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 金 忠</p><p class="ql-block">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主要有两种版本,一种是通行本,正文共有六十四则词话,约五千多字;再一个是手稿全编本,正文共有一百二十七则,约九千五百字。书买很多年了,偶尔翻翻,从未卒读。疫情宅家,看着《人间词话》发黄的书页,蓦然想到了王国维所填《蝶恋花》中的句子:</p><p class="ql-block"> “最是人间留不住,</p><p class="ql-block"> 朱颜辞镜花辞树。”</p><p class="ql-block">这两句现在已成网红,经常刷屏。有人说在王国维的语境里,“人间”不是指人们通常理解的“人世间”,而是特指“人生”、或“生命”等内容,这与他深究过康德、尼采和叔本华等人的生命哲学有关。《人间词话》中的“人间”亦然。</p><p class="ql-block">王国维是诗人、词人,也是诗词学家,《人间词话》是他具有生命意义的代表作,在词学研究领域影响巨大,现当代凡研究中国古诗词的人,几乎没有人不提到王国维和他的《人间词话》。郭沫若说《人间词话》中很多观点都可以单独形成系统的词学分析理论。</p><p class="ql-block">我知道“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不仅慢、还看不清看不远。可我还是花了几天时间把《人间词话》“通行本”和“手稿全编”咀嚼了一遍。</p> <p class="ql-block">有学者对通行本《词话》进行了梳理,说:第一部分从第一则到第九则,对词学“境界说”的具体内涵作理论性阐述;第二部分从第十则到第五十二则,按时代先后从历史发展脉络和具体的审美经验的层次上说明,词的境界是如何创造的,词的境界是如何展示艺术魅力的;第三部分从第五十三则到第六十四则,分别论及历代文学体裁的演进及诗人与外界的关系等问题,对“境界说”理论作了拓展和补充,“境界说”是本书的纲。学者认为这六十四则浑然一体,体现了论证的逻辑力量,是王国维对词学理论的建树。通过对比两种版本,我以为通行本包含着作者生前对手稿修改删减的意图,体现了编辑人员对内容的选择和对结构及枝蔓“斧削”的功力,使其更具有了潜在的逻辑力量和论证效果。</p> <p class="ql-block">《人间词话》手稿全编,没有编辑的斧削,结构也不像“通行本”则那么严密,有深川大泽的“气象”。</p><p class="ql-block">词话的第一则是从评价《诗经》开始的,他说:“《诗经·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颇近之。但一洒落,一悲壮耳。”</p><p class="ql-block">第二则就是著名的“三种境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此等语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p><p class="ql-block">第三则谈诗词的“气象”,说:“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独有千古。后世唯范文正之《渔家傲》、夏英公之《喜迁莺》差堪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矣。”</p><p class="ql-block">第三十一则谈境界,他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在之后的篇幅里,他具体谈了审美认知:谈到了“造境”与“写境”的区别;“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不同;对什么人、什么样的诗句、词句“隔”与“不隔”进行了比较。</p><p class="ql-block">在《词话》中,他对古诗词点评先后引用了叔本华和尼采的艺术观。</p><p class="ql-block">第二十八则“叔本华曰:‘抒情诗,少年之作也。叙事诗及戏曲,壮年之作也’余谓:抒情诗,国民幼稚时代之作也。叙事诗,国民盛壮时代之作也......” </p><p class="ql-block">第一百零九则“尼采曰:‘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这所谓以血书者也......”</p> <p class="ql-block">《人间词话》面世百年,既是理论家研究的对象;又是民间普及读物,许多观点许多人都耳熟能详。王国维熟悉古典诗词和诗人们的名号,词话举例点评,在他,是点石成金;在我,如醍醐灌顶。凡读了《人间词话》的人再去读唐诗宋词,理解和感受会明显不同。</p><p class="ql-block">手稿全编与通行本一样,都是运用现代西方哲学、美学观点侧重研究、点评了唐、五代及北宋词,也涉及到了诗歌和其他文学品种。真正体现了“文明互鉴”。全书以“风人深致”和诗词“气象”开篇,以“境界”为审美基础,以“隔”与“不隔”为审美标准,在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上渗入了西方现代哲学、美学思想,为人们阅读欣赏诗词提供了普遍认可的鉴赏方法。《人间词话》研究成果丰富;王国维被尊为“国学大师”,网上随查。</p> <p class="ql-block">读完了《人间词话》,又查阅了一些评介文章,说的都有道理。但我更认同叶嘉莹教授的看法。她在《迦陵论词丛稿》一书中说:“《人间词话》的长处在片段评语的精到深微,而缺点是理论系统不够完备。”她的评说中肯。王国维是有学问的人,《人间词话》中的很多观点都可以申发出系统的诗词鉴赏理论。因受时代限制,他当时确实没有建立自己的理论系统。但是,他选择了极为精当的语词,如“境界”、如“隔”与“不隔”、如“气象”等,对中国古典诗词(主要是五代及北宋词)进行例举式点评。他说“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则稍隔矣。‘池塘⽣春草’,‘空梁落燕泥’等⼆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即以⼀⼈⼀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阙云:‘阑⼲⼗⼆独凭春,晴碧远连云,⼆⽉三⽉,千⾥万⾥,⾏⾊苦愁⼈。’语语都在⽬前,便是不隔。⾄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翠楼吟》:‘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便是不隔。⾄‘酒祓清愁,花消英⽓’,则隔矣。然南宋词虽不隔处,⽐之前⼈,⾃有浅深厚薄之别。</p><p class="ql-block">“境界有⼤⼩,不以是⽽分优劣。‘细⾬鱼⼉出,微风燕⼦斜’,何遽不若‘落⽇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迷津渡’也?”</p><p class="ql-block">他还说:境界不完全指景物。人的“喜怒哀乐亦⼈⼼中之⼀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境界。”</p> <p class="ql-block">王国维的高明之处在于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不着痕迹地揉进了中国传统语境,采用了当时中国读书人喜闻乐见的著述形式,完成了《人间词话》,影响极为广泛。</p><p class="ql-block">看着《人间词话》,忽然想起了钱钟书的论文《通感》。“通感”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修辞方法,是钱钟书最早发现并进行理论阐述的。在《通感》这篇文章中,钱钟书同样选择了极为精当的语词(通感)和意象鲜明的例句,精准的阐述了中国人一看就懂的修辞方法。</p><p class="ql-block">钱钟书在《通感》一文中开篇就指出:“宋祁《玉楼春》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用 ‘闹’字是把事物无声的姿态说成好像有声音的波动,仿佛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感受。”这就是通感。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式。试想,如果钱钟书的论文题目不叫“通感”而叫“移觉”,估计文章的影响力会大打折扣。</p><p class="ql-block">王国维《人间词话》说:“ ‘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所谓“境界全出”就是指诗人用精炼的语言准确而巧妙的表达了对春意的真感受、真感情。</p> <p class="ql-block">《人间词话》与《通感》都不足一万字;前者是一本学说专著,后者是一篇学术论文,两者研究的范畴也不一样。但是,我以为《人间词话》和《通感》最成功的地方是王国维与钱钟书都找到了一种最恰当的语词,准确阐释了存在于中国古诗文中的文化现象。</p><p class="ql-block">譬如“境界”;</p><p class="ql-block">譬如“通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