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老共產黨員的人生軌跡——我的父親孫毓波收藏品輯錄(下集)

元钢

祖国钢都鞍山——父亲孙毓波长期工作生活的地方(图为1964年9月20日父亲从烈士山上眺望胜利路和市府广场时用上海58-Ⅱ型相机拍摄) 正值事业顶峰,意气风发、风华正茂、踌躇满志的父亲孙毓波(1958年5月摄于北京天安门) 第三编 高天滚滚寒流急(1960-1976年) 1957-1959年,正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处于大跃进的高潮时期,32岁就任鞍山市铁东区副区长并主抓工业的父亲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当时区工业“处于雏形阶段,无厂房,缺资金,更没有管理人才和干部,应该说是白手起家,从头做起。玉波同志担此重任,可谓重任在肩,工作十分繁重。他辛勤工作,尽职尽责,励精图治,力求发展,使得区里的工业工作大有起色”。(摘自时任铁东区副区长的孙景大《怀念玉波同志》)” 可惜好景不长! 1959年的庐山会议错误批判了彭德怀的所谓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随后在全国开展了一场“反右倾”运动。父亲孙毓波性格耿直率真,刚正不阿,在党的会议上敢于仗义执言,终因“袒护右派分子,同意彭德怀观点,反对大炼钢铁”等莫须有的罪名,被定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和“阶级异己分子”,予以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开除党籍、行政降六级、下放农场劳动改造,从副区长一下子变为饲料粉碎工。面对如此不公正的待遇,父亲尽管有一肚子委屈,却对党毫无怨言,平静地对待所发生的一切。从1960年2月至1962年7月,任劳任怨地在农场劳动改造了两年零五个月。下图为父亲在农场劳动的情形。 1962年8月,根据党中央有关对错误处理的同志实行甄别的指示精神,组织上为父亲做了部分甄别,解除劳动改造,恢复党组织生活,重新安排工作。在铁东区政府安排了一个副科级的岗位——铁东区手工业联社副主任。父亲在管理手工业者的岗位上与修鞋、修表、做眼镜等老工匠、老师傅交朋友,帮助他们解决了许多工作和生活上的问题,使得这一阶段的区手工业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在手工业联社工作期间,他亲自下到钢锋刃器厂车间和工人、技术人员共同研究提高产品质量,终于使得鞍山生产的“钢锋牌”菜刀走出了国门,出口换汇。图为孙毓波任区手工业联社副主任的工作证。 正当父亲在手工业管理岗位上兢兢业业为党工作之时,高天上又一股寒流迅猛袭来,一场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浩劫开始了。1966年8月至1968年底,父亲又一次被关进牛棚,和许多老干部一样,被当做“走资派”,戴上高高的尖帽,遭到一次又一次的残酷批斗、游街,身心再一次受到严重摧残。(注:走资派是对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简称)。 下图为文革期间的重要指导性文件《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简称“十六条”) “屋漏偏遇连阴雨,寒冰雪上又加霜”。政治上的冤案未解,身体上又遭病痛折磨。1962年8月至1968年8月,父亲患胰腺炎、胆管炎、胆汁血症,两次做了大手术,险些丧命。然而,面对病痛,父亲依然乐观以对,有一次护士为他换药时问他疼不疼,他强忍疼痛微笑着说,没关系,只当是鬼子给我上刑了!下图为鞍山市第一医院当年出具的“病情介绍”(原件)。 下图为1968年6月16日孙毓波第二次手术记录 文革中经过“清理阶级队伍”,“全国山河一片红”之后,根据毛主席“最高指示”,先后有一批老干部被解放出来。父亲也被解除了批斗,回到家里。1969年底,又开始了干部“走五七道路”。父母亲带着全家老少三辈七口人,上到70岁的外祖父,下到刚满3周岁的小弟,在那年冬天最冷的腊八之日,来到盘锦垦区新建农场安家落户。到达目的地才知道,我家的住房竟然是原来的猪舍,刚把猪赶出去,我们家就搬了进去。下图为我们在盘锦新建农场的家,依稀可见用旧报纸裱糊的墙壁。 昨天的猪舍,今天成了我们的家。 当年的盘锦被称为“南大荒”,吃水都非常困难,夏天喝的是“鸭子汤”(泡子里的水,一边是鸭子在里面浮水觅食,一边挑水到家喝水做饭)。冬天是凿冰化水:先把冰面凿开,再用麻袋把冰块背回家,在灶坑里添上柴火(盘锦的柴火就是稻草),把冰块放到大锅里,烧火化成水,让泥沙沉淀后再喝水、煮饭。下图为1971年冬,在我家房后的水渠里凿冰,用麻袋背“水”的情形。 