红了。我让他坐下来。鼓励说:“我相信你是个感恩的孩子,一定是先前老师没有把问题说清楚是吗?”有此我有些想法:孩子的思想远比学习成绩重要;语文教学就是一个情感教学;语文教学她不是一条直线,课堂中会出现很多意外,我们老师要储存各方面的能力面对学生的这些“意外”,语文教学是一个舞台你可以随意舞动,没有数学的条条框框,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更多的能力绽放。还有语文中的教材他就是一个文本,我们要把他延伸到我们的生活中,因为我们的学生都是:学习为了投身生活。不能为了书本而学。<br> 点评:<br>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语文的真谛!<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鄢丽蓉: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b></font><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为了这一节课,其实准备了很久。</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正式接到参加青年教师教学比武的通知之后,花了一个星期准备了《壶口瀑布》,星期二试上之后,否定了原来的模式,得出了一个清晰简洁的思路,正准备一鼓作气,更改教案,制作幻灯片。忽然通知,指定本学期的活动课和口语交际的内容,有些意外,也在意料之中,却并不觉得可惜,因为第一次《壶口瀑布》,上得并不好。于是赶紧翻看课本,拟定内容,开始又一轮兵荒马乱。</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真的,如果不去认认真真备一次课,你不会发现自己有那么多一瞬间的灵感,因为时不时会有一些句子,一些念头在你脑海里闪过,睡觉时也不能停止;你也不会发现自己原来这么傻:平时的课都怎么上的?!经过思路由清晰,到混乱得简直一无所知,然后又到逐步清晰的过程,终于定下第一套方案。然后就是一系列的试上、大修、再试上。第一次在本班试讲,用了近90分钟,重点在分门别类辑古诗,小组展示就用了近一节课,不行,环节太散了,“辑”的过程不能放在课内;第二次在十二班,感谢伍页邨老师把时间给我,并给我全程录像、课后提出建议,还是不行,课堂完全呈现出一种考察积累的形式,晚上回去依然大修;第三次在罗峰组长班上,就基本上定型为诵读—积累—展示的过程,这一次,时间倒是把握住了,可整个流程仍然是平平淡淡,毫无亮点可言。从星期三规定内容到星期五,试讲了三次,全盘推翻重来三次。整天都是一些诗句在嘴里念念叨叨,没有一刻停歇。我总在思考:从这一节课的古诗词学习当中,学生可以收获到什么?</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星期一的课,比想象中的要成功,我把上课的重点定位在诵读上,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中国古诗词的音韵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没有总结性的“技法点拨”,一节课结构流畅,行云流水,学生的参与热情极高。当然,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梅园中学八(4)班的孩子思维活跃、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很强的倾诉欲望。最后这一节课获得很好的反响,我自己也放下了心,觉得没有给学校丢脸。</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后来的教学研讨会上,在那么大的场面上课,是从来没有过的经历。我有些激动、有些忐忑,却没有恐惧。我这个人啊,一开始上课,周围再多的人我也看不到了。可是这么好的心理素质却并没有带来这节课的成功,甚至可以说是兵败如山。同样的问题,学生的答案却如此生硬,一听就是早已准备好的长篇大论,一点不走心;同样的流程,操作起来却显得如此艰涩,如同推着一辆齿轮没有上油的独轮车。到最后,孩子们仍端坐如临大敌,我已湿了后背,勉强完成一堂课。</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在如此重大的场合上公开课,我是第一次;在这么多人的面前丢脸,也是第一次。此后三天,我一直沉浸在一种极度的沮丧和极端的自我否定的情绪之中,多少朋友的安慰都不能让我振奋一点点。我曾经和家里人开玩笑说:“xx这个地方卖面条的是怎么回事?一碗面条都做不好。如果我是卖面条的,一辈子以这个为生,我哪么都要把它做到好吃!”如今,自己的“面条”自己都难以下咽,专家说你卖的根本不是面条,是垃圾!!更何况,你的背后是学校、甚至是一个县的课改现状!我简直要绝食(当然并没有)。</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清明节,放假了,我得以回家。当我看到新翻的水田泛着巧克力色的光芒,当我看到新生的油菜荚鼓着圆圆的肚子,当我看到紫色的像蝴蝶一样的豌豆花,看到飞舞的蜜蜂,看到肥硕的长尾巴的喜鹊,看到母亲喂养的叽叽喳喳的小鸡仔……我的心如眼前的田野一样,被润泽了、抚慰了,又获得了生机。我开始反思,一样的课程,为什么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我想起张四保主任的一句话:“真正的智慧课堂,就是让每一个孩子每一分钟都在学习。”我明白了:不同的学生,需要不同的启发、激励的方法;我的学生早早的看到了导学案,非常乖巧的用他们的方法做足了准备,却失去了对课堂的新鲜感和期待;他们信心十足的准备陪我演好一场戏,却失去了自己学习的乐趣,没有了师生的交流与碰撞,而这些,恰好是一堂课最为宝贵的东西。我的学生,还有20人乖乖的坐在大礼堂的后面,认真的观看视频,为我提出了许多许多的建议……</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我的课依然是浅薄的,因为我在比赛后就停止了对课的思考。其实第一个环节,我可以轻轻的启发学生:咱们这个周末一起去春游好吗?骑上一匹白马,在惬意的春风中,看桃花争艳,听鸟儿啼鸣。现在,我们来读《钱塘湖春行》吧。或者:你就是王昌龄,率领大军独守一座孤城。玉门关外,万里黄沙,羌笛悠悠;玉门关内,是你誓要守护的国和回不去的家。现在,你该怎样诵读《从军行》呢?这样,让学生置于情境之中,自然会明白什么是“共情”。</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还是第二个环节,根本不需要如此多的图画,只需一张《江雪》足够。让学生讨论:诗歌美还是图画美?在讨论中学生会一点点明白:诗歌之美,美在意境,每一个人读诗,心中会有不同的图景,激发人们无穷的想象力,正是诗歌的魅力。</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第三个环节,积累写月或写花的诗句,让学生小组讨论:我们积累的这些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可让学生进一步收获:相同的风景在不同人的眼中,会引发不同的感受;同样的景象在同一个人的心中,也会引起不同的感觉,因为“一切景语皆情语”,处境不同,心境不同,对外在的感觉会截然不同,这样,这一个环节的学习才有了意义。</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最后写的环节,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写,然后展示……</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不经过痛苦,便没有新生。我很庆幸我还有思考的能力。我牢牢记住一句话:每天的课程开始前,问一问自己,学生通过这节课可以获得什么,是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在参与、都有收获。</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如此,一往无前吧!</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划重点</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星期一的课,比想象中的要成功,我把上课的重点定位在诵读上,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中国古诗词的音韵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没有总结性的“技法点拨”,一节课结构流畅,行云流水,学生的参与热情极高。</span></div></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用活动的方式教活动——评鄢丽蓉老师的综合性学习</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范春霞(2022-4-10)</div> 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是我教学中的盲区,很多时候就教材教教材,平面滑行,没有系统地开展教学探究。所以,对这类课型充满期待,今天线上学习了鄢老师的课,豁然开朗,原来好的综合性学习课,就是用活动的方式教活动,她极好地抓住了课型核心要素,透过活动,彰显出如下三大特色:<br> 一、活动显教者之风范<br> 王荣生教授对一个优秀教师的评价标准有三:教学才能、课程理解、积极态度。鄢老师的教学语言诗意盎然清新如风;师生对话自然流畅清亮如泉;设计活动信手拈来清晰如画,其教学才能可见一斑。<br> 王荣生教授认为现在公开课的问题主要在对课程理解的不当:课堂上教了不该教的;教了学生也不会;教的学生也没用。简言之就是教师没有明确好“教什么”的问题,的确,如果对课程理解出了偏差,即使再精湛的教学技艺,注定是南辕北辙的伪教学。<br> 那么,我们来看《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综合性学习的界定,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我觉得与浙大刘薇教授所倡导的“大概念”理念是同步调的,就是从工业化向信息化转型期,随之而来的语文学习方式的变革,需要打通学校教育与真实生活的链接,解决真实的问题。<br> 聚焦到综合性学习,需要达到的学科素养目标是:“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br> 鄢老师将《古诗苑漫步》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这样的三个:1.培养学生诵读古诗、鉴赏古诗、搜集古诗的能力。2.激发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兴趣。3.培养热爱传统文学的情怀。其关键词是“诵读”“共同参与”“情怀”,统整来看符合课程标准中“积累”“运用”“欣赏”的要求,从这点来看,算得上对课程有正确的理解,基于此而确定的教学活动有学理依据,这节课的根基是扎实稳当的。<br> 佩服一直活跃在公开课现场的老师,犹如炼钢,千锤百炼,能承担的老师不仅有积极的态度,更有一份为语文“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教育情怀,十足的热爱。<br>所以,优秀的鄢老师在活动中极好地展现出语文人的师者风范:一个热爱唐诗宋词的老师引领一群孩子畅游词海,漫步诗苑,含英咀华,让大家接受了一次美的洗礼,声美意丰,余味无穷。<br> 二、活动显学生之丰厚<br> 余映潮老师“好课”设计的“30字诀”——教学思路清晰,提问精粹实在,品读细腻深入,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鄢老师这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的特色,活动形式多样,最难得的是都指向积累。活动一:曲水流觞.诵古诗;活动二:调动储备.赛古诗;活动三:精彩展示.