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父亲的背影,所有人都会想起朱自清的《背影》。《背影》是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1925年的时候,朱自清在清华大学任教。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1917年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年少的时候始终不能理解,父亲为儿子买几个橘子,多么普通的事情,怎么就表现了伟大的父爱呢?<br> 如今自己已经到了中年,已经为人母,才有点读懂父母之爱,才明白父亲的背影之伟岸。<br><font color="#ed2308">一、朱自清和父亲的矛盾</font><br> 看到朱自清的《背影》,很多人以为朱自清的父亲是“慈父代言人”,其实不是的,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朱自清和父亲之间是有矛盾的。《背影》叙述的事情发生在1917年,一直到1925年,朱自清先生意外收到父亲的来信,才写下饱含热泪的《背影》,中间相隔了8年三年后父亲读到《背影》时,“手不住地颤抖”,一直到这个时候朱自清和父亲才冰释前嫌。《背影》融化了父子间情感的坚冰,唤醒父子间血浓于水的亲情。<br>朱自清的父亲名叫朱鸿钧,字小坡,1904年全家定居扬州。父亲最后在徐州做到徐州榷运局长,即“烟酒公卖局长”,又续娶了一房姨太太。1917年,在扬州宝应县的潘姓姨太太得知此事后,跑到徐州大闹。这一闹,就把朱鸿钧的“差事”给闹得“交卸”了,朱鸿钧被撤职。《背影》里写到“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br>朱自清的父亲,凭借不错的官职,收入颇丰,娶了几房姨太太,在封建时代,这样的父亲很普遍,但是对于接受新思想新文化的朱自清而言,这样的父亲,他是难以接受的。不过这个时候朱自清和父亲的矛盾还没有恶化,只是对父亲的官僚主义不满。<br>失去官职赋闲在家的父亲,心情很差,脾气暴躁。用《背影》文章里的话是“他少年外出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朱自清的父亲特别不满儿子这么有才华竟然选择做个普通的老师,朱自清的父亲对儿子很失望。朱自清大学毕业去台州做老师,把妻儿从家里接出来组成自己的小家庭,朱自清的父亲爱面子好强,不满儿子的分家做法。朱自清是个普通的老师,工资不多,还有自己的家庭,朱自清的父亲没有了收入来源,经常问朱自清要钱,甚至到学校校长那里,提前取走了他的工资,种种家庭琐碎的事情,让父子积怨很深。<br><font color="#ed2308">二、被父亲呵护的少年意气</font><br>朱自清的父亲是苏东坡的铁杆粉丝,所以他的字号是“小坡”。当年朱自清出生,父亲给他取名叫朱自华,来源于苏东坡的诗句“腹有诗书气自华”。从小父亲对朱自清家教很严格,每天晚上抽查他的功课。朱自清考取北京大学后,为了自勉,他便取了《楚辞·卜居》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严”中的“自清”二字,给自己改了个名字,叫“朱自清”,改名字的做法代表着自己的人生要自己做主,也可以看出,这是他在极力摆脱父亲的管控,。<br>从小父亲为朱自清提供了不错的生活条件,可说是“官二代”“公子哥”。虽然从小家境优越,但是朱自清讨厌父亲的官僚作风,讲究排场,娶姨太太。虽然看不惯父亲的行为,但是他还没有和父亲完全闹掰,因为刚考上北大,刚刚结婚娶了妻子,没有经济来源的他,不得不依靠父亲的扶持。朱自清一人渡江去浦口,朱父终究放心不下,于是由先前“本已说定不送我”到“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朱自清失去了一次独自冒险以证明男子汉气概的机会。<br>读《背影》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前半部分作者细腻地还原了当年的少年意气,刚结婚又考取了北京大学,那是十八岁朱自清的高光时刻。他的人生才刚开始,春风得意。朱自清想要独当一面的急迫心情呼之欲出,父亲在他面前落魄至极,处在人生的至暗时刻。父亲的同行,对他而言是一种控制。在旅途中朱自清显示出洞明世事的“老成”,在父亲和脚夫讲价时,少年十分反感“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然而,最终讲定价格的还是父亲。在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儿子时,朱自清的心理是这样的:“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br>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总躲在父亲背后指点江山,自以为洞明世事,锋芒毕露的少年意气在历经半世浮沉的中年人看来,不过是稚气未脱。既不能完全断奶又想要挣脱束缚,父子关系始终处在相爱相杀的矛盾中,这是中国式父子关系的一个缩影。每个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叛逆少年背后,都有一个以社会资源全力支撑的父亲。<br><font color="#ed2308">三、朱自清的《背影》是“和解书”</font><br>朱自清对于父亲的种种行为,暗自不满,自认为自己聪明,总觉得父亲不如他懂世故,办事也不漂亮,直到看见他为了买几个橘子而用力的背影,才明白,父亲啊,把人生的风霜,都藏在了身后。成年后,会偶尔嫌弃父母的言行,觉得他们做事也不甚令人满意,但是,父母之爱子,纵使默默无言,也依然会被看见。<br>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引起多数人的共鸣。因为他长相平凡,是千千万万中国父亲中的一个。朱父在为长子朱自清娶妻后,家境衰败遭遇中年危机,父子失和却始终碍于面子不肯和好,直至人生的最后时光才原谅朱自清。这才是多数人的父亲,一个始终不肯放下作为父亲的尊严,却又日渐衰老的父亲。<br>1925年,朱自清先生意外收到父亲的来信。这个时候的朱自清已经是几个孩子的父亲,独自承担着家庭的重担,没有了父亲的庇佑,他已经感受到父亲的不易。在散文《儿女》中,他提到了儿女带来的烦恼,“我们家真是成日的千军万马呀!”俗话说“养儿方知父母恩”,朱自清也是在为人父母以后才感受到了父爱。父亲的脸在他心中已经模糊,只有父亲的背影印象深刻,于是写下饱含热泪的《背影》。<br>三年后父亲读到《背影》时,“手不住地颤抖”,一直到这个时候朱自清和父亲才冰释前嫌。《背影》融化了父子间情感的坚冰,唤醒父子间血浓于水的亲情。《背影》是朱自清和父亲之间的“和解书”。<br><br><br><br><br><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