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br> 渔家傲 再过兴国<br> 秾李素华曾缟昼,当年独冠群芳秀。今日再来眉暗斗。谁人后,追思恰似章台柳。<br> 先自病来迟唧溜,肌肤瘦减宽襟袖。已是无聊仍断酒。徘徊久,者番枉走长亭候。<br> 先说词题中的“兴国”,既然是“再过”,那么这个兴国一定是地名。而说起兴国,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一定是位于江西赣州地区的中国土地革命时期的苏区模范县,以及红军第三次、第五次反“围剿”的主战场。但上述这首《渔家傲》作者所说的兴国既有可能是江西的兴国,也有可能不是。因为赵宋王朝先后两次以“兴国”给地方命名。一次是赵宋王朝建立后不久的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以永兴县(今湖北黄石阳新县)置永兴军,太平兴国三年,改永兴军名兴国军,隶江南西道,领永兴、通山、大冶3县。崇宁元年(1103年),属江西路。另一次也是在宋太宗赵光义时期的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将赣县的七个乡分出,与庐陵、太和县部分地区合并设置兴国县,县治设潋江镇,属虔州;赵宋王朝南渡后的宋高宗于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改虔州为赣州,兴国县也沿用至今。<br> 词的上阙首句“秾李素华曾缟昼”中,“秾李”一词,指的是华美的李花。因“缟”是未经染色的绢,故而“曾缟昼”的意思大概是天空晴朗,无云也无色。<br> 词的下阕首句中有“先自”一词,辞书注释为,先已;本已。末句“者番枉走长亭候”中的“者番”,实为这番;这次。“长亭候”的“长亭”,喜爱音乐的朋友一定熟悉《送别》这首歌,这首歌是由李叔同于1915年重新填词,曲调取自约翰·庞德·奥特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长亭外,古道边……”优美绵长的旋律和情真意切的歌词感动这一代又一代人。而“长亭”的建造,实为我们祖先一种人文关怀的实践。具体来说就是古时于道路每隔十里设长亭,故亦称“十里长亭”,同时每隔五里设短亭,长亭和短亭都是用来供行旅停息的。而往往在靠近城区十里的长亭常为亲友送别之处。<br> 渔家傲 戎酒<br> 未把金杯心已恻。少年病酒还成积。一昨宦游来水国。心知得。陶陶大醉何人识。<br> 日近偶然频燕客。尊前巾帽时敧仄。致得沈疴盟枕席。吾方适。从今更不尝涓滴。<br> 还是先说词题。“戒酒”对酒徒来说是永恒的话题。前些年在酒肉朋友间经常流传这样一段顺口溜,“不喝不喝又喝了,喝了喝了又高了,高了高了就醉了,醉了醉了就睡了,睡了睡了又醒了,醒了决心不喝了!”然而读罢上述《渔家傲·戎酒》,深感作者“戒酒”是真的,用这种极具文学色彩的方式表达戒酒意图,着实令我等没文化者汗颜。<br> 词的上阙首句“未把金杯心已恻”中的“金杯”,在词中应该是指精美的或金质酒杯,但辞书还有另外两种解释,一是指凹形铜镜。这是我们不知道或不常用的。另一个就是我们今天特别是在体育比赛中常用的金质奖杯。上阙第二句中有“成积”一词,即成见积习的意思。第三句中的“水国”,犹水乡。<br> 下阕首句中“频燕客”,因古人“燕”“宴”通假,故而意思是频繁宴请来客。第二句“时敧仄”中的“敧”古同“攲”,有三个读音且意思不同,一是读qī(七),意思是倾斜。这个意思用来理解该词应大差不差。二是读yǐ(矣),古通“倚”,意思是斜靠着。三是读jī(机),说的是持箸取物。第三句“致得沈疴盟枕席”中的“沈疴”,亦作“沉痾”,指重病;久治不愈的病。还有“枕席”一词,理解为枕头和席子应该是准确的。辞书还有另外的解释,如夏天铺在枕头上的凉席。然而在查阅辞书中发现“枕席”还有笔者不知道的解释,如指男女媾欢。以及还是“枕席过师”的简称,“枕席过师”典出《汉书·赵充国传》,曰:“治湟狭中道桥,令可至鲜水,以制西域,信威千里,从枕席上过师。”颜师古注引郑氏曰:“桥成军行安易,若于枕席上过也。”后因以“枕席过师”形容行军道路极其平坦安稳,或用来比喻安适之地。再就是“犹枕藉”,即纵横交错地躺在一起。《淮南子·本经训》有:“民之专室蓬庐,无所归宿,冻饿饥寒死者,相枕席也。”汉桓宽《盐铁论·周秦》曰:“赵高以峻文决罪于内,百官以峭法断割于外,死者相枕席,刑者相望。”《汉书·贾捐之传》说:“民众久困,连年流离,离其城郭,相枕席于道路。”隋朝经学家、训诂学家、历史学家颜师古注:“席即藉也。”读罢三段古文,想象文中场景挺恐怖的。<br> 词读完了,该说词作者了。词作者叫杨泽民,搜韵网提供的《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介绍说:“宋抚州乐安人。有《和清真词》。时人合周邦彦、方千里词刻之,号《三英集》。”百度之后与此无差异。<br> 笔者搜遍其89首词,未见明示和周、方之词,笔者文学功底不够深厚,也无能力考证其中那首词是与周邦彦的唱和,那首词是和方千里的。倒是通过品读其中某些词得到一点信息,那便是杨泽民的生活还是比较优裕的。如《蕙兰芳/蕙兰芳引》序:“赣州推厅新创池亭、画桥,时宴其中,今小春舞。小春乃吾家小妓也。”既有“新创池亭、画桥,时宴其中”,又有“小春舞”,可见其多少有点醉生梦死。又如《瑞鹤仙》词题:“忆旧居,呈超然,示儿子及女。”能“忆旧居”,显然年轻时没有因饮食起居发愁,至少“祖上曾经阔过”。<br> 狗尾续貂一段。笔者在学研赵宋王朝先后第一次以“兴国”给地方命名时,看到“兴国军”一词,便对“军”产生了兴趣。查找辞书资料和上网搜寻之后又学到一点知识。作为一级行政管理机构的“军”始于唐代,在设兵戍守的边关设置“军”、“守捉”、“镇”、“戍”等建制,负有屯垦戍边职责。安史之乱后,内地也设“军”。宋朝以降,完善了地方行政管理体系,也就是说不论边关还是内地,都将“军”作为一级地方行政管理机构被纳入正式设置,与州、府、监同属于路。《文献通考》三一五《舆地》中有:“(宋)至道三年,分天下为十五路,其后又增三路,……凡十八路,州、府、军、监三百二十二。”<br> 嘿嘿,那时的“军”与我们今天的“军”有很大不同吧。<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