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声飞扬的土地

胡堡冬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歌声飞扬土地,桐城人自古就能歌善舞。明清时期,桐城人更是以独具特色的民歌唱响了大江南北。民歌,是人们与生俱有的一种表达方式,是解读人们心灵的一把钥匙,更是一个民族古老的胎音,让你能谛听到一个民族的内心世界。人们婚丧嫁娶,田间劳动,逢年过节,甚至喜怒哀乐,都少不了歌声相伴;而民歌,才是一方百姓真实的心律驿动。桐城民歌,以其调式富于变化,歌词贴近生活,音调优美,曾广泛流布于沿江一带。明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很早就注意到了桐城民歌,他在搜集整理的民歌集《山歌》中,就记录了24首《桐城时兴歌》,这也成中国民歌史上非常珍贵的文化遗存了。</p><p class="ql-block">姐在架上打秋千,郎在地下把丝牵。</p><p class="ql-block">姐把脚儿高跷起,待郎双手送近前。</p><p class="ql-block">牵引魂灵飞上天。</p><p class="ql-block">——冯梦龙(《山歌.桐城时兴歌.秋千》)</p><p class="ql-block">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帕寄心知。</p><p class="ql-block">心知接了颠倒看,横也丝来竖也丝。</p><p class="ql-block">这般心思有谁知?</p><p class="ql-block">——冯梦龙(《山歌.桐城时兴歌.素帕》)</p><p class="ql-block"> 如此情意缠绵,爱意缱绻的情歌,不仅表达了男女青年的爱慕之情,也折射出桐城人在明末清初之时,风云多变,社会人心思安,青年男女向往美好生活的一种状态。这些时兴歌用比兴、暗喻、像征等手法,表情达意,揭示了青年男女细腻娓婉的情怀,不仅唯美,耐人寻味,而且极为巧妙。“横也丝来竖也丝”,“丝”与“思”相谐,赤情难耐,跃然纸上,而“牵引魂灵飞上天”,则将男女青年心理活动状态表达到了极致。由此可见,民歌是原汁原味的生活再现,是文学艺术的土壤;兴盛于整个大清王朝的“桐城文派”,能以桐城一县之力统领天下就一点都不奇怪了。可以说,桐城文化的发达,与桐城民歌的滋养是密不可分的!</p><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县文化局编纂《桐城文化志》,笔者就曾有幸参与民歌民谣的搜集整理工作,并被那些精彩的民间歌谣和民歌所打动,不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调往文化站工作,编志的人也几易其人,文化志数易其稿,终于在1992年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p><p class="ql-block"> 今年,8月28日,桐城市文化馆、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及桐城市作家协会和古井集团组织“本土作家‘桐城歌’等非遗采风活动”,让笔者又一次真切地感受到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秋意渐浓的八月,阳光朗朗,我们向范岗镇的高岗村进发。沿途远山如黛,稻田青青。过挂镇老街后拐入一条村级公路,水泥路面蜿蜒着,两旁树木和生机盎然的植物拂面而来。大片的槡树园幽深而沉静,不时地见到路边池塘,水波不兴平宁如镜,映衬着蓝天白云。路上,市文化馆馆长汪斌说:“这次邀请你们这些本土作家,到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和传承人那里采风,一是宣传,二是体验。这些瑰宝奇葩过去我们了解不多,认识不够,以致于很多都濒临消失。现在,我们的《桐城歌》已经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孔城秋石、铸胎掐丝珐琅、大关水碗、桐城小花茶,已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一些我们正在整理准备申报。希望你们作家和诗人用手中的笔来讴歌和宣传,这些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p><p class="ql-block"> 说话间,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吴云芳已在路旁等候我们了。乡村道路狭窄,吴云芳热情地指挥停车。来到吴云芳的家,沿路两旁的紫荆花正是盛开之时,紫色、月白、红色的花朵簇拥在枝头,姹紫嫣然,淡香袭人。吴云芳的家,仍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乡下常见的老房子,白墙灰瓦,显得陈旧。门前的空地很开阔,她早已摆好椅子和长条凳子,邻近的乡亲和孩子们也云集到这里,等待欣赏她们的表演哩!