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治理中的內蒙磴口“沙漠成金”不會是句空話

无名草

在如今環保意識不斷高漲的今日,支持綠色生命公益沙漠植樹事業的團隊和個人越來越多。7月16日在烏海機場迎來了三個團隊共20人。最年長的香港籍新西蘭華僑老先生85歲,最年少的企業家兒子才5周歲。 而且這三個團隊都不是第一次參加公益沙漠植樹了。 其中一位在事業上卓有成就的領隊去年就帶上妻子和女兒去多倫參加了志願者公益植樹,這次又帶來了兩家共八人體驗感受沙漠治理工程。 照片右側上方,斜背紅挎包的是陳尹珩先生他就是香港教育界具有卓越貢獻,曾獲得過香港總督(當時英國殖民地統治時期)功勳獎的教育家麥陳尹玲老校長的弟弟。 陳先生參與國內希望工程,資助過多名學生從小學直到大學畢業。期間還親自帶領這些學生參與公益活動。“應該從精神世界領域幫助這些孩子真正脫離貧困!”这就是他们的教育理念。 (6/26~6/29)他隨姐姐的《綠蔭家園》~綠色生命的強力支援團隊率領香港5所中学学生和志愿者共60多人在NPO绿色生命组织的帶領下,來到了多倫縣渾善達克沙地參加公益植樹活動。 一路上大家首先參觀了漢森酒莊。 接著參觀了馮玉祥西北軍糧倉博物館。   糧倉作為一種貯藏糧食的建築物,在我國起源很早。我國糧食倉儲備制度創於春秋戰國,秦代繼之,盛行於西漢之時,至隋代已具宏大規模 史稱“資儲遍於天下”。在糧倉建築形制不斷改進、糧倉儲備制度日益健全,各個地區的倉儲文化也逐漸形成。 馮玉祥西北軍糧倉,集聚西北地區倉儲智慧精華,保證了西北軍戰略的實施,是磴口人民奉獻給祖國的珍貴文化遺產。 這是具有120多年歷史的三盛公天主教堂。是河套地區最早建成的天主教堂,也是西北地區最大的天主教堂。坐落在距磴口縣县政府所在地1.5千米的原糧台鄉,現為巴彥淖爾市教區主教座堂。該教堂为法國天主教神父德玉明所建,1888年動工興建,1893年落成。1980年後,教堂經過修繕,重新使用。教堂的建築風格既吸收了西洋哥特式的風格,又富有中國地方民族特色,融中西建築藝術為一體。 <h3>  光伏發電站是光伏農業示範園區項目的一期工程。光伏農業示範園區項目位於工業園區南灘110KV變電站以西,建設總規模200兆瓦,佔地一萬畝,總投資45億元。其中,一期工程佔地1200畝,計劃建設20兆瓦光伏項目。目前,10兆瓦光伏組件已全部安裝并調試完畢,3月中旬已完成併網;建成光伏農業科技大棚110座,佔地400畝,計劃種茶葉及菌菇類產品。工程另外10兆瓦目前也已併網發電。 光伏農業示範園區項目的二期工程投資12億元,將建設50兆瓦光伏發電項目及農業大棚,4月已开工,今年年底建成,實現併網發電。 ——參閱巴彥淖爾新聞網</h3> 從烏海機場到蹬口約95公里,去年5月路徑這一帶时,好多河流的河床都是乾枯的。遠處的黃河大橋也像是一座旱路立交橋。 晚餐上大家接受了讓人感動的蒙古族最高禮節的獻哈達儀式。 哈達有白、藍色兩種,聽說藍色是獻給最珍貴的客人。傳統是主人手拿盛滿下馬酒的銀杯,當客人接過酒杯要用右手無名指蘸一下酒,接着大拇指和無名指朝上彈指,來敬天、再重复上面的動作朝下彈指,来敬地;客人再蘸酒在主人的額上塗一下,以示感謝。最後在自己的額上塗了之後就一飲而盡(志願者植樹團隊一直是以茶代酒啦)。 能歌善舞的磴口朋友們的精彩表演,讓大家度过了一个愉快难忘的夜晚。 植樹達人易解放指導大家種植梭梭的全過程:挖坑、灌水、戳洞、栽種,最後再次慢速灌水。 這小小志願者的背後是棒棒的《上海振騰木器有限公司》團隊。「拉維蓓樂」是該公司旗下的品牌,如今這一響噹噹的品牌可能比公司在社會上的知名度更高吧! 今年6月公司總裁就帶上妻子和員工8人去多倫參加了公益沙漠植樹。這次妻子又帶隊還拽上才5歲的兒子和父親以及公司員工共八人有來到了磴口。 在绿色生命基地每个月都在试播树种和草籽,观察它们的发芽情况。 內蒙出身的朋友也許知道照片中紅得宛如寶石的是什麼果實,它叫白刺果。白刺是蒺藜科白刺属的灌木,分枝多而密集,呈丛生状,具有很强固沙阻沙能力。 白刺分布在亚洲中部沙漠地区的盐渍土上,全世界共有8种,在我国分布了其中的5种。它性温、味甘、微碱酸,具有调经活血,消食健胃之功效,治疗肺病、胃病、心热痛经、月经不调、消化不良等症状。這個季節在磴口植樹基地可大口品嘗野生白刺果喔。 而寄生於白刺(泡泡刺)根上又有一種名貴中藥叫“鎖陽”,又名不老藥。藥物別名地球毛、修鐵棒、鎖嚴子,野生於沙漠戈壁,零下20℃生长最宜,生长之處不积雪、地不凍。有補腎潤腸、治陽痿、尿血等功效。补肾润肠、治阳痿,尿血等功效。 這是綠色生命第一期2010年生態林梭梭的生長情況。登上基地的瞭望塔,跟去年漫漫黃沙連藍天的記憶有了大大的改觀。展望磴口遠景,還是讓我們深切感到沙漠治理任重而道遠。 這位先生就是本次活動的老壽星。 那天原定要去大峽谷的計畫,因前日大雨沖壞了道路兒改為去內蒙古兵團博物館。到了博物館才知道週一休館,但值班人員知道了大家是從上海和香港等地來內蒙古志願公益植樹觀光的,就特意大開綠燈接待了我們。 更有意思的是,休館日雖沒有為我們服務的講解員,卻遇到了也去那兒參觀的遊客~那可是出高價也難覓的解說員。 這位遊客給女兒解說著當年自己把青春獻給內蒙古建設兵團。可能她女兒根本不知道那段歷史,所以沒能引起什麼反響。一起旁聽的我們卻引起了很大的共鳴⋯。 農村的一草一木對久住大城市的人們來說都充滿新鮮感。 大家都說,滑沙、滾沙、登沙丘比賽後,再放鬆四肢、盤腿而坐、閉目冥想的感覺太舒服了。 聽說等到著名景點萬畝向日葵齐爭艷的時候,更會讓人感動。 聽當地百姓說,隨著沙漠治理工程的不斷深入,近年來蹬口的降雨量也比往年多了,路旁茂盛的楊樹留在小河裡的倒影看得幾乎讓人忘記這是在沙漠邊的公路上。也讓每位志願者深信,隨著億萬個人億萬棵樹的口號不斷深入人心,沙漠是可以治理的,霧霾會消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