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从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到听况斌老师的作业展评课</p> <p class="ql-block"> 读中读</p><p class="ql-block"> 寒假一有空就翻阅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我家10岁的小东西说:妈妈,你把这本书看多少遍了啊?我告诉孩子这是经典,经典要这样读。于是我打开《醒来》这本书的第189页,和孩子一起读:经典怎么读呢?用直觉读,标准是很舒服很喜悦,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个书就是经典,高能量的书。如果读对了,就不愿意停下来,如果读到中间觉得怎么还没完呢?不停地看页码,肯定是方法错了。没有读出享受来,赶快调整方法。终于有一天,会读到那种享受,身体有一种通畅通泰的感觉。 有人讲经典的“经”就是经络的“经”,读经典就在打开经络,现在都知道用外在的方式锻炼身体。却忽略了读经典带来的心灵滋养。</p><p class="ql-block"> 要抓住一部经典读到底,不要换,如果常常换,就是动了换的心。换的心是乱的心。在一个地方咚咚咚准备打一井,没水,换个地方咚咚咚,然后遍地全是井口,却没有一眼出水,抓住一部自己最喜欢的,读到底。最后一通百通,一条道才能爬到山顶去。如果前山爬一爬,觉得可能后山近又跑到后山爬一爬。觉得还是前山近,换来换去永远到不了山顶。读到这里孩子若有所悟。后来她也学着我把看过的书又拿出来看,尤其晚上泡脚时,不催她是不停下来的。</p> <p class="ql-block"> 话中话</p><p class="ql-block"> 第82条建议:“自我教育的前提是人对人的信任,是使个人的荣誉和尊严起作用。为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首先必须建立起深信对方具有良好意愿的师生关系。学生的自我教育要求你有一定的教育作风,在你的集体中应有安静的气氛,不要有大声喊叫和爱动气的现象,如果老师不时对这个或那个学生大为恼恨,并让这种不良情绪“发泄”出来,表现为大声呵斥和气氛之下随意惩罚学生,力图最厉害的训斥他,那就不可能有学生的自我教育。对一个人训斥、责骂、惩罚越多,他对好言好语就越是听不进去,而他那种被列夫托尔斯泰称之为好好思考的能力。就越是难以得到发展。”</p><p class="ql-block"> “凡是一切依靠惩罚的地方,就不会有自我教育,而没有自我教育,就根本不可能有正常的教育。这是因为惩罚已是学生从良心的责备中解脱出来,而良心则是自我教育的主要推动力。”每读一条就好似打通了若干经脉,真有那种通畅通泰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书中第5页有库南巴耶夫说过的话:“如果我手中有权,谁要说人是改变不了的,我就割掉他的舌头。”这句话彻底触碰到了我,于是不由自主的默念:“心念一转,万念皆转;心路一通,万路皆通。”同时感觉自己浑身充满力量,当即决定我要把我班的那些困难生们重新拥抱!充分相信他们是能改变的!因为他们缺失的东西太多,转变他们可能用的周期有点儿长。</p><p class="ql-block"> 书中还说:孩子身上没有任何东西是需要老师严酷对待的。”28年间,我从没骂过学生。后面又谈到:“每个问题,最少有三种解决方法,要选择使你感到惊讶和赞美的事实进行教育性谈话。”这使我遇到各种问题后总会去选择、去优化。一开学我就努力去做,现在感觉很好,真真切切受益这本书。</p> <p class="ql-block"> 魂中魂</p><p class="ql-block"> 在读师范时我们都知道苏霍姆林斯基是著名的教育家。但一直没有深入思考过,苏霍姆林斯基为什么是教育家呢。听:“你在学生犯了过失时,不可采取强力的强制意志的手段对他施加影响。要把人的自豪感与儿童不可侵犯的个人荣誉当做最高珍品加以保护。教师与学生之间发生冲突,是一种极端不懂教育的表现。在知识转变并发展为信念时,才是教育的开始,只有在真理的知识触及一个人的灵魂,激动他的心,促使他以自己的活动,以实际证明并通过行动,在实际上捍卫他认为神圣和宝贵的真理时,才谈得上信念。”读着读着似乎有诸多麻木的神经被唤醒。</p><p class="ql-block"> 我做了加重阅读记号共28条,其中有家庭作业这个建议,因为之前我是在住宿学校,我对孩子每天的家庭作业没有思考过,更没有实践过,所以这条对我来讲特别亮眼,也因为读到这条开始感觉到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家的形象越来越高大,他思考如何节约批改作业时间,他实践如何检查家庭作业最有效,他实行定期组织家长培训……他的思想慢慢浸润着我的灵魂,在我的心地又似重新开辟随着岁月生成的荒凉!