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据沁县县志记载,交口村原来叫“六口”,是宋太祖赵匡胤亲自把它改为“交口”,至今已有1054年的历史了。</h1><h1> 沁县西部沁源县境内也有一个交口,所以沁县人一般叫漳源这个为北交口。北交口元朝为交口社、明朝为泰安乡,清朝称漳院约,解放后属第五区,1958年成立漳源卫星人民公社,1984年撤社建乡,成立漳源乡。2001年撤乡并镇,和羊庄乡合并,称漳源镇。</h1><h1><br> 说起宋朝皇帝赵匡胤,还真和交口有缘。赵出生于927年,从小弃文习武,20岁投军,他武艺精湛、通晓兵法、屡立战功,受到后周的重用。公元960年为抗击北汉的侵犯,率军前往抵抗。走到新乡陈桥,他喝多了正在睡觉,一帮全副武装的兵士冲进来,把一袭黄袍罩在他身上,说他们缺少一个主上,必须要赵匡胤做。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黄袍加身”。</h1><h1> 赵匡胤开始还假意推让一番,众将哪里肯答应?于是,赵匡胤乘机说:“你们立我为天子,我发出号令,你们能听吗 ? ”“愿听命 !”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赵匡胤又说:“皇帝和太后,都是我侍奉过的,朝廷中的大臣,也都是我的同事,你们都不能欺侮,不能冒犯。有人抢占京城,就放纵士兵抢劫,你们不能这样做。”</h1><h1><br></h1><h1> 一切安排停当,赵匡胤带领大军,掉转马头,回到了开封。开封居民早已听到兵变的风声,见赵匡胤的大军去了又来,非常惊慌。回到都城,赵匡胤严格约束兵士,京城秩序井然。宋朝的前面是后周,后周从 951 年建国到 960 年灭亡,寿命只有短短的 9 年。时任皇帝周恭帝只有七岁,已经是后周第三任皇帝了。赵匡胤见到周恭帝,手下人说杀了他算了,赵匡胤说:“即人之位, 杀人之子,于心何忍!”他对周恭帝说,我也没办法,我是被逼得。这种政权传承,没有使用武力,等于是和平禅让,历史上绝无仅有。赵匡胤掌权以后,劝导武将不要参与政治,实行文官治国理政,这也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赵匡胤对邻国很少动用武力,而以钱物捐助,共创繁荣,这也是新兴的外交策略。赵匡胤这个政策换来珍贵的百年和平。</h1><h1><br><br></h1><h1> 建立北宋后,眼见天下势力割据,对手林立,赵匡胤便对宰相赵普说:“我睡不着觉啊!因为我似乎感觉到除自己的卧床以外都是人家的地盘。”赵匡胤有意平定天下、统一中国。赵普说“北方北汉强大,南方诸国弱小,可以先易后难,先南后北”。赵匡胤按照这个原则,963年收复荆南、965年收复后蜀。但是他总是耿耿于怀的盯着面前的北汉。968年8月宋军攻打太原城,北汉搬来了契丹50万骑兵,赵匡胤的20万步兵不敌。不过,赵匡胤始终咽不下这口气,不出半年,969年2月又攻一次,仍然是久攻不克,无功而返。</h1><h1> </h1><h1> 赵匡胤从前线返回开封时,一路上找毛病,走到“六口”这个地方,他看见东侧华山,西侧颉家山,再往北走就一路峡谷,左右峭壁,过了分水岭,看见潺潺河水竟然华丽转身,由南向北背他而去,他一下子倒吸了一口凉气,咝!这是背水啊,是离大宋而去的水,是对朕无情之水,顺水聚龙脉,背水散人财,怪不得我两次收复北汉都不顺利。赵匡胤看见漳河是顺水,是流向开封之水,他说这才是我大宋的吉利之流啊!就下令:来人!把这个“六口”给我改为“交口”。从此“交口”成为大宋的边隘,太原的咽喉,顺水和背水的分界线。</h1><h1><br> 七年之后,到976年8月,赵匡胤第三次征讨北汉,无奈的是80天后太祖驾崩,太祖弟弟赵光义继位。赵光义虽然没有赵匡胤聪明雄才,却也没有赵匡胤的犹柔善良。于是,继位之后,便强令吴越国主献土除国,最后留下虎视眈眈的北汉。他攻击北汉时,把宋军大营驻扎在《走马岭》,部队给养集散地安置在《交口》,严格遵守太祖确定的边隘风俗,从镇州、盂州、沁州、岚州、汾州五路围攻北汉,最终水漫北汉晋阳,太原汪洋一片,拿下了北汉,实现了全国统一。可见“六口”改“交口”有多神奇。</h1><h1><br> 赵匡胤去世的时候只有50岁,但是他是中国历史上是少有的贤明君主。他十分重视民生,使宋朝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公元 1000 年中国的 GDP 总量 266 亿美元, 占世界经济总量的 22.7%,人均 GDP 450 美元,超过当时西欧的 400 美元。宋朝工业十分发达,年淘金 1万5千两,银 22 万两,铜 500 万斤,铁 15 万吨,铁相当于欧洲的全部产量。宋朝的农业十分发达,耕地达到 5 亿亩,人均产粮 600 斤。由于不缺粮食,出现了茶、桑、蔗、果专业户。宋朝的教育非常发达,中央鼓励州县办学,学生达到 15~16 万人,食宿全部由官府掏钱。宋朝的民间有强大的社会福利,穷人生病,朝廷建有“安济坊”,免费吃药看病;对乞丐实行“惠养”,每天发一升米;对老疾孤穷,有“福田院”,可以养之终身;死后无人安葬,朝廷建“漏泽园”,雇人下葬并救济棺材。公元 993 年天气特别冷,朝廷派宦官给穷人送木炭,“雪中送炭”就是这么来的。隋末、唐末、元末、明末和清末都有大规模农民起义,宋朝没有,宋朝是历史上唯一没有农民起义的朝代。</h1><h1><br>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中国历史名人陈寅格在谈到宋朝时说:“华夏民族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br></h1><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