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宜兴,江南一隅的小城,其位于天目山余脉,依太湖水岸而立,古称荆溪、阳羡。这里湖水环绕、山丘起伏、田野炊烟,更有红泥小壶,书画墨香。“氿”的原意是指从山侧流下的泉水而汇集的湖泊,宜兴有东氿、西氿和团氿,漫漫水面,清澈无垠。有人说,因为这片水域,宜兴上空的月亮显得格外明媚、温情,一如这小城的乡土人情。</p> <p class="ql-block"> 据族谱记载:663年前,元末,朝代更替纷乱之际。一位其父拥有元廷赐田一百三十顷“素称富厚”,为“簪缨世胄”家族的十三岁少年因“巨寇陈友谅兵戈扰攘”而家败“逐弃家避迹”至宜兴城外三十里丘陵深处的横塘而“隐”。九年后,即公元1368年大明朝创立,追杀剿灭的战火停息,已经二十二岁的男孩走出山林,迁往宜兴东岸里,并改姓为史更名正,字大中,号云耕(1346至1421年)。</p><p class="ql-block"> 试着解读史正公的名讳:</p><p class="ql-block"> “正”——平心持正。或特指至正年。</p><p class="ql-block"> “大中”——周易·大有卦第十四·《彖》曰:“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應之,曰大有。”(意为:刚柔并举,阴阳相和,顺应天的规律、万事按时施行,如此方为大中至正亨通之道,方可大获所有。)而“大中”也被指为中正之道。拥有元朝“富厚”家财及“簪缨世胄”家族背景的史正,无奈于大元朝政的衰败而弃家隐迹更名换姓。如此境地,以“大中”为字,也许恰能说明史正公的感触心境吧。</p><p class="ql-block"> “云耕”——“归去来兮,云耕水钓。”自有一番归隐田园耕读传家之意。</p> <p class="ql-block"> 小城宜兴善良、温情的接纳了因家败“避迹而隐”的史正。族谱里记载,走出横塘的史正“买田筑室”,娶宜兴氏族大姓蒋氏的一位女子为妻,育有三子。三子中,长子无后,次子因与巡夜的明朝兵卒发生争斗而被发配贵州充军,唯有幼子一脉在这片温情的土地上开枝散叶,延绵至今。</p> <p class="ql-block"> 史正公的后裔在江南书香熏陶下,致力农耕的同时,也耕耘着书墨仕途,更为家族历史的传承奋力而为。明朝万历十年考取州、府一级庠生的史正第七世孙世濂、世泽两兄弟撰写《慕家斗圩祖墓记》清晰记载了一世始迁祖史正至六世先祖家族墓地状况,并依据史正携带保留并传下来的元朝家族世系图、先祖勋名、传序、诰敕等创建史正家族族谱(史正公先祖资料在清朝中期以溧阳史氏为核心的所谓史氏大合谱中被删除)。</p><p class="ql-block"> 清雍正七年,史正公身后已生息绵延数百人的后裔族群中有一支凭借努力“赤手成业”,举家迁入宜兴城内定居,“诸子并联宅地”成为了一方富绅,并在族谱中定名为“在城支”。在城支的创建先祖为史正公的第十二世孙丕基公。丕基公“富而好善、性情淡泊、布衣菽粟、修桥筑路、救济饥民”。并为后人立下家训:</p> <p class="ql-block"> “勤以成家、俭以守业、宽以待众、和以致祥、学以明德。此数终身行之不尽者,居家以孝友为重,处事以信义为先。苟能遵守是言庶可垂裕后昆,而为克家之子也。”</p><p class="ql-block"> ——宜兴东岸里史氏在城支家训 </p> <p class="ql-block"> 正是在这样的家规传承下,丕基公后人的性情多是和善勤俭、清雅刚正。也正是在这样的家规训导下,丕基公后人至民国末年,每三位男子中就有一人获得各级生员及学业称号,计太学生、廪生、贡生、清军校生、民国大学生、留学生等113人,于清朝期间出了5位举人、3位进士(道光三年史绍闻、光绪29年史国琛、光绪30年史之选),获九品至从二品官衔者49人,受朝廷诰命十三道(其中未收录史国琛进士敕封、诰命圣旨,其与出嗣早世伯父,在获得进士后其父母名誉归属争议有关)。获民国七等嘉禾勋章1人(史国琛)、民国律师1人(史仪宾)。现存宜兴的太平天国王府旧址是原清朝进士、丕基公的曾孙绍闻公的宅院。除此,还在抗战中出了民国空军1人(史之强)、第九战区陆军少校1人(史之达)、兵工军械师1人(史久兴)、中国远征军1人。