</p><p class="ql-block"> 一百条建议,一百个法宝,似阳光,如雨露,滋润着我的心。从这本书中,可以读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可以读出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知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知识不是为了“储存”,而是为了“流通”。教师不只是让学生记住知识,而且要注意发展学生的精神世界。他意味深长的说:“不要让上课、评分儿成为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的、吞没一切的活动领域。”顾明远觉得这句话简直是针对我国当前的教育现实讲的,想必很多老师都有同感。</p><p class="ql-block"> 话说是苏霍姆林斯基净化了李镇西的心灵,李镇西有着一颗赤子之心,在他的骨子里终生不敢背叛的是童心,是真诚!从李镇西身上,我们知道:感动无处不在。他让我们懂得:教育不仅是大智,更是大爱!</p><p class="ql-block"> 28年教室里,28年讲台上,28年师生间,一幕幕甜美、一阵阵酸楚都好像就在昨天,实际上一大把令人焦头烂额的困难生们就在眼前,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更多的是在寻找答案。</p><p class="ql-block"> 然而在“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条件建议中,对这句话的本身我似懂非懂,但又看到书中说:“某些老师诉苦说,学生在课堂上淘气,做别的事等,这种话总使我苦恼和疑惑。亲爱的同志们,如果你们认真地考虑了如何促使每个学生都致力于学习,就不可能有这种事。”至此我好像明白了一些,但总感觉有个什么东西看不清楚,我恨不得去问苏霍姆林斯基,这种想法很强烈。</p> <p class="ql-block"> 疑中疑</p><p class="ql-block"> 在青蓝工程的推动下,这一周计划去况主任那里听节课,由于经常重在课,所以之前给况主任说如果有空,随机听课的可能性很大,算是做了某个约定吧。一看课表,周五第二节,那么我就安排第一节批改作业,第二节去。殊不知,早饭跟班后经过二班教室,看见况主任在教室,此时上课铃已响,我判断第一节课是数学,于是我快步上楼,拿起手册,冲下楼,走到二班教室外,轻轻推开后门溜了进去。况主任看见我面带微笑顿了一下下,孩子们看见我,扑面而来的是那种亲切感。继而况主任道:”这道题就讲到这里,下面请打开我们昨天晚上做的作业。我们从这一列(第三组第一列)开始一人讲一题。”讲题工程就绪。</p><p class="ql-block"> 画面一:第三组第三个讲题就轮到邵思阳。(邵思阳班上最困难生)</p><p class="ql-block">老师:“邵思阳你准备好了吗?”邵思阳不语。</p><p class="ql-block">老师:“后面的这个同学先讲。”</p><p class="ql-block">学生:“老师,我想讲第四题”</p><p class="ql-block">老师:“你总要给邵思阳留个撒!”(第四题相对简单)</p><p class="ql-block">学生开始讲第三题,答案倒是对了,但没讲清楚。旁边有个学生说:“瞎猫碰上死耗子。”况主任耐着性子让他说出理由,但仍说不清楚,而后在全班征员,机会给了第一组的一个学生,然而这个学生也说不清。</p><p class="ql-block">老师:“那你请你们组上的谁帮你呢?”下一个学生终于讲明白了。接下来孩子们一个比一个讲得精彩,到重点需要强调再强调的地方况主任引导大家用掌声来加深印象!</p><p class="ql-block"> 画面二:第八题是规律题,因为有图,老师索性让宋志豪上台讲,他顺手画出了图形,分享了常规做法。</p><p class="ql-block">老师:“还有别的想法吗?”不出所料,那名叫鱼有渔的学生,他的想法果真更简洁。</p><p class="ql-block">老师:“你们的想法是第一种还是第二种呢!我的想法和第一种一样。但我很欣赏第二种的简洁。”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明显知道第一种方法居多,那些和老师的思路一样的学生兴奋地握紧拳头,意思是能和老师想法一样很有成就感。在我看来,他们哪里是在上课,简直是在友好的聊天,聚焦课堂,高纯度结合。</p><p class="ql-block"> 画面三:突然,来了个插曲,况主任走到后面对两个学生说:“就你们俩坐在后面一直有声响!”