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忧伤

Deng lewen

<p class="ql-block">解禁后又一次来到上海,</p><p class="ql-block">这半年也来过几次。上海今年以来所发生的事情,其实并不正常。</p><p class="ql-block">看看外滩,斑驳的痕迹犹在,它们仿佛在苦笑。上海和其他城市一样,萧条了,冷清了。但它的反差却格外地让人难过。不知为何上海是座能使内心情感产生变化的城市。我们曾听过对它的赞美,也曾目睹它的坍塌。小时候对于上海的反感已悄然改变。它有争议,缺点和优点同在。它所传递出的痛苦、病状、却是真实的记彔。</p><p class="ql-block">要选择一座具有认同感的城市,依然会选择上海。</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同样都是从半殖民状态脱胎而出,上海与香港有所不同。面对内陆的发展,优越地位和条件都在发生变化,香港和上海也都在经历着不同的心理变化。</p><p class="ql-block">其实我们并不了解上海,网上的贬与褓都是外地人的主观看法,而我们自己不是上海人。这座城市是难以准确定义的。上海的防控政策前几个月遭到了诟病,其实恰好在这一点上,它所经历的那种反复、失误、试错,悲情,后来在全国各个城市又被重演。</p><p class="ql-block">我们办事时,感受着这里的真实状况,才知道他们左右为难。上海的今天其实和历史上的孤岛时期有类似之处,是在夹缝中求生存。</p><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它有自己的特色。上海是个风流寡妇,我们会想起曾经的十里洋场和满地烟花,想起风流寡妇圆舞曲。海派女子也是当年烟花女子的继承和翻版,有着类似的命运。上海也是个舞台,上演不同的舞剧。因此,上海凭着这个舞台和这种风流姿色,吸引来各色大亨,跨越了不同朝代的兴与衰。</p><p class="ql-block">上海话也许不能登大雅之堂,但它是很有味道的一种方言。形成大约200多年,夹杂着苏州话,苏北话,宁波话,软硬兼叙,既矜持又雅致,也是一种推陈出新的语种。虽然上海话曾被排斥而今却也悦耳,这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同时我们在上海各种场合,听到的也不仅仅是上海话而是天南海北的都有,在语言上没有被歧视的感觉。</p><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到上海总要去逛逛各种场所,可以感受到上海的世俗气。这里曾经是一片被误读的气场。包括多年来他们形成的生活秩序和内心规范,在疫情过后既有悲伤与寞落,也有淡定和优雅。</p><p class="ql-block">上海的街道弯曲,是近代史的伴随物。建筑也是浪漫型的,挣脱了端庄的棋盘式的束缚。没有框架,也没围墙。黄浦江和苏州河穿城而过,蜿蜒且申展,楼宇间的竞争反映出虽然畸形却也蓬勃。</p><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上海不是田园诗,而是鸡尾酒。除了小市民的习气它也有大都会的氛围,它是由技巧算计,玩世不恭等不同因素堆彻起来的平台。</p><p class="ql-block">滋润上海的不是农耕而是商业,在改革开放中,上海并不是那种高歌猛进的城市,它的动作包括上交所、世博会、自贸区、500强等,波澜不惊,不喜形于色,显得沉稳。它所承载的委屈和负担,悄无声息,反而举足轻重。水很深。作为商业中心,上海为中国社会从农耕向商业转型提供了标杆,为结构变化起到了引导作用。</p><p class="ql-block">五,</p><p class="ql-block">上海能产生真正的流氓,也能为旧世界敲响丧钟。上海是一个能催生奇怪心理状态的摇篮。其历史是渊薮,带有黑色元素。没有王朝建都却成了冒险家的乐园。它的法租界,公共租界、日汪伪据点,以及大佬的会所等,盘根错节,相互借力,爱恨情仇,形成了租界文化。它和纽约的脾胃相似,难怪电影“上海滩”被称为东方版的“教父”。它的悲情,魔窟,色调偏暗,构成基调。其实,之所以使人着迷,恰好就是它曾有过这段至暗时刻。它有野心,它的这种错综复杂,恰好蕴藏着元气,也是种韬光隐晦。</p><p class="ql-block">上海不仅是地理上的枢纽,也是心理上的枢纽。我们热爱上海,但愿彼此不会辜负,我们的情感会关注,心理也会靠近。</p><p class="ql-block">六,</p><p class="ql-block">有些作品产生于孤岛时期,比如张爱玲,胡兰成,鲁迅等人的作品,能摆脱套路,自成异端。也包括后续的木星,陈丹青等人的作品,可以说是该时期的回光返照。上海滩在音乐上也有建树。比如何占鳌、陈刚、陈可辛等创作的“梁祝”,演绎了古典爱情,却采用了西方协奏曲的格式。“梁祝”也是对命运的抗诉,但比贝多芬的那首抗诉更显婉约。这些不同形态反映出上海人的表达方式,很别具,情调迥异。漫步于浦江畔,晚风和钟声会使人想到多瑙河畔、塞纳河畔、和伏尔塔瓦河畔,想到在那些地方同样滋润出的作品和天才。</p><p class="ql-block">七,</p><p class="ql-block">上海是一种审美。虽然老上海第一眼显得陈旧,但转瞬间就化为一种沉醉。对于古典传统应取什么态度?木心说解读中国古典最了不起的方式是误读,洪晃说世博园是洋爹与中国小姨子的混血产物。其实,上海是挣脱了传统习俗同时又吸收了西方文明之后所形成的独特和另类。这座城市因此多元、斑斓、博大、包容。</p><p class="ql-block">每次去上海能感受到它的这种韵味。它位于交汇点、碰撞处。它既不是古董的守望者,也不是新潮的泊来品,而是几种状态的混合。</p><p class="ql-block">上海是一部史诗。以前的浦东曾沦为落后区域或者下等人居住处,而当年的外滩则为西方上等人的翘楚区。做为博览会,记录着过去的曲折。而新浦东的建筑以东方明珠为地标,释放自信,长袖善舞,同时消弭了宿怨。浦东面向末来,绿草如茵,温和、亲民且面带微笑。每次去上海总感觉这个城市在缓慢的持续的新陈代谢。</p><p class="ql-block">这半年看到上海受伤,我们也扎心。上海的失落就是民族的失落,也是一个商业时代的失落。有些东西失落时才知道它的价值。</p><p class="ql-block">总之,我们在上海看到了斑驳,印证了记忆。就像我们在草原上看到野羚羊,在沙漠里看到废墟,其实是与心灵中的某种气息相遇。我们的浮光掠影品尝到了忧伤,也许这才是上海的本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