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又是一年清明时。感慨中,无数个故事里浮闪出一个,以示对父母的纪念。</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五十年代,母亲受街道社区之托组建塘沽社会大街幼儿队,从一名家庭妇女转换为幼儿教师,开启了她的教育实践。由于社区民办且仅有几十个孩子的规模,因此称为幼儿队。</p><p class="ql-block"> 这些孩子来自周围铁路职工家庭,家长们与母亲很熟,尤其佩服她营造的家庭和谐氛围及对子女的引导方式。平时人们称呼母亲为马娘,孩子们称马老师,也有的叫李老师(母亲的姓),我理所当然也是幼儿队的一员。</p><p class="ql-block"> 塘沽站调拨来一间很大的房子,屋里一圈搭起很宽的木板,这便是幼儿队的全部家当,上课和午睡在此一体解决。房子坐南向北,门前是一片广阔的草地,东边是铁路家属住宅,西侧过草地不远有一道土埝,翻过去就是海河。</p><p class="ql-block"> 幼儿队白手起家,朴素办学。母亲虽然只读过初小(小学三年级),但在父亲的支持下,经常参加街道的读报活动和新“婚姻法”、抗美援朝、爱国卫生运动等宣传以及话剧排练,经受了不少锻炼,父亲还经常到车站工会给她借书,由此读过不少名著,母亲还坚持练习写信给天津工作的父亲,通过逐渐积累,改变了读写水平,拓宽了眼界。这可能也是街道社区选择母亲担当幼儿队负责人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幼儿队没有教材类的东西,全靠母亲的计划安排,以平时对我们姐几个启发式的引导经验,摸索出一套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其中有一堂手工课别出心裁,最受欢迎。她带着我们到河边挖泥,每次回来她的大褂儿(比旗袍宽松的一种衣服)和鞋都粘满了泥。回来后大家反复揉摔,直至将黄泥摔打熟透,然后母亲示范为我们做出各种各样的小玩意儿,鼓励每个人尽情发挥,做最喜欢的东西。大家无不兴致满满,认真鼓捣出各式各样的火车、轮船和动物,灵感多来自平时听的故事。制作完成还要逐一讲评,母亲称这个课为“泥工”。然而,就是这些令我们浑身土气呛呛的“作品”日后竟成了出类拔萃的教学成果,引来区里不少街道和幼儿园的参观、学习交流。 </p> <p class="ql-block"> 那时孩子们每天来幼儿队大多是自己独来独往,有的还要横过马路或铁路道口,路上安全就成了母亲的重要一课,记得她对着一张图给我们讲“过马路时尤其不许跑,一跑,开车的叔叔就不知怎么办了”!没想到这个课引起了社会关注,有一次来了两个带着照相机举着大灯的警察叔叔,站在我们课堂的后排,边听母亲讲,边在频频闪光。若干年后有人捎信儿给母亲说,曾在塘沽文化馆的图片窗看到过母亲讲交通安全的图片报道。</p><p class="ql-block"> 文艺表演是幼儿队最火的课程,每个节目和台词都是母亲亲自编排,手把手的教给我们,我当然首当其冲,她教我唱的第一首歌现在还记得很清楚,歌词是“党中央发布总路线,全国人民总动员……”,经常排练的舞蹈是一首“咪咪啦啦,啦嗖咪都啦”的乐曲,不知其名,遗失多年后,又出现在解放军军乐团的《中国民歌联奏》中。</p><p class="ql-block"> 当年塘沽区教育系统少年儿童汇演十分频繁,每次参演都是我任旗手和合唱指挥。那些年,母亲带着我们几乎登遍了塘沽所有的礼堂和剧场舞台!尤其人民影院最特殊让人记忆犹新,放映专用的舞台由红砖铺成,多年极少有人登临。我们的演出屡屡获奖,有时多得带不回来,大到两个人才能抬动的木马,小到整箱、成套的小人书,各式各样的奖状挂满了大房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光阴似箭,如今孙子已经进入幼儿园的生活,每当看到这些就不禁联想起我的童年,想起母亲趁孩子们午睡时,为我们纳着鞋底,用力地针锥和拉麻绳的情景,还有那早早就变了形的手指。</p><p class="ql-block"> 时至今日,深深蕴藏在骨子里那些魂牵梦绕的追求及其行为方式、动手能力,都起源于母亲给予的那个黄金般的年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母亲就是讲不完的故事,母亲本身就是一篇传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