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人工烽火台河南上蔡

“蔡国成哥”一一李合成

<p class="ql-block">  上蔡是西周、春秋时期的蔡国所在地,战国时期属楚。蔡国故城位于上蔡县城周围,北垣上有一兀立的高台,这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人工烽火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烽火台在古籍上名“亭候”,亦名“亭”,亭候在古代是瞭望敌情和报警的高土台。台上一桔皋。桔皋上有吊斗,斗里放置烧柴。一旦敌人来犯,把柴点燃,拉起吊斗报警。夜间举火叫“烽”,白天积柴燃烧生烟叫“燧”。由于亭候是瞭望和警戒的军事处所,台上战旗飘扬,戒备森严。汉代的刘歆在《遂初赋》中写道:“望亭燧之皦皦兮,飞旗帜之翩翩回。”亭燧即是亭候上的烽火。皦皦:清晰貌;翩翩:轻快貌。诗句描写了烽火升起,旗帜飘扬的烽火台景象。</p><p class="ql-block"> 春秋以前,举烽火都是利用自然地理形势,多在山上。到了战国时期,战争规模扩大,尤其运动战的采用,随时都有被敌军袭击的危险。因之,瞭望和报告敌情便成为军事上的重要内容。各国均在国境和城堡上广筑高台,作为瞭望敌情、举烽火报警的场所。这个时期的亭候就是我国最早的人工烽火台。上蔡蔡国故城上的烽火台,就是这时建筑的。</p><p class="ql-block"> 这座蔡国故城,战国时期为上蔡郡治所。楚国曾对之大力修筑,作为北部的重要军事据点。公元前346 年(周显王二十三年),魏国的大将魏章与韩国部队联合攻楚,取上蔡。从此,上蔡为魏所有,后又被韩占领。最后又被楚攻占。由于这座古城是各诸侯国角逐的场所,因之城垣建筑坚固,战斗设施齐备,像烽火台这样的设施当然是不可缺少的。</p>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故城上的烽火台尚有两座,十年动乱中被毁掉一座,现在仅存此一座。这座烽火台,东西和城墙连在一起,底大顶小,成梯形,就现在实测,台高出地面25.0 米;底部东西长17.0 米,南北长59.6 米,面积2901.2平方米。顶部东西长10.0 米,南北长10.5 米,面积105.0 平方米。台的北部向城墙外凸出23 米,呈弧形。这样建筑,是为了能够从左中右三个方面打击敌人。夯土层的厚度,一般为12 厘米左右,最薄的6.5 厘米,最厚的达到15.5 厘米。夯窝深一般为7 至8 厘米,最大的达到12 厘米。平底,甚浅。有的地方接近平夯。夯土层中的包含物,有春秋和战国时期的板瓦、筒瓦。有些地方的根基并有灰土层。1981 年夏季暴雨,夯土层下坠,曾出土战国无齿铁耙一件。从夯窝和夯土层中的包含物说明,这座烽火台的建筑时代为战国。</p><p class="ql-block"> 由于这座烽火台高出地表25 米。站在烽火台上,10 公里内的村庄、田园、道路、沟渠均历历在目。由此可以想见,当时敌军来犯或远处烽火高起时,这里就可立即看到,并且升起烽火,向其他处传达。</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北、内蒙古等省和自治区的古代边防上的烽火台,大多为汉代所筑,尚未证实有战国遗存。另外,在战国时期的燕下都、韩国的国都郑韩故城,考古学家亦未发现烽火台建筑。从目前来说,位于蔡国故城上的这座烽火台,在人工建筑方面,就算为时最早的了。</p><p class="ql-block"> (文字来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