</p> <p class="ql-block"> 作为丕基公嫡脉后人,我的祖辈和父辈是那样鲜明的承继了家族的风骨,“清雅刚正”已融进了他们的血液……</p> <p class="ql-block">史久寅,字少柏。(1902-1960)</p><p class="ql-block">妻:朱荣华(1902-1984)</p><p class="ql-block">子:史济裘、史济楣、史济鼎、</p><p class="ql-block"> 史济彦、史济清。</p><p class="ql-block">女:史杏珍、史梅芬。</p> <p class="ql-block"> 一个在江南宜兴耕读传世600多年的家族,在父辈的记忆里是如此鲜活:</p> <p class="ql-block"> 史济裘回忆:</p><p class="ql-block"> ——“天下万物皆有根源。家,是每个人的根;祖宗,是每个家庭血脉相承之源。孝敬父母、敬畏自己的祖先,如实传承家族乃至族群的真实历史,方无愧先祖及后人。</p><p class="ql-block"> 我兄妹七人,受父母教诲,致力学问、至善面对人生,不求无过但求自身修为。我们兄妹皆学业有成,在政府部门、教育界、医学界兢兢业业,最出色的是四弟家族问鼎学界,一门四博士。更值得欣慰的是,我们兄妹注重对子女培养教育,下一代中不乏在各行业的佼佼者。</p><p class="ql-block"> 长女维娜多年的坚持不懈,在寻获丢失数十年的族谱后更致力解读族谱,对我家族迁居宜兴始祖史正的历史身份结合基因血谱进行了探究及合理论证,同时在国内多位知名史姓教授的指导下,参与了《史姓世系探讨》的资料整理和写作工作,对此,我深感欣慰。 </p><p class="ql-block"> 六百多年来,宜兴接纳避难的先祖,养育了史正家族一代又一代子孙。感恩江南给予我们一个美丽温情的故乡。”</p><p class="ql-block"> ——史济裘 2017-3-19</p> <p class="ql-block"> 史济裘(1925-2018年)</p><p class="ql-block"> 毕业于江苏省立苏州中学,华南师范大学本科。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十二兵团、湖南军区军政干校教员、广州军区政治部干事、荣立三等军功。广州市特级教师,获广东省政府表彰。</p> <p class="ql-block"> 史济鼑回忆:</p><p class="ql-block"> ——“我家原住在宜兴西门内西大街,49年后名为烈士塔路。49年以前依靠祖传田产收租是我们一家主要的生活来源。父亲为人谦和,曾被族人勒索去数十亩田地,到49年前,家里留下的田地不到两百亩。</p><p class="ql-block"> 1937年,抗战爆发,宜兴城被日本的军机狂轰滥炸,城内的房屋大多被夷为平地,我家的房屋也无一幸免。父母领着我们先逃到无锡,居住在南门和平里198号,三、四年后回到宜兴芳桥镇后回城区暂居,抗战结束搬回宜兴城,原来的房子被日军炸毁,只能在西大街租赁房屋居住。</p><p class="ql-block"> 搬回宜兴后,兵荒马乱的日子,下乡收租的人几乎都是空手而回,家里的经济来源断了,家里的日子非常清苦,一日三餐都是咸菜萝卜。即使如此,父母节衣缩食尽全力供我们兄妹上学读书。”</p><p class="ql-block"> ——史济鼎 2014-11-19</p> <p class="ql-block"> 史济鼎(1931-2019年)</p><p class="ql-block">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特种纵队特科学校学员,原中国人民志愿军炮七师文工队队员,入朝参战获三等军功。时任安徽宣城市委统战部办公室主任。</p> <p class="ql-block"> 史济彦回忆:</p><p class="ql-block"> ——“我们兄弟五人,大哥文静,我与二哥、三哥十分淘气。少年逃难时因为在船上、河边玩闹,我曾两次失足落水,慌乱中两次都是母亲一把在水中抓住我的头发提起。奇怪的是我当时只留着很短的头发。