用古诗,在课堂中,我们发现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对中国古典诗词是脱口而出,如汩汩清泉,源源不断,可见学生积淀丰厚。如“我最喜欢的诗歌”,背诗说理由,个个能说会道,在积累的基础上展现出极好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另外在飞花令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人人有准备,个个能展示,令人欣喜的是,学生搜集整理的诗词,已经从七年级到九年级,还有的从课内拓展到了课外;最后唱诗的环节,不管有多少艺术成分,但学生敢开口,也是很好地过了一把“经典咏流传”的瘾,学生的活动参与意识浓厚。<br> 黄厚江老师说,我们的课堂要让学生的成长看得见,学生的思维在流动。学生在鄢老师的课堂里是有变化的,比如:在朗读环节中,学生在老师的示范与指引下,一遍比一遍传情达意,写作者与朗读者,合二为一,为听者创造出美妙的诗意,实现了“共情”,这不是朗读次数增加的熟能生巧,这是唤醒了学生对诗歌的意象、意境的感知以及情感的领悟,久而久之,会外化于言语形式的建构,小小诗人,似乎呼之欲出。<br>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不在朝夕之间,是日复一日的垒叠复加的底蕴,那么,聪明的教师,在教学中会有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循序渐进之道,即:<br> 三、活动显进阶之大美<br> 湖北省特级教师王佑军老师对语文进阶之美是这样阐述的:每一节课的设计目标都应该是促进学生从已知走向未知,从浅知走向深知,或者说是从感知走向深悟。由此,我们就可以获得设计一节好课的思维模型,那就是从学生的认知起点出发,通过拾级而上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逐渐达到其力所能及的认知高点。我们可以把这种设计叫做“进阶之美”,读鄢老师的《古诗苑漫步》教学设计,我就感受到了这种美。<br>这节课有三个板块:诵古诗,赛古诗,用古诗,三个板块指向的活动任务分别是“知”“感”“悟”“用”,这是一个清晰的学习方式的阶梯,即由诵读诗歌到品悟诗歌再到运用诗歌的学习方式阶梯。如果与积极语用联系起来看,课堂中的活动可以提炼为三步:语言积累——语感培养——语用实践。<br> 这样的进阶设计究竟美在哪里呢?我以为主要是合乎学生活动的习惯和传承规律。学生对于经典诗歌的学习积累,先得读起来,知道有什么,然后在此基础上,用心体会,去领会其妙处,发现如此美妙的原因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领悟其中的写作门道,就会明白诗歌与很多艺术都有相通之处,就会真正感受到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意境美。<br> 我特别欣赏赛诗环节中的以画猜诗歌的活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形式在活动中得以强化,以及创设情境用诗歌,这是在追求学习三重境界的最高境界,真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语文教育互通互融,将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理想建立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之上。<br> 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探讨,活动也无所谓好与坏,适合学生的就是好的设计,能达成教学目标就是好的。<br> 如果一定要追求完美,我觉得还可以这样来完善:<br> 一、创设真实的情境,链接现实生活。三个活动在一个真实的大情境中推进,激趣又能实现规范的语文、生活的语文、生命的语文的大语文观,而不拘囿于学诗歌而诗歌,漫步诗苑还欣赏沿途风光。例如:《中国诗词大会》百人团又来征集诗词爱好者了,同学们想去试试吗?当年外卖小哥雷海为现在都是教育工作者啦,可见知识真能改变命运,你心动否?咱们好好准备准备。还比如:实验中学建校周年,语文组要用我们语文人独特的方式庆祝,举办“诗歌伴我行,润我心”朗诵会等等。这样,可以让课堂更有张力。<br> 二、搭建合适的支架,助力学生攀爬。支架有示例支架、知识支架、思维支架等,比如要学生小结“诗人借助——来传情达意”这个问题,严格来说,这是个很泛的话题,学生的思考角度不好确定,从回答来看显得单一,都只能思考到“事物”,当然也顺应了老师想给出的答案——诗人借助意象来传情达意。我觉得诗人用来传情达意的方式可以是意象还可以是技法,比如想象、起兴、用典,化抽象于具体,如“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还可以是修辞,比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等等,这里如果搭架知识性支架,学生的发现会更丰富更多元化。<br> 三、建立多维的评价,以评促教和学。关于综合性评价,课标明确提出: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广东省语文教研员冯善亮老师根据布鲁姆的目标分类学,提出了“学教评一体化”的教学策略,“学教评一体化”是指在课程实施中,以教育目标理论为指导,使学习、教学、评价之间彼此相符,保持一致。鄢老师的理答是很有艺术的,一处印象深刻:一个孩子胆怯地说:“我可能会唱跑调”,鄢老师回应:“唱跑调了,更开心”,听课的我都笑了,无疑,消除了紧张气氛,增强了学生自信。但学生自评,互评的课堂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几乎全是老师与学生的单独对答,这样,就出现老师只关注回答问题的学生,而忽略了其他大部分的学生,不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学生是不会真正动起来的,整体训练就成了一句空话。老师大可以放手,让学生参与评价,在评价中促学习,提能力,课堂将会一派生机盎然。<br> 点评:<br> 一句话,在语境中学习在情境中运用!<br> <font color="#ed2308"><b>李明明: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b></font><div> 从得知教学比武的消息开始,我就预感自己应该要去,果不其然,学校领导找到我的时候我也没有拒绝,也没有理由拒绝。一直以来,在语文教学方面我都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新人,在学校的各项比赛、公开课、培训的积极作用下,才慢慢有了一点体会。<br></div><div> 这次教学比武,我抱着向前辈们学习的机会前去。上报课题,积极备课,试讲,在组内磨课,一套流程下来,也收获和进步了许多。针对此次赛课,也是收获颇丰,虽然结果让人欣喜,但我深知还有很大的成长和进步空间。<br> 此次赛课所选的课题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活动探究课,演讲单元第一个任务——学习演讲词。<br> 演讲,顾名思义就是要讲出来,针对此次的活动设计,我从两个探究主问题设计出发,围绕这两个探究引申出四个活动,分别是“说一说”、“品一品”、“读一读”、“讲一讲”再加上适时的“评一评”。从这四个活动设计来看,其实学生参与的环节是很多的,也是我想要达到的理想效果。上课伊始,首先从日常我所在学校的语文课堂引出演讲的重要性。其实演讲是很多学生不太愿意去学,去参与的。或因为害羞,或因为紧张,或因为不自信,而恰是因为这些,才凸显了演讲的重要性。在探究第一个任务时,让学生小组合作,立足课本教材,从教材素材中去总结,归纳演讲词的内涵。在这里,就让我深有体会,我害怕学生不知道,想给足时间让他们去读,去讨论,去总结,又害怕没有好的结果,反而浪费了时间。后面发现,是我错了,太低估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完全可以去体会演讲词的内涵,完全不需要老师再去强行解释,什么是演讲词,演讲词就应该是怎样怎样,与其这样固化的去教给学生,不如发散思维,让学生自己领会。这样学生会更深刻。<br>在第二个活动中,我依托教材,精选学习内容,继续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给出时间,给出任务清单,小组合作,完成活动内容。在展示环节,小组仍然能够出成果,我才觉得自己的课件上的内容显得很多余。老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品读,去探究,去交流。老师要做的就是为学生精选学习内容,然后静待花开。不要低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自学能力,有时候他们碰撞出来的智慧火花远比我们设想的要精彩得多。<br>在归纳演讲词的特点时,有了前面学生依托圈定的教材内容,学什么很容易就能总结出来,老师的担心是多余的,这些学生自己能够自学的内容完全不需要老师去教,老师要教的应该是把输入的知识怎样让学生输出,演讲词的特点无非就那么几点,强行灌输对学生来说没有任何意义,而学生利用教材自主阅读探究出来的,能够输出才是能力。<br>学习一个知识点不难,用一个知识点也不难,学会用好一个知识点却很难。最后一个活动,“讲一讲”去揣摩人物的情感、动作、心理等等方面,投射到情境中,让学生去演出来,去讲出来,这个需要时间和训练,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我们要始终相信,不要低估了学生的能力,在执教时,几名同学的演绎也获得了阵阵掌声,或许他们不是演说得最好的,但一定对他们来说,他们敢于上台做演讲,他们在这堂课就是有收获的,这远比收获演讲词的特点是什么有意义的多。<br>学生不是我们的试验品,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在活动中,在情境中,让学生自主性动起来,内驱力激发出来,比老师侃侃而谈效果要好很多,不可低估学生的能力,其实有很多内容并不需要老师教,我们要做的应该是相信他们,另外给与他们补充。<br>点评<br>强行灌输对学生来说没有任何意义!<br>在活动中,在情境中,让学生自主性动起来,内驱力激发出来,比老师侃侃而谈效果要好很多!<br></div> <font color="#ed2308"><b>李晓雨:做一个能让学生大胆开车上路的老师——《应对》教学反思</b></font><br> 在设计课程之初,我想设计的是一节由老师牵引主线的课程,让学生在掌握应对技巧的情况下,展开应对,在情境中运用技巧。在第一次上《应对》时,黄教研提醒我要放手,让学生们在口语交际的情景中,用口语交际的方式教语文。我尝试着放手,将导入由之前的故事导入改为了询问学生对我的印象,由生活中的话题引入到应对,并且在后面的情境设计中,选择全同学戴口罩等话题。 如果没有这次比赛,我都没有真正的意识到问题所在。<br> 比赛时,对我影响最深的是李沁玫老师的课程,由一场招聘会贯穿全场,让学生真实代入自己的角色,小组自由为锅盔店设计店名以及设计广告。第三节刘偏老师的课程,最触动我的是她简洁的教案,层次清晰,通过对比我自己相当于一张试卷字数的导学案。我发现自己并没有做到真正相信学生的能力,只想把他们随时放在自己的视野内。<br> 通过这次比武,我发现自己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不敢放手,自己也只注重考试的教学,忽略了他们能力以及兴趣的培养。在前段时间同事学车考驾照,教练重视学员考试过关,给他们标记各种操作的标记点,一项考试的训练时间只要两三天,拿到驾照不超过一个月,但是学员们并不会开车上路,面对真实,没有标记点的马路,不知做何应对,我想我现在和驾校的教练一样本末倒置,我真正需要做到的是一个能让学生大胆开车上路的老师。<br> 短短两天培训,对我的收获是非常大的,我想我以后的教学首先要做到的是转变思想,学习如何放手,努力提升自己,鼓励学生向高处向远处伸展。<br> 点评<br> 做一个能让学生大胆开车上路的老师!<br> 你是真的懂了,下一步是真的去实践!<br> <font color="#ed2308"><b>鄢倩倩:一节好课是怎样炼成的——《<骆驼祥子>导读》教学反思</b></font><div><br> 一、想法的来源<br> 《骆驼祥子》是我在我初一时候看的第一本小说,也开启了我爱阅读的习惯。