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伤寒论》是医圣张仲景所著,与另一部《金匮要略方论》同是出自《伤寒杂病论》,辩证不出《伤寒论》,用药不出《金匮要略》,张仲景倾其一生心血将所学整理撰写,为祖国医学的整理归纳实现了辉煌贡献。</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伤寒是中国古人对外感病的通称,并不是某一疾病的专门病名。古人常把疾病的诱因当作病原,寒不仅仅是现代所说的受寒,而是所有外邪引起疾病的统称,与现代的伤寒症无关。</p> <p class="ql-block">《伤寒论》讲“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也就是说体质虚弱的人冬天感受了风寒治疗不当,虽然当时好像症状过去了,但是寒邪却会积聚在体内,春天气候暖和了就会导致温病。反过来说,冬天不受伤寒,春天则不易得病。或者即使冬天受了伤寒,但如果治疗得当,春天也不易生病。</p> <p class="ql-block">冬天外感风寒,会出现恶风,发热,出汗或无汗,骨节疼。很多人不顾内寒之证,只看外热表象,一味用寒凉药退烧,甚至严寒天儿的吊瓶子往血管里灌“凉水”凉药。虽然当时能把体温降下来,但是留下了看不见的隐患,并容易患心血管类疾病,这就是《难经》所说的:“中工治已病,不知中工之所害”。</p> <p class="ql-block">冬天外感风寒之后,头三日症状轻微,我们在家就可以处理,将生姜30克、葱3大段、红糖适量熬水,喝后发汗、把体内的寒邪发出来,病症自然就好了。如果症状发展较快,在外感风寒五日之内,只要外邪还在太阳经,没有转经,一剂桂枝汤或麻黄汤秒杀伤风感冒,可谓一剂知,二剂已,中病即收。那如何判断喝一剂好还是两剂好呢,很好判断啊,药喝下去,从后腰督脉命门处发起一股热流直冲你的后颈,微微汗出,外邪已被扫地出门。如果伤寒六七日病已经由太阳经转至少阳经或太阴经,此时病邪已入半表半里或入里,我们依然有小柴胡汤和小青龙汤一夫挡关,万夫莫开,一招制敌,击退病邪。</p> <p class="ql-block">如果冬伤于寒留下隐患,到了春天咽喉肿痛、高热、烦渴、甚至痉厥等症。这就是所谓的温病。春温病的发生多因阴亏、正气不足、冬季外感风寒,寒水郁而木旺生热所致。由此推论,春天受了风邪,到了夏天就会出现消化不良腹泻,夏天受了暑邪,到了秋天就会出现往来寒热,秋天受了湿邪,到了冬天就会出现咳嗽。</p> <p class="ql-block">以上是伤寒论初篇仅对外感初期的一个论述,伤寒论之精彩,之有趣,不是片言只字可以概述,只要我们在此文中明白得了外感疾病怎样应对,便是初见伤寒论最大的收获。</p> <p class="ql-block">所以顺应四季节气养生,依循自然规律作息生活 ,是预防外感引发疾病的基本原则。当然,情志内伤更是危害脏腑功能的天敌,如果我们能先做到与自己的内心建立和谐,那么与大自然建立和谐,与社会建立和谐都是水到渠成之势,和谐所到之处,气定神闲,岁月静好,百病难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