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山水(一)一一崖门寻古

南山雨夜

<p class="ql-block">崖门,一直是我心驰神往的地方。崖门在我家乡新会的最南边,是西江、潭江进入南海的出海口。宋朝祥兴二年(1278年),那里发生了一件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大宋皇朝的二十多万残部就在那个“地尽头”,被元军全军覆灭了。小时候,曾听母亲讲过崖门海战的故事。读书时,知道了一些宋少帝投海自尽和崖门失玺的历史。回乡插队时,又听父老乡亲们讲述崖门奇石刻字的传说。想象中那屹立在海边的奇石、山崖上的国母殿、沙滩尽头的古炮台……逐渐在脑海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七百多年后的今天,那里已旧貌变新颜了吗?历史的陈迹还会保存下吗?</p> <p class="ql-block">“偷得浮生‘一’日闲”,为了却多年的夙愿,我踏上了崖门寻古之旅。从佛山出发,经江门、会城,过小鸟天堂,在沿途的指路牌上可以断断续续看到指向“崖门古战场”的标志。向南再走四、五十公里,到了古井镇,却失去了方向。经路人指点,找到了官冲墟,在离公路不远的山岗绿林中,国母殿终于出现在我的眼前!</p> <p class="ql-block">国母殿</p><p class="ql-block">啊,这就是我心仪已久的国母殿吗?只见石牌坊三门而立,古朴典雅。跨入门廊,天井绿圃后,正殿倚山而筑,红柱黄瓦,高大雄伟。重修碑文上,记叙了国母殿的兴废史:明朝成化十二年(1476年),在宋朝行宫的遗址上,陆续建起了大忠祠、慈元庙、忠义坛等。五百多年来,几兴几废,到一九四0年,更被日寇彻底炸毁了,只剩下断壁残墙埋没在荒村野草之间。解放后从一九五六年起,开始重修,逐渐形成了现在的规模。</p> <p class="ql-block">正殿称慈元殿,当地人叫国母殿,供奉的是杨太后,是宋少帝兄长益王(赵正)之母。崖海大战失败后,杨太后得知少帝已投海自尽,悲痛欲绝,亦赴海而死。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为什么不供奉宋朝的末代皇帝而供奉其兄母娘娘?我低首徘徊,百思不得其解。</p> <p class="ql-block">右边有大忠祠,纪念的是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三位忠臣。左边有义士祠,纪念的是抗元救国的民间英雄。正殿后面有一座寝宫,算是杨太后在行宫的居所。寝宫后的岗顶上,建有望崖楼。登楼远眺,崖门海(现叫银洲湖)的美景尽收眼底。西江平静地流入南海,可惜由于几百年来特别是文革期间大规模的围海造田,使原来宽阔的海湾早已变成狭窄的内河。沧海变良田,原先三面环海的国母殿就逐渐远离了海岸,置身于万顷绿畴之中。望崖楼内,珍藏着董必武、郭沫若、陶铸、田汉等当代名人游崖门留下的题诗石刻。其中郭沫若的“远望崖门气势雄,一天云海啸晨风。古祠已毁倭夷火,危石犹存宋帝踪。地到尽头留胜迹,人原有力代天功。请看新会长锋社,面面红旗映日红。”概括了这里的历史风貌,不愧大家风范,值得记录于此。</p> <p class="ql-block">奇石</p><p class="ql-block">沿途找不到有关奇石的指路标志。问了几个路人,竟然一无所知,令我大为惊诧,就好象佛山人不知道祖庙一样叫人目瞪口呆不可思议。后来还是经一个饭店老板的指点,转入一条两边长满荒草的小路,闯入无人看守的海军基地,在海边码头的旁边,终于找到了那充满传奇的奇石。</p> <p class="ql-block">啊,这里就是宋朝灭亡的地方!这里就是宋少帝投海自尽的地方!这里就是传国玉玺丢失的地方!七百二十二年前仲春的一天,二十多万宋军将士与元军血战二十二天,终于弹尽粮绝,阵破身亡。宋少帝、杨太后等相继投海自尽,“后宫诸臣,从死者甚众”。“越七日,尸浮海上者十万余人”。其悲壮惨烈令后人无不为之动容。元将张弘范就在这块岩石上刻上“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十二个大字,以纪其功。