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城下杨梅福洞姜,所城萝卜用船装。”这是永明自古流传很广的歌谣,将永明地方特产的形象一一勾勒而出。城下,福洞,所城,都分布在好鸟难飞的桃川洞,它们都属于桃川五十三古村之列。五十三村歌谣唱到:“世代种姜是福洞,刚刚(正好)应酬我桃川”,说明了福洞生姜历史悠久。一首歌谣,将福洞的大名传得无人不晓,也将福洞生姜传得远近闻名。</p> 福洞地处桃川洞东北方,都庞岭下。山上福洞峰,“体势绵延,林木虧蔽,有涧流出”。山下田畴肥沃,水旱无忧,真乃福地洞天,故得名。福地,幸福安乐的地方。洞天,通达上天,贯通诸山。福地洞天,原为道家语,指神道居住的名山胜地,也是中国人始终不渝追求的一种情结。 据周氏二十四弘资料介绍,弘慎后裔居神福地,即今福洞。福洞是个大村,十二个村民小组,一千一百人,有上、中、下三个门楼,分为七甲、九甲。村民周武坤介绍,弘慎后裔最初落脚福洞,后分脉道州清溪,广西恭城县西岭乡朝川、平乐县安阳乡鸦吉山等村。 走进福洞,首先看到立在村口的戏台,典型的湘南建筑风格,始建于明末清初。一九五一年重建,戏台由二重檐改为单檐。二0一四年,县人民法院在村里扶贫,帮助进行了重修。 从戏台左转进入古商业街道,两旁店铺林立,虽然店门紧闭,但仍然能够感受到曾经的繁华。村中的古民居少见人烟,不少已经坍塌,但是还能够看见一些保存较好的房屋。跌宕起伏的马头墙,象征宗族的生气勃勃,兴旺发达。 二层飞檐的下门楼气派非凡,聚贤的祠堂群英荟萃。稍显简陋的中门楼,门枕石光滑锃亮,透着油油的青光。宽敞的上门楼,岁月印迹历历在目,隐藏了不少谜团。 残破的桅杆石断成几半,还幸存了周兰芳的名字。两个官帽形状的石墩,给人无限遐想,难以考究。据村民介绍,其它的门楼也曾经摆设过官帽形状的石墩。三个门楼,三口大塘,藏风纳水,聚财纳福。 村东头,一座占地宽广的庙宇已经完全坍塌,长满了荒草,只能大致看出它的规模。据村民介绍,这座庙叫九月庙,废弃有好些年头了。据清光绪《永明县志》记载,该村建有古灵庙和白云庙,不知九月庙是其中的哪座庙。此外该村还建有塘田观和迴龙宫,如今也不知哪里去了。 <p class="ql-block">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生姜,虽然没有列入其中,但在中国人的饮食中却是重要的调味品,而且还有药用价值。永明产生姜有千年历史,清光绪年间邑人进士蒋锦桥所著《永明竹枝词》:“最爱深秋风味好,筠篮处处卖红姜。滟尊芳酿桂花香,脍切红鳞佐芥姜”的诗句。</p> 福洞村出产的无渣生姜质量最好,有民谣赞:“福洞出生姜,盖过远近十八乡,脆如冬笋嫩如瓜,一家炒姜满村香”。福洞刚刚挖出来的仔姜洗干净后,太阳照射下,几乎透明,故又称“冰姜”。腌制后的姜香味浓郁,吃完后嘴里无渣,非其他地方所产的仔姜能比。故民间常说,“萝卜不空心、生姜没有筋”。 福洞生姜晶莹如玉,形似手掌,外表浅黄色,嫩芽和茎节部鳞片呈紫红色,有如玲珑雕塑,娇艳可爱。肉脆嫩无渣多汁,富含姜油酚、姜油酮、铁盐。既可鲜食,又可腌制和加工,久腌不变色、不变味。具有发汗、温胃、止呕吐、祛痰、驱风寒、解毒杀菌等药用功能。 据了解,名声在外的福洞生姜,近些年来在走下坡路,只有少数农户零星种植。村党支部书记周润年等村支两委认识到这一问题,组织周少朋、唐清华等能人牵头成立了香姜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民流转土地,采取“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落实香姜种植面积近四百亩,大力推广香姜标准化种植,达到了产量、品质双提升,让“福洞姜”的“姜脉”延续。 <p class="ql-block"> 我认识一位周吉祥的老板,他是桃川街上的人,但早在十多年前,就在县城工业园成立了一家十里香农产品加工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生姜等农副产品深加工,主打福洞生姜品牌,远销全国各地。其实,县内从事生姜加工和销售产业的还有很多。</p> <p class="ql-block"> 走过福洞,查看历史的遗迹,寻找时光的剥蚀,祝福古村福运长久。本文选用了部分网络图片,特此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