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清代竹刻大家周芝岩款竹石图诗文竹刻笔筒,精美小巧,是我的珍藏至爱。</h3> <h3> 该笔筒连座通高9.8 cm,口径4.2 cm,整体赭中泛红,包浆莹润醇厚,雕工精细洒脱,配以深赭紫檀底座,更显得气韵灵秀,不同凡响。笔筒上以雍乾时期典型的竹刻铁线淡描风格,阴刻着一幅生动的竹石图,碣石嶙峋屹然,青竹则临风起舞,顾盼摇曳,英姿绰约。图旁有俊秀的行书题诗:“修竹亭亭倚石边,青阴上与白云连,春来犹作梅花伴,常向风前奏管弦。”落款为“乾隆癸丑芝岩”。</h3> <h3> 芝岩,即周颢(一作周灏),字晋瞻(一作峻瞻),号芷岩(或作芝岩),又号雪樵、芷款、芷道人、尧峰山人、芷叟、樵叟。因长有一副美须,风度潇洒,因而人称“周髯”,他便自号“髯痴”。周芷岩是清代雍正至乾隆年间极富盛名的竹刻大家,江苏嘉定(今上海)人,生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卒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享年89岁。周氏多才多艺,能诗善画擅刻竹,他在明代著名竹刻家朱氏三代画法刻竹的基础上,更出新意,一变前法。他刻竹不用笔画底稿,直接以刀代笔在竹上一挥而就。他所刻的山水树石,茂林丛竹,刀法变化多端,时而平刀致如,时而薄刀轻披,凹凸抑扬,纤细曲折。特别是他的竹石图,自然流畅,极富笔墨情趣,山石轮廓一刀剜出,竹枝苍劲雄浑,竹叶尤如屈铁,无不生动有致。他这种以南宗画法直接入竹的手法,在当时竹刻界首屈一指。清代记录竹刻艺术家的专著《竹人录》,借用汉唐诗派比喻清代竹刻,把周芷岩比作盛唐的杜甫,认为它是清代竹刻开创新法的第一人,对竹刻风格的艺术走向起到了关键作用。周芷岩勤奋努力,好学不倦,既得书画灵气,又兼雕刻天赋,终以阴刻、线刻为主,一改明代及清早期流行用高浮雕多层深刻的繁复之风,而自成风格清新简约的一代名家。</h3> <h3> 史载,周芷岩为人狂放不羁,终生嗜酒,晚年且依能善饮。有一次,他豪饮后竟在雪地睡卧一夜,第二天被人发现,方伸着懒腰大笑而去。周芷岩声名远播后,求其竹刻者趋之若鹜,周芷岩视金钱如粪土,越给钱多越不给刻。但他却在路遇一素昧平生的行乞老者时,大发慈悲,夺其讨饭棍,信手刻之,随即掷还,仼由老乞丐将其卖个好价钱,自己却扬长而去。</h3> <h3> 笔者珍藏的这一笔筒系家传之物,据说是从一流落民间的抽大烟的太监手中购得。此绝非杜撰的故事,对此,我深信不疑。依据是该笔筒尺寸虽然小巧,但却异常精美,既非实用之器,又不像民间物件;而且它有一方足以佐证其身世的包布。此布质地为缎子,系民间禁用皇家独享的鲜亮的黄色,双层,四周紧边,尺寸为17.2 cm见方;其中包布一角精细地缝有极小巧的蓝绿色环形缎子,上面拴着两根泛着光泽的浅棕色细丝线绳;黄色缎子已部分腐破,而且上面浸染了斑驳的红斑绿锈,仿佛彰显出昔日皇家的奢华和无情岁月的沧桑。</h3> <h3> 几年前,宜昌曾邀请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组专家来宜昌鉴宝,众多藏友拿着自己的宝贝排着壮观的长队等待专家掌眼。但是,绝大多数宝贝一开始就被无情地淘汰出局了。我的这一笔筒却得到了专家的肯定,荣幸入围。专家说,这是个老物件,若上拍卖会起码是几万以上,不要轻易出手,要好好收藏云云。接下来,如要进一步鉴定和出具鉴定证书,则要交一笔不菲的费用,我便就此作罢。竹雕虽是小器,但若出自名家,价格也非常可观。中国嘉德2013年春拍,“清早期周芷岩仿元四家图意竹刻山水诗文笔筒”一件,高13.5 cm,成交价为92万元人民币,由此可见一斑。</h3> <h3> 凭心而论,我的这一笔筒所刻图文虽然清新流畅,但却似乎缺少了周芝岩刀法朴拙老辣的气蕴。经查,该笔筒落款年份“乾隆癸丑”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据此推断,该笔筒竹刻不大可能是周芷岩的作品,因为周氏早在二十年前的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就已经去世了。但是,此物件系从宫中流出的皇家旧藏,却是极有可能的。 (全文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