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清明

阿Q

<p class="ql-block">打开手机,都是清明的帖子。在生的鲜活里怀念死,在生的浓烈中追思死,生死对话就是这个节日的主题。直到看到一个朋友追忆奶奶的文章,我止不住哭出了声,这个我二十多年不过的节日,实际上是我心底里深藏的痛。</p> <p class="ql-block">96年父亲去逝,叮嘱我在京呆三年,三年后可以回老家,父亲用这种方式表达了他对北京的爱,我三年里,按照祭祀的风俗,一年四次去往老山骨灰堂,把骨灰盒取出,抱到旁边无人的树下,擦拭骨灰盒,跟父亲说话,说够了,把酒散在地上,把花瓣撕碎散在草地里,再把骨灰放回原处,就这样,一连三年,去扫墓,诉说思念,成了我生活的重要成分。三年后的清明,把爸爸带回家,下葬时我嚎啕大哭,下葬回来后我竟有了异常轻松的感觉。从那年开始,我拒绝所有的祭祀活动,从来没有烧过纸,也从来没有买过花,甚至拒绝跟亲人一起回忆,十年后妈妈去逝,我也没有再过过清明,也没有为二老烧过纸钱,开始,姐姐总是打电话来,问我回不回去,我只是狠下心说不能请假,后来有了清明假期,我依然狠下心来说不回。我只愿意一个人默默地寄托我思念,我常常夜深人静叫一声爸爸、娘,而泪流满面,也不愿意去坟前烧纸,去跟别人念叨亲人。</p> <p class="ql-block">父亲去世前,我在医院陪伴半年,父亲走后,特别是把父亲送回老家后,我常常去内城的大街小巷转转,是为替父亲看看他爱的北京。妈妈去逝前,我暑假在家陪伴了近一个月,为了参加骨干研修,抛下病重的妈妈回了京,一个月后再回去就是天人永隔了,常常不能原谅自己。那个年代,造成父母一生分居两地,但愿天堂和睦,弥补父母一生的孤单和辛劳。</p> <p class="ql-block">其实小时候,父亲几乎带我玩过北京所有的公园,我都忘记了,后来大了,参加工作后,我记忆最深的是雨中父亲带我在颐和园划船。我调来北京后,父亲不久就去世了,妈妈没等到爸爸退休回家,我总觉得对不住妈妈,妈妈也常说:登上万寿山,死了也不冤。九八年的春天,我曾接妈妈来北京,圆了妈妈登万寿山的愿。所以颐和园也成了我思亲的寄托。泪雨倾盆,也不知是否能达泉下?我想念爸爸妈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