母亲常回忆是有如神助一般。</p><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喜爱戏曲评弹,抗战逃难前,父亲购置了两台德国留声机和梅兰芳的全套唱片,家里几乎天天都是乐声满满。受此影响,我与二哥、三哥学会了二胡、京胡、竹笛、小提琴,并且都学有所成。家里常常是大哥唱青衣、我唱老生,二哥、三哥伴奏,两位妹妹当观众。其乐无穷。日后,二哥的胡琴水平在宜兴小有名气,他的长子现今也是宜兴知名的民乐家。”</p><p class="ql-block"> ——史济彦 2014-11-21</p> <p class="ql-block"> 史济彦(1933-2021年)</p><p class="ql-block"> 苏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土木科、东北林业大学森林学科,选送原苏联中央森工动力和机械研究所从事科学研究。</p><p class="ql-block"> 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森林采运专家、国家森林工程学科奠基人之一。时任中国森林工程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黑龙江省政协委员等。</p> <p class="ql-block"> 史济清回忆:</p><p class="ql-block"> ——“我母亲曾说,到我祖父一代史家已经是二代单丁独传,大有香火熄灭之危机。所以我的曾祖父和祖父生前修桥铺路、救济布施贫困之人、行善积德,希望上天慈悲厚赐史家子孙满堂。母亲说,我奶奶要生我父亲之时,我的爷爷跪在宜兴西城门外,上香火,面向西天长跪祈求佛祖。一直跪倒家人来通告已经生了一个男孩,方才起身跑步回家……</p><p class="ql-block"> 在家中米粮宽裕的时候,父亲与母亲都会布施饥民,家中粮食被偷也从不追究。族人史怀初常为我家的财产挑起纷争,强行霸占我家田产,到家里或在大街上追打我的父母,年幼的我常被吓得大哭。49年解放前夕,父亲将大部分田地赠予了佃户,自己做起了小商贩。面对赊账或被欺负,父亲从不多言,一笑而过。<span style="font-size:18px;">父母的乐善好施,赢得了好名声。</span>父亲常教导我:做人要做好人,不要太计较得与失,要吃得起亏,要看得远。”</p><p class="ql-block"> 父亲是一位虔 诚的基 都徒,而我的母亲却是一位佛教徒。父亲宽容的支持母亲信佛,而母亲也支持父亲的信 仰。他们几十年如一日,恩爱如初,相互间说话的语气都是平和温情。我们兄弟姐妹从未见过父母争吵,没见过他们红过脸。</p><p class="ql-block"> 我十六岁时,父亲重病离世前,口中哼唱着 经歌而安然入睡离去。父亲的一生告知世人,善人善报善终。</p><p class="ql-block"> 我从小受父母影响,受益匪浅。以至我皈依了佛法,成为了佛家居士。</p><p class="ql-block"> 父母平凡伟大,也正是我永远要思念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史济清 2015-1-11</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史济清,生于1945年。擅长民乐,原下乡知青,曾任大队治保主任、东北林业大学制材厂车间主任、副厂长等职。</p> <p class="ql-block"> “勤以成家、俭以守业、宽以待众、和以致祥、学以明德。”——史氏东岸里在城支家训。</p><p class="ql-block"> 一脉相承,如薪传火,一种感动无法言喻。</p><p class="ql-block"> 江南的风、江南的水,一生的温情牵挂。因为江南那轮月明,人世间,无论是千里云路,还是一树繁华,所幸有一处心境只品心香,不闻纷杂……</p><p class="ql-block"> ——竹梦箫音(史维娜)于2022年4月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