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清明文化,浸润劳动少年”—栖霞市蛇窝泊中心小学开展“农耕文化进校园-我们的传统节日”系列劳动实践活动

栖霞市蛇窝泊中心小学

<p class="ql-block">  春分送暖,万象更新。在这个社燕翻飞杨柳依依的日子,时光走进了又一个传统节日-清明节。为了丰富学生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劳动教育,栖霞市蛇窝泊中心小学开展了以体验传统农耕劳动为主的实践活动。</p> <br>“面燕”又叫“子推燕”,俗称饽饽燕、饽饽鸡。是用小麦面粉经手工揉制、塑形、剪嘴、压翅等工序,塑形制作成燕子形状,最后上锅蒸制而成的一种传统食物。清明节正是燕子回春的日子,所以在这一天,胶东地区的人们会用捏面燕来表达对春天来临的喜悦之情,期盼新的一年能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即使在农业生产已经不再是人们生产生活主流的今日,这项习俗仍然为人们所热衷。孩子们在家人的指导帮助下认真学习制作的每个步骤,经过一双巧手的加工,一个个面燕就制作完成了。<br> 除了面燕,节日的经典美食当属糊黍米了。糊黍米黏糊又合口,是清明节的主要食品。寓意其一是粘糊(念)不忘先祖。二是如杏花芬芳,春意盎然,期盼着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用糯玉米、高粱和麦子,放在碓臼里加上点水,进行反复的掂、捣,还有的放在石碾上滚压,进行脱壳。再将捣好的谷物晾干皮,用簸箕扇一扇,再用手搓一搓,反复几次,把谷皮处理干净。洗净,倒进锅里进行熬制,一小时后香喷喷的糊黍米出锅了。劳动者最美,自己制作的美食最香。 清明节的另一个风俗就是踏青。在踏青的过程中挖野菜,体会一下先辈们走过的艰苦岁月,品尝一下那些五味杂陈的野菜让这个节日更加的意义非凡。 <p class="ql-block">  文化的传承,让学生们对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家乡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热爱;劳动实践,让学生更珍惜生活,心存感恩,更懂得肩上的责任。通过本次农耕文化进校园—我们的传统节日活动,孩子们将沿着这个新的起点扎扎实实学习,用行动向先辈致敬,用辛勤的劳动建设美丽家乡和伟大的祖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清明节

面燕

黍米

文化

传统节日

劳动

栖霞市

传承

制作

农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