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我的姥姥

李子

<p class="ql-block">大妹素说,清明节快到了,缅怀祖先,我们应该写写姥娘。</p><p class="ql-block">大姐说,素妹说的对,一个家庭最大的炫富,不是房子车子,而是养育了懂得感恩的孩子!</p> <p class="ql-block">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又是一年清明节,缅怀至亲。</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站到祖先和亲人的坟前,才明白了,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p><p class="ql-block"> 难怪有人说,清明祭祖,彰显的是一种血脉的传承和责任。</p><p class="ql-block"> 清明是责任、是感恩,是哀思、是心静,是思接千载、神游万仞,是传承、是教育。清明,更像一种精神。</p> <p class="ql-block">大姐说:这两天我在想素妹的提议很好,我们应该写写姥娘。姥娘帮娘把我们几个拉扯大,老年还帮我带大虎和二虎,是我们家的大功臣,我们的大恩人!我们可亲可爱可敬的老人!</p> <p class="ql-block">我的姥娘苏庙仙,生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农历乙已年,属蛇;卒于1981年农历腊月二十二日下午四点三十分(1982年2月4日),享年77周岁。老娘走了,安详的走了。在女儿和大外孙女,小外孙女的陪伴下静静地走完了她77岁人生。</p><p class="ql-block"> 常言道:世上没有不老的人。话虽这么讲,姥娘的离世还是掏空了我们的心,心灵一下子失去了依托。</p> <p class="ql-block">姥娘三代没有出过下合河村,她的外祖父家是村里的另一樊姓,离老爷家仅一墙之隔,可以说姥娘是土生土长的下合河村人。</p> <p class="ql-block">姥娘的娘家是苏姓,离姥爷家隔一条小巷,步走五分钟即可到;姥娘姐弟二人,从小就失去父亲,祖老娘一个人带着二个孩子艰辛地度日,姥娘十五岁就婚配给姥爷并成亲,姥娘比姥爷小十岁。成亲不久姥爷就去大同住地方了,过了几年才回老家,姥娘在二十岁才生下娘亲,以后难产又生了一个女儿,产后失血过多一时昏迷过去,二女儿被她婆婆也就是娘亲的奶奶活活地按死了(以为姥娘没救了),所以母亲是家里的独生女。</p> <p class="ql-block">姥娘带娘来同居住后,过着城市优逸的生活。每天早点有油条,麻叶,豆浆等;午饭和晚饭一般自己做,聚恒店柜上只要改善生活,必定给家里送去,逢年过节用食盒从风临阁等饭店端稍麦和各式菜。半前后晌家里糖果、干果如花生米、莲花豆等小吃不断,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因为是掌柜的家眷,姥娘的穿戴就得讲究,手戴黄色翡翠玉镯(已传小妹菊),身穿衣服也比较时髦,但未穿过旗袍。夏天的料子有棉府绸和绸缎(我们小时候穿的好多衣服都是那时的旧衣改过的),灰色仿绸裤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还在。冬天是吊着缎面的小羊羔皮袄(已传给了小妹菊),颜色以蓝和灰色居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但好景不长,姥爷因操老过度得了肺痨,一家人又回到了家乡,姥爷于次年春天1937年农历二月十六日撒手人寰,留下年仅33岁的姥娘,守寡终生未嫁。</p><p class="ql-block"> 姥爷临终前三天,即二月十三日用了整整一天,耗尽全身力气叮嘱所有的亲戚,把表弟真祥专门从南洋店叫来,嘱托了又嘱托,吩附了又吩咐,因为姥爷知道老大家的儿子多,早就虎视丹丹想做继子,瓜分财产,所以姥爷利用有生之日用尽力气来安排姥娘和娘的日后生活及自己的后事。</p><p class="ql-block"> (|)聚恒店的所有财产归娘和姥娘,她们祖孙三代日后衣食不愁(还有姥娘的娘)。