选这个课题我是有私心的,我想让更多的孩子由此爱上阅读。对《骆驼祥子》的备课也充满了各种意外之喜。<br>我有个习惯,一定要对情节、人物、情感、细节彻底读熟了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备课。不然,站在讲台上都心慌。备课之前,我熬夜到凌晨三点半终于看完了一遍全书。<br>如果说起祥子,大家都能说起他的三起三落,小起大落的人生。而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对于虎妞的描写都是用挖苦讽刺的笔调,老舍对于他既慷慨有吝啬,您老就不能花点精力说说虎妞的优点吗?<br>在熬夜看完之后,我甚至对虎妞有深深的同情和怜惜。我这节课本想为虎妞正名,但又怕和作者的创作出发点相左,不敢贸然发表或传递这种思想。于是还是言归正传,与其是聊聊教学反思,咱先一起聊聊虎妞这个人。<br>虎妞,仿佛就是一个长相丑陋、精于心计、粗话连篇、精明能干的女性形象,但是她是深爱着祥子的人啊,所以刚开始设计的课堂的三个环节是:<br>1. 人生若只如初见<br>2. 比翼连枝当日愿<br>3. 泪雨霖铃终不怨<br>将《木兰词》这三句话串成虎妞的一生,但同办公室老师说样美的诗放在虎妞身上是种玷污,我也有点赞同,但是抛却她身上的种种恶习,她就是一位极度渴慕爱情的女人呢?比翼连枝又和祥子与虎妞之间关系的不匹配,所以我犹豫了。<br>突然第二种简答的想法又冒出来了,何不就单纯来了解虎妞这个人呢?<br>于是外貌、语言、性格、她对祥子的关爱、和刘四爷的亲情纠葛这几个要素是我首先想到的。之前没考虑到活动的设计,只是单纯让学生从文本中去还原虎妞的各方面形象,于是 1. 观其貌<br>2. 听其言<br>3. 悉其心<br>4. 观其行<br>5. 品其命<br>这五个环节就蹦出来了。<br>我发现虎妞也有“妞”的一面,包括她渴望爱情、对祥子粗鲁的爱、强迫性的爱、对祥子的娇嗔不就是她妞的一面吗?<br>虎妞不幸的原因也有多种原因,包括家庭的不幸、婚姻的不幸、结局的悲惨于一身,这难道不值得好好探讨思考一下吗?<br>虎妞的有心计、性情上的“虎”和对爱的渴求、对祥子爱的表达,像嫂子对小叔子的那种爱,强迫性的爱不是“妞”的体现吗?<br>于是我的标题虎妞的“虎”与“妞”想好了,但真到教案设计的时候又觉得这对学生来说难以理解。这让我陷入苦恼。<br><br>二、教案形成的曲折<br>要想完成对虎妞的形象探究和立体化呈现,资料的整合让我陷入了第二个苦恼,周三下午决定上《骆驼祥子》,晚上看了大半夜的书,决定讲书中的女主角,第二天一早就让领导帮我借书,我班的学生很给力,10个同学,每人负责两节,帮忙找出所有关于虎妞的情节,包括动作、语言、心理、身体、穿着、周边人对她的看法。话刚说完、学生雷厉风行,半小时完成了圈点记录的工作,看完莫名的感动。心里不可名状的滋味。<br>1万多字关于虎妞的情节,被我删减了四遍,归类整理最终变成了学生手中的导学案,2500字。<br> 因时间紧迫,学校只能安排一次磨课,第一次磨课,未设计任何活动,不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但依旧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度过。<br>学生通过揣摩老舍先生的语言来分析虎妞的外貌、语言等多个方面、尽量挖掘虎妞的多个侧面。甚至字词句都扣的很细、包括祥子的“该死的总会死”“请蛤蟆大仙”的深意、四次擦粉的细节中体会到情感的变化和递进,婚后虎妞对祥子的态度、祥子对虎妞态度的变化过程等等深层次的探究都是难能可贵的。这都为最后分析虎妞悲剧的原因做了很好的铺垫。<br>但是为了体现课改的理念和活动化设计,很多这样的深层次探讨都很难展示出来。这是我觉得最可惜的地方。<br>三、赛课现场反思<br>最后在赛课活动中,我也将五个环节缩减为四个环节。淡化了她对祥子关爱的分析,重在表现她与刘四爷的那场交锋,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她的人物性格,对她悲剧原因分析进行铺垫。由于时间限制,虎妞的外貌也未有太细致地分析,这又是该节课的一个遗憾。<br> 第二个环节中,对虎妞的语言分析也仅仅停留在表层,对她泼辣、粗俗的一面的展示。但未将其精明能干的语言拎出来让学生体会她语言特征的另一面,她像20世纪的女强人,注定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在失去了刘四爷的人和车厂后失去了施展才能的地方。如果放在21世纪,或许会是某个公司的中高层领导干部,命运或许会被改写。<br> 第三个环节表演,学生也很给力,争锋相对的气氛出来了,但最后还是差点味道,通过肢体语言辅助表达情绪也未做到百分之百,很遗憾。跳过了对她有心计、精明能干的分析,确实像少了点什么。<br> 最后评戏悉其命环节经过多次引导学生还是未能考虑周全,不得不透露答案。这也说明我引导的不到位,铺垫得不到位。学生评戏其实就是在评虎妞的一生,成也“虎”,败也“虎”的感觉。最后学生能考虑到刘四爷的自私的性格对她的影响,都很不错。<br>我对课堂时间的把控是一大问题。为之,我不知道后来哭了几遍(不要笑我,其实我比较脆弱)。课堂总是充满各种遗憾。但学生能在这一节课上能增加对文字语言的一点热爱,我都很知足了。<br>希望在以后的课堂中能挖掘到自己不同的侧面,带给学生更多关于名著,关于语文的经常。<br>公安县金狮初级中学 鄢倩倩<br>2022年3月20日<br> 点评<br> 一节好课就是这样炼成的!<br> 王颖跟帖:很虎的反思!很妞的性情!<br> 陈志跟帖:拿到鄢倩倩老师这节课的教案时就被其新、巧的选点吸引,初听鄢老师的课,欣赏她洒脱率性的个性,再看其反思,更为她敢想实干的态度所折服。相信鄢老师会成为语文教坛一名虎将!<br> 陈必胜跟帖:读了鄢倩倩老师的反思,头脑里瞬间蹦出一句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备课、磨课,一节好课的炼成真的是一个煎熬的过程,同时又是作为一位语文老师幸福的过程。想起了黄掌门经常说的一句话:语文,走进你就是走进痛苦;远离你就是远离幸福!<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虎妞的“虎”与“妞”教学再思</b></font></h1> 第一节的磨课,第二节的赛课,后经第三节的研讨课,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只有不断钻研教材、回归名著本身,才能立稳三尺讲台,否则,容易将课堂演变成未如嚼蜡的机械重复。只有不断探究文本才能生成新的体验。<br> <font color="#ed2308">一、课后细思比对</font><br> (一)环节反思<br> 课堂四个环节,从面貌、语言、行为、命运四个方面探究虎妞的整体形象。<br> 总觉得诠释她的一生这四个方面还是过于单薄,怎么能仅仅通过四个方面就能全面了解一个人。虎妞“虎”的外貌跟“妞”的宿命显然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一个社会因素就够讨论一节课了。<br> 所以,课堂始终都是又遗憾的。我们细心设计教学每个环节,还是不能将一个小说中的人物诠释得恰如其分。在实施得过程当中又有教师如虎妞一般的一厢情愿,学生可能偏偏还沉浸在背单词的余热中不能自拔,或者虎妞对他们来说还不如一个单词。那老师带领学生走近虎妞,注定只是一场强迫式的灌输和接受。<br> <font color="#ed2308">二、教中反思</font><br> 1、导入反思<br> 开场导入,我将林黛玉对贾宝玉的含蓄表白“我为的是我的心”与虎妞的“我要是一天看不见你,我心里就发慌”大胆的爱的表达作为对比,作为老师,也对应的用两种不同的语气和表情来读这两句话,一个委婉含蓄、一个夸张大胆。希望学生在脑海里形成这样两幅女性的图像。<br> 但不足的是,我写的两位女性是:“一个爱得泪流满面、一个爱得满脸笑意”,是不是欠妥,若改成“爱得满脸霸气”会不会更好呢?<br> 2.活动展开反思<br> 事先的设想是我带化妆的工具让学生现场给虎妞“化妆”,请同学到前台来现场导戏,但在跟学生提前接触的半小时中,我发现学生都过于腼腆,找演戏的同学也只有一位同学跃跃欲试,无论我怎么劝说,他们都纷纷摇头,让我倍显尴尬。于是这节课又演变成了传统灌输式的课堂,我感到些许无奈。 如何调动那些同学的积极性,我还要请教师傅好好学习。<br>在察其貌的讨论环节,小组讨论应该将虎妞化妆成什么样子,温馨提示,要注意细节,找全面。可是在发言中,还是像捡芝麻,一粒一粒地捡,学生慢慢逐个发现也是好的。最后展示虎妞的漫画,让学生对其有个大致印象。<br> 在听其语的环节,通过学生个读、齐读等方式体会虎妞的泼辣霸道,可是学生总是读不出来那种虎妞式的泼辣粗野,没办法,我只有赶鸭子上架,自己范读。要求学生读出对祥子的娇嗔“辣不死你,你个傻骆驼”到后面娇中带怒语气的变化和处理。学生读出来的变化颇小。我一声吼起,希望他们都能放开些,吼吼,效果甚微。<br> 在演戏环节中,气氛颇为尴尬,一位学生两次出场。两个人未能演出剑拔弩张、争锋相对的架势,那体会父女之间的关系、父女的性格那就只能靠传统式地灌输了。<br> 在我组织得观其行、悉其命的材料中有体现父女关系、对祥子的爱的表达等多个方面。通过我的引导,希望能引导学生思考虎妞父爱母爱的缺失,从小缺乏安全感,必须通过强悍泼辣、管理车厂为自己赢得安全感。虎妞的“虎”与“妞”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都可以从小说中找到依据。<br> “细节是小说的支撑”人物性格的体现,同样也是发掘于细节。<br> 虎妞一步步走来,有因才有果。<br> 她的亲情的缺失,导致她不能勤俭持家、渴望被爱、30好几岁遇到祥子,被他吸引,渴望从他身上找到她希望的爱情,可是那个年代的审美观、对女性的各种桎梏,虎妞自身“虎”的性格注定不受祥子待见,从当初的怕虎妞,到后面虎妞假孕,他感到自己灵魂被玷污。到后面虎妞“猛如虎的一顿操作”祥子被她牵着鼻子走,表面服从,而内心对他的恨意越来越深,注定这两口子不能长久。爱情、婚姻的悲剧随之而来。<br> 如果课堂中涉及到这些深层次的问题的讨论,学生能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我内心是非常欣慰的。<br> 但是课堂也变成了很传统的语文课了。<br> (我们倡导的小组讨论,好像专为能言善辩的学生准备的,那羞于表达、口头表达能力弱的同学又只能变成一堂课的“看客”。那进步的只能说那些勇于表达自己见解的学生。讨论,也失去了它能发挥的最好效果。只能流于形式,动起来的都是那些胆大的。)<br> 三、教后反思<br> 对小说的热爱,让我能在《骆驼祥子》这本书中不断有新的收获。给到学生的观点,我也是尽量做到有理有据。在学生小说语言文字的同时,我更希望学生从中能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命运的分析,希望他们也能善待自己的每一天,有耕耘才有收获。课下跟专家的交流也让我获益匪浅,学生还是要动起来,让他们每分钟都能有收获。是啊,这不是每位老师都渴望的吗?学生学有所获、教师教有所得,岂不乐哉!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不畏荆棘、不畏改变、不畏创新。<br><div> 点评<br></div><div> <font color="#ed2308">为什么学生没有动起来?<br></font></div> <font color="#ed2308">我们的教学设计,字面上都是“活动”构成,结构上是“活动一、活动二、活动三”,但其实没有学生如何活动的具体操作步骤,徒有活动之形,临到上课时,不知不觉又滑向了“一问一答”的满堂灌的老路。</font><br> <font color="#ed2308"><b>刘畅:原来语文还可以这样“玩”——“综合性学习:孝亲敬老”教后反思</b></font><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育苗 刘畅</div> 随着这次语文教学比武结果的水落石出,我心里的石头也总算落了地。这次的结果乍一听到是在意料之外的,但转念一想又在情理之中。<br> 至于铩羽的原因,有很多。身体、时间因素无需赘言,个人觉得影响最大的还是经验不足、准备不全。在见识了各路“神仙”的“过海神通”之后,我对于自己本次比武课程的评价唯有两字——平庸。非发挥方面,而是教学环节设计方面。导致平庸的原因,恰好就是前面所言之经验和准备不足。