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和追忆 2022年清明

马稼春

<h1><b>  这个季节本该是充满灵性和朝气,在我心里却生出许多的怀念和追忆来,因为清明,因为父亲、母亲。</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家中本来有父亲母亲解放前拍的照片,文革中破四旧,结果销毁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张父亲母亲的结婚照还是润春哥保存的。</b></p> <h1><b>  您二位老人家的音容笑貌总在眼前浮现和萦绕,多少次梦中见到您二位老人家还是那样慈祥地微笑,我们的衣食起居、饥渴寒暖,都在您二位老人家的心上,都在您二位老人家每日每时中。</b></h1> <h3></h3> <h3></h3> <h3></h3> <h1><b>  您二位老人家用自己的言行教给我们的不仅是掌握知识,还有做人的道理以及对社会的责任,一种让我们做子女的在崇高道德感召力下的正确选择,去完成在自己家庭中的角色延续,做一个家的脊梁、一个做人的楷模、一个下一代的榜样……</b></h1> <p><b style="font-size: 20px;">您二位老人家在另一个世界里过的好吗?</b></p> <h3></h3> <h1><b>  祝您二位老人家在天国的日子安康快乐!</b></h1> <h3></h3> <h1><b>  愿您二位老人家天堂有知,聆听孩子的祝福! </b></h1><h1><b> &nbsp;</b></h1><h1><b> 欣慰的是二老都是高龄去世的(父亲93岁,母亲95岁)。回望几十年的家庭经历,我们一家人的成长过程都是在家风的约束下。</b></h1> <h1><b>  “我们生活在世上,不能让人笑话,好好学习、与人为善、不要干坏事、堂堂正正做人,实实在在做事。” 父亲母亲的话就这样印在我们的脑海。</b></h1><h1><b><br></b><b>  父亲是从旧社会过来的,年轻时曾经是沈阳邮政局职员,1931年9•18事变,不愿做亡国奴,奉命撤退,一生走南闯北,命运坎坷,最后辗转来到镇江。父亲爱给我们讲他当年的经历,告诫我:“你要从小学会能吃苦,否则不能干成什么大事!”他给我们的教育就是吃苦耐劳,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不论大小,跌倒了要自己爬起来。常给我们讲做人的道理:“人只有自信、自尊、自强,才能做生活的主人。”&nbsp;</b></h1><h1><b><br></b><b>  “吃亏是福,吃亏不要紧,吃亏的人不吃亏,不吃亏的人永远吃亏。”听起来好像是绕口令一样的,却一直在影响着我。所以在生活和工作当中,我从来不怕吃亏,在学校、在单位,我和同学、同事相处得很融洽。</b></h1><h1><b><br></b><b>  “你爸爸的每一分钱,都是靠自己的劳动挣来的。虽然比不上人家大富大贵,但日子过得踏实。” 要我“凭本事吃饭”。</b></h1><h1><b><br></b><b>  父亲用他的实际行动向孩子诠释许多人生智慧:幸福不会从天降,不要等着吃馅饼,想要过好,一切靠自己勤劳的双手;人生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再苦难的日子,咬牙坚持就会过去的,苦尽甘来,生活别有一番滋味。</b></h1><h3><br></h3> <h1><b>  </b></h1> <h1><b>  母亲解放前毕业于苏州女子职业学校,曾经做过教师。她对我们的要求是认真读书,做一个有文化,能做大事的人。她说,读好了书,就懂得了如何做人。</b></h1><h1><br></h1><h1><b>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物资贫乏,全家就靠父亲的工资生活,还要供我们上学,难上加难,母亲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印在我成长的记忆里,母亲在家总是全家第一个起床的人,睡的总是最晚的一个,父亲上班,我们上学,她总是按时给我们做好每一顿饭,缝补浆洗、柴米油盐,母亲张罗操持忙个不停,样样都是好手。没让一个孩子受冻挨饿。每次吃饭母亲总先让我们兄弟吃,难得有一点好吃的,总是给我们留着,每一次她都是全家最后一个吃饭的人,从来没有怨言,她的淳朴、善良,植根在我们兄弟的心里。</b></h1><h1><br></h1><h1><b>  “认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这句名言经常被母亲当口头禅。小时候每次写完作业拿给母亲检查时,若是由于自己的粗心做错了,必定会把我的耳朵听出老茧来才肯罢休。</b></h1><p class="ql-block"><br></p>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1><b>  父亲母亲很重视读书,认为“知识能改变命运”,所以一直鼓励我们多读书、读好书,把书读好。</b></h1><h1><b><br></b><b>  父亲母亲不仅要求我读书,还让我坚持锻炼身体,父亲母亲常说:“没有好的体魄,将来怎么为国家作贡献?” </b></h1><h1><b><br></b><b>  父亲还时不时在饭前饭后给我们聊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不该花的钱是不能乱花的,不说不吉利的话,吃饭要等长辈先动筷才开始吃,掉在饭桌上的米饭一定要捡起来吃,吃完饭的碗里不允许有剩菜剩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我现在都还能背出来。</b></h1><h1><b> <br></b><b>  父亲母亲从来不讲究吃和穿。母亲经常说,“吃不穷穿不穷,计划不到要受穷”,“穿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后来我们的生活日渐富足,极少见父亲买新衣服,他也不让子女给他买。父亲说即便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也要节衣缩食,没有必要讲这样那样的排场。买东西依然是买最便宜的,一如既往的节约,用过的纸盒、塑料袋、旧布都会被整齐地收藏……</b></h1><h1><b><br></b><b>  1966年我在校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掀起的风暴,随后别无选择地踏上了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的道路。直到1978年恢复高考,关闭了11年的考场终于敞开大门,时代给了机会,人们的命运和知识再次联系起来。关键时刻,家里赶紧给我寄复习资料,寄来了十几本数理化旧书。父亲母亲再三嘱托我一定要把握人生命运的走向,靠自己的能力,回归到应该站立的人生立足点。</b></h1><h3><br></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