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这张珍贵的老照片拍摄于1944年7月,地点是在延安。照片中右侧那位身材伟岸、气度不凡的中年男子是我们敬爱的毛主席。中间那位戴着帽子的是杨尚昆同志。</p><p class="ql-block">照片左边那位正在和毛主席交流的外国男子名字叫做马海德,他是一位医生,在1936年的时候就曾来到过延安。马海德是第一个加入新中国国籍</p> <p class="ql-block">这是毛主席在看战士们进行篮球比赛时拍摄的照片。</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拍摄于1966年。当时毛主席到武汉视察,住在东湖宾馆。工作之后,毛主席便坐在宾馆篮球场上,观看中央警卫团与东湖警卫连的篮球比赛。</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毛主席看比赛打得激烈又精彩,笑得十分开心,在给双方队员加油时,又不忘叮嘱他们:你们要记住,“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哟!说完便开心地哈哈大笑起来。</p><p class="ql-block">这一幕被摄影师拍了下来,记录了这珍贵的一瞬间。</p> <p class="ql-block">“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的机要秘书谢静宜回忆,毛主席发现有人偷东西,却不让制止。</p><p class="ql-block">1959年初夏的一天,谢静宜随同毛主席外出考察。在奔驰的列车上,谢静宜发现有人在偷麦子。不远处,一个刚刚成熟的麦田里,一个妇女独自一人在用手揪麦穗往口袋里装。</p><p class="ql-block">谢静宜很惊讶,指着远处对毛主席说:“主席,您看,有个人在偷生产队的麦子!”</p><p class="ql-block">毛主席看了一眼,连忙低声制止说:“别出声,别出声—”</p><p class="ql-block">其实,在奔驰的火车上,车外谁能听到她的声音啊。可毛主席好像忘记了自己在轰轰隆隆的火车上。</p><p class="ql-block">谢静宜很明白,这是毛主席怕那偷麦人听到,从而伤害了她自尊心。</p><p class="ql-block">随着火车的远去,那个偷麦妇女的身影也消失在毛主席一直看她的眼里。</p><p class="ql-block">过了一会,毛主席像自言自语似的对谢静宜说:“这说明农民的粮食还是不够吃啊!够吃,谁还这样做啊!”</p><p class="ql-block">在谢静宜的记忆中,那一天毛主席一直神色严肃,沉默不语,始终像在思考着什么。谢静宜知道,这个妇女捋麦穗的场景已经深深地印在毛主席的心中,他知道很多农民的日子还很苦。</p><p class="ql-block">因为那个时候,他心中最牵挂的就是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这就是心系百姓、时刻牵挂百姓、关心人民疾苦的毛主席。</p> <p class="ql-block">彭德怀同志在西北的一张彩色照片。</p><p class="ql-block">1949年初,苏联记者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同志拍摄了几张彩色照片,这是其中的一张半身像。</p><p class="ql-block">这可是70多年前的彩照啊,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彩色照片还是非常罕见的。</p><p class="ql-block">这张彩色照片真实再现了彭德怀同志当时的英姿:面容严肃,不怒自威,浓眉大眼,目光深邃,胸有成竹,威武自信,衣着朴素,英气逼人。</p> <p class="ql-block">这是1942年,聂荣臻和张瑞华在晋察冀边区拍的照片!</p><p class="ql-block">当时为了挫败日军的“扫荡”和“清剿”,聂荣臻绞尽脑汁想出了好办法。#老照片# 抗日战争爆发后,担任八路军第115师副师长的聂荣臻和林彪联合指挥了平型关战斗,痛击日军坂垣师团。</p><p class="ql-block">1937年11月,根据上级指示,任命聂荣臻为晋察冀军区司令员,率部来到五台山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当时张瑞华带着女儿聂力在上海从事革命工作。</p><p class="ql-block">机关党组织负责人毛齐华跟张瑞华说:瑞华同志你把孩子留下来,组织上决定让你经陕西省去山西省和聂荣臻同志会合。</p><p class="ql-block">就这样,张瑞华离开只有5岁的女儿,几经辗转终来到了丈夫身边。整整5年没有见面的聂荣臻和张瑞华在见面那一刻都流下了久别重逢激动的眼泪……从此,夫妻俩并肩作战抗日。</p><p class="ql-block">由于日军频繁地“扫荡”,斗争极其残酷,抗日根据地日益缩小。聂荣臻绞尽脑汁想出应对之策:进行钳制作战,灵活机动和敌人周旋,攻击日伪军防守薄弱驻点,抗大游击区,成功的扭转了原来被动的局面。</p> <p class="ql-block">这是1985年,邓颖超去看望聂荣臻元帅时一起拍的照片!</p><p class="ql-block">聂荣臻元帅由于身体不好,就从工作岗位退下来。