<br>经验不足很致命。没有人告诉我语文教学比武要想脱颖而出,应该做到什么样,应该到什么程度。对于刚正式执教一年的我来说,没有任何参考,一切都是陌生的。另外,我在观看了我校英语学科的比武之后,有了一个错误的估计,实在没想到语文教学比武与其他学科教学比武差异大到这种程度。语文学科的比武,形式更加的多样,更加的奔放,大家使出来的招儿,很多是我想都没想过的,其他学科不会给我这样的感觉;语文学科的比武,所有的课题,都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既“上得厅堂”,又“下得厨房”接地气;语文学科的比武,不仅教学生知识,还要启学生思考,发人深省;语文学科的比武之于其他学科,个人觉得就好似抒情文之于说明文……<br>紧随经验不足之后的就是准备不足。经验不足就导致错误估计形势,再加上各种其他因素,所以如今看来,确实准备不足了。不足在创意,不足在形式,不足在打磨……看到其他老师们优秀的课堂设计,我眼前一亮,不禁惊呼:还可以这样“玩”?!一堂语文课被“玩”成了一场招聘会,学生们都成了广告设计师;一堂语文课仿佛成了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演播现场,同学们“玩”飞花令,猜古诗、品古诗、唱古诗。各种道具也是层出不穷,对联、画册、小卡片轮番上阵。着实让我大开眼界。获得一等奖的那些优秀老师们,他们确实做得比我好,这一次我甘拜下风。<br> 不禁又让人想起那句老话: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这次因为自己的大意,机会错失了,已成定局。但是,我并不会就此消沉,一蹶不振,失掉自信等。“门前流水尚能西”,我相信以后还会有机会。一次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甘愿失败,永远失败。不经一番寒彻骨,怎赢得教学比武?哈哈,或许只是一种自我安慰、自我解嘲罢了。不过,有时候给自己来点精神胜利法,不也很好吗?<br>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要爬的山还很高,要走的路还很远,我会以这次教学比武为一个新的起点,重新出发,向前方迈进,生命不息,奋斗不止。<br> <font color="#39b54a">划重点</font><br> 看到其他老师们优秀的课堂设计,我眼前一亮,不禁惊呼:还可以这样“玩”?!<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刘琴:一直在路上——《<骆驼祥子>探究课》教学反思</b></div><font color="#ed2308"><b>公安县实验初级中学 刘琴</b></font><br> 一看黄老师划定的赛课范围,我傻眼了:我之前准备的口语交际课是九上的,这么短的时间,换还是不换?纠结了一下,还是决定换。翻遍了三册书,决定选自己熟悉一点、情节性强一点的名著《骆驼祥子》。选哪个点呢?“比喻”是其一大特色,亦是一条幽径,刚好之前看到一位名师的教案设计不错,不如借鉴一下。我截取了她教案中的第二个板块,稍加变动和丰富。看着自己“创作”出来的完整的教案,心中掠过一丝得意:我也有这么高效的时候啊!第二天试教,效果却不尽人意,学生稍显沉闷,尤其是最后拔高的环节,学生完全不敢说,也不知道如何说。<br> 同事建议我:中心环节要简化,出示五个典型的喻体就可以了,最好再配上几张形象的图片。我从善如流,迅速调整自己的设计。再次试上,学生还是有被拉着往前走的感觉。还可以怎么改?我茫然了。好在同事的一句话拨亮了我心中的那盏灯:“你能不能尝试反着教?”是啊,对于七年级的孩子来说,图片更直观形象,让他们由图片到文字,他们能够更轻松更深刻地理解和运用比喻。说干就干,我把主活动“朗读”调整为“看图说话”。第一张图细教,由我引导他们从说词、短语,到说比喻句。后面四张图,我分为二组呈现,让学生自己说。最后再总结上升到比喻之妙。试讲下来,感觉还是不对劲。学生的主体性、情境性不够强,没达到活动化教学之高标。<br> 教学还要做减法,这一次我索性只保留三个喻体:树、风雨中的树叶、风暴后的树。三者刚好属于同一类事物,又能相对完整地反映了祥子的一生。比喻之法太难,就不要把这些概念性的东西强加给学生了。连夜赶工,再次呈现出来的教案完全换了一张脸,不得不感叹: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要故步自封,不要盲目迷信名师,一定要多思多交流,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br> 赛课时,我竟然出现了忘词卡顿的现象,说话声音偏小,不够字正腔圆、抑扬顿挫,不够有感染力,说明我对详案还不够熟悉、准备不够充分。以后还得提升自己的演讲和朗诵水平。不过,令我欣慰的是,我的点评语有了明显进步,不再是干巴巴、雷同的几个词,而是由学生的回答生发出来的句子。好的点评语确实就像火星,点燃了学生言说的欲望。我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居高临下的“教”与“被教”,而是有了平等对话的感觉。<br> 此次赛课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活动设计最见一位语文教师的功力,以什么活动方式贯穿、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融入情境,这也是我今后要着重研究的方向。记得我中途设计过这样一个活动——“有一位初一的读友在网上分享了他的读书感悟,请你来留言跟帖。”结果,学生想当然地继续“画面解说”,不清楚该如何留言评论。同样的活动,在不同的情境下,会取得截然不同的效果。<br>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br> 点评<br> 真的反思,就真的有收获!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蜕变•成长——《一树一人生一叶一阶层》教学反思</b></font></h1> 作文青年教师,上公开课似乎是必经之路。此次赛课,让我几乎褪掉一层皮,也促使我完成一次次蜕变:蜕掉浅稚的见解,蜕掉固化的思维,蜕掉万能的表达。<br> 一、课前:三易其稿<br> 此次赛课,时间紧、课型新。翻遍了三册书,决定选自己熟悉一点、情节性强一点的名著《骆驼祥子》。选哪个点呢?“比喻”是其一大特色,亦是一条幽径,刚好之前看到一位名师的教案设计不错,不如借鉴一下。我截取了她教案中的第二个板块,稍加变动和丰富。看着自己“创作”出来的完整的教案,心中掠过一丝得意:我也有这么高效的时候啊!第二天试教,效果却不尽人意,学生稍显沉闷,尤其是最后拔高的环节,学生完全不敢说,也不知道如何说。<br> 同事建议我:中心环节要简化,出示五个典型的喻体就可以了,最好再配上几张形象的图片。我从善如流,迅速调整自己的设计。再次试上,学生还是有被牵着往前走的感觉。还可以怎么改?我茫然了。好在邱校长的一句话拨亮了我心中的那盏灯:“你能不能尝试反着教?”是啊,对于七年级的孩子来说,图片更直观形象,让他们由图片到文字,他们能够更轻松、更深刻地理解和运用比喻。说干就干,我把主活动“朗读”调整为“看图说话”。第一张图细教,由我引导他们从说词、短语,到说比喻句。后面四张图,我分为二组呈现,让学生自己说。最后再总结上升到比喻之妙。试讲下来,感觉还是不对劲。学生的主体性、情境性不够强,没达到活动化教学之高标。<br> 教学还要做减法,这一次我索性只保留三个喻体:树、风雨中的树叶、风暴后的树。三者刚好属于同一类事物,又能相对完整地反映了祥子的一生。比喻之法太难,就不要把这些概念性的东西强加给学生了。连夜赶工,再次呈现出来的教案完全换了一张脸。不得不感叹: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要故步自封,不要盲目迷信名师,一定要多思多交流,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br> 三易其稿,始知其艰。<br> 二、课中:激活学生<br> 赛课现场,当我发现学生解说得越来越生动、深入、有条理,比喻句亦信手拈来时,我知道这节课成功了一大半。课堂上,学生不用绞尽脑汁提炼“比喻妙招”,不用刻意分析祥子人生悲剧的原因,只需要“沉浸式”地说词、说句、说段。到第三个活动环节“揣摩祥子的朋友圈”时,我统计了一下,有14个学生举手发言,而且每个人都说了一段完整的话,有几个孩子更是说出了丰厚的、富有哲理的比喻段。如果不是囿于课堂时间,我相信他们能够迸射出更多思维的火花。<br>这堂课为何能成功激活学生?我想主要有三大法宝——“情境化设计”“巧妙点评”以及“小组竞赛制”。<br>记得我在试教时,曾这样设计第三个活动——“有一位初一的读友在网上分享了他的读书感悟‘读完《骆驼祥子》,心情有些沉重。祥子成了这样。。。。。。你还会觉得自己惨吗?(下方配图“一棵有些歪斜的枯树的照片”)’,请你来留言跟帖。”结果,学生想当然地继续“画面解说”,不清楚该如何留言评论。情境性不够强,学生无法共情,自然达不到理想的效果。<br> 至于教师点评语,用“千锤百炼”来形容亦不为过。第一次试讲后,同组教师直言不讳:“你的点评语重复、雷同、干巴巴,快点改。”我只好下苦功夫:收集“万能点评语”,预设应对不同回答的点评语。事实证明,及时而恰当的点评是极具魔力的,它们不仅像火星,点燃了学生言说的欲望;而且像导航仪,能指引学生前行的方向。如我这样点评一位学生的发言:“她关注到了周围的景物,还联系了后面的情节。”其他同学似乎从中得到启发,发言越来越精彩,思维之树愈见高大茂密。<br> 另外,此次赛课还有一个不错的尝试,即实行“小组竞赛制”。虽然我没有在黑板上公开计分,但小组之间暗暗较劲为课堂推波助澜。当然,我课前讲清了规则、给予了“糖衣炮弹”的诱惑——被评为“明星小组”和“班级之星”的小组或个人,就有机会获得精美小礼品一份。话说回来,物质奖励不是长久之计,如何更好地实施“小组竞赛制”,还有待进一步探究。<br> 三、课后:反思提升<br> 作家陈安之曾说“成功的起始点乃自我分析,成功的秘诀则是自我反省。”不反躬自省,就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br> 此次比赛,我竟然出现忘词卡顿的现象,说话声音偏小,不够字正腔圆、抑扬顿挫,不够有感染力,说明我对详案还不够熟悉、准备不够充分。演讲和朗诵水平亦欠佳。<br> 另外,我的衔接语和点评语还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例如,第二个活动结束时,我应该总结归纳一下“解说词”,让学生收获精准的知识。再如,我这样点评一位跟帖评论特别精彩的孩子“咱们班的孩子好有想法”。猛的一听,这不是拉近距离的夸赞吗?多好!联系情境品咂,发现这种“万能式评语”没法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如果我换成“你为他描绘了一幅理想的蓝图,这是一种鼓励别人的好方法。”后面的发言或许会更精彩。<br> 成长之路漫漫兮,吾将上下而求索。<br><br><br><br><br><br><br> <font color="#ed2308"><b>覃俊榕:我的语文生活之“抗疫下的语文”教学反</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闸口中学 </span></div></div><div> 这次参加青年教师比武,通过观摩优秀老师的课堂以及结合自身的课堂体验,我对自己的课堂有了新的认识和反思。本节课是综合性学习课程,主要是学习抗疫标语。让学生通过对抗疫宣传标语的赏析、辩论、撰写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以及养成在课外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br> 我认为课堂效果达不到预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教学内容太过单一,除了标语,没有其他课外知识的学习。标语内容其实对学生来说非常容易掌握,应该再融合像广告词、招牌等课外知识。第二、在课堂辩论的环节,也许是因为我没有表述清楚或没有合理引导学生发现辩论点,同学们不像课前那样积极参与辩论,致使课堂有点冷场。课堂高潮部分没有得到展现,本节课也就错失了亮点。第三、赏析标语环节不够深入。我找了14条标语,让同学们找其特点并进行归纳,但由于这14条标语风格相近,没有明显对比,以至于学生无法全面进行归纳,所找特点比较受局限。