二班座位是一周小循环、一月大循环,每个人都有可能坐到那个位置。看看,这就是老师的语言智慧,批评俩人,表扬全班。而且是那样的自然而然,轻描淡写!之前读了几遍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在这里总感觉有个李镇西的影子晃来晃去,亲切而柔美!</p><p class="ql-block"> 画面四: 又一列开始了,也很快轮到了胥彩云。</p><p class="ql-block">老师:“胥彩云你先歇歇!请王鑫茹先讲。(胥彩云是困难生,是讲不到的那类。)”课顺利进行着,不知道老师在故意制造精彩还是课堂运筹帷幄能力太强,轮到陈俊池了,他声音小,可是能说对。只见况主任就贴着他,和大家说:“我给你们翻译!”同学们对翻译出来的结果一一给出肯定!</p><p class="ql-block"> 画面五: 题目越来越难,综合性越来越强,课也快结束了,分类讨论这道题也正好被那个讲题高手杨鑫浩碰到了,他很沉稳地边讲边写,写不下擦掉了,这时老师提醒同学们要提前布局好,免得书写凌乱。虽然此时下课铃已经响起,但全班同学还是沉浸在听他讲题中,老师面带微笑欣赏着孩子的一举一动。讲完了,老师喊下课,同学们回老师再见!老师说:“你们也和张老师说再见!”同学们扭过身响亮地一遍又一遍地说张老师再见!我用去的速度边回应边从后门走开了!</p><p class="ql-block"> 这节课非知识信息量我算了一下有30个之多。概括说这节课况主任诠释了什么叫重心下移、什么叫面向全体、什么叫培优补差。对“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句话,似乎因为这节课使我明白了许多:张同学不会讲,李同学胆子小,王同学思维敏捷这都多么具体啊!突然间我感到苏霍姆林斯基就在我面前。后来我在笔记上写到:我对况主任今天这节课,一直在回想,虽然是一节普通的展评家庭作业!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去琢磨!</p> <p class="ql-block"> 课中课</p><p class="ql-block"> 在听了第一节课后,总有种余味无穷的感觉,这一周无论是什么课我还是要去听。不料,又是一节讲评课。老师说:“我相信前四题同学们都会做,我重点讲5.6.7三道题。”第五题第一个学生用代入消元法求解了,第二个学生用加减消元法求解的,而第三个孩子用拆开重组法很快得出结果。最后老师引导同学们梳理总结:本题的实质是三元一次方程组,其解题思路是如何达到消元的目的。学生简直是大彻大悟,此时此刻的他们像渴极了来了一番痛饮。接下来老师切换颜色板书第七题,第一个学生她用含k的代数式分别表示出x,y然后把x,y带入3x+y=6中求解,显然这种方法需要深厚的计算功底;第二个学生消去k,得到关于x,y的方程组,从而得到m的值;这种方法直接受到上一题的影响,在这里又一次强化本章的精髓——消元转化思想;第三个孩子用第一个方程+第二个方程就得到3x+y,然后整体代入求解。老师总结道:“这种方法需要很强的观察力,洞察力,有一定的局限性。”几种方法,由难到易,老师在处理这道题时尽情的放,放就是在利用思路强计算,利用复杂强素养,学生学得如痴如醉,尤其最后一种方法的呈现,很多学生的唏嘘声表达了他们的自愧不如!课后我和况主任交流,如果孩子们的展示顺序倒过来,那么就没有课上的精彩,况主任表示赞同,我问他是怎么做到的,他说他知道某某学生一贯死抠,某某学生一贯灵活!这就是我之前说的有很多东西需要去琢磨。</p><p class="ql-block"> 有了第五题和第七题的交流展示,学生对第六题的解答简直是易如反掌! 本节课让我领会到什么叫引,什么叫导,什么叫欲擒故纵,什么叫高屋建瓴。老师虽没用普通话,但声音有足够的穿透力,节奏平稳,但也有抑扬顿挫,这些仿佛就为教数学和学数学而生。</p> <p class="ql-block"> 回头看况主任课上的种种细节,一个“懂”字可以说明一切,他懂教育,他懂教材,他懂宏观如何驾驭,他懂细节如何处理。他懂出题意图,从而不走弯路;他懂学生心理,能够轻重缓急。 曾经,在教学过程中总靠“喜洋洋”“灰太狼”“光头强”等外在素材来吸引学生,通过这两节课让我发现,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把握数学本质,融入数学思想,突出数学思考,让课堂焕发出数学应有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孩子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 ” </p><p class="ql-block"> 阅读还在继续,听课仍在进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