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清明既是节日也是节气之一,这是唯一个与二十四节气重合的节日。每年4月5日前后,我们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草木萌茂,改变冬季寒冷枯黄的景象。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有着密切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清明节来历</p><p class="ql-block">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吧! 清明节来历: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国外,饥饿时随臣介子推割肉为其做汤食用,后晋文公重新做了国君,想报答当年的恩情,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有人提议放火逼介子推出山,结果人没出来,倒是在柳树下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的尸体。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赐老柳树为”清明柳“,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清明节习俗</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非常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但清明并不只与悲伤联在一起,在这春暖花开的时节,踏青、打秋千、放风筝等习俗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快乐。在食俗方面,各地也不尽相同,除了大家比较熟悉的青团子和清明果之外,在我国很多地方有吃鸡蛋的习俗。民间认为,清明节吃个鸡蛋,一整年都有好身体。还有另一种说法,在扫墓时,将白煮蛋在墓碑上打碎,蛋壳丢在坟上,象征“脱壳”,已示生命更新,希望子孙皆出人头地。</p> <p class="ql-block">画彩蛋,话清明 </p><p class="ql-block"> “几多情,无处说,落花飞絮清明节。”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清明节习俗,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快来看看我们别开生面的“画彩蛋,话清明”活动。</p><p class="ql-block"> 活动中,老师向同学们介绍“清明”节气的由来和相关习俗并指导学生创作。</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发散思维,脑洞大开,用手中的彩笔在煮熟的鸡蛋上创作出多样的、斑斓的图案,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p> <p class="ql-block">碰鸡蛋</p><p class="ql-block"> 清明还有“碰鸡蛋”的习俗,小孩子们在这天将煮熟的鸡蛋互碰,谁的鸡蛋先破,谁就算输了。在今天的孩子们中间“碰鸡蛋”是不太常见了。不过这小小的“碰鸡蛋”,并非是一时一地穷壤僻野里的节俗,有明确的文字记载表示“碰鸡蛋”可溯及六朝时代。梁朝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就记载,荆楚之地(今湖湘)寒食日里有“斗鸡、镂鸡子、斗鸡子”的习俗,并转载《玉烛宝典》句“此节,城市尤多斗鸡卵之戏”。唐代诗人元稹在诗歌《寒食夜》中也载录了这一民俗“红染桃花雪压梨,玲珑鸡子斗赢时。今年不是明寒食,暗地秋千别有期”。可见“碰鸡蛋”是大有来历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同学们把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和缅怀之情倾注于方寸之间;用真情诠释了对清明文化的理解与感知。</p> <p class="ql-block"> 学生们在绘蛋、斗蛋、品尝蛋一系列活动中,加深了对清明节的认知,激发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此次活动也让学生们在成长中多了一次传承中华习俗的教育契机和一份童真的快乐,让中国传统文化在学生们心灵中得到传承。</p> <p class="ql-block"> 四月春风,陵园的松柏焕发新枝,那是对英灵的呼唤。没有昔日“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的浴血奋战,哪有而今的长治久安。饮水思源,我辈当慎终追远、缅怀先烈,铭记革命先烈光荣事迹,增强爱国情感,继承先烈精神,一如既往的踏实勤奋学习,为建设更加美好的祖国贡献一份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