我应该找出两种具有对比性的标语,这样更具有辨识度,特点也更容易全面归纳,同学们也可以更好更快掌握。第四、展示标语环节,我对学生撰写的标语没有进行出彩的点评,评语非常简洁而苍白,还需要多锤炼语言,增加自己的语文素养。<br> 专家指点到“上好一堂课的核心是语用,设计语用就是实践活动”,因此走进文本或是走出文本都离不开活动。而我的课堂也存在缺乏完整活动的设计,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应该具备认知学生、把握课标、课堂应变、知识储备、更新思想等全方位的能力。今后一定要从优秀老师的教学活动设计、教学环节过渡、教学语言锤炼等方面等多多学习,我深知这是一个艰难又漫长的过程,但我愿意督促自己不断向目标前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br> 点评:<br> 认识到位,慢慢践行!<br> 走进文本或是走出文本都离不开活动。——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反复实践这句话!<br></div> <font color="#ed2308"><b>李燚:《倡导低碳生活》教学反思</b></font><br> 公安县甘家厂初级中学李燚<br> 从最开始准备参加青年教师比武大赛准备的作文课,再到阅读课,后面收到通知确定上综合性学习,期间经历了种种心情的变化,从刚开始的被迫接受到中间的沉浸以及最后的视听享受,这都又重新改变了我对“语文”的认识。<br> 从确定课题开始,我便开始思索要如何上这样一堂综合性学习的课,这好像也是我一直忽视的课。从课本中,这次学习是需要班级分工合作来完成的,需要学生进行很多的前期准备,但是这次比赛并不是在自己学校完成,前期的准备怎么办呢?所以我就将书中的“一、确定宣传主题;二、搜集资料,撰写宣传文稿;三、制作宣传材料,开展宣传”三个活动,变成“一、了解低碳生活;二、践行低碳生活;三、宣传低碳生活”。这样的改变虽然实操性更强了,但是也失去了语文的一点味道。<br> 在活动中,我尽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刺激,全力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运用学生喜欢的视频、贴近生活的图片调动他们的视觉刺激,来引起学生的共鸣。但整个教学活动下来,我仍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没有放手让学生去开展活动,而是以告知代替学生的实践;虽然注重小组间的合作,但没有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课堂随机性不强,对于课堂中生成的问题不能及时进行应对;整个活动的设计,层次、重点的把握还有待推敲等等。<br> 听完王颖老师、黄发莲老师的课,让我对语文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语文课要以活动为契机,让学生能自己参与,将静态的知识转变为动态知识,以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走进、走出文本,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新知,在活动中运用新知,提升素养和思维。<br> 在着手准备的过程中,也要特别感谢我们学校的陈必胜老师和雷艳华老师。他们指出了我教学设计上的不足,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br> 通过这次活动,我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我将不断学习,不断尝试,不断反思,全面提高自己。<br> 点评<br> 是啊,不突出语用的课不是真正的语文课。<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万清清:综合性实践课《天下国家》教学反思</b></font><br> 章田寺中学 万清清<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说实话,得知上课范围的那一天,我的第一感受是抗拒,一来因为已经准备好了一堂作文课,本想在作文课上“展示”我作为汉语言文学学子的“作文功底”,二来作为有四年教学经验但只在初中待了半年的“新老师”,对于怎么样上好这样一堂活动课我一筹莫展。</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抗拒过后我认识到要抓住这难得的机会来锻炼自己,于是我选择了自己不擅长的《天下国家》,这样宏大的主题需要我跳出舒适圈,呈现一堂情绪高昂的课堂,从比赛结果和回到学校以后老师们对我的祝贺来看,我的挑战算得上成功,但是想想评委老师昨天评课时对我这堂课的建议,以及回看同事帮我录的上课视频,我发现我这堂课还存在一些问题。</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我害怕出错,不仅课堂流程要设计得完美,同学们在课堂里的表现也要完美,因此在课前我做了很多准备工作,提前让同学们熟悉表演环节,规定每个小组进场和退场的顺序,让同学们提前在教室里进行排演,这些准备工作确实让我的课堂达到了理想中的效果,但正如评委老师说的那样,我的课缺少了现场生成的真实感。回看上课的视频我发现,上台表演的同学们那么生动有趣的表演却听不到台下有多少同学发出笑声,同学们的笑声留在了第一次在教室里进行排演的时候,真实的活动缺少了真实的笑声,是这堂课的遗憾!</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追求完美,是因为自身能力的缺乏,害怕课堂上出现状态不能巧妙化解,害怕预设之外学生的表达打断自己上课的思路,害怕不能按照教学流程呈现一堂完整的课,这些害怕是一种束缚,导致我不敢放手让学生更多地去展示自己。</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多学习,有机会就抓住机会多锻炼自己,不能让畏难情绪限制自己在教学实践上的探索。</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2022.3.30</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点评</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课堂生成”是课堂的生命!</span></div></h3> <font color="#ed2308"><b>吴琳:三月教学有感</b></font><br> 22年的三月,是忙碌的三月、是充实的三月。从学校的公开选拔到梅园中学的讲课,都让我颇有感悟。<br> 学校公开课选题时不知道定什么,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看了王崧舟教授《爱莲说》的教学实录。<br> 看完后,有一种,课还可以这样上的、醍醐灌顶的感受。这不正如黄发莲老师所说吗,真正的语文是润物细无声的。语文课堂不是让孩子去背去死记,而是让孩子用心去感受,用心去领悟。带着情感走入课文,走入人物的内心深处。我们要做诗意语文。<br> 真正到自己上《爱莲说》的时候,我在课堂上放了几朵真正的莲花,采用小组合作方式。整个教学过程,我和学生仿佛徜徉在周敦颐的莲花池,见到了君子周敦颐。<br> 通过学校的公开课,我知道了,语文不仅仅要教最基础的应答知识,更要让自己和学生感受文化的内涵。<br> 后来我幸运地得到了讲课名额。从得知课题到正式上课,只有短短的几天时间。这几天,我似乎经历了从教以来最忙碌的几天,确定课题、熬夜制作PPT、一天三次磨课,对内容反复进行修改、推翻、再修改,最终确定,一页一页顺流程……同事之间讨论、找灵感、研究板书……说实话,这过程我们都在叫累,可是却也都兴致勃勃。有时候,看着她们,我就在想:或许这就是老师的可贵之处吧,愿意花时间、花精力,去做一件有意义的事。(这次公开课的完成,是我们东港中学语文老师齐心的结果。裴秋琴裴老师给我们传授比赛经验、胡蓉老师为课程勾勒框架、谭玉菊老师一字一句扣细节、黄鑫老师为我缓解比赛压力……)<br> 在梅园中学听其他优秀老师讲课,我是紧张的,上台之前,我是紧张的。可是当我真正站在讲台,看着七(六)班51名同学的时候,我释然了,教学比武的目的是什么呢?我想,应该不是非要争出个高下。而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开心的接受不同的新颖的教学方式,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看见更多的学生。<br> 讲课结束后,觉得自己发挥不是很好,情绪没有很好的代入进去、忘记ppt展示课题、时间没有充分利用……评委老师的点评也让我很有收获:在结束的时候,加上学生自评、互评,这堂课会更好。<br>因为课堂采取了小组合作的方式,在教学结束后,我给了最优小组一个礼物,是我们东港中学语文老师的寄语,写在大学的明信片上。其他同学也有,不过为了以示区别,其他同学的就没格外写寄语了。<br> 我以为这堂公开课到这里就结束了,可是,没有。几天过后,七(六)班班主任杨诗宏杨老师给我发来了几张照片。是同学们在诉说他们的大学梦。我的心,触动了。原来,通过这堂课,我还是给同学们留下了一些东西的。我也知道了,在教学时,学生也会给你一些东西,它能让你感动,让你成长。<br>教学离不开学生,和学生接触,你才知道,你到底要教什么。<br>通过这次活动,我得到了很多。由衷的期待,听到更多优秀老师的示范课,也由衷的期待,下一次教学活动的进行。<br> 划重点<br> 教学离不开学生,和学生接触,你才知道,你到底要教什么。<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吴先凤:遗憾也值得——《骆驼祥子》教学反思</b></font><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骆驼祥子》是七年级下册必读经典书目之一,由于目前学生们的阅读已接近尾声,于是在设计此课时,我选择了“一书三段四课”中“四课”的第三课,即“研读探究课”,命题为:品味祥子的悲剧人生。先由视频导入,引出悲剧色彩,然后从祥子的梦,到他的遭遇和结局,体会其悲剧的个人原因和社会原因,最后深入探究个人和社会,感悟当今社会阅读本书的教育意义。本课设计从诞生起,我一共上了三次,体验皆不一样,每次都有新的问题,导致课堂的不完美,留下些许遗憾。</span></div><font color="#39b54a"><div style="text-align: left;">第一次</div></font><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学生课前无准备。</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课堂情况:气氛踊跃,参与度高。学生对文本理解深刻,在画线,解说,贴条,答问,表演方面都表现非常好,风头盖过老师。</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问题:</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1、老师语言不精炼,总结语、过渡语、评价语不够精准。</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2、环节的流畅性不够,注意衔接。</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3、没有读和评。</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4、小记者由老师担任,缺乏主体性。</span></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font color="#39b54a"><div style="text-align: left;">第二次</div></font><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学生课前准备30分钟。