</p><p class="ql-block"> (2)村里的二十多亩田地和一处院落全部归娘和姥娘,有住的地方,打下的粮食足以丰衣足食,添饱肚子根本不是问题。</p><p class="ql-block"> (3)不过继兄弟的任何侄子。</p><p class="ql-block"> (4)死后打发的幡由女儿润润打。</p><p class="ql-block"> (5)任何亲戚不得干涉姥娘与娘家的往来。姥娘的娘必须常住樊氏家中,任何人不得有任何理由往出赶。</p><p class="ql-block"> 姥爷真有远见,他认为安排的非常妥当,也没有遗漏,侄儿们肯定不会闹事,没想到在出殡的那天,姥爷的侄儿们不让我的娘打幡儿,他们要抢着打幡,当地的风俗凡是打幡的人要分一半家产。这可急坏了姥爷的表弟真祥,最后商量的结果是除非让姥娘披麻戴孝当孝子给打幡,否则必须由老大家的儿子打幡才能出殡。在人们的劝说下,无荼之下,我的姥娘披麻戴孝,当起了姥爷的“孝子“,无力地手硬撑着高高地举起了引魂幡,刚走出了自己的小院,还未出大门姥娘就气昏过去了……,一场闹剧才告结束。</p><p class="ql-block"> 姥娘脾性善良,性挌刚正不阿,说一不二,但忍韧性极强,多少辛酸都能咽在肚里,常说“我是一百担的口袋装着二百担走”。</p> <p class="ql-block">由于日寇的横行霸道,中国的经济萧条,次年即1938年姥爷的聚恒店宣告破产,给姥爷折算出的钱,二侄儿进才抢先去大同领取了,回到家乡后与姥娘说给投资做买卖全赔了,分文未给姥娘,姥爷走的当时侄儿们未分上财产,现在又补回去了。</p><p class="ql-block">真是阎王爷不嫌鬼可怜,没有了生活来源,可想而知娘亲们的生活多么的艰辛困苦。</p><p class="ql-block"> 姥娘只能仰天长叹!长长的深深叹了一大口气,无荼啊无荼,谁让自己没有儿子呢?而大妯娌还编上顺口溜说,“寡妇没儿守寡女,不知你有甚守头”,逼姥娘改嫁,他们好得仅剩的二十亩地家产。他们就是这样编排欺负侮辱我那可怜的姥娘、娘和祖姥娘她们这些孤儿寡母的。</p> <p class="ql-block">俗话说:三家穷亲戚不富,好家还怕三股分。</p><p class="ql-block"> 按理说,二十多亩地应该也够娘,姥娘和祖姥娘三人吃喝不愁。但姥娘家穷亲戚太多,要接济的亲戚如近亲有祖姥娘的父母,与姥娘家仅一墙之隔,墙是土墙,只有一米多高,姥娘做熟饭就从墙端过去,每天中午送一次,早晚饭老人们自己热一热;另外还要周济姥娘的弟弟一家四口人,还有姥娘舅舅一家……。</p><p class="ql-block"> 娘亲家里平时的饭以一烂面,全高梁面,掺和糠和野菜度日,只有过节或亲戚们来才能吃上白高梁面鱼鱼,或无糠的玉米面窝窝。娘说茶饭不好但能吃饱。</p><p class="ql-block"> 早晨一般是稀饭和窝头,中午是不去皮的红高梁面鱼鱼,晚上是糠窝窝或菜蛋蛋。</p><p class="ql-block"> 娘常和我们说,记人好处,帮人难处。你给人说明你有,帮助别人就是快乐自己,她老人家帮助了太多的人,但从无一句怨言,从未后悔过。</p><p class="ql-block"> 娘的大爱精神,是我们的榜样;娘的无私和坦荡,也是兄弟姐妹的座佑铭,还影响了孙辈们,使他们也都充满了爱心,无论在工作单位,还是在家里都默默无闻地奉献着。</p><p class="ql-block"> 房漏偏逢连阴雨……。</p><p class="ql-block"> 娘,老娘和祖姥娘三个孤儿寡母的日子就不太好过,祖姥娘的儿子、即姥娘的弟弟,娘亲的舅舅苏宽顺又抽开了洋烟,把家里能卖的全卖了,根本无力管老婆和膝下的二个儿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姥娘的大侄儿一一苏贵福。</p><p class="ql-block">没办法姥娘只好把大侄儿接过来常住,从虚四岁常住姥娘家,再没离开过,一直跟随我父母来同,老娘相当于拉扯了个儿子,后又给娶了三房媳妇。小侄儿苏有福隔三叉五过来住,姥娘再周济弟妹些粮食。</p><p class="ql-block"> 老娘和娘亲的担子更重了,没日没夜的干活,给两个表弟做鞋,做衣服,给舅舅妗妗做衣服,给姥娘,祖姥娘,曾祖姥娘和姥爷等亲戚做衣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姥娘的二侄儿苏有福。