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话面花

<p class="ql-block">  人间最美四月天,挥去春寒到清明。清明节!<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不仅是一个节气,同时还是慎终追远、缅怀先人的节日,它在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清明前后春和景明,适宜踏青寻春。</span>清明的前一天为寒食节,双节同过,也是它的特点,更使它有别于其它节日。清明是一个混合了多种元素的节日,也是一个可以安放心情的节日。全国各地有关清明节的活动有很多种,主要有祭祀、扫墓、踏青、春游等等。寒食、清明节在广大的陕北地区,更是一个相当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在这两天上坟扫墓,祭奠先人。与此同时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习俗,那就是蒸老馍馍、捏面花。</p> <p class="ql-block">  关于清明节,历代的文人墨客,为它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而在陕北民间的普通老百姓家,却为它留下了许多美轮美奂、像艺术品一样的面塑(也叫面花)。每年到了清明节的前几天,在陕北特别是在农村,人们就开始张罗着蒸老馍馍捏面花了。蒸老馍馍也叫捏子锤(实际上是捏子推,这应该是长期以来方言口语上的误差所造成的)。过去在陕北的很多地方,人们用发酵过的面粉捏成一种像坟堆一样的大馒头,称之为子推馍,上面点缀着各种动物和花草造型的图案,蒸熟后染上红绿颜色,用来纪念介子推。随着时代的发展进程,由于它与人们平时吃的馍馍很相似,只不过是个头大了些,又添加了一些花花草草做点缀,因此,后来人们干脆就称它为老馍馍(子推馍型犹在,而实际寓意却大相径庭)。不过捏花花、捏燕燕这一习俗在民间一直流传至今。为什么要把清明节捏的面花称为子推馍呢?这里面还有一个这样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相传,在陕西省的子洲县,捏面花又被称为“蒸子推馍”,是为了祭奠晋国大臣介子推而做的祭品。子洲县淮宁河川上游又叫重耳川,春秋时为狄地。传说在春秋时期,晋国重臣介子推陪晋公子重耳流亡到此,历经千辛万苦。后重耳返朝当了晋文公,便欲重用介子推。无奈介子推淡泊名利,不愿做官,便带着其母归隐绵山(今山西介休绵山)。重耳多次请他不出,便采取三面放火烧山的方法,欲逼迫介子推出山,哪知介子推宁死不从,被活活烧死在了山中。遂下令将绵山改为“介山”,也叫“介休”,并将介子推烧死这一天,即清明节的前一天定为寒食节,以寄哀思。因此,寒食节就成了祭奠晋国大臣介子推的节日。</p><p class="ql-block"> 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后来人们常常会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节,久而久之,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也有人称之为清明寒食节。虽然祭拜介子推的习俗演变成了清明节上坟扫墓的习俗,但在陕北,人们还会把蒸好且不点颜色的猪头面花带到逝去亲人的墓前祭拜,先用手揪一些洒向墓地的四周,以示泼散一下周边的孤魂饿鬼,然后把剩下的面花摆放在亲人的供桌上敬献。清明节前蒸子推馍捏面花,做为一种祭品,就是这样代代相传,延续至今,并成为了一种民间习俗。</p> <p class="ql-block">  我对捏面花也是情有独钟,每年快到清明节的时候,也会为家人蒸一些老馍馍,捏一些面花让孩子们吃着玩玩着吃。蒸老馍馍捏面花可是很有讲究的,在我的家乡,家家户户的婆姨女子们大多数都会两手儿。过去各家各户都蒸的比较多,因此常常会叫上几个捏的比较好的,相互帮忙一起做。</p><p class="ql-block"> 面花的制作过程,先要发个酵头才开始起面,目的是为了使面醒发的更喧软更蓬松。和面、发面、揉面、捏花、蒸制,每一道工序都很是讲究。面粉的发酵方法和平时蒸馍馍差不多,只不过是量比较大,得用一大盆面粉,醒面时要掌握好时间和温度。