</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课堂情况:气氛活跃,学生对文本理解程度一般,但表现踊跃,表演较仓促,小记者由学生担任,但老师限定了提问,学生发言很精彩,感悟较多。</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改善:</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1、初步优化了总结语、过渡语和评价语,使各项环节更流畅,层层推进。</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2、加上了根据选择以第二人称读祥子心中的虎妞和小福子,导致都选小福子,无人读虎妞。</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问题:</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1、应读的情感和语气是由老师告知的,而不是学生感知的。</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2、没有学生点评。</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3、采访问题限定,不能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span></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font color="#39b54a"><div style="text-align: left;">第三次(比赛课)</div></font><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课前准备45分钟。</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课堂情况:环节完整,流畅,但气氛不热闹,活动勉强进行。学生对文本理解程度一般,表现不踊跃,勉强配合,表演可以但不出彩。</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改善:</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1、虎妞和小福子的形象,分别用什么情感和语气,老师引导学生说出。</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2、仔细观察表演,并点评亮点或不足,考察学生对现场熟悉程度,深入探索其人的性格缺陷。</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3、采访问题由学生想,老师建议和提示,发挥主动性。</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反思:</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1、读书没有读出应有的语气,应当场再次让他们读一读,指导朗读。</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2、学生阅读情况没摸清,活动设计是否有难度?</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3、评价者多评“声音较小”,不能对“演”进行评价,说明对故事情节不熟悉。</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4、采访交给学生发挥,但沟通失误,让学生又想记者又想受访者比较困难,是否应先招募小记者,引导其拟好采访提纲,其它人只做受访者?学生回答无亮点,不能深刻体会文本及其现世意义。</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5、贴条后曲线的详细解说,也由学生来完成。可以将其他学生绘制的人生轨迹图用希沃拍照上传,全班展示。</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6、课前准备如何做?</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1)让学生再次精读课堂上需呈现的关键部分。(片段阅读对整体把握的有效性)</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2)让学生绘制详细一波三折的曲线图,梳理其人生轨迹。(多数学生没注意高低点的细节及重要事件所处的准确位置)</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3)读一读祥子心中的虎妞和小福子。(朗读指导不到位)</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4)招募小记者,学生思考看法和感悟。(放手让学生来做,有难度,可考虑提供预习案,给学生充分时间思考。)</span></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本课上完,我深切地感受到老师、学生、教材三者的紧密联系,每一主体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今后教学中,应尽量分析三者而不是只关注其一或其二。虽然此次课堂呈现并不完美,但是,遗憾,并不妨碍追求完美的脚步,完美难以企及,留有遗憾,是为了预防下一次遗憾,有所得,有所思,就是成长,所以,遗憾也值得。</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玉湖中学 吴先凤</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点评</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这种工作态度、这个工作方法值得我们大家学习!</span></div></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谢杨的反思</b></h1><div><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33333" style="">裕公中学</font></h5><font color="#ed2308"><b><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weight: 400;">敬爱的黄老师:</span></div></b></font><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晚上好!</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我也不知自己哪里来的勇气把教学反思写成了一封信,但我这样做了。</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首先给您道个歉,作业我交晚了。也请体谅,早自习,白天五节课,晚自习,回到家还有个离不开身的奶娃娃,这几天我确实有点超负荷了,身体和心理都处于一种疲倦状态。</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这一次的教学比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累。</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我想看到这里您估计都不想往下看了吧。我知道这不是您的初衷。以赛促教,逼迫成长。您作为我们青年教师的班主任,在为我们精心布置考场,安排考题,想让我们通过这次考试,从试卷上分析不足,从而改正。</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font color="#ff8a00">《综合性学习》的课我并未真正上过,也许不光是我,我想大部分老师都未正儿八经上过。所以感谢您,我由衷觉得这次的考题很棒。它让我意识到这一板块的重要性,另外它开阔了我讲授其他课文的视野。理论性技法的传授真的不能让学生掌握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活动化的设计才能打开他们的话匣子。</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为了准备这次考试,我熬了两夜,课一共上了三次。您肯定会批评我,上了三次还只上出这么个水准?没错,我确实不应该,能力有限,这是我的不足,书读得少,课钻的少。比赛那天的那堂课,真的是真正意义的第一次上,因为我的教案和课件是前一天晚上才做出来。这里我要感谢我的学生,是他们不断地帮助我,做我的陪练,完善我的教学过程。</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那这节课我的问题在哪?为什么我没有完成自己设立的教学目标?我在脑海里不断回演当时的情形,我想应该是这几点:课堂整体把控能力不行,不能很好控制各环节间的时间,抓不准教学的重点;教学环节的设计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进阶,过渡部分生硬且缺少总结性的归纳;语言表述苍白平庸,多媒体课件制作缺乏经验;小组活动设置随意,小组学习只有“形”,没有“实”。</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这些问题如何克服如何改正?我希望接下来我能做到这样几点:1、有事多干活,没事多读书。陈必胜老师给我推荐了几本好书已经准备入手。沉下心来,好好钻。2、有意识训练自己在课堂上时间把控能力,规范自己的语言。3、多学多练,提升自己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4、在平时教学中注重小组的构建,反复摸索。</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夜已深,教师的工作周而复始,苦乐相伴,愿我一直在成长。</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学生:谢杨</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2022年3月30日星期三</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点评</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你的大实话、真心话让我看到了你的成长。是的,只要想往舒适区外走就难受,可是,只有穿越舒适区,才能收获成长!</span></div></div> <font color="#ed2308"><b>郭惠敏:即席讲话——母爱的晴空 教学反思</b></font><br>夹竹园中学 郭惠敏<br> 一堂口语交际课要构思精巧、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才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我上的这堂口语交际课,教学目标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克服即席讲话时的紧张心理,通过创设情境进行思维训练,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我的这堂课其实并没有解决这些难题,我给学生规定了任务和题目,他们也有充分的准备时间,不完全是临场发挥,这其实违背了即席讲话的性质和要求。课堂太流于形式化,不符合主题要求,不贴近真实的生活,自身素养还有待提高,方方面面都做得不够好,这是一堂失败的课。唯一的可取之处,就是学生的积极配合,他们都敢于表达,并且善于表达,上台展示环节时,都能不怯场,真情流露,自信大方,我能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口语教学要走进学生的生活,唤起学生的情感记忆,让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而产生表达的欲望。