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终追远怀先人,故地重游忆少年

珊珊🐰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小学、内务部街二中是我的母校。在此接受了初等及中等教育。凡十余年,“精神家园”着落在此。清明假期,与久居异国他乡三十多年的老同学吴玥故地重游。就从“史家胡同博物馆”开始吧。</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所在宅院是民国才女凌叔华的故居。是她曾担任过晚清直隶布政使的父亲凌福彭送她的陪嫁。让我们慢慢看过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首先吸引我的 当然也是我最心心念念的就是对母校史家小学的介绍。她位于59号院,历史上这里曾作为赴美留学生的考试地点,清政府将“学务处”设在这里,语言学家赵元任、文学家胡适、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和气象学家竺可桢等著名学术界人物都是当年从这里派出赴美留学的学生。</p> <p class="ql-block">下图右侧是传达室,里边有既严厉又善良的胡大爷,他的女儿胡淑月也是我们隔壁班的同学。</p> <p class="ql-block">中学时代,曾经返校看望李超时老师。合影也反映了年代特色(男生、女生分距两边,李老师在中间)</p> <p class="ql-block">对我来说,同样难忘的还有小学时的各位班主任:一年级的温老师、二年级的李老师、三四年级的向小林老师、五六年级的李超时老师。还有特级教师张效梅(她的作文课令我终身获益)。此外印象深刻的就是卓立老师,体育大王老师、团委项红老师(后来与李超时老师结为伉俪),后面三位之后都担任了校长和副校长)。这些好老师,即使在文革时期,也不曾放松对学生学习的要求。拥有这样的老师群体,是一生的福气!</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大门,熟悉的只有名字。因防疫、安保等规定,肯定进不去了。也罢,进去也是面目全非了。就让记忆中的大礼堂、老教室永远留在心里吧</p> <p class="ql-block">印象中小时候的胡同很宽,因为没有汽车,而我们很小。</p> <p class="ql-block">著名的院落都变了,但普通民居的变化不大,我找到了同学姚文旗的家。墙上多了一句话:爸爸,我们就这么永远骑下去吧。</p> <p class="ql-block">原来有298年历史的中学母校北京二中的初建原址就是史家小学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今天位于内务部街的二中大门是仿旧复建的。在我们眼里是陌生的,但是哥哥说,他1966年高中毕业时,原本的老校门还安在。好吧,原来我们印象中的大门才是“破旧立新”的产物。既然拨乱反正了,就一定要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之所以知名,就是因为名人扎堆,各个时期名人的历史汇成了史家胡同丰富的人文底蕴。著名的有华国锋、荣毅仁、张治中、傅作义、章士钊、王炳南、刘文辉、周体仁、彭明治、黄敬范瑾夫妇、乔冠华章含之夫妇、于光远、臧克家、艾青、杨朔等等等等,横跨政治、文化、经济、外交、哲学、艺术等领域。人称“一条胡同,半部中国史”</p><p class="ql-block">谢谢李筱松、彭幼明、郑苏伊三位姐姐和梁悦同学的补充:原统战部部长李维汉、哲学家胡绳、开国上将李天佑、与父亲同为黄埔二期的袁也烈、作家草明、出版家王子野、文学评论家李何林、参与设计第2、3、4套人民币的画家罗工柳、原外交部副部长、开国少将仲曦东也是居住在史家胡同的名人。活学中国史,看每个人的经历就够消化一阵子了。</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所在的24号院,也是民国才女凌叔华和陈西滢的大婚之地。曾经是民国文人、画家的雅聚之所,被称为“小姐家的大书房”。她曾在此招待过齐白石、泰戈尔、陈寅恪、胡适、林徽因、徐志摩等。</p><p class="ql-block">沈从文曾经这样描写这院落:“……又到院中走走,柳树虽未发青,但枝条在阳光中摇摇曳曳,像是当真不久春天会来。回到厅子里时,我告诉他们“这里曾保留过许多朋友的欢乐回忆。