对于下放农村的艰苦生活,父亲不仅从来没有一句怨言,反而始终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下图是父亲当时在凿冰化水照片背面写的一段话“盘锦艰苦乐趣多,冬季背冰化水喝”。 从1960年到1972年,十几年身处逆境,父亲都默默地承受着,没有一句怨言,没有一丝抱怨,他用李白《赠韦侍御黄裳二首》中的“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自勉,用毛主席名句“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支撑着自己的信念。冤屈、挫折、苦难、病痛,劳改、抄家、批斗、流放,丝毫没有动摇这名老共产党员对党、对革命事业、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和忠诚,忠贞不渝,初心不改,始终如一!并时时以革命乐观主义的态度对待眼前发生的一切。他坚定地相信,乌云遮不住太阳,严寒挡不住暖流,历史的车轮只能滚滚向前! 下图为父亲在盘锦农村走“五七”道路时留影。 1972年9月,随着党的干部政策的落实,我们全家从盘锦农村重新回到了鞍山市。父亲被重新安排了工作,任铁东区工业局工业组组长(股级干部),直至1978年5月。 下图为父亲回城后在烈士山顶俯瞰鞍山,这个他曾经为之奋斗几十年的第二故乡。 第四编 大地微微暖气吹(1977-1985年) 1976年10月的粉碎“四人帮”,1979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及接踵而来的改革开放的春风,一阵阵暖风频吹,也使获得解放的父亲重新焕发了青春。他欣然命笔写道:“壮士不愁双鬓老,桑榆仍是好时光”。 1978年6月至1981年5月,父亲先后任铁东区铆焊厂厂长、鞍山农机厂副厂长,无论在哪个岗位上,父亲都尽职尽责,兢兢业业,挥洒汗水,发挥才干,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1981年5月,父亲被任命为鞍山第三机床厂厂长,(后第三机床厂改为鞍山市劳改支队,厂长改为支队长。其后又改为鞍山监狱)。父亲上任时,该厂亏损245万,在他和全厂干部职工的艰苦努力下,不到两年便扭亏为盈。1983年11月,父亲被聘为劳改支队顾问,直至1985年5月离休。 图为任劳改支队支队长的父亲。 第五编 满目青山夕照明(1986-1999年) 1985年5月,父亲正式离休。但对于一个无论是坦途还是逆境,无论是健康还是疾病,一生都不懈地为党的事业勤奋工作的父亲来说,离休,不过是他毕生追求的一个新的起点。离休后的十三年,父亲以他的忠心和赤诚,用他的才华和智慧,书写着一名老共产党员人生最后的辉煌。 图为父亲的离休证书。 父亲的离休证书(内页) 1986-1989年,应聘到铁东区政府做区志顾问,主编和参与编辑《铁东区志》、《铁东年鉴》、《铁东区组织史》。 图为铁东区政府的聘书。父亲亲自参与主编的《铁东区志》等史料。 下图为铁东区政府的聘书(内页)。 1987年任司法局“关心下一代协会”会长,并组建了“两劳”分会。1990年,到铁东区第四次人口普查办公室工作,并获市户口普查先进个人。1991年,为市老干部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团成员,多次到基层开展调研工作并写出多份调研报告。1991年末,到劳改大队三大队帮助工作,先后清欠135万元,为支队低价收购钢坯1300吨。自1987年开始,先后担任市直机关老干部宿舍“自管会”主任、居委会治保主任、和平街道房子教员、钢都小学校外辅导员。 下图为离休后的父亲和母亲刘素荣。 1992年,担任和平地区离退休干部“两史一情”报告团团长,先后为5000多人作报告。 父亲离休后的文化生活也十分丰富。他参加了老年大学学习,参加了书画函授班,积极参加辽宁省和鞍山地区老年书画活动,多次获奖,并成为“千山诗社”社员和鞍山市诗词学会首批会员。 有谁能想到,一位经历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考验,经历过多次艰难困苦磨炼,历经沧桑又拖着病驱的老人,他的晚年生活竟然如此丰富多彩,如此乐观向上,如此充满着浓浓的正能量。写到此处,我不禁想起叶剑英元帅那句著名的诗句:“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 下图为父亲的书法作品之一。 父亲发表的诗词 父亲发表的书法作品 1999年2月24日,我们最敬爱的父亲永远离开了我们。在与他告别的时刻,鞍山监狱全体干警以人民警察的崇高敬礼,向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的父亲做最后的告别。 