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风物忆旧之八十二:村里的“老饭儿”

侯福志

<p class="ql-block">原载2022年4月6日《中老年时报》岁月版,责任编辑:董欣妍,作者:侯福志</p><p class="ql-block"> 近日,在老家的两位发小印良、加树,热情邀请我们四位在市里工作的同学回乡聚会。这次聚会是在周末的晚上,大家除共同回味儿时的生活外,还品尝到了由加树亲自做的“老饭儿”。</p><p class="ql-block"> 在村东南头通往窑地的街道北侧,有一间不大的门脸房。门前挂着一个牌匾,上书“工薪饭店”四个大字。这家饭店,是由我的同学加树与其妹妹一家人合伙开办的。别看门脸不大,但人气却很旺。在附近的十几家企业上班的工人,差不多都要来这里吃饭。他家的饭店以经营快餐为主,每份七八块钱,工人们吃完了,就去工厂上班,又近又方便。当然,这家饭店也安排正餐,而且都是典型的“老饭儿”。</p><p class="ql-block"> 加树是一位厨师,年轻时拜本村的“刚二爷”(袁九刚)、王九鹏等厨师学艺。那个时候,村里的红白喜事,都要请这两位老先生掌厨,加树经常随他们一起落忙、打下手。时间一长,他的厨艺日益精进,师傅会的,他都会。师傅没做过的,他也尝试创新。出师后,他应聘到一家在武清开发区的企业总部工作,专门负责企业接待用餐的制作,在武清小有名气。他最拿手菜品是武清婚席“八大碗”,主食则有尜尜汤和“嗞油饼”。我们聚会的时候,加树亲自上手做了几道菜,看似简单的东西,到了他手里,就变成了美味。这其中,以他的“嗞油饼”最为独特。</p><p class="ql-block"> 加树告诉我,这“嗞油饼”也是“老饭儿”。20世纪70年代,农村条件比较紧巴,一年四季很少吃到油腥。到了过年过节的时候,人们就用从生产队分来的猪板油烙肉饼。做的时候,要将板油剁成丁,与剁碎的大葱一起和成馅,在馅里放进一些盐、味精及酱油。烙地时候,不用油垫底,因为当饼放在锅底煎热的时候,板油就会融化成流体,并从馅里自动“嗞油”。烙熟之后,饼外面是一层油,又脆又香。现在,由于生活条件好了,加之人们的健康意识增强了,旧时本来就很少吃到的“嗞油饼”,除上了岁数的老年人外,已很少有人知道这个美味了。</p><p class="ql-block"> 正在大家听得津津有味的时候,一盘香脆的“嗞油饼”被端了上来。大家纷纷品尝,并啧啧称赞。聚会结束后,加树还特意给每个人带上一些供家人品尝。临走的时候,加树告诉大家,如果大家想吃“老饭儿”,比如素烩、烩嘎巴,就提前打声招呼,他会给大家精心准备,“但我只有周日才能回来,其他时间都在杨村忙活!”加树的热情,让大家很感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