当面醒发至蓬松通透,蜂窝状密集时,开始搭碱(放小苏打)揉面,面要揉光揉匀,软硬适中,然后根据所捏形状的大小,切成若干大小不一的面剂子,或搓成粗细长短不等的条状备用。</p><p class="ql-block"> 村里谁家蒸面花了,常常会吸引来很多人,有的是来帮忙的,有的是来拉散散话围观的,大家一起嘻嘻哈哈、说说笑笑,场面很是红火热闹。这时,你再看那些平时憨厚朴实的农村婆姨女子们,跟打赛赛似的,个个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一个比一个捏的好看。白格生生的雪花面团,柔软细腻,弹性极好,可塑性很强,一块块面团在她们手里跟闹着玩似的,什么大狮子、小老虎、胖鱼鱼、花雀雀、蛇盘兔、小猫小狗小老鼠、老燕背小燕、蝙蝠蛤蟆等等,通通都可以捏,不一会儿功夫,一个个造型夸张、<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千奇百怪、惟妙惟肖</span>的卡通造型面花,便摆在了人们面前。</p><p class="ql-block"> 这些淳朴的农村妇女,她们虽然不懂得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传承,但是她们却能用老辈人流传下来的技艺,心领神会地捏出她们心中喜欢的模样。有的动物身上安放着娃娃头,有的娃娃身上长着翅膀,有的暗藏着生殖崇拜和多子多福的隐喻。从这些面花上,你可以捕捉到远古文明的印记,让你不由得叹服她们的想象力之丰富。</p><p class="ql-block"> 围观的人看了都会啧啧称奇,不断的夸赞:“看看人家这好手艺,捏什么像什么,这些花不楞腾的雀雀、燕燕捏的跟活的一样,拿在手里绵格楚楚的,吃在嘴里香格喷喷的,真是人见人爱呀!”</p><p class="ql-block"> 捏面花的案板、锅台,成了她们展示才艺的舞台,一个个出手不凡。那一双双略显粗糙的手,此时变得很灵巧,朴素的外表下面,包藏着一颗颗聪慧、灵动的心,手中的面团成了她们表达内心美好的载体,以面塑型,巧手生花。只见她们用剪刀、梳子、擀面杖、筷子、刀子等日常工具,<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或揉、或搓、或捏、或按,</span>或用梳子压一下,或用剪刀剪一下,很快一个个形态各异的小动物,一簇簇精美的花鸟鱼虫,一幅幅吉祥如意的面花造型,便出现在了她们的手上,再用花椒籽、麻子、红豆、红枣、黑豆等五谷杂粮,根据所捏动物的大小,给它们点睛镶鼻,<span style="font-size: 18px;">做一番点缀,这</span>样一个个面花的雏形就算完成了。然后放在大铁锅的蒸屉上大火蒸熟,蒸制时一定要把控好火候。伴随着袅袅上升的锅气,热腾腾的面花出锅了,麦香味扑鼻而来,在揭开锅盖的那一刻,保准能惊艳到你,那些老馍馍一个个白格墩墩、虚格蓬蓬、圆格啾啾,让你不由得直咽口水。那些小花花小燕燕,光不溜溜,花不楞楞,端格甑甑,一个个<span style="font-size: 18px;">憨态可掬、</span>栩栩如生,使人爱不释手。面花,在陕北这片土地上落地生花,我觉得用这些陕北方言,更能传神地表达出它的形态美。</p><p class="ql-block"> 趁热赶紧给面花上色,也是最值得观赏的时刻。把一些红和绿的食品色素用酒调和,用火柴梗或其它小木棍蘸上颜料,小心翼翼的给面花点上颜色,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上好色的面花一个个花花绿绿的,更加活泛、生动。这些活色生香的面花,蕴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悠远的文化意味,<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与这种意味相契合的,是人间的烟火味,是氤氲其中的亲情、乡情,和对故乡、往事的念想。</span></p> <p class="ql-block">  当这些制作精美的面花,齐唰唰摆放在你面前的时候,你不得不惊叹于那些婆姨女子们的心灵手巧,不得不垂涎于这些散发着麦香味的面花。这些即可食又可玩还可用来装饰的面塑,它既是民俗信仰的象征物,又是民间礼尚往来、寄予厚望、抒发情感的传载体。清明节的时候,人们走亲访友时带上几个老馍馍和一些面花,那都是人见人爱的稀罕物,花色绚丽的面花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 </p><p class="ql-block"> 老馍馍是过清明节时的节日美食,而那些小面花,家里的妈妈们有的会用针线把它串起来,每一个面花中间夹一颗枣,然后挂在墙上。