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清明感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物序流转,又到了一年的清明节。</p><p class="ql-block"> 今年的清明节对我个人来说与往年稍有不同,之前患了坐骨神经痛,走路不方便,到了后半夜右腿抽的一阵一阵的疼。接着因为淋了雨,又得了感冒,头上象叩了一顶厚厚的瓜皮帽,一低头脑神经就痛,精神萎靡,没有食欲。吃药、理疗效果不明显,估计清明节要到父母的坟头去烧纸是不可能了,我心里就有了丝丝的不快。</p><p class="ql-block"> 二十多年了,每年的清明、冬至、阴历的十月初一,还有大年三十日,如果没有和特殊的事情,我都会去上坟,这已成了我的一种习惯。父母已经去世多年了,但他们的音容笑貌、一颦一笑闪动在我的心目中,他们不仅仅给了我生命,还给了智慧和正直善良的品格,他们是我人生旅途上的风向标,是滋润我心田的甘甜雨露。每次去上坟的路上我都会有一种去见父母的感觉,到了父母坟前我就会觉得走近了二老,仿佛到了我精神的原发地。</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是十多年前的年三十,前一天我不慎被石头砸伤了左拇指,指甲盖下一片乌黑,我痛得一夜未眠。那时候孩子们都还小,我不能对不起父母,毅然决然顶风冒雪步行去上坟。下了好几天的雪,路上冰溜子不少,有好多次我被滑倒,左手刺骨般的痛,我爬起来小心翼翼地继续前行,单程四里多路走了接近两个小时,才到了父母的坟前。</p><p class="ql-block"> 后来孩子们大了,他们分别考上了外省和本省的大学,也都参加了工作,有了各自的事业。平时他们很忙,没时间去上爷爷奶奶的坟,从他们上高中时候起,每年三十日他们是要上坟去的,我是想通过这样一个活动,能让他们养成一种不忘祖先、秉承孝道的习惯。</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的前一天晚上,我的头依然疼,半夜还发起了烧,我喝一片克感敏,睡下后出了微汗。早晨起来,头感到清爽了许多,腿也感觉好多了,可能是上苍念及我的诚心和孝心,故而眷渥的。</p><p class="ql-block"> 我吃了早饭,骑车去上坟。前天刚下过雨,地上湿漉漉的,草叶上、麦苗上挤满了露珠,天气阴沉,东风凛凛,只有不失时机茁茁向上的野草和麦苗泛着青绿,给这萧然的春天平添了生机。我跪到父母的坟前,只见天地苍茫,不知父母魂归何处,他们在那边过得怎样?知不知道你儿一直想念您二老的殷殷赤子之心,不觉得怆然而涕下。我想起父母在的时候自己的种种不对,那时候出于年轻,有时不理解父母的心情,偶尔还会和二老顶上几句嘴。那时候物质和经济条件都不好,很多事情难于如意,没法子让老人过上今天的生活,真是追悔莫及呀,真可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1﹚</p><p class="ql-block"> 人们的习惯思维上有一个误区,到手的东西不珍惜,一旦失去了才感到价值的昂贵。父母在的时候不知道怎样孝敬,老人离去了才捶足顿胸,可是一切已经晚了,你的一生再没有机会让老人享受你的一片孝心了。所以重视当下,尽心竭力经营好每一天的生活,就会少些遗憾。对于老人要重养,生前让他们过得开心点、舒坦点,这比什么都重要。至于生前不养,或者轻养,死后却挥霍钱财,大操大办者,这不是尽孝,这是想给自己的脸上贴金,在为自己的不孝掩饰、遮羞。</p><p class="ql-block"> 正当我沉浸在思考之中时,原来静穆的墓地一片喧哗声,只见好几辆各色的小车鸣笛而来,骑摩托车的、电动车的、机动三轮的蜂拥进入墓地,开着玩笑,说着浑话。现在是一个浮躁的社会,就连上坟这件肃穆的事情也被世俗者儿戏化了,对于个别兜里鼓鼓的、脑子里弯弯多的暴富者,他们也会抓住这个炫耀的机会,那些爱虚荣、爱摆阔的人也想着法子装裱自己,借以扬眉吐气。再看看那些墓碑下面的落款,一个个冠以“大名”、“官名”,岂不知这在父母面前,有什么阔可摆,应以父母生前习惯唤作的乳名为妥。这一点孔氏家族做得十分到位,山东曲阜偌大一个孔林,墓碑下面的落款都是乳名。</p><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 ﹙1﹚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语出《韩诗外传》卷九。</p><p class="ql-block"> 二零一一年四月六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