西林、志摩、老金、乔治叶小姐或先生,主人或客人,都在这厅子凸出处长条椅上坐过,吃喝过,笑闹过。还有辞世十八年的诗人仿佛尚笑语可闻。” </p><p class="ql-block">嗯,浓浓的画面感在我眼前复活了已辞世几十年的你们!</p><p class="ql-block">感谢凌叔华的后人将此宅建为博物馆,我们才得以感受当年的文人雅集。</p> <p class="ql-block">按今天的说法,凌叔华是一个宝藏女子。在她灵动、简洁、流畅的笔触下,生活情趣跃然纸上。她在民国三才女中,比较起来是被忽略的一个(另外两个:冰心和林徽因)</p> <p class="ql-block">掐指算算,我和史家名人还有远近不一的关联,当然,按时下创新的说法,有些仅仅属于“时空伴随”。下面就捋捋八竿子打的着的。</p> <p class="ql-block">53号院,最早是抗清名将史可法的府邸,后来成了清朝大太监李莲英的外宅,之后,晚清第一位外交官洪钧的住宅。民国时期,这里一度也曾是抗日名将张治中的私邸。新中国成立后被全国妇联接管,邓颖超曾在这里办公,曾起名好园便是取女子园之意。“好园”二字就是邓颖超题写的。1974年,奉命进京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华国锋,就住在53号的后院,他和老帅叶剑英等,就是在此策划了粉碎“四人帮”的计划。改写了中国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下面照片中有周总理、邓颖超、张治中和包括父亲在内的黄埔同学及家属。</p> <p class="ql-block">下图与周秉德大姐和李碧茹大姐</p> <p class="ql-block">下图左1:沈清(沈钧儒曾孙,周秉德之子),左2:李筱松(李济深之女))</p> <p class="ql-block">下图:左1郑建邦主席、右1张一纯(张治中之子)、右2蒋建国(蒋光鼐之子)</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2015年9月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活动,部分抗战将领子女合影。张素久为张治中将军之女。(余者:赵登禹之女赵学芬、蒋光鼐之子蒋建国、佟麟阁之子佟兵、冯治安之女冯丙如、何基沣之女何玟、黄维之女黄慧南、民革张虹)</p> <p class="ql-block">也曾在53号院住过的范汉杰伯伯是爸爸的黄埔校友,抗战名将。特赦后一直蜗居在和平里“战犯楼”。记得小时候,他几乎天天来家里和父亲攀谈。陪他来的是大嗓门的保姆张美娟阿姨,记得她说起,每次陪范伯伯外出,受到不公待遇时,她就给人家讲统战政策,“我是贫农出身,是国家派我来照顾他的!这件事必须办!” 讲完就和妈妈哈哈大笑。”对比他史家胡同的旧居,确实“换了人间”!范伯伯没有赶上落实政策,就撒手人寰。因为子女都在国外,当时还是沟通不畅的年代,最后,是张阿姨为他送终。也是人间暖情。</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最著名的院子就是51号院了吧?章士钊、章含之、乔冠华、洪晃几代名人、家国故事、坊间八卦……不断翻炒,百度尽知。</p> <p class="ql-block">住在47号院的傅作义先生是著名国民党将领,爸爸的故旧友人。也是北平和平解放的功臣,共和国第一任水利部长。当年邀请爸爸到水利部参事室工作,所以水利部是爸爸在新中国成立后领俸禄的地方。而参事室主任的任命书,还是国务院总理签署的(珍藏不宜外露)</p> <p class="ql-block">下图左1:傅作义之孙傅川,右2:卫立煌之孙卫智</p> <p class="ql-block">在23号院住过的还有彭明治将军,解放军开国将领,爸爸的黄埔校友,解放后第一任駐波兰大使。</p> <p class="ql-block">此外,在史家胡同留下历史痕迹的名人还有许多,如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曾在史家胡同8号院住过,他也是父亲的黄埔校友。而她的女儿郑苏伊也是我史小的校友。</p> <p class="ql-block">两代分别是校友,渊源深厚。</p> <p class="ql-block">曾住2号院的杨朔~当代著名散文家。也是我嫂嫂的伯父。1968年文革时自绝。一个时代的悲剧。