有的是把面花扎在一枝圪针(酸枣枝)上面,再插在一个好看的酒瓶子里,就是最美的创意插花,看着这落满枝头的雀雀、燕燕,就像是为家里增添了一件好看的艺术品。让它们自然风干,等干透了再取下来分给孩子们,这对于孩子来说即是好玩的玩具,又是好吃的零食。</p><p class="ql-block"> 清明,一个诗情画意的节日。面花,是摆在百姓餐桌上的精美创意画,是挂在农家墙壁上的拙朴诗行。</p> <p class="ql-block">  在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面花当中,不论是惟妙惟肖的小动物,还是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等吉祥物。制作难度不容小觑。捏面花不仅是技艺上有讲究,就连给谁吃也很有讲究,吃“子推馍”更是很有讲究。它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特色面食,在这特定的节日里,人们寄予了它特定的期许。不同身份吃不同的“子推馍”,家中男性老人吃“老燕儿”,女性老人吃“花蓝儿”。男人吃圆形的“子推馍”,女人吃长条形的“梭子馍”,未婚的姑娘吃“抓髻馍”。期盼她能找个如意郎君,做一辈子的抓髻夫妻,白头到老。年轻后生吃“贯儿馍”。期望他事业有成做大官,将来能光宗耀祖。老虎、猴子、蛇盘兔等是给男娃娃的,希望他能像老虎一样,长得虎头虎脑,生龙活虎。狮子、青蛙、鱼、石榴、兔子、花朵等是给女娃娃的,希望她聪明伶俐,活泼又可爱,这些习俗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p><p class="ql-block"> 陕北人过节大部分都与美食有关,面花,让清明这个节气,鲜活在了民间习俗中,它就像一种象形文字,暗含着某种千古流传的文化符号。</p> <p class="ql-block">  这些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为清明节这个传统节日赋予了更多的涵义。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现在的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意识逐渐淡漠,对于传统节日的忽视程度也越来越严重,清明节也不例外。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正在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淡化出人们的记忆,有些东西几乎快要失传,这让人有一种深深的危机感,不由得感叹,这么好的民间技艺,如果在我们的子孙后代那里消失了,那是一件多么令人痛惜的事情。其实面花,在广大的陕北农村地区,它是有生长存活的基础的,只是缺乏有效的倡导和传播。</p><p class="ql-block"> 我的故乡在陕西子洲县,听说近几年来捏面花这一民间传统文化,在那里得到了很好的发掘和保护,2013年将子洲面花申报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年清明节,在重耳逃难栖息之地——淮宁河川的园则坪村举办了首届面花大赛,2017年又扩大为全国性的面花大赛,“中国子洲子推文化节暨全国面花大赛”,已经成了响当当的文化品牌。这不仅使捏面花这一民间习俗得以传承,也促进了乡村旅游,丰富了农村文化,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欣喜,又值得称赞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面花,指尖上的民俗,舌尖上的清明。又是一年清明节,人们以各种形式祭奠英烈,缅怀先人。不忘来时路,更惜眼前人。愿面花这一民间传统文化之花,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在璨若星河的文化长廊中,能够推陈出新、发扬光大、绽放异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