因此,交际的话题要来源于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只有学生对话题本身感兴趣才愿意说,才有话可说,才有可能说好。<br> 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交流参与,必须通过形式多样的交际场景来展开。我们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更是口语交际的参与者。我们要与孩子平等对话,赏识孩子的闪光点,正面评价鼓励。这样才有利于和谐气氛的营造,并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会表达,积极参与进来。<br> 我的课堂互动方式比较单一,应该让学生与学生进行互动,这是一种更为广泛的互动方式,便于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各个小组之间互相评价,可以调动学生全员参与交流的积极性,形成会说、想说、爱说的状态。尤其是组间的竞争,有利于群体间的互动合作,培养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br> 我对学生的评价方面,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语言是一门特殊的艺术,不能简单地用“好”或“不好”来形容。评价时,应首先考虑引导孩子们用赞许的目光去看同学,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所以不管是模糊评价还是积极评价,也不管是教师评价还是学生评价,都应该是积极的,只有这样,发言的孩子感受到的就是正面评价,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提高了其语言表达的勇气。在交流中,才会轻松地交流,才会表达各自独特的意见、感受、体验,从而才有可能出现个性化的语言,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br> 总之,如何开发整合,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如何情境互动,实现教学方法生活化;如何多元评价,实现教学评价生活化,这些都是值得我进一步去实践并不断提升自己的。<br> 点评:<br> 说自己的话,走自己的路!<br> <font color="#ed2308"><b>阳立群:跳出概念的藩篱,共享语文生活</b></font><br> 这是一次既幸福又遗憾的盛会,值得庆幸的是,可以在那么多优秀老师的比赛中,汲取到宝贵的教学经验,遗憾的是不能完整地看完每一节课,遍识各校大师们的神技。我想对我来说,这次最大的收获是找寻到了活动课的方向。<br> 原本我以为,活动课就是让孩子们在趣味的课堂里,能够感知到知识点,把概念付诸行动,在活动中去用自己的话总结,就不算是在生硬讲概念,就是一节成功的课堂。实则是我仍在概念的藩篱中百般折腾,妄图以顽固的传统教学思维去给孩子们灌输知识点。<br> 记得跟我同一课题的老师下来询问黄老师问题的时候,我默默在一旁听着,也希望黄老师能指出我的一些问题。黄老师面对我的求教时,开口就说了一句,“你们两不是一个问题吗?”我顿时一懵,脑海里浮现了一句话:“黄老师肯定不记得我的课了!我们明明不一样嘛,怎么就一样了?”暗自不服气,可毕竟是铩羽而归,内心总是不自觉去回顾、反思自己的问题。我自己感觉这堂课的创意应该算是很新颖,活动也很有趣,而且当时我觉得我真的领悟到了在活动中让学生去感悟,不讲概念,我让孩子们在视频和小故事演出中去感受应对技巧,并总结出来。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羞愧地承认是我浅薄了,这不还是在讲概念吗?只是把书上的概念通俗化了而已!黄老师的话猛然间将我敲醒,“考试不考概念,知识应该是让孩子们在活动情景中,自然生成”。“自然生成”这个词,似乎一下子点醒了我,是呀,应对是要让孩子们有解决交际困境的能力,哪管你用了什么方式呢!我总是在寻找可以活动的契机,不曾想为了活动而活动的课堂,多了欢声笑语,也偏离了学的主线。<br> 作为青年教师的我,在教学过程中似乎总是缺少了底气,总想着倾囊相授,却忘记了“授人以渔”的初衷。孩子们有着自己的思维,也有着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我们用爱心和耐心牵着他们走进课堂,适时也要学着放手让他们自由翱翔在这片知识的圣地。最令我记忆犹新的是一节招聘会和一节孝亲敬老的课堂,老师把每一位学生都放在了真实的情境中,他们切实在举办招聘会,也是实实在在的优胜劣汰。他们在真实地回顾着自己与父母相处的点点滴滴,也在表达着他们的最深切的感激和爱意!他们把生活搬进了课堂,又用至美的文字回馈了生活!<br> 用心的教育,成功是实至名归,失败也只是下一次成功的沉淀。在成功教学的路上,我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但梦想依然如初,我仍然相信自己是一名合格的教育人,仍然坚定地朝着教育之路前行,仍然会努力在孩子们的心里种下一个个美好的梦想,静待花开!<br> 划重点:<br> 跳出概念的藩篱,共享语文生活!<br> <font color="#ed2308"><b>杨琪:教学反思</b></font><br>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我参加完这次比武活动的最深刻的感受。这是我第一次来公安参加教学比武活动,通过这次活动让我对公安县语文教师和梅园中学都有了初步了解,第一次真正的感受到公安语文教师的是一个集体。<br> 综合性学习作为一个新的课程的形式走进了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苑漫步》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综合性学习的平台,也为我们教师也提供了一次对新的探索机会和难得的实践尝试。活动课应该充满读书声。朗读,在语文学习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语文课堂应该充满朗朗读书声,师生不但要读,而且应该大声地读,快乐地读。本次活动课,“声情并茂诵古诗”的这个环节中,我应该创设美妙贴切的音乐背景,让学生动情朗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在朗朗的书声中,让学生去体验、感悟、接受熏陶,使学生参与达到最大化。但是我没有做到,在第一个活动设计中,没有做到贴近学生,考虑到学生的古诗贮备,导致活动被动进行浪费很多时间。<br> 活动设计的三个环节,应该层层递进又互有交叉融合,内容和环节也应该非常简单,使学生尽可能发言和参与,课堂应该采用生生PK的方式,在竞赛中,使学生获胜的欲望被大大地激发,全班学生积极参与。使各组都不甘认输,让他们相互竞争,不但学得快乐,而且学得也快。这些都是我想要做到的,但是现实是残酷的,我并没有做到。张勇老师和鄢丽蓉老师把古诗苑漫步活动完成的如此完美,我为他们感到骄傲自豪的同时也希望自己能通过学习变得更好。我的教学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提升自己的过程会很艰辛,但使自己变得越来越好是我的追求,我不会放弃的。<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杨琪, 黄山头初级中学。</div> 点评<br> 实实在在反思,踏踏实实实践!好!<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易发兰:《我的语文生活》教学反思</b></font></div>梅园初级中学易发兰<br> 这次的青年教师比赛,让我想起了韩愈的《晚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星期四突然接到我要代表学校参加青年教师比武的通知,心里真的是既欣慰又有一些担心:欣慰的是我还能参加青年教师比武,我还有些年轻;年轻的我和更年轻的小同辈同台展示,我能比得了吗?我还有这个实力吗?后来一想,既然已不再年轻,那就在步入大青年的最后时光里,努力的绽放一次,也不负年轻。<br> 我的语文生活,如此广告为哪般,我来写广告词,是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个综合性的学习。通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广告词,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会体会语言知识,从而增强学生对广告词的欣赏能力,让学生初步了解广告词写作的基本要求,能简单的写广告词。同时,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当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能力。<br>这节课我设计了三个活动,先猜——内有乾坤,让同学们在课前收集有趣的广告词,猜猜这些广告词是为谁代言,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进入到本课的学习。然后进入你来说大家来改,让同学们思考:有趣的广告词是不是都是规范的广告词?从而让学生了解什么样的广告词是规范的广告词?接下来进入品——魔力圈圈。让同学们通过固定的句式来赏析,让学生知道创作广告词的方法就是利用广告词的特点来创作的。最后进入建——心灵驿站。让学生利用创造广告词的特点来简单的写广告词。<br> 上完整节课,我觉得孩子们对广告词的基本的特点是有了一定的了解,也会写一些简单的广告了,但在激发孩子们通过学一个简单的广告词让他们热爱的我们的语文,热爱我们的生活,这个方面还是我今后要努力的方向。<br>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虽然我已不在年轻,但我有一个年轻的心态,我愿意在语文教学的这条漫漫大道中不断的学习,永葆年轻!<br> 点评<br> 对活动的反思再深入一些!<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张勇:《综合性学习 古诗苑漫步》教学反思</b></font></div>公安县梅园初级中学 张勇<br> 一、构想缘起<br> 接受这次上公开课的任务,我的第一感觉是惶恐不安,原因有二:一是年龄问题,好不容易熬到了当评委的年龄,却仍然只是个当选手的命,我能想像得到我站在台上张牙舞爪,而台下掌握生杀大权的都是我的同学、好友时的那份尴尬;二是观念问题,平日里局促于三尺讲台之内,虽偶有观摩外面专家、学者的讲座、公开课,但没有醍醐灌顶的顿悟,却有邯郸学步的困窘,委实不知道现在流行的新的潮流、观念是怎样的。既然是比武课,那肯定要区别于平时的常规课,但如何创新,应该是摆在面前的第一大难题。<br> 熟读教材,走近文本。教材的导语热情洋溢地赞颂了诗在中华文明中的特殊地位,并直陈漫步古诗苑,即接受美的洗礼的教化作用。同时,教材还提供了三个层面的设计:分门别类辑古诗、别出心裁品古诗、声情并茂诵古诗。后面还附录了“‘唱’古诗”这种别致的方式,并还举了一例加以说明。很明显,教材仅只一个轮廓而已,非常大体地给学生和老师一个大略的建议而已,如何利用本次平台和机会真正引领学生们在茫茫中国古诗苑林里来一次酣畅淋漓的体验呢?完全在教材的基础上给予具体化的过程?又觉得未免太单薄了些,缺乏让学生心动的东西。如何能激发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充分地调动起他们课堂参与的热情,甚至激发起他们展示表现自己的精彩和亮点呢?<br> 再研究教参。洋洋洒洒的教参阐释说起来就是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要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华诗词文化,接受审美熏陶,提高文化品位;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提高积累感悟,发展思维,培养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br> 于是,我想换个角度用一个较为新颖的形式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八年级学生有一定数量的古诗储备,也有一定的朗读、吟诵、品味古诗的功底,再加上平时课堂实践活动中培养的主持、控场、台风等基本素养,我突然有了个大胆,近乎冒险的想法,将课堂完全还给学生,通过对古诗词不同形式的品析赏读演绎活动,消除学生在学习中普遍存在的畏难心理,进而提高他们阅读学习古诗词乃至较长的文言文的兴趣。