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斌堪的美篇

樊斌堪

<h3>江南好!清明时节三踏绍兴缅伟人。</h3> <h3>  都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再有两天就是清明节 ,一年一清明,一岁一追思。绍兴是我的祖籍,所以决定到绍兴去亲吻那里的故土,也算是一次归乡祭祖吧。 我这里离绍兴很近,乘地铁8元往返(年长者减半)。做了一下去绍兴的攻略,4月3日上午首先到周恩来纪念馆。当出示健康码、行程码后,由于我是从杭州过来的,所以还要出示48小时的核酸检测报告,这我可忽略了,只好在门口拍了照转身到下一个目标鲁迅故里。 乘车来到鲁迅故里照例出示健康码、行程码之后,外市参观同样需要出示48小时核酸检测报告…无奈啊,只好转身离开。 回到杭州已是晚上6点多了,真不甘心啊,骑上叮嗒自行车🚲去汽车总站我们做核酸检测定点做核酸。 4月4日早上一睁眼查看检测报告出结果——绿码阴性。起床,再去绍兴!!</h3> <h3>绍兴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绍兴人。绍兴是周恩来的故乡,越地文化的熏陶对周恩来高尚人格的养成具有深远的影响。周氏先祖周敦颐曾在《爱莲说》中赞叹的“莲”的精神品格是周恩来一生清廉的写照。周恩来对绍兴有特殊的感情,在抗日战争时期,他不避艰险回到故乡绍兴视察抗日前哨阵地,巩固抗日统一战线,看望家乡父老,题词“冲过钱塘江,收复杭嘉湖”,动员人民积极抗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多次回到浙江,关心家乡的经济建设,关心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关怀绍兴籍知名人士,表露出对故乡的厚爱与浓浓的亲情。 这个纪念馆,介绍了周恩来与绍兴血脉相联,亲情相融。抒发故乡人民对周恩来至崇至敬的爱戴与怀念,讴歌周恩来的优秀品德和崇高的精神风范。</h3> <h3>周恩来祖居(纪念馆)位于绍兴市区劳动路369号,由祖居、纪念馆、纪念广场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5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现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省国防教育基地、省党史教育基地、省红色之旅经典景区和省党员教育培训基地。</h3> <h3>我的祖父名叫周起魁,生在浙江绍兴。按照中国的传统习惯,籍贯从祖代算起,因此,我算是浙江绍兴人。 ——1946年9月周恩来和美国记者李勃曼的谈话</h3> <h3> 根脉系绍兴—— 绍兴宝祐桥周氏一脉历史悠久。周敦颐被尊为始祖。元中期,周茂定居于今绍兴柯山之南,元至正十九年(1358),周茂曾孙周庆迁入城内镜水里。明洪武十四年(1381),迁居宝祐桥河沿永昌坊(即今址),名锡养堂。周庆为周茂第四代,后人称他为四世祖,周茂被奉为宝祐桥周氏一世祖。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周章之妻王氏寿至百岁,浙江巡抚授“百岁寿母之门”匾,遂以“百岁堂”名世。</h3> <h3>十二岁的那年,我离家去东北,这是我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没有这一次的离家,我的一生一定也是无所成就。 ——周恩来</h3> <h3>直到今天,我还得感谢母亲的起发,没有她的爱护,我不会走上好学的道路。 ——周恩来</h3> <h3>周恩来与邓颖超。</h3> <h3>母亲:万冬儿。我的生母是个爽朗的人,因此我的性格也有她的这一部分。——周恩来</h3> <h3> 烽火千里行 —— 1939年3月周恩来“因抗战机缘”自重庆辗转回到故乡绍兴,此次回原籍,托名“祭祖扫墓”,其实,他主要是视察抗日前哨阵地,巩固抗日统一战线,同时看望家乡父老动员人民积极抗战。在绍兴,周恩来为伟大的抗战事业紧张地工作了四天三夜,给故乡人民带来了抗日救国的勇气和力量。带来了抗战必胜的信心和希望。</h3> <h3>1939年3月31日,绍兴各界人士为周恩来送行。周恩来的到来,鼓舞了绍兴人民的抗战热情,为绍兴抗战带来了新指导,新希望。周恩来离开绍兴后,绍兴人民以更昂扬的斗志,积极投身于抗战洪流之中。</h3> <h3> 悠悠故乡情—— 周恩来曾说:“一个热爱祖国的人没有不爱自己的家乡的。”多年来,周恩来一直情系故乡,关心故乡发展,同许多绍兴籍名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绍剧的发展变革、黄酒的产销兴盛,这些大事无不留下周恩来的身影。在他的影响下,其亲属也一直心系绍兴事业发展,多次回绍参加活动,延续总理绵绵的故乡情。</h3> <h3>周恩来为绍兴妇女会会长任芝英的题词:“妇女解放须从民族解放中得来。”</h3> <h3>周恩来为青年工人陆与可的题词:“前途光明。”</h3> <h3>周恩来十分喜欢绍剧和越剧,不但喜欢看与听,而且很在行,建国后他先后14次观看越剧团的演出。5次观看绍剧团的演出。正是由于周恩来的直接关怀,悉心指导,越剧从地方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成为我国地方戏曲的一个大剧种。