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牡丹盛开时

河洛翁

<p class="ql-block">  2022年4月5日</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清明节。早上去西苑公园遛弯儿,发现公园里的人比往日多了许多。忖思着是清明小长假,上班族休息了,公园人多了。再看看往日健步者步履匆匆的小道上,挤满了手持长枪短炮,更多的是拿着手机专注的摄影者。往花圃中一看,成片的牡丹花仿佛一夜之间都盛开了,把春天最美丽的景色展现给热爱生活的人们。洛阳人有福,每到清明谷雨前后,都生活在牡丹的花海里。公园里,大街上,牡丹花随处可见。牡丹,是洛阳人的骄傲。牡丹为洛阳增彩,洛阳为牡丹扬名。牡丹是洛阳最靓的名片。</p><p class="ql-block"> 看着熙熙攘攘的拍花者,我也不能脱俗,拿出手机信手拍了一些,自娱自乐罢了。</p> 牡丹是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花大色艳、雍容华贵、富丽端庄、芳香浓郁,而且品种繁多,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长期以来被人们当做富贵吉祥、繁荣兴旺的象征。 洛阳牡丹的栽培始于隋,鼎盛于唐,宋时甲于天下。它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富丽堂皇,寓意吉祥富贵、繁荣昌盛,是华夏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洛阳牡丹花朵硕大,品种繁多,花色奇绝,有红、白、粉、黄、紫、蓝、绿、黑及复色9大色系、10种花型、1400多个品种。 有“甲天下”美誉的事物不多,洛阳牡丹算一个。洛阳牡丹甲天下。其实全国栽培牡丹的地方不少,中国北方地区都有种植,山东菏泽牡丹的规模、品种和品质不输于洛阳,但“甲天下”非洛阳莫属。 欧阳修在《洛阳牡丹图》中的名句: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欧阳修强调“地脉”,这绝不只是说洛阳的土地肥沃,氮、磷、钾不缺,而首先是指洛阳的地气、王气。洛阳牡丹甲天下,得益于洛阳的山川形胜。而洛阳的山川形胜,托起了十三朝古都,坐上了105位皇帝。君临天下,才有了让他们“养眼”的牡丹;有了装扮他们首善之地人居环境的牡丹;有了他们粉饰太平的牡丹。一句话,是古都文化成就了洛阳牡丹。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养一方花。除却文化的因素,洛阳确实是牡丹的天堂。“洛阳居三河间,古善地。”其气候基本与中国“二十四节气”同步,四季分明,很符合牡丹的生长周期。洛阳冬季没有东北寒冷,夏季没有南方湿热,有利于牡丹的冬眠、越夏。 有学者研究,发现洛阳一带土壤的各种微量元素,特别是锰、铜、锌、钼元素明显高出其他地区,其中锰的有效态含量是其他地区平均含量的20多倍。洛阳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如此丰富,在于伊洛流域广泛分布着古老火山岩,经过亿万年的风化、冲积、搬运,形成了洛阳适宜农作物种植尤其是花卉种植的特色。由此可见,“种植好牡丹,必取洛阳土”,这一民间谚语千真万确,而欧阳修的“洛阳地脉花最宜”,也不是一句虚话、套话。 人为和自然的结合,叫天人合一。洛阳牡丹得到大自然的爱怜,得到皇帝的垂青,得到庶民的钟情,得到文人骚客的推波助澜,才造就出牡丹”国色天香“的美誉,“竞夸天下无双艳”,“万家流水一城花”。 女皇武则天与洛阳牡丹的不解之缘。流传最广的当属“武则天贬牡丹”的故事。据称,武则天登基之时,正值寒冬腊月,京城长安花木凋零。武则天与太平公主、上官婉儿一众游园赏雪,女皇酒醉后下诏:“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催。”众花神迫于女皇严威,不敢不从,一夜之间均发蕊开花,唯独牡丹不为所动,一根枝叶没有生出。女皇次日游园,见状后大怒,便将长安的四千株牡丹贬往洛阳。谁知牡丹到了洛阳,却开出了比以往更加娇艳更加富贵的花朵。女皇愈怒,又派人火烧牡丹,却哪里烧得绝,牡丹从此在洛阳扎根繁衍。 其实对于富贵吉祥的洛阳牡丹,女皇也是极其喜爱的。唐朝散文家舒元舆《牡丹赋并序》中写道,“古人言花者,牡丹未尝与焉。盖遁于深山,自幽而芳,不为贵者所知,花则何过乎?天后之乡西河也,有众香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天后叹上苑之有阙,命移植焉。由此京国牡丹,日日寖盛。今则自禁闼洎官署,外延士庶之家,弥漫如四渎之流,不知其止息之地。每暮春之月,遨游之士如狂焉,亦上国繁华之一事也。”从此文来看,女皇的家乡盛产牡丹。女皇看到东都洛阳的上苑独缺牡丹,深感遗憾,遂命人把家乡寺院中的牡丹移植而来。洛阳的王公贵族、平民百姓也便蔚然成风,人人爱牡丹,家家种牡丹,洛阳牡丹由此兴盛开来。 传说归传说,女皇是贬花还是爱花,莫衷一是。但是女皇成就了洛阳牡丹,却毋庸置疑。洛阳人要感谢武则天,洛阳牡丹要感谢武则天。 赏花之余,摘几首历代文人墨客咏洛阳牡丹的诗助兴。 <b>  《赏牡丹》 唐·刘禹锡</b><br>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br>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b>  《洛阳牡丹图》 宋·欧阳修</b><br>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br>我昔所记数十种,于今十年半忘之。<br>开图若见故人面,其间数种昔未窥。<br>客言近岁花特异,往往变出呈新枝。<br>洛人惊夸立名字,买种不复论家赀。<br>比新较旧难优劣,争先擅价各一时。<br>当时绝品可数者,魏红窈窕姚黄妃。 <b>  《清平调·其一》唐·李白</b><br>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br>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b>  《白牡丹》唐·白居易</b><br>白花冷澹无人爱,亦占芳名道牡丹。<br>应似东宫白赞善,被人还唤作朝官。 <b>  《牡丹》唐·李商隐</b><br>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br>垂手乱翻雕玉佩,招腰争舞郁金裙。<br>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br>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b>  《洛阳春吟》宋·邵雍</b><br>洛阳人惯见奇葩,桃李花开未当花。<br>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无涯。 <b>  《牡丹》 唐·皮日休</b><br>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br>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 <b>  《洛阳观花》 宋·张崏</b><br>平生自是爱花人,到处寻芳不遇真。<br>只道人间无正色,今朝初见洛阳春。 <b> 《牡丹花》唐·罗隐</b><br>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br>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br>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br>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b> 《牡丹》唐·徐凝</b><br>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br>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