虽然呆在家里,但是聂荣臻元帅一直在关注和关心国家的发展。</p><p class="ql-block">由于听力下降,聂荣臻元帅和邓颖超交谈时带上助听器。两位革命老人为了国家真的是鞠躬尽瘁!</p><p class="ql-block">当时,聂荣臻元帅有86岁了,邓颖超81岁!</p> <p class="ql-block">这是1956年,陈明仁将军和夫人萧毅在广东湛江拍的照片。当时,陈明仁率第55军,驻守广东省湛江市的海防。</p> <p class="ql-block">毛新宇:1977年4月,母亲和父亲带着7岁的我回到他们阔别16年的韶山!并拍了这张照片!</p><p class="ql-block">岸青和邵华回来了!毛主席的孙子回来了!韶山的乡亲们放下手中的农具,一拨又一拨地涌向毛家老屋,在禾坪上,在荷塘边……</p><p class="ql-block">乡亲们和父母拉家常,还有几位老奶奶亲手抱了抱我……小小的我感觉到乡亲们的真诚,还有淳朴!</p><p class="ql-block">回到韶山当天的晚上,想起热情的乡亲们,想起已经逝世的爷爷,母亲毫无睡意,灵感来了,《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的文章一气呵成……</p><p class="ql-block">邵华这篇《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上,很快被多家刊物转载,还入选了中学生语文课本。</p><p class="ql-block">邵华毕业于北京大学,曾经在军事科学院军事百科研究部任副部长。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邵华坚持文学创作,作品相继问世。其中《毛泽东之路》获得中国图书奖!</p> <p class="ql-block">毛新宇:2008年3月,母亲的癌细胞全身扩散又住进了北京301医院。这是4月7日,我推着坐在轮椅上的母亲出来走走。</p><p class="ql-block">在医院住院久了,母亲的身体状况越来越不好。胳膊和腿由于化疗的后遗症肿得很厉害,连手指关节的功能都丧失了。</p><p class="ql-block">尽管如此,坚强的母亲继续同病魔作斗争。一个星期抽几次血做化验,一个月做一次化疗,天天要输液……</p><p class="ql-block">到了6月24日,母亲的病情严重恶化。尽管医院的医护人员努力抢救,最后母亲还是去世了,享年69岁……</p><p class="ql-block">邵华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举行,很多老同志的家属都参加了邵华的遗体告别仪式。就连很久没有露面的毛远新,也来参加二嫂邵华的遗体告别仪式。</p> <p class="ql-block">这是张玉凤担任毛主席的机要秘书时,和毛主席夫人一起拍的照片。</p><p class="ql-block">当时,张玉凤28岁,已经和刘爱民结婚,并生了2个女儿。但是,从照片上看,仍然是清清纯纯的,像一个小女生的模样。</p><p class="ql-block">今年,张玉凤老人78岁了,祝她老人家健康长寿!</p> <p class="ql-block">这是李敏在女儿孔东梅的搀扶下来到八宝山革命公墓参加王海容的遗体告别仪式。</p><p class="ql-block">王海容是王季范老先生的孙女,1938年出生的。</p><p class="ql-block">李敏是毛主席的大女儿,是1936年出生的。虽然李敏只比王海容大2岁,按辈分,王海容叫李敏表姑。</p><p class="ql-block">由于是同龄人,加上王海容经常和爷爷王季范到中南海做客,所以和李敏经常一起玩,感情好。</p><p class="ql-block">现在王海容去世了,心情悲痛的李敏特意来到八宝山送送王海容!</p> <p class="ql-block">毛新宇:我们的小东东渐渐长大了,现在上高中了。他一直没有忘记爱他、疼他、呵护他的奶奶,更没有忘记他的爷爷,太爷爷。</p><p class="ql-block">我们的女儿甜甜也背着书包上学了。</p><p class="ql-block">这是毛主席的人嫡长孙毛新宇和夫人刘滨,毛东东,毛甜懿在家中拍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黄花岗烈士就义前的照片,看一次哭一次,先烈们太不容易了!</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共有六位烈士,从神态上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即将奔赴刑场,但是他们的眼神依然很坚定,没有一丝一毫畏惧和恐慌。</p><p class="ql-block">尤其是左边的两位烈士,他们站得笔直,怒视着前面的敌人,虽然此刻他们离死亡很近,但是却浑身透着一股正义感。</p><p class="ql-block">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是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p><p class="ql-block">为了后代人可以生活在平等、和平的年代,他们身先士卒,有些烈士甚至还不到二十岁!