</h3> <h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寅初任北京大学校长,周恩来给予很大的支持,还亲临北大作《关于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的讲演,支持马寅初关于人口适度增长的《新人口论》。图为周恩来在马寅初的陪同下视察北京大学。</h3> <h3>黄酒做为绍兴特产之一,深受周恩来喜爱。周恩来不但自己喜欢绍兴黄酒,还将它介绍给世界各国的宾客。在周恩来的支持下,绍兴黄酒的产量和质量得到提升,成为国宴专用名酒。</h3> <h3>绍兴老酒——状元红</h3> <h3>绍兴自古就是名士之乡,在周恩来的一生中,从旅欧时期,抗战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等时期,周恩来一直与诸多绍籍名人保持着亲密的联系。其中既有周恩来尊敬和崇仰的前辈,也有与周恩来共同奋斗的战友。亦不乏受到周恩来支持的各个领域的杰出人才。周恩来关心他们的工作与生活,同他们成为良师益友,共谱佳话。</h3> <h3>越中先贤英烈照,血脉情深忆总理。周恩来于对绍兴的特殊感情是难以磨灭的。从故乡的桑心梓情深,到战火纷飞的千里回绍,从周恩来关心绍兴的一点一滴,到百万绍兴人民的殷切怀思,绍兴悠久的历史文化熔铸于总理的高尚人格之中,而总理的名字也必将永远根植于广褒的越中故里。</h3> <h3>2015年7月15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镜头下的记忆——周恩来在抗战烽火中》图片展在周恩来祖居开展,图为中共七届五大书记(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后人代表毛泽东之女李讷(前排右一),任弼时之女任远芳(后排左三),周恩来侄女周秉德(后排左四),刘少奇之女刘思达(后排右三),周恩来侄女周秉宜(后排右二),朱德外孙刘健(后排右一)合影。</h3> <h3>2015年10月19日,邓颖超秘书赵炜在绍作《周恩来,我们心中永远的榜样》专题讲座。</h3> <h3> 平祖坟 还耕于民 周恩来世出宝祐桥周氏,周氏家族居绍兴600年,1939年春,因抗战机缘,周恩来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绍兴,携同族人祭扫祖茔。当时在绍兴的祖坟尚有三处,一处在离城二十余里的下灶,二处在离城十余里的外凰。1977年秋,邓颖超遵周恩来生前遗愿,“平祖坟,还耕于民”,嘱其亲属前来绍兴,将三处祖茔就地深埋,平整垄土,绿化造林。 周恩来是一个不希望为自己树碑立传的人,甚至连祖坟都不愿意保留。正如诗人臧克家所说的那样:俯下身来为人民做牛马的人,人民会把他举的很高很高…… 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h3> <h3> 生长于都市的大家庭里 鲁迅,以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城内姓周的一个大家族里。父亲是秀才,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到能看文学作品的程度。家里原有祖遗的四五十亩田,但在父亲死掉之前已经卖完了。这时我大约十三四岁。但还勉强读了三四年多的中国书。 ——鲁迅:《鲁迅自传》</h3> <h3>民俗,是创造于民间又承传于民间的社会文化和生活事象。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竞相争妍的文明及形形色色的遗迹,给后人留下了说不完、道不尽的民俗风情;即便是现代生活中芸芸众生事态民情,也无不映现着古代民俗文化的结晶,折射出古老文化宝库的基因。因此,民俗文化具有广泛的亲和力,成为人们耳濡目染,雅俗共赏的话题。 绍兴古城,民情纯朴,古风犹存。鲁迅先生在其文学作品中,忆及少年往事,多有记述。这里展出的是依循鲁迅笔下风情的线索和脉络,选择具有典型性、观赏性、参与性的绍兴民俗文化的作品,展示古城绍兴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h3> <h3>我最初去读书的地方是私塾,第一本读的是《鉴略》,桌上除了这一本书和习字的描红格,对字(这是做诗的准备)的课本之外,不许有别的书。 ——鲁迅:《随便翻翻》</h3> <h3>我生在周氏是长男,“物以稀为贵”,父亲怕我有出息,因此养不大,不到一岁,便领到长庆寺里去,拜了一个和尚为师了。 ——鲁迅:《我的第一个师傅》</h3> <h3> 《老 鼠 成 亲》 清朝末年,在孩子的世界中没有一丝乐趣。《老鼠成亲》之类的年画,恶鬼般的魁星像深深地吸引着童年鲁迅。</h3> <h3>  鲁迅母亲卧室鲁瑞(1858年—1943年),绍兴安桥头村人。她未曾上学,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鲁瑞常在此看书,做针线,窗前桌上“针线匾”里的袜套等实物都是当年所缝制的。朝北一张大床系其当年睡过的实物。</h3> <h3>少年鲁迅每天晚上就寝前由保姆长妈妈给讲故事后再睡觉。</h3> <h3>保姆长妈妈给童年鲁迅买的这四本书“三哼经”,是鲁迅“最初得到的,最为心爱的宝书”。