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16年,我们送走了一届高三毕业生,其中一位是市文科状元。高考结束后,学校留任我继续担任高三思想政治教学,一个应届班,一个历届(复读)班。</p><p class="ql-block"> 我在学生中尤其是历届班的学生中有点威望和影响。他们知道我喜欢写作,爱好书法。加上某些时候,我也会显摆一下露上一手自吹自擂一下。</p><p class="ql-block"> 元旦前后,不少班级或学生会“慕名”前来讨要对联,我会显得有些忙。他们贴在班上装饰班级,激励大家,希望能金榜题名,一举成龙凤。</p><p class="ql-block"> 2017年元旦前的某一次课堂上,具体时间记不着,复读班的学生突然向我索要对联并请求道:</p><p class="ql-block"> “老师,你能给我们写副对联吗?”</p><p class="ql-block"> 我说:“好呀!”</p><p class="ql-block"> 我接着问:“写什么?”</p><p class="ql-block"> “你作一对呀!”好多学生异口同声地说。</p><p class="ql-block"> 我没有半点迟疑,脱口而出:“上联:精彩在于排练。下联:成功出自重复。”</p><p class="ql-block"> 我解释道:“每年的春晚都很精彩。你们知道春晚成功,小人物成了名星,名星成了大腕的秘诀是什么吗?不知道吧!?我告诉你们:他们成功的金钥匙就是在八九月招兵买马,然后不断地去反复琢磨,反复排练,反复修改,在反复中创新,把一个“烂”作品,最后打造成轰动全国的优秀经典作品。反复,重排,彩排。简单的事重复千万遍,就成了绝响。功成一事一时,盛名难却呀!学习也是如此,高考也应如此。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重复地去读;练,反复地去练。反复,重复,再重复,没有飞不去的凤凰,没有走不出的山外山楼外楼。”</p><p class="ql-block"> 一番鼓动,一番掌声。</p><p class="ql-block"> “老师,横联呢?”有学生急切地问。</p><p class="ql-block"> 学生屏住呼吸,等待下文。<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故做迟疑和矜持,稍</span>停片刻,放缓语速拖长语调逐字地说:“明一一年一一再一一来!"</p><p class="ql-block"> 班上炸开了锅,笑声一片。</p><p class="ql-block"> 等待学生回过味来,又是另一番景象:一片凝重和唏嘘!</p><p class="ql-block"> 他们本来就是在复读,想讨个吉言,却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盆冷水,从头上淋到了脚心, 扫兴,好不扫兴!</span></p><p class="ql-block"> 笑声过后,一片寂静,死一般的寂静,好像教室里没有人的存在,一切都凝固了。</p><p class="ql-block"> “ 同学们,你们是我的衣食父母啊!我的上帝!”我话锋一转,“我开了个饮食店,你不来吃,我会被饿死的。你们不来读书,老师的我会失业的,也只有挨饿的份。”</p><p class="ql-block"> 话里话外,我的话语酸楚楚苦涩涩的,反复咀嚼,总有一番滋味在心头。</p><p class="ql-block"> 这节课正好复习“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为生产创造动力呀!</p><p class="ql-block"> 苦口良言,不是所有的人都愿听。这样的对联肯定没人接纳和喜欢!</p><p class="ql-block"> “那好吧!横联改成:蟾宫折桂。”我送给学生欢欣和鼓舞。在抑中一扬,大家放下了期许的眼光,教室里又是一阵爽朗的笑声。</p><p class="ql-block"> 我书好后,送给了他们。学生贴在教室门口,一直伴随着他们再次参加高考。</p><p class="ql-block"> 心相连,意相随,一段师生课堂花絮,不知现在还有学生曾记否!?</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