</p> <p class="ql-block">著名画家邹雅的女儿邹雪駖,小学隔壁班的同学。后转学来的,听裴蕾同学说她已定居美国。总记得她孤傲,独特的气质。现在算来那时她父亲带队深入阳泉煤矿采风,不幸失事遇难。幼年丧父,孤傲应是幼小心灵的一层保护壳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还有住在8号院的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的女儿于小东是我小学一二年级的同班同学。听说后来女承父业,供职北大经济系。此院之前还住过机械部长黄敬,他夫人范瑾担任过北京市副市长。哲学家胡绳、著名出版家王子野也曾居住此院。</p><p class="ql-block">此外,作家艾青先生的幼子艾丹(上学时好像叫艾新)是我们二中隔壁班的同学。他家的27号院之前是我同学张春红的家,我在那个院子里上了几年学习小组。还爬过一次房顶。巧的是,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父亲和艾青先生的骨灰存放一室。每次祭扫,也会一并鞠躬。</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里还展示了很多房屋的石刻、地砖。石刻最多的图案就是“鹿回头”,鹿“禄”同音,寓意受赐俸禄带回家。古代外出做官或经商的人,最后十有八九要叶落归根,回返家乡。一为家乡修桥铺路做贡献,二也是乡亲教育家乡子弟的活典范。如今老规矩早已打破。上面那些名人,有几人能做到“鹿回头”呢?</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还有一个文艺名人扎堆的院子,就是20号院。北京人艺的旧址,当年,我的户口曾迁到此院二哥家。因而有幸结缘史家小学,每日上学需往返一站地,那时就算班里上学最远的学生了。</p> <p class="ql-block">这里也被誉为“人艺的摇篮”,而人艺有很多著名演员都是当年“抗敌演剧队第九队”的队员,他们曾经跟随爸爸的部队转战抗日前线,鼓舞士气。许多人因此和爸爸成为好友。二哥受这些文艺青年的影响熏陶,热衷演剧,走上了表演之路。是解放后中央戏剧学院第一届学生,后分配到人艺。因为外形高大、洋气。角色扮演受限(基本饰演外国人),文革十年,无戏可演。耽误了大好年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人艺著名演员,后来官至文化部副部长的英若诚是二哥的好友。因此我自小即认识其子英达。英达是大人口中的小神童,印象最深的是用橡皮泥给我捏的大马,儿时眼中,那马竟具有徐悲鸿马的神韵。</p><p class="ql-block">多年后,与英达再聚。座中一众名人:蔡明、关凌、张越、英如镝等等</p> <p class="ql-block">人艺著名编剧梁秉堃之子梁悦是小学及中学同学,也是至今每年必聚的同学之一。(下图二排右1)。其他人艺名人之后诸如欧阳山尊之子、黄宗洛之子、刁光覃之女、谢延宁之女也都是我的校友。对了,濮存昕也是我的知名校友。</p> <p class="ql-block">几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故地重游,今天史家胡同博物馆又给我上了一课。史家胡同也是平民百姓与名人共同居住的胡同,名人、演员各有职业,大多数名人平日也是柴米油盐的邻家。出来进去,常遇名人,也无惊诧。怀念那个时代的平常心。</p> <p class="ql-block">凌叔华后来长居英国,晚年,她意识到即将走完漫长的一生,于是回家成了她最后的愿望。1990年春天,弥留之际的凌叔华被担架抬回史家胡同的旧居,这里已改建成史家胡同幼儿园。看着天真烂漫的孩子,她望向天空低语:“妈妈正等着我吃饭呢。”一代才女人生落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参观史家胡同博物馆,情怀满满,回忆满满。作为拥有在史家胡同受过教育的人生,还要补上人文这一课。一日学堂,终生课堂 ……</p> <p class="ql-block">2023年与周恩来、李济深、沈钧儒、董必武、张澜、张难先、许德珩、李烈钧、傅作义、佟麟阁等后人相会于史家胡同53号院。感怀前辈,故事好长、好长,我们也走进了故事,还在继续、继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