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山脉”与清江之巅 “我愿踏乘轻云去,高飞寻找我知己”。陶渊明的知己在哪里呢?<br> 三峡地区南半部,一目了然的,是并行流淌着的四条河流(见图1)。除峡江和清江外,在清江南面,还有澧水和沅江,它们共同把这片山地,塑造成了一个“四江并流”区。<br> 这四条河流的干流,能够让人从洞庭湖平原上行至乌江边,或者反之;此外,像茶马古道、巴盐古道上曾经往来的人们一样,循着干流两侧的、往往双双对接的支流,我们还可以纵穿这片山地, 图8 “四江并流”示意图<br> 两条河之间,必然有一条山脉作为分水岭,因此, “四江并流”区内部,绵延起伏着并行排列的三条山脉。这种三山夹两谷的形态,似乎在这里写了一个“川”字;而如果将其拦腰一切,其剖面图还成了汉字“山”的原型。“山川”,中国人的初始记忆,是写在大地上的。<br> 清江与峡江之间的分水岭,即前文中的齐岳山、巫山和黄陵背斜,现在,我们要把它们合并称为“巫山山脉”(广义)。 澧水与沅江之间的山岭,西起于作为“山结”的梵净山,东北向穿过湘西、经过最高点——张家界“天门山”后,逐渐没入洞庭湖平原。这条山岭,在地图上叫做“ 武陵山”。 图9 武陵山 <br> “武陵”,最早在西汉以“武陵郡”的面目出现,之前,“武陵郡”是秦所称的“黔中郡”,更前,则是楚国的“黔中郡”和“巫郡”两部分。这两部分,则以清江和澧水的分水岭为界。但这条分水岭叫什么呢?<br> 从楚至今,她还没有一个专属于自己的称谓。那么,再往前追溯呢?<br> 楚国之前,三峡地区南半部的主人,为巴人。<br> 比巴人还早的,就是考古发现的智人和直立人了。离开森林后的这些早期人类,其栖息地变成了那些被被叫作“坪”或“坝”的山间平地。假以时日,这样的栖息地肯定会“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图片 利川沙溪乡某村落<br> 好在陶渊明为这片山地,打上了“世外桃源”的标签,清江与澧水之间的这条分水岭,以“桃源山脉”的身份出场,便顺理成章了。<br> “桃源山脉”,从贵州梵净山这个“山结”出动,东北向抵达湖北宣恩的七姊妹山“火烧堡”,然后由西东向跨越鹤峰、进入五峰境内,在收编了号称湖南屋脊的壶瓶山后,消失于洞庭湖平原。 图10 三条山脉位置示意图 图片 七姊妹山 图片 壶瓶山<br><br> 凡山脉都有主峰。“桃源山脉”的主峰独岭,以2252米的海拔耸立于五峰境内,比位于其东侧的湖南屋脊、西侧的鹤峰最高点,均高出了152米。 鹤峰最高点或者说木林子“牛池”,孕育了澧水的最大支流——溇水,溇水回报给木林子的,是一处人间仙境——“屏山峡谷”。 图片 独岭 图片 木林子“牛池” 图片 屏山峡谷 澧水的另一条支流——渫水,则在独岭至壶瓶山一带,用收集到的雨水,塑造出了一个落差1800米的山前坳谷,成就了五峰后河和石门壶瓶山两个景区。<br> 成群的瀑布、蛛网般的深涧,使坳谷宛如一座迷宫。它与陶渊明所描述的秘境相比,仅就一片桃花林之差。而这对李白来说,岂不简单:“壶瓶飞瀑布,洞口落桃花”。 图11 后河与壶瓶山二景区位置 图片 五峰后河景区的百溪河 图片 壶瓶飞瀑 不仅如此,从独岭朝正南方向远眺,“桃源山脉”南坡在即将没入澧水前,还为我们留下了一处更大规模的人间仙境——“武陵源风景名胜区”。<br> 再从独岭北望,映入眼帘的是与山脊线平行排列的三座大山。居中的那座叫“白溢寨”,其黑峰尖以2320米的海拔,光荣地成为了三峡地区南半部之顶。 分列“白溢寨”两侧的,是牛庄乡东部的“晒坪”、五峰与长阳交界处的“崩尖子”,两者的高度均在2260米上下。后两座山加上独岭,三者都可排在“次高”的数量级。<br> 从空中鸟瞰,三者组成了一个标准的等腰三角形,并且簇拥着黑峰尖。因此,这个凸出的三角形,便露出了它“三峡地区南半部之巅”的真面目。<br> 同时,由于处于“桃源山脉”北坡,属清江流域,三峡地区南半部之巅,也可以被看成“清江之巅”。 图片 白溢寨 图片 “晒坪” 图片 “崩尖子” 图12 清江之巅 (未完待续)<br><br> 以上图片、数据来自网络,在此特别感谢!<br><br> 徐敬民 <br> 作于2022年4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