1926年鲁迅怀着深情撰写了《阿长与山海经》一文。</h3> <h3> 祝 福 绍兴民间的祝福,俗称:“请大菩萨”,亦称:“祚福”,是一年中最为隆重神圣的祭祀活动。祝福大典禁忌甚多,如务必保持绝对肃静,不可使筷子落地等。女眷及个别犯冲男丁均需回避,寡妇更不许参与。因此,祥林嫂在祝福大典受到的精神打击是确实存在的。</h3> <h3> 鲁 迅 卧 室 1910年7月至1912年2月,鲁迅回绍兴任教,鲁迅第一篇文言小说《怀旧》在此写就。</h3> <h3> 三 味 书 屋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内颇负盛名的一所私塾。正中上方悬挂着的“三味书屋”匾额及两边柱子上的抱对:“至乐无声唯孝弟,太羹有味是诗书”,均系清朝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题。“三味”的意思为: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醋酱。匾额下挂着一幅松鹿图,学生每天上学要先对着匾额和松鹿图行礼,来代替向孔子行礼,然后才开始读书。</h3> <h3> 百 草 园 百草园原为周家新台门族人所共有的一个荒芜的菜园,鲁迅曾经回忆说:“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祖传叫百草园。其中确实长着一些野草,但那是确是我的乐园”。童年鲁迅经常和小伙伴们来此园中玩耍,自寻乐趣。</h3> <h3>参观完秋瑾故居,已经是下午四点多了,忽然想起我还没有吃午饭呢,经过一个小店吃点绍兴特色风味——次坞打面。</h3> <h3>  参观完两所纪念馆已经是下午三点多了,还没有吃午饭,时间好紧张啊,抓紧赶路。匆匆吃点自带的小食品,喝点水赶紧打车到秋瑾故居。</h3> <h3>秋瑾(1875—1907),字竞雄,号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h3> <h3>  莫道女子非豪侠,精忠报国赖红颜。在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许多忠肝义胆,傲视须眉的巾帼英雄,她们大胆地挣脱封建牢笼的束缚,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妇女解放和民族解放的洪流中,披肝沥胆,视死如归,用满腔热血抒写出一篇篇可歌可泣的生命华章。备受后人景仰。秋瑾就是这样一位铁骨英风,壮志豪情的革命女杰。她是旧民主主义的先驱者,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领路人,伟大的爱国者和革命诗人。</h3> <h3> 一心挽乾坤 慷慨成英烈 1904年,秋瑾留学日本后,结识宋教仁、周树人、陶成章等革命志士,创办《白话》报,重组“共爱会”、加入“三合会”。1905年4月回到绍兴,先后蔼见蔡元培、徐锡麟,在上海加入光复会。6月再赴日本,加入同盟会,为浙江分会主盟人,年底回国。1906年执教湖州南浔浔溪女学,5月赴上海,创办《中国女报》。1907年2月,任绍兴大通师范学堂督办,并组织光复军,与徐锡麟约定浙皖同时起义,事泄,六月六日(7月15日)就义于绍兴轩亭口。</h3> <h3> 侠义铸英魂 丹心照汗青“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秋瑾烈士的生命虽然短暂,但烈士的精神却永远留在后人的心中。一百多年来,激励感召着人们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h3> <h3> 百 年 风 雨 千 秋 风 烈 一个英名连结着一部中华民族史,一代巾帼牵动着一座古城人。一百多年来,秋瑾可歌可泣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世人,赢得了人们的景仰和崇敬。秋瑾勇于牺牲的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变成了后来者的人文基因。 从闺瑾、玉姑到鉴湖女侠、竟雄、汗侠女儿,从手捧杜浦、辛弃疾、文天祥诗句“佳句不辞千变读”,到参加光复会、同盟会,创办《中国女报》、“锐进学社”;从离母别儿赴日留学,到跋山涉水见会党头目,准备反清武装起义。秋瑾为妇女解放运动、民族解放运动树立了一个先觉者的典型。孙中山先生赞誉她为“巾帼英雄”,郭沫若评价她“是中华民族觉醒初期的一位前驱人物。” 此馆通过陈列内容丰富、生动直观和极具感染力、表现力的文献和实物展陈,全面展示秋瑾短暂而壮烈的一生,充分体现从诗人成长为革命领导者的轨迹和历程</h3> <h3>观后感: 能够有机会,有这样充分的时间瞻仰三位先辈的故里,更何况还是清明时节,其意义非同。 有一种信念,充满力量。有一种精神,充满能量。有一种执着,充满希望。扎根于内心深处永不褪色的是刻骨铭心烙印。做好当下,让我们走好脚下的路,做最好的自己。 周恩来总理有句话:我是绍兴人。我也要骄傲地自豪地说:我是绍兴籍人!</h3> <h3>绍兴大香林兜率天宫。中国最大规模寺庙,世界上最高室内座佛。</h3> <h3>城隍阁——中国文化名楼,杭州城市地标。</h3> <p class="ql-block">绍兴特产:茴香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