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随想

老品

<p class="ql-block">  年年清明,今又清明!不过,往年清明节都可以自由地安排行程,或上坟祭祖,或野外踏清,车水马龙,春意盎然。今年的清明节,受疫情影响,回老家祭祖的愿望无法实现,外出踏清的浪漫也兴趣全无,只能宅在家里,暂避春光!</p><p class="ql-block"> 闲来无事,翻出十年前清明节上坟祭祖写下的感想,不由得感叹春去秋来年复一年时光荏苒。于是,欲将前文复制过来,在美篇里重新发表,以便归拢起来将来结集成册,聊以纪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打开空间</p><p class="ql-block">扫墓---( 1 )</p><p class="ql-block">老品</p><p class="ql-block">2009-3-31 21:49</p><p class="ql-block"> 昨天是农历四月初三,是父亲仙逝一周年忌日。记得去年是过了清明节四天,父亲离我们而去的,今年且算到了清明节前五天,说是按阴历准。这样也好,节前就可以把老祖宗们的坟都上完。昨天我们夫妻两个起了个大早,五点起床,七点半就到了老家门口,途中仅仅1小时车程,在老大规定的时间准时到达。</p><p class="ql-block"> 老大安排的内容十分紧凑:7:30--8:30 先到村西南角的大沟湾(小时候听大人也叫乱葬坑),给爷爷们扫墓;8:30-- 9:30 再到河西给外公外婆扫墓;9:30-- 12:00 是当天的重头戏----给父亲过周年忌日,同时给母亲扫墓。</p><p class="ql-block"> 爷爷的墓地是去年清明节前才确认的。也许是因为感觉父亲身体一天不如一天,老大才花功夫打听寻找的,也算是给父亲一个安慰和交代吧。总之,我以前重来没有上过爷爷的坟,只是隐约记得很小的时候,母亲偷偷地带我去过哪个地方,告诉我,我的爷爷就葬在那里,那时还在“文革”时期,公开烧纸敬祖是严厉禁止的,所以也就一听而过,没有留下什么大印象。“文革”以后,父亲倒是在每年年三十晚上都要祭祖,但是因为父亲当时在上海工作,清明节重来没回来过,所以也就没有清明节扫墓的习惯。在我母亲去世之前,我也重来没有清明节回老家扫墓的习惯。说起爷爷,我其实只见过他的一张遗像,早在我出生之前,爷爷就去世了。听大人说,我爷爷一辈很穷,他们兄弟三人只有我亲爷爷(排行老大)娶妻生子,二爷爷和小爷爷只能帮扶他们的大哥维持生计,他们也都先我爷爷而去,什么都没有留下。好在我爷爷还有一张遗像流传下来了。如今,这张遗像成了我们家纪念老祖宗唯一的物件。想想也是,人生一世,来也空空,去也空空,既带不来什么,也什么都带不走,也就谈不上什么高贵低俗清贫富有了......</p><p class="ql-block">浏览21次</p><p class="ql-block">赞 评论 转发</p> <p class="ql-block">打开空间</p><p class="ql-block">扫墓 -- --( 2 )</p><p class="ql-block">老品</p><p class="ql-block">2009-4-1 17:03</p><p class="ql-block"> 外婆家离我老家大约3里地,要过两座大桥(小时候感到哪两座青石铺成的大桥又高又长),其中靠外婆家的那座叫靑龙桥,大约3米来宽,20米长,两边没有栏杆,一个小人走在上面,风一吹,就感觉脚下的石板在晃动,所以我一个人轻易不敢过这座桥,这是其中之一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来自这座桥名,传说这座桥之所以取名为“靑龙”,是当年造桥挖桥基时,挖出了一个龙洞,一条靑龙受惊,腾空而起飞向蓝天,故取名为“靑龙桥”。多少年以后,人们还能在桥旁边的泥土中挖到龙骨,并且用这个骨粉来消炎止血。本来我可以不信,但是我母亲从外婆家确实带回一些白色的龙骨,我手弄破了,母亲就会用剪刀刮一些骨粉撒在我的创口处,果然能够止血,我不得信。所以这座桥在我的心目中,又有了一层神秘感,更让我感到胆怯。</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但是外婆家对我的吸引力又很大。