</p><p class="ql-block"> 吴云芳约七十岁左右,热情开朗,语言表达能力极强,据说曾经担任过村妇女主任。这次,她听说我们要来走访,便把村里几位老人和几个孩子都喊到家里,精心编排,准备了十多首桐城歌。</p><p class="ql-block"> 过去,桐城有“打不过东乡,告不过西乡”之说。那意思是说,东乡人性情彪悍无人敢惹,而西乡人则乡风淳朴,人们能说会唱,善于打官司。高岗村虽然算不上真正的西乡,但与西乡相连,又靠近山区,所以这里的村民人人会唱桐城歌,个个都是民歌手。只是这些年经济快速发展,电视、电脑、手机、网络游戏让人眼花缭乱,传统的民歌渐渐被人们淡忘;村里的老人先后作古,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会唱民歌的人越来越少了。淡忘多么可怕!这片山水,我们祖先的祖先,在经历时间沧桑之时便将歌谣注入我们的灵魂,正如母腹与婴儿脐带的相连,无数岁月在母亲轻轻哼唱的歌谣中融入我们的生命。民歌是纯朴的,是一种趋向童稚本真的境界,伴随我们人类走过童年,走过蛮荒,让人们获得生命本质的快慰与喜悦,获得情感的抒发和倾诉,那种爱意绵绵,没有现代人的浮华和矫情,而是真诚专一,热情纯粹的。</p><p class="ql-block"> “非遗”传承人吴云芳说:“热爱桐城歌是与生俱来的,从小就喜欢听老一辈人唱。现在,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挣钱去了,唱桐城歌的人越来越少,但我们不能让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消失了,所以我要继续唱下去,而且要教下一代唱,要代代传下去,这是我们的责任。”</p><p class="ql-block"> 吴云芳的话听来让人感动,我们欣慰仍有这样一些坚守在传统文化上的默默奉献者,而接下的表演更是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吴云芳喊来两位六、七岁小朋友,男孩的门牙尚未长出,他一点都不怯场,声音稚嫩地唱道:</p><p class="ql-block">青草塥,红军到,</p><p class="ql-block">泼洋油,烧碉堡。</p><p class="ql-block">孙连长,吓一跳,</p><p class="ql-block">忙到安庆去汇报。</p><p class="ql-block">请来几个喽啰兵,</p><p class="ql-block">帯着一杆大破炮。</p><p class="ql-block">破炮架在大河摆,</p><p class="ql-block">喽啰个个心里甩。</p><p class="ql-block">北风吹,象口哨,</p><p class="ql-block">一炮未放就跑掉。</p><p class="ql-block">孬种孬种快快跑,</p><p class="ql-block">红军叔叔哈哈笑。</p><p class="ql-block">——《红军叔叔哈哈笑》</p><p class="ql-block"> 童趣。童心。你能感觉到这首歌颂红军的童谣,将红军的光辉形象镌刻在孩子们稚嫩的心里。爱国主义,英雄情怀,红军智烧敌人碉堡,通过朗朗上口,充满情趣的歌声,滋润了他们的童年。《桐城歌》是时代的折射,更是百姓心声的表达。</p><p class="ql-block">千字树上结石榴,</p><p class="ql-block">二人打架不出头。</p><p class="ql-block">丁字无勾反踢球,</p><p class="ql-block">“天下太平”四个字,</p><p class="ql-block">兰花妹妹我的妹,</p><p class="ql-block">搭子哥哥我的哥,</p><p class="ql-block">谁猜到了做知州。</p><p class="ql-block">——《对谜歌》</p><p class="ql-block"> 对谜歌竟是那么有趣!或许是桐城文化太深厚的缘故,就连民歌都显得那么蕴涵深深,让识字,猜字融为一体,让百姓在娱乐中学到了知识。</p><p class="ql-block">传承人吴云芳的歌儿更是原汁原味:</p><p class="ql-block">走进门来把头抬,</p><p class="ql-block">一为喜来二为财。</p><p class="ql-block">前头水塘海那么大,</p><p class="ql-block">后头山脉从天排下来。</p><p class="ql-block">塘里鱼虾硬笃笃,</p><p class="ql-block">山上八宝挨次挨,挨次挨,</p><p class="ql-block">山旺人丁水旺财。</p><p class="ql-block">——《山旺人丁水旺财》</p><p class="ql-block"> 听《桐城歌》,在歌声中,那些生活气息浓郁的回声唤醒我们潜在的感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方的民歌当然也是一个地方的写照,歌声余韵,在证明与表达什么呢?文化当然要代代传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