父亲走后,我们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了这样两份遗嘱: 一份是关于家事的遗嘱:“我这一辈子,敢说是忠诚党的事业,虽然我贡献不大。……我的子、媳、女、婿都很孝顺,我很满意,不过有些事情还得交待一下,望能照办:都要按照邓小平设计的蓝图和他的理论走下去,满有信心地为共产主义而奋斗。……凡手中有一定权力的,一定要廉洁奉公,不贪不占,做一名好干部、好工人。对子女要进行艰苦朴素教育,不要娇惯,不要溺爱,让她们从小就养成勤俭的习惯。” 另一份是关于丧事从简的遗嘱:“一、丧事要简而又简。不要通知亲友,不要扎灵棚,不要奏哀乐,不要烧香焚纸,不要收礼金,也不要扎白腰带子;二、不留骨灰,遗体若有医疗需要,要什么就取什么;三、请组织上帮忙进行火化。单位不要来许多人,以免影响工作。子女可以披戴黑纱三天。此嘱,务必落实。” 遵照父亲的遗嘱,我们来到父亲生前所在鞍山监狱,将父亲最后一个月工资代他缴纳了最后一次党费,将父亲丧事中亲友们送的礼金4万元全部捐了出来。鞍山监狱党委郑重决定,将捐款设立“孙毓波奖励基金”,奖励在公安司法战线作出突出贡献和牺牲的干警。当年的《辽宁日报》对此事做了详细报道。 下图为1999年3月12日《辽宁日报》对孙毓波子女遵照遗嘱捐款义举的报道。 2000年12月22日《鞍山日报》对孙玉波奖励基金的报道 我的父亲孙毓波,一个历经沧桑和磨难的老共产党员,“清风两袖去,洁如玉壶冰”,用他走过的七十四年历程,以他的正直、勤奋、执着和清廉,在他的历史上端端正正地书写了两个大字——“忠诚”!对党的忠诚,对事业的忠诚,对伟大祖国的忠诚! 亲爱的父亲,您是我们人生的楷模,我们永远爱您! 第六编 此处无声胜有声——父亲收藏的部分珍贵历史资料 父亲平静地走了。他的身后,没留下任何物质财产,却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父亲一生酷爱读书,也喜欢藏书。文革前父亲的藏书就有数千册,他将所有藏书都像图书馆一样分了类,登了记,编了号,盖上章,并亲手精心制作了《家庭藏书目录(全三册)》。(在他珍藏的书籍中,有一套《毛泽东选集》,这是后来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邹家华同志送给他叔叔邹问轩,邹问轩又转送父亲的。) 父亲的读书习惯为我们树立了榜样,父亲丰富的藏书给我们以良好的家庭环境,我们几个子女都受益匪浅。 下图为父亲亲手制作的《家庭藏书目录》。 下图为《家庭藏书目录》(内页) 父亲珍藏的书籍中,有一套《毛泽东选集》,这是后来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邹家华同志送给他叔叔邹问轩,邹问轩又转送父亲的。 在父亲的收藏品中,有一类是几十年前的老照片,这些照片真实记录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和新中国成立初期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 下图为1948年安东省孤山县土改动员大会的珍贵场面。 1942年哈尔滨日语学院卒业纪念的老照片 1943年鞍山市八卦沟国民优级学校解散式摄影纪念老照片。 这张照片记录了1949年鞍山炼钢厂开炉时中共中央、中央军委赠送的锦旗。 从1947年起,直至1998年,除被监管批斗时期外,父亲始终坚持为党报和报刊投稿。这是他自己辑录的发表在各种报刊杂志上的部分稿件剪报(全三册)。据不完全统计,几十年来,他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的稿件达200多篇。 下图为1947年5月,《东北日报》聘请父亲为通讯员的聘书。 父亲几十年积攒的各类报刊剪报(部分) 在父亲的收藏品中,有不少珍贵的原始档案资料,诸如东北解放区的护照、干部供给证、战争年代的枪证、国庆天安门观礼证、建国初期的选民证、苏联大使馆的请柬等,都已成为超越家庭概念的珍贵的历史档案资料。(参见“上集”有关资料) 下图为建国初期五十年代的选民证。 下图为1950年10月苏联驻中国大使罗申给孙玉波的请柬 1953年五一国际劳动节父亲在北京天安门观礼台的观礼证 下图为1953年五一节天安门观礼注意事项 父亲收藏的部分代表、来宾胸签。 父亲收藏的部分工作人员胸签。 下图为1955年父亲在中南海怀仁堂聆听周恩来总理报告的邀请函 下图为1956年2月全国政协、中苏友好协会总会给孙玉波的请柬 父亲爱好音乐,图为父亲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购买的脚踏风琴。(全稿完) (原始资料收藏人:孙毓波 资料提供人:孙小波、孙志武 编辑、撰稿:孙志钢 2016年7月29日丙申年六月二十六父亲91周年诞辰之日完稿于辽宁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