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南老窑的记忆

老兵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的家乡位于河北省巨鹿县大孟庄村。一个生我养我的地方,一个令人难忘的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自从1971年3月去县城读书,1972年12月参军,直到1987年转业县城工作,“背叛”了父辈种地修地球,背离了农村生活。我对家乡的记忆定格在了六十年代,定格在了快乐的童年和少年。家乡的一坑一井,一碾一磨都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奔八的路上,新的东西总是学不会,难以记住,旧的往事总是记忆犹新,挥之不去。</span></p><p class="ql-block"> 清明是节气,也是节日。清明节既是扫墓祭祖的日子,也是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的节日。自打父母去世,清明节必回家已成习惯。这个季节,一路绿油油的麦苗,一路黄澄澄的油菜花。春风送暖,春意盎然,一派春天的美丽。</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村南,村口西侧这座老窑一下映入我的眼睑。停下电动车,缓步走近,仔细端详。这是我从小记忆的地方。几十年不见,几十年没有仔细打量,今天陌生了许多。昔日高大魁梧,如今残垣破壁,骨瘦如柴。加之风雨吹打,人为掘挖,高埝变低洼,摇摇欲坠,随时都会完全坍塌。面对破碎的老窑,我浮想联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老窑,确切说叫老砖窑。通过走访长者确认,老窑始建于1958年,迄今已有六十多年。老窑位于村南村头路边,是村里唯一标志性建筑。六十多年过去了,记忆中的老学校不见了,老油房不见了,唯有这座老窑依然可见。虽然破烂不堪,老窑的名字依然那样清脆,那样响亮,那样亲切。它是我们大孟庄村的历史写照,是我们村集体经济的见证,是我们村勤劳致富的见证,是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凝望老窑,我仿佛回到了六十多年前,回到了第一次登上窑顶的经历。那年我五六岁,跟随同姓孙家叔叔书敬去了窑厂。我跟叔叔是同一胡同的前后邻居。听话、懂事的我,从小就得到了叔叔的喜欢。叔叔在窑厂工作,下班后经常教我猜谜语、走棋方、推圈、摔四角……,还有玩胶泥、拓泥模(mu)。从小长大,一起玩耍的有建民、西军,他俩都是比我大一岁的小哥哥。叔叔把拓好的泥模拿到砖厂,烧好拿回来,把捏的小鸽子、蛐蛐罐、口哨烧好后送给我们。我们非常高兴,我们都愿跟叔叔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叔叔带我去窑厂的记忆,至今难以忘怀。第一次去窑厂,很好奇,很害怕,我像个跟屁虫,紧紧跟在叔叔后面。叔叔也很担心,紧紧拉住我的小手。就这样,我第一次登上了高高的砖窑顶。窑顶上有个大大的圆型水池,像个大帽子把整个窑頂封死。水池旁有个水井,井上架着辘轳。水池里冒着热腾腾的有味蒸气,大老远就能看到,大老远就能闻到。叔叔手摇辘轳,把水一桶桶提上来,倒进池子里。直到长大后,我才知道这是饮窑,是用水激法把红砖变青(蓝)砖。难怪那个年代我们村全是清一色的蓝砖裱房,原来蓝砖出自本村砖厂。叔叔忙完窑顶,下去窑道观火、加煤。这里看看,那里瞅瞅,我也跟着叔叔四处看稀罕。长大后,我才知道叔叔是窑厂的烧窑工,是现代的技工。叔叔不简单,直接肩负着砖的质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  叔叔热爱生活,热爱劳动,是村里秧歌戏班的积极分子。他打得一手好铜锣,拍得一手好铜釵。1968年冬天,村里自制了大鼓,我和叔叔积极参与。风里来,雨里去,冰天雪地,结伴而行。</p> <p class="ql-block">  凝望老窑,我又看到了拓坯子的场景。拓坯子是窑厂的重要岗位,用人最多,工序最多,弯腰撅腚最多。孙西格哥哥是拓坯工,我跟他是左右邻居。我小时候家里很穷,每天放学后都要去割草,交到生长队里挣工分。每次路过拓坯场,都会在哥哥拓坯的地方驻足停留,听他讲故事,看他拓坯子的全过程。那个年代,没有机械,拓坯全靠人工。一人一个小场地,一人一个小舞台。首先是备土。从盐碱地里拉来白土,从红土地里拉来粘土,掺在一起拓坯烧砖,既改造了盐碱地,又提高了砖的质量。其次是泡土。头天晚上把备好的土浇上水,经过一夜浸泡,泡透。三是和泥。为了把泥土搅拌出粘性,需要不断翻动,甚至用脚踩。四是拓坯子。只见哥哥麻利的将坯模在水中涮一涮,抖一抖,在坯模内侧撒上沙土。然后挖泥团、滚沙土,摔在坯模里。用弓子刮去高出泥土,平端走起,平稳扣在场地上。五是上架。坯子略干,需要扶起、修整、晾晒;半干以后,需要收起上架。雨天,还要及时遮挡,防止雨淋。</p><p class="ql-block"> 拓坯子最多的姿势就是弯腰撅腚,最辛苦的也是弯腰撅腚。春天,是拓坯子的最好季节。他们很早开工了,光着膀子,赤着脚,连颠带跑,活跃在小小的场地里。</p> <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生活虽很拮据,干活虽很累,人们却很乐观。西格哥哥嗓音很好,是村里秧歌戏班的昆角。舞台上那扮相,那唱腔,那走场,那脚步,简直美极了!