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又是一年春草绿,梨花风起清明时。又是节气,又是节日,唯有清明。是的,这个节气里多了几分沉淀自己。此时外面疫情肆虐,明明可以自己一脚油门回到故土,清生命之感,明生命之礼。然面对故乡,便有不同的心态,有的是情怀与祝福!不动便是对目前处境最好的诠释和理解!</p> <p class="ql-block"> 今天电话里父母在那一头讲着从小听到大、讲到大的方言,不由自主积累的对“乡音”的熟悉感,也往往是感知的惯性。以至不太会去深究某一种说法、某一个称谓具体的来由。因而,当熟悉的方言变成文字、典故,摆在面前,也会产生初识般的陌生。</p> <p class="ql-block"> 比如“清明粿”就是一年一度的美食,将采摘的嫩艾叶洗净,煮熟捣汁。注入温水,加入糯米粉和籼米粉,将其搅拌均匀。揉成团状,加入馅料,可做成圆形状或饺子型。蒸时,放置箬叶于清明粿下,可避免粘上蒸笼。</p> <p class="ql-block"> 今天有幸在他乡吃到母亲的味道,一口气吃了三个,小小的清明粿,是我心头挚爱,胖乎乎的身体又软又糯,轻咬一口,仿佛吞下整个春天。</p> <p class="ql-block"> 思乡情忧,今天电话里也跟我谈起好多往事,谁谁过世了,谁谁发生了什么。不知道什么时候,久而久之,故乡或就成了家人口中那个有时会让你觉得疏远、陌生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许多的好风景不曾见、很多动人的历史往事不曾听。只不过,过去总惦记着应该多去走走,跟上大家的脚步,如今却想着顺其自然,甚至刻意留下几分陌生感。</p> <p class="ql-block"> 对于故乡的那几分疏离,另一面,或也是留下了几分未完成的归心和童趣。记得小时候,早饭时间过后便是我们最开心的时间,太阳还没高照我们就已经下河游泳,说是河,其实只是一条小溪,溪水清澈见底,甚至见鱼群跟我们同游。前人们在水深的地方用石头围成了堰塞塘,我们都管叫“鱼塘花”,以前塘很深,最深的地方有几米深,足够我们从“跳台”上跳下。一到夏天,这条小溪就是我们的游乐场,在水里一游就是一天,“藏石头”、“打水仗”、“游泳比赛”、“跳水”都是我们爱玩的游戏,常常精疲力尽,肩膀晒脱几层皮。即使这样,我们也乐此不彼。</p> <p class="ql-block"> 想起这片土地,既不是甜腻的糖的味道、亦不是苦涩的药的味道,而是游离于之间,咸咸甜甜、时而酸时而涩,时而甜时而苦……永远无法被准确定义、描述的滋味。</p> <p class="ql-block"> 那些熟悉的、陌生的,遥远的、亲近的,都终将融进我们关于故乡的体味之中,夹杂着往昔的回忆,亦包裹着隽永的相思。</p> <p class="ql-block"> 忽然领会到,故乡,一旦离开,或就是一座渐行渐远的城,而所有现实的亲近、熟悉,或都只因人而系。家人、亲人,成为我们与故乡之间最无法分隔的连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