后来,明朝著名学者陈白沙把“大”字改为“宋”字,廖廖几笔,就巧妙地让张弘范的汉奸嘴脸遗臭万年。但令人十分惋惜的是,眼前奇石上张弘范的石刻经已荡然无存了。据碑记所述,早在明成化二十二年,张的石刻就被御史徐瑁命人铲去了。现在岩石上刻着的“宋少帝与丞相陆秀夫殉国于此”,乃是当代著名诗人田汉一九六二年所书的。所谓陈白沙改字一事,其实只是传说,史料上并没有任何记载。啊!一个令人如此津津乐道的历史典故,竟然发现是“纯属虚构”,令我顿感失望惋惜不已!</p><p class="ql-block">沿着石缝,我爬上了只有一丈多高的奇石。放眼望去,西江就在脚下流过。奇石孤零零地屹立在岸边,被大片的营房包围着。在远处的山岗绿林中可以看见国母殿黄色的瓦盖掩映在夕阳余辉之中。这时我想,只要把周围的营房、操场、码头以及河堤拆掉,恢复一片沙滩,让奇石凸屹在海边,近岸处修建一座“宋亡纪念馆”、仿古军营以及一些度假村,这里不就可以开发成为极象海南岛“天涯海角”的旅游胜地,供游人凭吊先烈、踏沙冲浪吗?</p> <p class="ql-block">古炮台</p><p class="ql-block">离开奇石,折回大路,再向南走几公里,在崖门出海口的最窄处,很容易就找到了崖门古炮台。一入公园内,绿树成荫。拾级而下,沿江而筑的炮台成弧形面向大海,还有几尊铁炮摆放在洞口里指向江面。到处野草丛生,青苔满布,还有两三株高大的木棉树象巨人一样挺拔在城墙内,几百年如一日地守卫着祖国的海防。站在厚厚的炮台城墙上望去,崖门出海口处,西部沿海高速公路的大桥象长虹凌空横跨海面,气势宏伟,极富现代化,与炮台的古老沧桑形成强烈的对比,构成一幅极具历史反差的画图,令人留连忘返。</p><p class="ql-block">如果说国母殿只是座仿古的建筑,奇石是颗尘封的明珠,那么,这个古炮台就是我终于找到的崖门古迹了!眼前这一毫无修饰改造过旧物,往后还能继续保留这份原汁原味的历史风韵吗?</p> <p class="ql-block">崖门三件宝</p><p class="ql-block">如果有人问崖门有什么东西值得留念的,当地人一定会向你介绍两样特产。一是茅笔,又叫茅龙笔,是用当地盛产的茅草造成。据说是陈白沙独创的。国母殿内至今还保留着很多陈白沙用茅笔写成的碑文、对联,字迹苍劲有力,自成一格。二是龙缠桔。传说当年国母娘娘在这里落难时,曾把龙袍披在山坡上晒。神奇得很,此后崖门一带的山桔树身上就长出了盘龙缠柱的模样,当地人把它造成手杖、烟斗等工艺品,叫人啧啧称奇爱不释手。</p><p class="ql-block">除了上面两种特产以外,其实还有一样珍宝最值得一提:那就是在这里失落了的传国玉玺。传说玉玺是秦始皇命人用著名的和氏璧精工雕刻而成的,印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小篆是丞相李斯写的。从秦朝开始,经过汉、晋、隋、唐、宋朝历代,与宋少帝投海时一齐殉落了,相传了一千多年的无价之宝就在这里失传了。几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士,曾到这里寻踪觅宝。据说陈白沙有一次乘船出海,突然看见玉玺在海龙的拥托下浮出了海面,欢喜若狂,连忙跪在船头诚惶诚恐拱手相迎。殊不知,海龙皇便知此人并非是真命天子(因为皇帝是至高无上、用不着下跪的),便将玉玺沉回海底。近百年来经过多次的围海造田,玉玺可能早就深深地埋在泥土里,再也难以重见天日了。不过,这时我突发奇想,何不制造一些玉玺仿制品,雕刻得几可乱真,包装得美仑美奂,不就成为崖门的一件很有意思的纪念品吗?茅笔、龙桔和玉玺不就成为崖门的三件宝吗?</p><p class="ql-block">带着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感慨、遗憾和冀盼,我告别了崖门。我相信,不久的将来,这颗崖海明珠一定会被人挖掘出来,重新散发出绚丽耀目的光彩!</p> <p class="ql-block">2003-04-20 在华语文学门户《榕树下》网站发表</p><p class="ql-block">2022年清明节重抄于此,以纪念“崖山之后的中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