那个年代,外婆才60多岁,眼睛还有点看得清,虽然是五保户,还自己养几只鸡,有点零花钱,一个人住在生产队的仓库边上,门口是一个大晒场,既干净又敞亮。大忙的时候,外婆就烧很多水,放凉了给社员们喝。外婆是他们村的长辈,大家也都尊敬她。我每次去,外婆都要叫人送点新鲜的小鱼来,尤其是春天的小巴鱼,鼓着肚子,烧好了又嫩又鲜。后来吃长江里的河豚,我觉得还没有当年外婆烧的小巴鱼好吃。没上学前,母亲偶然带我去一次,高兴得像过节一样。上学后,春暖花开或者秋高气爽时节,我常常征询母亲有没有什么东西要送给外婆,以便趁机到外婆家大吃一顿。外婆确实很喜欢我这个最小的外孙。要说外孙,除了我们家兄弟三个,还有我姨妈家兄弟四个,够多了,可是他们都比我大很多,所以我就占了小的光。外婆重来不轻视我的到来,总要千方百计搞点肉或者鱼,再蒸两个鸡蛋,让我美美地饱餐一顿。外婆个子不高,缠过小脚,手大,嗓门大,眼睛虽然有点模糊,家里且打扫得干干净净。我会帮外婆烧火、提水。外婆总是夸我聪明能干,是个“好小佬”。</p><p class="ql-block"> 外出上学,尤其是到外地工作以后,就只有春节才有空去给她老人家拜个年。记得是86年春节,我带了我的未婚妻回老家,还特意带着她去外婆家拜年。那时外婆有八十多了,眼睛已经完全看不清了,只见她老人家紧紧抓住她的手,大声喊着我的名字,夸我找了这么好的一个媳妇,高兴之情溢于言表。之后几年,结婚生子,有好几年春节都没有能够回老家看看。到了90年代,外婆九十来岁了,一个人已经不能自理了,父母亲还把她接到我老家住过一段时间,后来被村里送到镇里的敬老院。93年春节,我随大哥二哥到敬老院去看外婆,她老人家已经不认人了。没过多久,外婆就离开了人世。家里没有把这个消息告诉我。我母亲当时也在我家帮我带小孩,父亲怕母亲伤心,也就没有及时告诉她。事后,父亲来我家陪母亲时,才把这个消息告诉给母亲,母亲痛哭了一场。只是因为有小孙子在身边作伴,母亲才没有更多的伤感。</p><p class="ql-block"> 今年回老家扫墓,听说要去给外公外婆扫墓,心里非常乐意,便开车带着大哥二哥和妻子,从大路绕道过去。二十多年没有去了,过去的路、过去的房子、过去的社场都不见了,窄窄的水泥路通到了各家门口,田里不种庄稼,全都种上了各种花草树木。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堂舅舅,七十出头,严重的哮喘病,走几步就要停下来。他见我们来给外公外婆上坟,很高兴,领着我们找到了不远处的一排坟茔。原来,村里已经将原来散落坟茔统一迁移到一起,外婆的坟茔在最东头,往西隔两个,才是外公的。二哥在周围取了一些土修善坟茔,而后,我们一起烧纸磕头,完成了祭拜仪式。我觉得是了却了我们夫妻俩多年来的一个心愿,感到轻松许多。</p><p class="ql-block">浏览24次</p><p class="ql-block">赞 评论 转发</p><p class="ql-block">幸福健康人生:</p><p class="ql-block">2009-4-8 11:15</p><p class="ql-block">感觉得出你从小就很聪明,那麽多外孙你最讨外婆喜爱,你除了最小占光外更重要的是你常常去帮外婆做点小事,在外婆眼里你尽管最小但算是最懂事,最理解大人了,所以外婆看到你去就特别高兴那怕自己平日省点少吃点都不会亏待你,这是你的善心打动了外婆,说明你的外婆更善良,更值得尊敬。然而时隔几十年对外婆的印象仍记忆犹新,可见你对外婆的感情之深。你的外婆在九泉之下一定会保佑你及你的家人!</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老品 回复 幸福健康人生 : O(∩_∩)O谢谢您的夸奖!对于外婆,我真的记忆很深。</p> <p class="ql-block">打开空间</p><p class="ql-block">扫墓 ---- ( 3 )</p><p class="ql-block">老品</p><p class="ql-block">2009-4-13 15:49</p><p class="ql-block">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之间又是清明到,父亲长眠在母亲身边已经整整一年了。这一年,我几乎没有梦见过我的父亲母亲。也许是他们互相照应得好,无牵无挂吧!