在主动参与中体会到漫步古诗苑的快乐,加深对古诗博大精深内容的理解,提升对美的感悟和文化品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动起来、玩起来、嗨起来。<br> 激发兴趣,活动准备。在教材原有活动版块的基础上,我增设了一个飞花传令吟古诗的环节,考虑到这个环节既能极大激发学生搜集、整理古诗的热情,又能在车轮战或者PK战中,调动学生的求胜欲望,在课堂上掀起一个个小高潮。<br> 选定主持人,让他们自己写好活动版块的开场白、过渡语、点评语、结束语,并反复叮嘱对现场的调度和时间的把控,然后通过导学案的方式,让每个同学熟知活动流程与任务,有的放矢,打有准备之仗。<br> 二、教学所得<br> 参加这次公开课,给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教育环境的日新月异,内容在变,学情在变,评价体制的指挥棒也在变,所以无论是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出发,还是从应试的功利性目的出发,创新求变,观念更新应是大势所趋,原先以为天经地义,顺理成章的教学流程、方法步骤可能已经悄悄落伍,变为了昨日黄花。<br>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要采取一定的评价机制,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语文课的评价。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的是过程,而非结果,强调的是会学,而不一定要学会,所以评价语文综合性学习,关键要注重过程的考查,并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表现出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具体获得了什么样的体验和经验,以及主动精神和实践能力,还应该坚持学生自我评价。因为整个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的过程,教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只是学生的一个合作伙伴,因此在评价体系中必须坚持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作为教师,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应该投身于新课程改革之中,以新的眼光来看待综合性学习,积极开展综合性学习,而且应以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为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添砖加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添柴加薪。<br> 语文综合性学习要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培育了他们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这正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理想!让语文综合性学习乘课改之风,挥鞭起程!<br> 划重点:<br>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动起来、玩起来、嗨起来。<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周倩:名著导读《骆驼祥子》教学反思</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夹竹园中学</div> 刚开始决定要上一节名著导读课时,心里确实没有什么把握,名著课难上,一难在篇幅太长,学习时间过于匆忙;二难在时代隔阂,学生理解过于肤浅;三难在生活脱节,在实际生活中无法感受小说的具体情境而兴趣乏味。考虑到学生大部分已经完成了阅读,对故事情节有了大致的了解,于是决定以授方法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导读。<br> 这堂课我的教学思路是先带领学生学习圈点与批注的方法,然后给学生两个关于祥子的片段实际运用方法试着阅读。然后通过写一写、说一说、听一听多方面的写批注,分享批注,并通过批注的方式试着概括总结祥子的人物形象。最后通过演一演检测学生是否通过圈点批注方法深入了解了祥子的人物形象。<br> 这堂课的学生的表现达到了我的预期,学生对于方法的学习,对于阅读批注的尝试,对于人物形象的表演都非常的好。这也让我不禁反思,为何在自己班上,面对自己的学生,反倒没有这样的效果。这也警醒我,在日常的教学中是否过于关注于教了,没有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机会,导致学生们失去了灵活开放的思维。反观自己,在听了其他许多老师的课之后,对于我自己的教学也有了新的认识:1.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评价过少,与学生的交流不够深入;2.在方法的教学上面还是过于强调自己的教,可以试着完全交给学生自己来;3.给学生做批注,说批注的时间还是不够。<br> 在比武后的培训中,老师提到:“好课的核心构建是语用。”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多带领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运用,最后运用到真实的生活中。<br> 划重点:<br>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多带领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运用,最后运用到真实的生活中。<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周婷婷:世界的尽头是什么?</b></font></div> 世界的尽头是编制?<br> 自考上教师以来,我发现自己越发的不思进取了,似乎这份稳定的工作让我也很“稳定”地止步不前,直到这次有机会冲破闭塞,看看乡村外的世界。才发现,原来二十几岁的我已经开始固化了。<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教学思维的固化</font></div> 教研员的点评一针见血,这堂《即席讲话》确实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知识线的教学模式,而我日常教学中也一直是这样的模式,甚至不觉得有什么问题,这符合我这个理科生的思维方式。看了其他同仁的课后才发现,原来多样化的环节设计如此重要,课堂早已不是我们上学时的口述式学堂,更多的是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去习得。虽然我还没有找到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中寻得让学生快速在情境和游戏设计中吸取新知识的方法,但是我会努力去尝试的。<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心理建设的固化</font></div> 站上讲台的第三年,还是能让人一眼看出的青涩与紧张,我还是停滞在大学毕业参加招聘考试面试的那一年,心智没有成熟稳重起来,可能也是因为没有参加过什么大型活动。以前总是把公开课当做一种负担,一种让人本能地拒绝的任务。可是一同来的小伙伴们已经在一次次地锻炼中飞速前进了,我却还稚嫩如初。当临时收到课题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上完这堂课吧,我并没有把过多的心思放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而是在攻克自己的心理障碍,并且有一种得过且过的消极心态,现在想来,还是没有静下心来思考。<br> 但是本次意识到问题的同时也有极大的收获。<br> 首先锻炼了自己的胆量,本是一个在自己学校上个公开课,全是身边熟悉的人去听课都会紧张的人,终是完成了这一场“尴尬”的赛课,这对我来说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了。另外,让我有了学习和进步的动力和方向。起初,工程管理专业的我和语文教师八竿子打不着,是因为对语文学习(还不是对文学)的热爱,让我选择了这条路,一路上莽莽撞撞,也只是按照自己曾经接受到的语文教学,在依葫芦画瓢。现在看来,需要更多地去学习和探索。<br> 原来,世界的尽头从来都不是稳定的工作,日复一日的生活才是尽头,希望以后的每一天,我都能不断进步,焕然新生。<br> 点评<br> 在这个反思里,我听到了心智模式拔节生长的声音!<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司马杏子:《孝亲敬老,从我做起》教学反思</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孟溪中学 司马杏子</div> “学与学会是两码事,教与会教是智慧。”<br> 为期两天的青年教师比武大赛,我既期待又害怕。我急切期待看到老师们思维火花的碰撞,将给予我今后课堂教学的灵感;而我内心的害怕大抵是对本次的活动式教学的不自信吧。比赛落下帷幕,我忐忑的心终是安定了下来。细细反思本次自己课堂教学,我发现了诸多弊病:<br> “孝亲敬老”这一主题,学生人人都应有话说。纵观本节课,我发现能说出心得感受的学生较少,真正参与到了教学活动的学生大约只占三分之一,课堂没有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我的教学设计来说,《苹果树》剧本演绎是这堂课的教学高潮,学生能通过演绎剧本、观摩剧本,感受到父母对子女的大爱无私,并领会到当父母韶华不在,我们陪伴父母的时间也将所剩不多的剧本用意。活动形式对学生来说比较新奇有趣,因而在剧本演绎的时候同学们没有演绎出剧本本来的情感表达。这时我担心时间不够,没有进行合理引导,因此,同学们获得的直观感受多是由我代为转述,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br>教学中的动态生成应是顺势而成。这堂课根据我的预设,通过剧本演绎后能自然地将同学们引入对“孝亲敬老”主题的知识积累。但剧本演绎不尽如人意,因此我的话题转换就显得有些生硬。在同学们积累孝亲敬老名言诗句或故事的小组合作中,因素材积累确实少之又少,很多同学没有参与到合作讨论中,那么我预设的小组参与知识竞答无疑也失败了。本次教学我认为较为成功的是将“孝亲敬老”这一主题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讨论:当父母错怪自己,应当如何做),对真正的孝顺进行辩论。<br> 总结这堂课的教学,正如前辈们所言,我在考虑怎样教学生,怎样教学生学。我想,这次比赛的宗旨应当是让我们明白,教学设计是怎样教学生能够主动地学、创造性地学、个性化地学,从关注自己的教学转变到关注学生的“学”。自我改革之路路漫漫,我将潜心上下求索。<br><font color="#ed2308"> 划重点</font><br> 是的,教学设计是怎样教学生能够主动地学、创造性地学、个性化地学,从关注自己的教学转变到关注学生的“学”!<br> “课上得比我想象的要好,观摩的人比我想象的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