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追思:我的奶奶

琴无弦

<p class="ql-block">临近清明,三叔在群里问:“清明节要回来祭扫的,先说一声。”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廊坊的四叔发过来一张照片,门上贴了一张封条,廊坊的疫情吃紧,已经要求足不出户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那时上海的要求是足不出沪。再后来,确诊的人数越来越多,以黄浦江为界,画片而封,到清明,全国人民弛援上海,已经要求足不出户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连在老家县城的姐姐,也被单位要求清明节不要离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疫情,生生改变了人们清明的习俗,将坟前的一柱香变为了网上的一盏灯,将坟前的一鞠躬变成了网上的一句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不管表达形式如何,追思不变。</p> <p class="ql-block">而我愿用这个日子,来思念奶奶。</p><p class="ql-block">奶奶生于一九二六年七月二十九,逝于二〇一八年八月初五,享年九十三岁,也算村中的高寿老人。</p><p class="ql-block">爷爷是个独生子,在那个提倡人多力量大,多子多福的年代,是个特例。</p><p class="ql-block">而奶奶对这一大家子最大的贡献,是她辛苦养育成人了四个儿子,两个女儿,为这个家庭开枝散叶。</p><p class="ql-block">爷爷是个手艺工人,会做陶罐瓦罐,所以年轻时带着全家在新宁的一个瓦罐厂,子女们都在那边出生,大女儿直接嫁在了新宁。后来才搬回武冈漠溪一个叫方竹山的小村子,安家落户。</p><p class="ql-block">奶奶跟着爷爷,主要是照顾孩子,在我的印象当中,奶奶应该是没有从事过下田插秧等农活的。年轻时好像身体并不太好,经常会有心口疼之类,所以没有干过太重的体力活。</p><p class="ql-block">奶奶的四个儿子,<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大儿子在家务农,勤勤恳恳;</span>二儿子读了师范后做了乡村教师,兢兢业业;三儿子有自己的门道,在镇上帮一些部门做事,后来自己开了一间商店;<span style="font-size: 18px;">小儿子参军入伍后,留在部队当军官,娶了个城里媳妇,每年过年都会托人送些药酒,也会寄些钱来。</span>四个儿子中,养口体,养心智的都有了。</p><p class="ql-block">小时候,我家和爷爷奶奶一起住在士砖的老房子里,而大伯一家和三叔一家住在新房子,大伯住在了最好的东头,三叔住在西头。</p><p class="ql-block">从记事起,每次家中杀鸡宰鸭或是做了点什么好菜,舀出的第一碗都是送给爷爷奶奶的。</p><p class="ql-block">每到过年,一大家子人来给爷爷奶奶拜年,父母便在厨房里忙碌,帮爷爷奶奶准备一大家子的团圆饭。</p><p class="ql-block">小时候,大家喜欢聚在奶奶的厨房里,烤着火,听奶奶讲过苦日子时候的故事,没饭吃,吃野菜,吃康粑粑,吃红薯,吃萝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爷爷80多岁的时候去世,去世前也未能去在廊坊工作的四叔那里看看,成了四叔的一个遗憾。于是邀请奶奶去那边看看,而我成了陪同护送的人。</p><p class="ql-block">我带奶奶去了我工作的城市,见了我的同事,和好友还有她老公带她去了最热闹的商场,80多岁的奶奶不敢坐电梯,于是我们就陪着她走楼梯,走到了最上层吃东西。</p><p class="ql-block">我陪着奶奶坐火车去了四叔的家,很大的房子,但是奶奶在四叔那里待得并不习惯,出门担心进不来,单元门口也是有大门的,没人陪同,也不敢随便出门。我提前回来的时候,奶奶到路边送我,像个孩子似的哭了。</p><p class="ql-block">奶奶在四叔家待了不久,便回来了,因为住得不习惯,老家开门就是路,出门便可去菜地。而城市里的房子,进门两道锁,出门两道锁,还有上楼下楼。做饭用燃气,奶奶不会,自然在家中也帮不上什么忙。虽然四叔很孝顺,奶奶也执意回老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一直都认为奶奶和村里的其他老人相比还是很幸福的,因为大部分时间都有人陪在身边。而有些老人,不仅儿女没在身边,还要帮忙照顾孙辈。父亲退休之后,大部分时间在家里。