父亲的坟茔紧挨着母亲的坟茔,只是稍稍矮一点,要经过3年的修缮,才能够与母亲的坟茔并为一体。按照我们老家的风俗习惯,在父亲过世一周年忌日,晚辈要烧一些纸扎的房子、金银财宝和物件给他。这一应物品全部由大哥和姐姐他们安排妥了,有人到时送到现场。当我们将墓地周围打扫干净后,便有人送过来非常漂亮的前后两榗、各两层、中间有个大天井的大房子,描龙画风、百鸟朝歌、富丽堂皇、花花绿绿,煞是好看!内有家俱摆设、家用电器一应俱全。</p><p class="ql-block"> 哎!我知道父亲一辈子都是节俭之人,除了喝酒之外,舍不得多用一分钱。父亲过世后,大哥从父亲的旧厨里翻出了10多张存折,有6万多元,除了办丧事用掉一点外,四个子女每人还分到1万多元。父亲平时粗茶淡饭,从不讲究穿戴。前些年,还能打打小麻将,总是会输一点,还是蛮高兴。他跟我说,我有退休工资,他们(牌友)没有,输一点给他们,强如做一点好事。我说对呀,输赢都开心,才是真真的愉悦身心。不过说归说,只要连输几场,父亲就会歇息手,转转手起。</p><p class="ql-block"> 父亲平时有点小毛病,都是让人在药店带一点药,实在爬不起来,才让家人请村里的医生来打点滴,每每医生让打三次,父亲嫌钱多,打了两次就不肯打了。我和我爱人知道他的脾气,从来不给他钱,每次都是买一点吃的东西。记得有一次买了一些肯德基的鸡腿,他连吃两个,直喊好。还有一次买了一大瓶盐水泡的大靑蟹,想让他每天当下酒菜,结果造成痛风发作,吓得我们再也不敢买了。后来,我们又为他买冬天的棉衣,换头上带了十多年帽子,添夏天的短衣短裤······。如果不是强行给他更新,他老人家永远是缝缝补补又三年。我父亲就是这样固执守旧。除了打麻将、喝酒,还有一个爱好就是听京戏。为了让他看上京戏,大哥给他装了有线电视,我们给他配了彩电,于是,他成了锁定CCTV--11的忠实观众。</p><p class="ql-block"> 现在烧给他这么一幢漂亮的大房子,父亲肯定觉得很奢侈,何况还有那么多的金银元宝、大额冥币呢?!话又说回来,到了阴间,父亲的观念就会改变了。那就和母亲一起享受荣华富贵吧!我母亲苦了大半辈子,直到父亲从上海退休回来,才享受了十多年的清福。父亲是个说话算数的人。在我上学期间,父亲常年不在家,母亲是里里外外一把手,起早贪黑地忙,真的很不容易。父亲知道母亲的艰辛,多次表示退休后一定好好服侍母亲,不再让母亲再吃半点苦。父亲真的说到做到。尤其是冬天,母亲喜欢睡懒觉,父亲总是烧好早饭让母亲在床上吃,夫妻恩爱之情无需复言。</p><p class="ql-block"> 父亲母亲如今又团聚在一起了。作为子女,我们也就更可以宽心了!您们在天堂好好享福吧!也同时保佑您们的子孙后代健健康康、顺顺当当、开开心心、平平安安!</p><p class="ql-block">南无阿弥佗佛 南无阿弥佗佛 南无阿弥佗佛 南无阿弥佗佛 南无阿弥佗佛 南无阿弥佗佛</p><p class="ql-block">浏览19次</p><p class="ql-block">赞 评论 转发</p> <p class="ql-block">打开空间</p><p class="ql-block">扫墓 -----(4)</p><p class="ql-block">老品</p><p class="ql-block">2009-4-14 17:20</p><p class="ql-block"> 4月3日,是清明节的前一天,我们与我爱人的弟弟和弟媳相约去给他们的奶奶和父亲扫墓。跟往年一样,我岳母总是准备好相关物品第一个上山,把墓地周围打扫一番。我们去了之后再加工一下,整个墓地便显得清清爽爽。这块墓地选择在城市南郊的一座山上,这里现在已经成为新的城市中心的绿肺,我们的先辈就在半山腰的一处平台处瞭望着这座城市新的行政中心的慢慢崛起。但愿这座青山永远保持宁静。墓地是90年代初找当地村干部买的。93年奶奶以93岁的高龄告别人世,我们找人购买了这块墓地。第二年清明节前,又把原来存放在一个江心小岛上的我丈人的骨灰盒移葬到这里,并请瓦工砌了正式的墓室,立了墓碑,墓碑前还浇了一块小小的水泥场地。如今,这里可算得上环境优美的风水宝地了!</p><p class="ql-block"> 这座山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坟茔,但又不是合法的公墓,只是当地村干部的一个生财之道。每年清明节前后,一些头脑灵活的村民就扛着铁锹在上山转悠,给东家修修坟,给西家挖个坟帽子,讨一些吉利钱。