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的清明节,跟着老师去烈士陵园扫墓,再大点跟着大人去给祖先扫墓,那时没感觉,好像那是别人的清明。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感受着一次次生离死别,送别了自己熟悉的亲人长辈,才觉得清明属于自己的了。</p><p class="ql-block"> 清明,清清明明铭记,明明白白镌刻。多少年来,我喜欢写点文字来寄托我的哀思,缅怀我故去的亲人,今天我想写写我的公公。</p><p class="ql-block"> 我公公生于1918年,公公的父母都是大字不识的农民,而公公的姑父家境殷实,姑父送独生子外出念书,需要一个伴读,少年时的公公有幸成为表哥的陪读者,断断续续读了八年书。据婆婆说,公公有了文化眼界大开,怀着报国的热情,参加了黄埔军校苏南分校。然而公公毕竟是一介文弱书生,平时连杀鸡宰鱼都不敢,同时又看不惯国民党军队的作风,实在与刀枪无缘,没去多久就偷偷溜了回来(这段经历在后来的历次运动中没少吃苦头)。公公回到家乡开了个私塾馆,学生少则四五个,多则八九个,学费不作要求,有钱就给,没有给一点田里收的杂粮也行。四十年代公公创办了“雨花小学”,既当教员又当校长,培养了大批学生。解放后,公公把学校捐给了国家,自己被教育局安排到一所中学任教,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工作直至离休。</p><p class="ql-block"> 我公公是家中长子,有三个弟弟三个妹妹,除大弟务农外,其他弟妹都有自己的一份事业。大妹妹为乡镇医生,二弟弟在政府机关工作,二妹妹是人民教师,最让公公自豪的是小弟弟小妹妹,小弟由浙江大学保送到苏联留学成为科技英才,小妹妹是省重点高校教授。拿电视剧“人世间”的台词,他们都给父母脸上增添了光彩养了心智。虽然五六十年代的知识分子都是共产党培养,可是让他们走上求学路能成为读书人,小时候的启蒙教育应该来自于他们的大哥吧!</p><p class="ql-block"> 1981年暑假,我随先生第一次去婆家,公公给我的第一印象,坐在藤椅上,戴着一副黑框眼镜,手中捧着本线装书,一副老学究的样子,令人生畏。当我和先生在海边游玩回家,看着我被晒红的臂膀,当即责怪自己的儿子不懂呵护,又感觉到公公温暖慈爱的一面。在家没几日,亲眼目睹,凡从门前经过的路人都热情地和公公打招呼,左一声“倪先生”右一声“倪老师”,这里不光是因为大多数人都是他的学生,很大程度上也与他乐善好施有关。那个年代,识字开文的人甚少,公公写得一手好字,方圆几十里,谁家有红白喜事,都请他帮忙写条幅、对联等;谁家添丁,也请他帮忙起名字,公公都有求必应。</p><p class="ql-block"> 公公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平日吃住都在学校,周末才回来。他深受孔孟之道影响,回家从不做家务,享受着贤惠的婆婆把他服侍得妥妥贴贴。有一年公公胃部做了一次手术,婆婆一日多餐的照顾着,他更是什么事都不做了。公公信奉“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每天只顾读报吟诗。记得那时候,我们回家住在里间,他住在外间,凌晨三、四点就能听见他的吟诗声。</p><p class="ql-block">公公嗜书如命,他的工资收入每月近五十元,这在当时来讲工资不算低,可他不管家中生活是否困难,看见好书是必须要买的,拿到家的钱并不多。以至于文革刚开始那会,有次趁他不在家之时,哥哥姐姐们用麻袋装上他的书,拖到生产资料门市部卖了几十元钱回来贴补家用。公公善于学习,还自学中医,说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并不为过,关心时事,知识面很广。村上人都喜欢来家坐坐,听他讲历史掌故,聊国内外新闻。他离休后,订了很多报纸,解放日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参考消息,健康报等四五份,看完了也不允许别人挪作他用。直至他去世,他所阅报纸平铺在地,叠砌高度近一米。公公喜欢写读书笔记,密密麻麻,字迹清晰。公公还喜欢写诗,诗作在1994年被《中华当代诗词荟萃》刊载。摘抄二首如下:</p><p class="ql-block">一, 晚年乐(外一首)</p><p class="ql-block"> 临海滨村一老庸,</p><p class="ql-block"> 了缘桃李已轻松。</p><p class="ql-block"> 闲来度步哼小曲,</p><p class="ql-block"> 兴至引亢唱大风。</p><p class="ql-block"> 剪报摘文兴未已,</p><p class="ql-block"> 赋诗觅句乐无穷。</p><p class="ql-block"> 伸拳踢腿晨间练,</p><p class="ql-block"> 午后小眠百分钟。</p><p class="ql-block">二,离休后</p><p class="ql-block"> 了缘桃李一身轻,</p><p class="ql-block"> 自在清闲乐太平。</p><p class="ql-block"> 烟酒无缘难近我,</p><p class="ql-block"> 窗前书报有千情。</p><p class="ql-block"> 公公在十里八乡很有名望,也是好客之人,有人来访,常留人家吃饭,不管家里有无食材,搞得婆婆操心忙碌。公公对子女要求严格,喜欢爱读书的后生,视嗜烟为陋习,故三个儿子没一个敢吸烟。公公个性独特,遇不合意事,脾气说来就来,子孙个个畏之。公公也有柔情的一面,这在他对子女的称呼中能感受到,小女儿已人到中年,他仍然叫小女儿“小丫头……”称外孙女“小心心……。”小儿子上大学,不顾年已六旬,不辞辛劳地送儿子去省城转乘北方求学的列车。小儿子当爸爸了,陪着婆婆一起来苏州照顾小孙女……。空闲时会独自一人游览苏州的名胜古迹,除沧浪亭等园林外,喜欢探访如范仲淹故居、唐寅墓……等。</p><p class="ql-block"> 公公对自己的晚年生活应该是满意的,子女正直善良,好学上进,生活俭朴,孝顺有加。有学成在外工作的,有一直围绕在身边的,即有养口体的也有养心智的。在他古稀之年,大孙子还带着爷爷游览了扬州等名城街巷,探寻名胜古迹。</p><p class="ql-block"> 写到这里,百感交集……,公公是1995年因脑血管意外而去世的,从发病到离世仅十几个小时,当我们从苏州赶到家乡医院,已是弥留之际……。公公没再给婆婆和子女增加任何麻烦,坚守了自己最后的尊严,告别了这个令他百般缱绻的世界,享年77岁。再过几天,农历三月十二就是他老人家的忌日,特写此文以寄托哀思。🙏🙏🙏</p><p class="ql-block"> 清明时节雨纷纷 ,无疑这是滴雨落泪的季节 ,似乎有了雨才能显出它淡淡悲凉和忆念的情愫来。然而今年没有下雨,却遇病毒横行天下,不能去坟头祭拜,遗憾中哀伤更甚!</p><p class="ql-block">惟愿天上人间共安好!</p><p class="ql-block"> 小儿媳丽云祭</p><p class="ql-block"> 壬寅年清明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