</p><p class="ql-block">如今盛世,终如他们所愿,致敬先烈!</p> <p class="ql-block">这是第11军最后一任军长廖锡龙(左)和政委曲明耀(右)合影留念。1985年百万大裁军中,第11军被撤编(31师并入第14集团军),廖军长和曲政委各奔东西。</p><p class="ql-block">廖锡龙1940年6月出生于贵州省思南县,1959年应征入伍,历任第11军31师司令部作训科长,91团副团长(在军事学院基本系学习),毕业后提拔为31师副师长、师长。在1984年4月30日收复者阴山战役中以最小代价取得辉煌战果,并一战成名,1984年9月提拔为第11军副军长,1985年6月升任军长。1985年9月担任成都军区副司令员兼任云南前线指挥部总指挥长,协调组织指挥老山轮战。1995年升任成都军区司令员,后担任中央军委委员、总后勤部长,上将军衔!</p><p class="ql-block">曲明耀1930年5月出生于山东省栖霞县,1945年参加革命,1946年加入中共党员。曾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担任第11军32师政委时,参加了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1983年升任第11军政委。1985年8月调任贵州省军区政委,1987年离休。</p> <p class="ql-block">左起:陈康中将、李觉少将,吴忠少将,尤太忠少将,查玉升少将,王猛少将,刘昌毅中将。</p><p class="ql-block">这战友聚会!</p> <p class="ql-block">1983年11月10日至19日,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在北京召开全军教育训练改革座谈会。</p><p class="ql-block">会议要求全军立足现有条件,着眼未来战争,搞好教育训练改革。</p><p class="ql-block">图为中央军委副主席杨尚昆、总政治部主任余秋里检阅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p> <p class="ql-block">1981年9月,龙羊峡水电站防汛告急。</p><p class="ql-block">时任电力工业部部长的李鹏主动向国务院主管防汛工作的副总理余秋里提出到龙羊峡指导抗洪抢险。</p><p class="ql-block">余秋里表示同意,并与空军联系为李鹏调了一架飞机。随后,李鹏紧急飞赴龙羊峡水电站。</p><p class="ql-block">李鹏下飞机后顾不上休息,与当地负责同志、工程技术人员赶往工地,实地察看汛情,组织疏散群众,现场开会研究制定防汛措施。</p><p class="ql-block">作为水电专业科班出身的李鹏,对抗洪抢险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在李鹏的组织指导下,经过连续几天的紧张奋战,龙羊峡水电站抗洪抢险取得决定性胜利,中央发电给予表扬,国内外舆论给予好评。</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反映了李鹏在抗洪抢险一线奔波忙碌的身影,可以看出他的裤腿上还有泥。</p> <p class="ql-block">他于1944年12月参加工作,父亲是“救国七君子”之一邹韬奋。他曾任国务院副总理,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也是新能源汽车的倡导人。他就是原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 。</p><p class="ql-block">2003年退休后,邹家华虽已过鲐背之年,但心理年龄依然年轻,兴趣爱好仍然比较广泛。经常相约老同事打球,每天坚持读书看报。</p><p class="ql-block">除此之外,他还非常喜欢书法,每天更是勤于练笔。他的字润泽脱俗,不拘泥于传统,颇成一家之风。</p><p class="ql-block">上面第一张图为1998年新年茶话会邹家华与冯理达,李鹏的合影。下图为邹家华的书法。</p> <p class="ql-block">乔冠华最后的日子里,依旧健谈无比,依旧放声大笑,并且念念不忘文天祥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p> <p class="ql-block">乔冠华在新中国的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参加板门店朝鲜停战谈判、出席日内瓦会议、草拟中美联合公报,特别在1971年11月,乔冠华率领中国代表团第一次出现在联合国会议大厅,正式参加第26届联大会议并在大会上发表讲话,标志着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p> <p class="ql-block">乔冠华1983年9月22日上午10时40分病逝,享年70岁。主要著作有:《国际述评集》、《从慕尼黑到敦刻尔克》等。</p><p class="ql-block">乔冠华的墓地并不奢华,而是简朴庄重的,横式的花岗岩墓碑上,刻着著名书法家、他的老友黄苗子所题:乔冠华同志之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