</p><p class="ql-block"> 不管是拉犁拉耙,还是春播夏管;不管是锄草灭虫,还是秋收夏收,凡劳动休息,唱歌、跳舞、讲故事,哥哥从不拿捏,从不推诿,是生产队里的活跃分子。</p><p class="ql-block"> 那时没有水,吃水要到很远的土井去挑。拓坯、饮窑用的都是苦水。那时没有电,家家户户点煤油灯,窑厂点“保险灯”。所谓保险灯,就是玻璃罩子煤油灯,能挡风,能遮雨。那时没有电扇,没有空调。为了减少蚊虫叮咬,人们习惯上房乘凉。每到夜晚,卷个草席,拿个蒲扇,就上房了。望着天空,数着星星,听着爷爷奶奶讲故事,也很幸福。村南远处,灯光闪闪,那是人们在挑灯夜战。口哨声、秧歌调,那是人们劳动的喜悦。</p> <p class="ql-block">  凝视老窑,我又看到了装窑、出窑的场景。<span style="font-size:18px;">出窑,把烧好的砖从窑里背出来;装窑,</span>把晾干的砖坯子背进去。装窑时,凉坯凉了前心凉后心;出窑时,热砖烫手烫背烫脑袋。一人一趟背三十块,一百多斤。虽然没有统计一人一天背多少趟,多少块,多少斤,虽然没有统计一人一天走多少路,但是,通过走访孙西国哥哥,走访年龄大点的村民,我知道了出窑、装窑的苦和累。当年,西国哥哥是窑厂最小的装窑工,如今年逾七十。据他回忆,一个装窑工每年要走破十几双鞋,要磨烂十几双手套,要磨破五六块背布袋,要换掉十几条背带。另外,窑内通风条件很差,灰尘无法排出,民工个个像舞台上的包公,只露出白眼珠子和白牙。人们说装窑、出窑最苦、最累、最脏一点都不假。人们靠手搬,靠肩背,把坯子一块块背进去,把青砖一块块背出来。背了一垛又一垛,背了一窑又一窑。如今,机械化了,现代化了,当年的老人大都不在了,但是,他们不怕脏不怕累,勇于吃苦,积极乐观的精神,永远值得学习,值得弘扬。</p> <p class="ql-block">  1969年,大孟庄村第四生产小队在村北建起了这座砖窑,产能大大提高。村南老窑慢慢“退休”,红红火火的村办企业成了历史。</p><p class="ql-block"> 随着县办大型砖瓦厂的建立,村北这座砖窑经营了五六年也退出了舞台,成为那个年代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当年,我家乡大孟庄村办企业还有磨面房、打铁房、榨油坊。为了不忘历史,教育后人,我们村在油房遗址,建立了小小的街心花园,成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  儿时的记忆里,我们大孟庄村是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我们村曾是张王疃人民公社乡公所所在地,周边村的干部们经常来我们村开会,介绍经验,为建国初期农村工作起到了带头作用。我们村有著名的大孟庄完小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十里八村都来这里上学。我们村有最美的中国鼓声,铿锵有力,悠扬动听。我作为大鼓文化的继承人,已把最美的鼓点传承下来。人们赞誉我们村鼓点为“盛世太平”、“庆丰收”,我们都觉得光彩。我们村有最早的集贸市场,原大坑以东,老油房遗址位置,是最繁华的集贸地段。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布匹、小吃应有尽有。</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过去了,文中提及的书敬叔叔、西格哥哥于2003年离开了我们。几十年过去了,老窑遗址作为我们大孟庄的村办企业,应该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村办企业磨面房、榨油房、打铁房等,应该让后人知晓。</p><p class="ql-block"> 为了不忘村史,教育后人,继承老一辈勤劳、善良、拼搏的光荣传统,作者建议:一、申请老窑遗址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二、修缮老窑遗址为教育基地。鼓励勤劳致富,建设美丽家园。三、修建老窑文化广场,丰富、活跃农村文化生活。</p> <p class="ql-block">  大孟庄村隶属河北省巨鹿县张王疃乡,位于县城东北方向五公里处。全村十二个生产小队,2353 亩土地,2476口人。大孟庄村是由十九个姓氏组成的大家庭,全村没有一家姓孟的。十九个姓氏分别为孙、张、杨、冯、师、郭、丁、黄、李、董、武、王、赵、荣、宋、梁、闫、崔、陈。从儿时的记忆到如今,大孟庄村没有族群矛盾,和睦相处,亲如一家。</p><p class="ql-block"> 大<span style="font-size:18px;">孟庄村东与杨武乡、王六村为邻;西与八里庄、梁庄为邻;南与曹辛庄、张王疃接壤;北与闫桥、张毛庄接壤。如今交通便利,四通八达。继承老一代勤劳致富的光荣传统,大孟庄村人都很本分,一直在家务农耕耘,一部分年轻人走出农村,走进大城市,在那里创业安家,另一部分人在家收破烂、拆旧机械,废品回收成为大孟庄村一道靓丽风景。大孟庄村街多、路弯,条条相通,处处整洁。跟广大农村一样,生活富裕,人心向上。无论是春暖花开的春季还是不冷不热的秋天,带着老婆,领着孩子,到农村走一走,看一看,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span></p> <p class="ql-block">注:个别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