</p><p class="ql-block">姥娘的弟媳是姥爷在世时从大同娶回去了大户人家的丫头,只会切菜,山药絲切的很细,还会拉风箱烧火,其他都不会。</p><p class="ql-block"> 老爷去世后,姥娘哭的眼睛不好了,可怜我的娘亲 从小就给人们做鞋,纳鞋底一般在晚上油灯下,针扎破了娘亲的手,用嘴吸吸又纳了起来,所以家里人的鞋是穿的穿,放的放。</p><p class="ql-block"> 姥娘说“力气是奴才,使完再来”,年青时的娘亲从不知疲倦,什么活儿到了娘手里总是干的井井有条。</p><p class="ql-block"> 也就是娘的无我和勤快,熏陶的我们在单位,在家里总有使不完的劲。</p> <p class="ql-block">姥娘祖上就念佛,是虔诚的佛教徒,姥娘说观音菩萨普度众生,只要我们诚心一观一念,就千处祈求千处应,姥娘说观音菩萨是我们家的保护神,从小姥娘就教我们拜佛菩萨,念观音菩萨心咒(唵,嘛呢叭弥吽)。</p><p class="ql-block">姥娘一直对我们说:“这世上的东西不是你的,是世上的,你的命也不是你的……;要多施舍,以积福德资粮;多行善为儿孙以积阴德;建庙,塑佛菩萨,往功德箱放钱是消业障、增智慧的大好事,要常做……”。</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年青时我对姥娘的话似懂非懂,但舍得,助人常记心间。自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研究佛学,才明白了姥娘的小话语深藏着大道理。</p><p class="ql-block"> 我现在真正体会到了“给予比接受更快乐”的深刻含意及由此得到的精神享受。</p><p class="ql-block"> 我常常庆幸能生长在如此极好的环境里,耳濡目睹着姥娘和娘的舍我为大家的良好品德,天天熏陶着博大精深的国学文化。</p> <p class="ql-block">我大概一岁多娘就来同了,留下了幼小的我和姥娘在老家,每天早上姥娘为我梳小辨,一直到十几岁,所以我到现在也不会弄头发整发型。</p><p class="ql-block">儿时的一条滹沱河和阳武河伴随着我成长,流淌着的河水声一直陪伴我一生 ,时常让我心潮澎湃,激流勇进。</p><p class="ql-block">半前后㫾带我去村里的走走,到阳武河边玩玩水,累了姥娘不是背着就是抱着,而且我还不时要吃姥娘的干奶奶……。</p><p class="ql-block">晚上我是听着阳武河的故事丶石人抱布,早种晚收等民间故事入睡的。</p><p class="ql-block">姥娘家正房的房檐下有个燕窝,住着一对燕子,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仍有燕子居住。在院子里有二棵枣树,一棵在院的最东南边,树比较大,另一棵在院的西北边,靠着正房,儿时每年秋天我要爬上树,或登着梯子上房,先摘脆枣吃,有时刮风将脆枣落满院子,我和姥娘全部拣起来,再蒸熟晾干,软筋软筋的特别有嚼头,很好吃。</p><p class="ql-block">儿时的我最喜欢上枣树上玩,一直到现在我对枣树有独特情怀,对阳武河有独有的喜爱情结,都是因为思念姥娘 才让我一回老家忍不住激动,一看枣树就倍感亲切。姥娘带我长大教我做人。姥娘我们永远怀念您!</p> <p class="ql-block">老娘仙世后,回老家后,翻看家里东西,我见过姥爷照片,一表人才。</p><p class="ql-block">因为姥爷和姥娘上天堂的时间相差40多年,(1937年2月姥爷去世,姥娘是1981年腊月走的),太久远了,连续找了三天也找不见姥爷的墓穴,所以姥爷照片没有留存(当时没有手机),让姥爷照片<span style="font-size:18px;">永久陪在老娘的棺中。</span></p> <p class="ql-block">姥娘,今年本想给您把墓地墓碑重整一下,但有疫情不能如愿,只好等等再说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