父亲是个闲不住的人,侍弄家中的几块地,有时晚点回家,奶奶便会担心,站在村口问别人:“看见我家**(父亲小名)没?”别人笑话他,六十多岁的儿子了,还不会自己回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生了双胞胎女儿之后,公公不小心从房顶摔下,颅内出血,婆婆要回家照顾。老妈一个人要照顾我,还要照顾两个孩子,忙不过来,于是把老爸叫了过来。那时三叔家中正有事,只有奶奶一个人在家,还是不太放心。于是一大家子出钱,请大伯母回来照顾一下。奶奶那时身体还算硬朗,还能自己做饭洗衣。</p><p class="ql-block">我们暑假的时候回去,奶奶看到两个小朋友非常开心,也感叹:“照顾孩子很辛苦!你爸爸不去的话,真是不行啊!”小朋友的一周岁生日是在家里过的,弟媳买的生日蛋糕和裙子,大家一起唱生日歌,奶奶坐在旁边,看着,满脸的笑。</p><p class="ql-block">我们回去了之后,她便不再自己做饭了,大家坐在一起,看着孙辈,眉开眼关笑。</p><p class="ql-block">小朋友们在老家呆了没有多久,可能因为水土不服,感冒发烧,去医院抽血吊水,所以没能陪奶奶太久,便回了崇明。</p><p class="ql-block">那时三叔也已回家,可以照顾奶奶,只是奶奶不愿住在三叔家,而独自住在家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老爸还没有回去的时候,大伯母拆掉了奶奶用了一辈子的厨房。没有像堂兄所承诺的那样,给老人改善厨房条件,因为新建的房子连门都没有给奶奶留,奶奶也没有再回到原来的厨房里。</p><p class="ql-block">而我也没能实现愿望,报名了三年的梦想改造家,最终没有被选中。</p><p class="ql-block">这也是我心中的一个结。若知奶奶年寿如此,我应说服大伯母待奶奶百年之后再建,也不至于让她最后一段时间重新适应,习惯对老人来说多么重要啊!</p><p class="ql-block">在孩子两岁的时候,老妈可以单独照顾了,老爸买好了回家的车票,做好了回家长期陪奶奶的准备,就在我们在商场给奶奶的选礼物的时候,收到了弟媳发来的信息,奶奶摔了一跤。</p> <p class="ql-block">她是在中元节在家中堂屋里敬祖先放鞭炮时摔的。</p><p class="ql-block">七月过的最后的一个生日,三个儿子,女儿还有部分孙辈们陪在身边,亦算生前圆满。卧床不起半月余,让儿子女儿有机会床前服侍,四叔请假二十余天回来陪伴,二姑床前端屎端尿,二叔三叔三婶亦陪于床前,尽心尽孝,不留遗憾。老妈未能在奶奶生前赶回,但听二姑说病床上的奶奶很多次对着她叫出了老妈的名字,这是几十年在同一屋檐下叫出的习惯。</p><p class="ql-block">奶奶一生也算是经历了多次生离死别的人,她经历了小女儿的死,长孙女的死,送别了自己的丈夫,大儿子因一次意外从屋顶摔下去世。小儿媳也在不久前病逝,家里人都未告诉她。</p><p class="ql-block">奶奶伤于中元,逝于中秋前夕,自己与爷爷团聚,也让后辈们家庭团聚,自己不致受罪太久,亦不让儿女受累太久,点点善意,由此可见。如此仙去,亦是善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奶奶的离世,天亦有情。初七的晚上大雨整整下了一夜不停歇。四叔说,老天都为老妈落泪。初八的晚上,毛毛细雨,间歇而下。初九出殡,天虽阴沉,都未下雨,至中途停歇处,毛毛细雨,至坟地,雨停,而后中午见太阳,雨过天晴。父亲说,这是奶奶体恤后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爸对奶奶的情感很深,他为弥补心中遗憾竟说出要守孝三年的话。老爸也确实在家中待了很长的时间,种地,在奶奶原来住过的房间里写字,累了在奶奶原来躺过的躺椅上睡觉。直到前年暑假我回去了才把房间清理了一遍。</p><p class="ql-block">我带着孩子们去给爷爷奶奶祭扫,去爷爷的坟地要经过奶奶的,儿子挎着竹篮经过奶奶的坟前,给爷爷祭扫时发现少了三根香,很是奇怪。来到奶奶坟前,竟发现有三根香已掉落在奶奶坟前,刹那间我真的相信在天有灵。</p><p class="ql-block">我买的黄杨,月季,柏树等植物,老爸把它们种在坟墓的周围,陪着奶奶。</p> <p class="ql-block">上一次我们这一大家子相聚,是奶奶的九十岁生日。后一次的相聚,是奶奶的葬礼。她,是这一大家子的源头,这是一代人的结束,又是另一代人的开始,我能做的,是记下关于她的故事,正如寻梦环游记里所说的:“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我留存的这张照片,是弟媳拍的,拍出了专业水准,奶奶坐在她的熟悉的柴火灶前,神态安然。祖先们是一直生活在后辈的心中的。</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