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与乔家上杠高跷同在

林晓

怀念乔家上杠高跷非遗传承人乔尊胜师傅 <div><br></div><div><br></div> <h1></h1><h3><b><br></b><b><br></b><b> 清明是个特殊的日子,有人说它有着双重色彩,一半哀婉一半诗意,一半忧伤一半明媚。我却感觉今年的清明格外阴冷。民间有句俗话“菜花黄,痴子忙”,从精神卫生分析,就是油菜花开的春季犯疯痴病的比较多。是?否?当前疫情肆虐、乌俄打仗、民航失事、孩子停课,想想这些谁不……近日惊悉省级非遗项目,乔家上杠高跷济南非遗传承人乔尊胜师傅,因病离世,闻后如平地惊雷,与他相识的一切记忆,如麦苗返青。</b><b><br></b><b><br></b><b> 2016年初,济南市政协文史部门准备出一套济南85位非遗传承人的书籍,要求图文并茂,我受邀去拍摄人物图片,与乔尊胜师傅有幸第一次相识;2017年春节,我把出的书籍和拍的照片专程送到他家,乔师傅还组织高跷队专门为我们进行了表演,并热情款待;2018年春节,济南市电视台准备对其专访,为了丰富拍摄内容,电视台通过乔师傅邀我一同前往乔家村参与出境;2019年春节,乔家上杠高跷到济南参加民俗汇演,我第四次见到了乔师傅,并将上次表演冲洗的大照片交于他及队友;2020年春节,疫情爆发,一切演出中止,我们在电话中互道珍重,他跟我要了几张他及高跷队的照片,用于宣传,约好来年春节见。他的稳重、机智、厚道,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近日想与他叙旧,却等来了噩耗……<br></b><b>他生前几次对高跷队的现状忧心忡忡:我五十多跳不动了,年轻的都去打工,这祖传的玩意怕要后继无人……他是村支书兼村委会主任,又是高跷队长,名副其实的中流砥柱,正值壮年匆匆而去,对乔家上杠高跷这一非遗项目,无疑损失巨大。<br></b><b>“民俗是一个民族的集体抒情诗”,乔家上杠高跷以其杂技般惊险、泥土般质朴、独树一帜,极具个性和观赏性,但愿这棵根植于济北平原上青翠了四百年的高跷之树,不因乔尊胜的离去而枯萎凋零,这样,他才能含笑九泉。</b></h3><br> <u style=""><font color="#39b54a"><i>下附2018年采访文稿</i><br></font></u><h1><font color="#39b54a"><u style=""><b style=""><br></b></u></font></h1><h1><font color="#39b54a"><b style=""><i style=""> 泥土般质朴 田野般芳香</i></b></font></h1><u style=""><font color="#39b54a"><br><i>说起高跷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到乔家上杠高桥,刷新了我对于“高跷”的以往印记。济阳曲堤镇乔家村的上杠高跷起源于明末清初,乔家村的村民经过长期的探索,已经将其发展成为集舞蹈、杂技、音乐等为一体的独特的民间艺术,极具观赏性,乔家上杠高跷的总指挥名叫乔尊圣,是乔家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他自幼生长在充满激情及艺术氛围的乔家村,中学毕业后把这门传统表演艺术当做生命中的重要事情来做,不断学习、改进、创新,全村近600人,上到七十多岁的老人,下至十几岁的孩童,能上跷的就达400人,跷的高度也从以前的60厘米,提高到80厘米,在上杠、跳桌、跳蹬的基础上,创造了“单腿板”、“板上劈叉”、“板上蹲裆”、“十二连跳”等高难度动作,其中尤以“十二连跳”最为惊险和精彩。所谓“十二连跳”就是第一人坐在地上,第二人跳过第一人,坐在第一人的前面充当道具,然后是第二人跳过第三人……以此类推,当第十二人跳过第十一人之后形成由十二人组成的人墙,此时有一名技艺高超的演员踩跷奔跑、起跳、腾跃飞过十二人组成的人墙……</i><br><i>木杠是高跷表演的主要道具,所谓的上杠更是乔家村独有的看家表演项目,在表演收尾时首先由青壮年演员脚踩高跷,同扛一块长5米,宽0.13米的木板,形成第一层;木板上再站上脚踩高跷手举托板的男女演员,成为第二层,在此基础上再托起一位脚踩高跷的演员,形成一个跷上有跷、人上有人、三重层叠、步步登高的恢弘气势,第二层上的两个女演员从两侧伸展出两条长长的红绸带,形成扇面,在激烈的锣鼓声中,向观众致意。表演者踏锣鼓而舞,和鼓乐而动,紧接着最上端的演员一个后空翻从高空跃下结束整场演出,节奏紧凑、一气呵成、惊险刺激、气势恢宏。</i><br><i>不知大家对2016年春晚节目《华阴老腔一声喊》,是否还有印象,那粗犷豪放的风格被誉为中国最早的摇滚,砖块敲板凳竟也成了演唱的道具,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乔家上杠高跷,主要道具也是板凳和桌子。这几年乔尊胜作为济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每到春节便受邀带队到省城济南参加民间艺术展演,给城市带来了一股新奇质朴的原野清风。但随着年龄的渐长,乔尊胜常常感觉有些力不从心。土地承包后,在地里劳作的大多是50以上的父辈,农田里的收入已不能满足年轻人的需求,他们常年外出打工,对这门流传了400多年的传统扮玩艺术,已经无暇关注,甚至不感兴趣,高跷队员最年轻的也已经40多岁,“十二连跳”这种对体力和技能要求甚高的招牌菜,已经不能再表演。乔家村地处济北,远离公路,地理上不具优势,经济基础薄弱,不能给参演的村民一定的补助,乔家上杠高跷与大多数传统民间艺术一样共同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它有着杂技般的惊险、泥土一样的质朴 散发着田野的芬芳,在笔者跟拍的三年中,我被乔尊胜和他的乡亲们的坚持深深地感动着,为之书写歌咏,也是热爱本土文化的摄影人之责任。</i></font></u><div><u style=""><i><font color="#39b54a"><br></font></i></u></div><div><font color="#39b54a"><i style=""><br></i> 陆晓林作于2018年春<br></font><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