我们家的祖坟是交给一个姓叶的老先生看管的,每当其他村民来抢活,我们就说是老叶的,他们就不过来了。也有脸皮厚些的还是来“帮忙”,我们也就只好给他钱,老叶也就只好苦笑笑,等人跑远了,才说一些批评的话。老叶是个老好人,现在有点哮喘,轻易不发火。他总是一面看着我们走程序,一面和我们聊天,等我们全部结束仪程离开,他还要等火星全部熄灭、绝对安全后才走。我们总会给他五十到一百不等的钱或几包好一点的香烟,他也是给什么拿什么,高高兴兴的和我们道别。</p><p class="ql-block"> 奶奶是一个了不起的女性。她也是一双被缠得变了形的三寸金莲,细细的块头,不识字,但是非常识势 。她三十多岁就守寡,把一双儿女培养成人。带了外孙女外孙又带孙女孙子,随着女儿女婿先后在北京、大连、西安等地生活了二十多年。回到家乡已经是六十来岁的老人了,且依然精神矍铄、神采奕奕。正赶上文革后期,她便随着我爱人全家下放到一个江心小岛上,过上了纯粹的农村生活。在我爱人心目中,奶奶是一个既令她敬畏,又令她感到无比温暖的长辈。一方面,奶奶对她严加管教:吃饭不许说话,夹菜只许夹自己面前的菜,女孩子坐着要并拢双腿,不许用脏话骂人,大人管教不许回嘴……;另一方面,奶奶对她的关怀又无微不至:放学回来总有这样那样的干点心干果吃,星期天睡懒觉从不吵醒她,醒过来还可以在床上享受一碗香喷喷的蒸鸡蛋,人前人后夸孙女长的好看、听话,等等等等。</p><p class="ql-block"> 奶奶又是一个非常坚强的女性。生活给她打击太多 ,她从没有被击垮。她的丈夫(爷爷)是一个乡村绅士,早年上过师范学堂,做过教师,在当地非常受人尊重。在三十年代最混乱时期,被一股势力错杀。随之家道中落,子女只好随堂房亲戚读书生活。解放后,我爱人的父亲、姑姑都参加了革命工作,成为新中国的建设者。可惜天不假年,正值人到中年、事业有成之际,病魔先后夺取了他们的生命!父亲去世时,我爱人才二十岁,弟弟才十四岁。奶奶没有被这双重的打击摧垮。她老人家擦干眼泪,依然操持着日常家务,为这个家默默奉献。</p><p class="ql-block"> 我认识奶奶大概在1985年,老人家那是已经八十多岁了,耳不聋眼不花,烧菜煮饭、扫地洗衣无所不能。也许是受我爱人的影响,爱屋及乌,奶奶也十分喜欢我这个孙女婿。奶奶说一口带扬中口音的东乡话,我正好也在东乡工作了两年,也就陪她说东乡话,好不热闹。奶奶很知趣,从来不添小辈的麻烦。奶奶也不生病,从来没有进过医院。一日三餐以素为主,早起早睡,生活很有规律。当我们的儿子出生以后,奶奶就格外高兴。九十岁高龄了,还争着要带重外孙睡觉!</p><p class="ql-block"> 奶奶九十三岁那年,她突然发现自己不能吃了。我们要带她看医生,她坚守一辈子不打针不吃药的习惯,拒绝了我们的请求。我们陪了她一个来月,让她老人家静静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p><p class="ql-block">浏览18次</p><p class="ql-block">赞 评论 转发</p> <p class="ql-block"> 读后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读完以上四段十多年前写下的扫墓随笔,依然感到亲情之浓郁,是不会随时间的消逝而渐渐淡去的。细细品味,那些曾经与长辈亲人相处的日子是那样的清晰那样温暖,以致于他们的音容笑貌仍旧历历在目,如同只是远行一般!如今我和太太的直系长辈只剩下我的丈母娘了。我丈母今年八十岁了,身体硬朗,能够独立生活。虽如此,我们还是把她接到身边,为她租下两室一厅的电梯房,早晚自理,中午一大家一起吃个饭,也算是四代同堂,同享天伦之乐吧!</p><p class="ql-block"> 大家都知道,对父母的孝顺,主要是应该体现在对健在父母日常生活的关爱上。但说是说,做起来却不一样,做好了更是不易。作为子女,我们必须要实实在在地孝顺父母。而作为子女们的长辈,我们还有责任要为儿孙们做好榜样,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代代相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2.4.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