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他之博读 汲教育智慧——海口市秀英区长滨小学王先云校长读书摘要荟萃(2022.4.4)

海南白驹学校教育集团宣传部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集萃悦读者:颜铭红</p><p class="ql-block">集萃悦读期:2022.4.4—5</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一直以来,在海口教育界,有这样一个“十足的读书人” —— 王先云校长。王校的阅读分享对我影响深刻,每每通过微信朋友圈,读到他对于所读之书的摘要分享时,我都如获至宝,随即静心拜读,并从中汲取不少精髓。如是特别喜欢的,我还会即买备读。感恩在这些年的成长光阴里,一直有王校的好书“时空伴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2022年4月6日 星期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可见的学习与思维教学》</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读书摘要</b></p><ul><li>1. 让教学对学生可见,让学习对教师可见。</li><li>2. 人的发展有两种思维模式:一是成长型思维模式;一种是固定型思维模式。</li><li>3. 成长型思维模式是一个信念体系,认为<b style="color:rgb(237, 35, 8);">通过坚持、努力、专心致志地学习,一个人能得以成长和发展</b>。</li><li>4. 带着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学习者相信他们能够学习任何东西,即使遭遇了一些挫折,他们仍然相信通过努力及毅力可以获得成功。</li><li>5. 固定型思维模式也是一个信念体系,认为一个人有着先天注定的智力、技能和才华,智力的层次不能改变。一个带着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学生可能轻易放弃或不能专注于学习过程。</li><li>6. 对于教师而言,要培养学生成为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学习者,自己首先要成为一个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教育者。</li><li>7. 相信所有孩子都有潜能获得成功。相信所有孩子付出努力、坚持不懈、受到激励都能成功,这是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核心思想。</li><li>8. 理解和相信大脑具有可塑性是形成成长型思维模式这一信念的重要一环。</li><li>9. 一切都与信念和期待有关。</li><li>10. 表扬时使用成长型思维模式。我们走进任何一所校园,你几乎都可以听见老师表扬学生的声音。如果我们走在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校园文化的道路上,教育者能更加懂得表扬学生的方式,那就是表扬努力而不是表扬聪明或优秀,要努力将表扬“努力”的词汇添加到已有的表扬陈述中去。</li><li>11. 成长型思维教学的基本特征:差异化、因材施教、回应式教学。所谓回应就是基于学生差异,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回应。</li><li>12. 对于失败的恐惧或经历失败的恐惧是学习的两大障碍。带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教师应该确保如果学生犯错或失败不会被评判。</li><li>13.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学校文化特征:</li><li>一是每位老师都具备成长型思维模式,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发展的潜能,相信每个孩子都能获得成功;</li><li>二是每位学生相信通过努力能够进步并取得成功;</li><li>三是建立差异性、因材施教、回应式课堂,了解学生所需要的、合适需要、如何需要,并给予支持和满足;</li><li>四是坚持每天强调成长型思维模式的重要性;</li><li>五是建立一个让学生感到安全的课堂,一个成长型思维模式的课堂一定是一个安全的地方,在那里学生不会觉得自己被评判,学生也不会在课堂上感到恐惧,在师生间建立值得信赖的、积极的关系是安全的学习环境的中心。</li><li>14. 相信每个孩子,给每个孩子提供机会,插上成功的翅膀。</li></ul>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2022年4月4日星期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晨读《阿德勒100句人生革命》</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摘要(1)</b></p><ul><li>1. 决定自己的不是环境等外在因素,而是自己。</li><li>2. 怨天尤人,得过且过,只能让自己的生活愈加痛苦,<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唯有起身行动、改变</b>,才有可能扭转不好的形势。</li><li>3. 每个人都有<b style="color:rgb(237, 35, 8);">改变自己的潜能</b>。</li><li><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4. 尽力做好自己能做的事,事情就会在你想不到的时候发生改变。</b></li><li>5. 当我们开始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时,世界或许不会因此而一定发生改变,可如果我们什么也不去做,就一定会变得更坏。</li><li>6. 若一味沉浸在过去的回忆中,那么今天的时间,就是昨天的重复及延长,我们应该<b style="color:rgb(237, 35, 8);">坚定未来的目标</b>,不要在意过去的成败。</li><li>7. 优越情结是自卑情结的产物,努力让自己看起来很强,看起来很优秀的人,其实有着强烈的自卑感。</li><li>8. 每个人都有自卑感,是我们心中对自己的一种"主观认定",觉得自己<b style="color:rgb(237, 35, 8);">"有待改善"</b>,有一些自卑感是正常的。</li><li>9. 只要我们<b style="color:rgb(237, 35, 8);">正视自卑</b>,不断让自己进步就可以逐渐走出自卑的困境。</li><li>10. 不要逞强让自己"看起来很强",而是<b style="color:rgb(237, 35, 8);">努力让自己真正变得很强</b>。</li><li>11. 人在努力之后,一旦无法得到"正面关注",就会试图去做不对的事,以求受到"负面关注"。</li><li>12. <b style="color:rgb(237, 35, 8);">理性的沟通</b>才是正确双赢的做法。</li><li>13. 所有"我做不到"的说辞,其实只是<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不想做"</b>罢了。</li><li>14. 如果总是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自己的人生就会失去方向。</li><li>15. 所有的烦恼都是<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人际关系的烦恼</b>,没有任何人可以生活在没有"观众"的地方。</li><li>16. 人生有三大任务,工作的任务、交友的任务、爱的任务,这些任务都是人际关的任务。</li><li>17. 无视、侵犯对方的权利,只会引发对立与冲突。</li><li>18. 每个人都<b style="color:rgb(237, 35, 8);">渴望得到尊重</b>。</li><li>19. <b style="color:rgb(237, 35, 8);">宽容自己与对方的不完美</b>,不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li><li>20. 只要自己做了对的事,感受到了<b style="color:rgb(237, 35, 8);">"贡献感",就不必期待他人的感谢与赞美</b>。</li><li>21. 沟通是一门技术,有<b style="color:rgb(237, 35, 8);">良好沟通</b>的地方才有爱。</li><li>22.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除了<b style="color:rgb(237, 35, 8);">努力沟通</b>外别无他法。</li><li>23. 沉默换不来别人的帮助,如果我们<b style="color:rgb(237, 35, 8);">需要帮助,就用语言说出来</b>。</li><li>24. 如果工作、生活遭受挫折,就<b style="color:rgb(237, 35, 8);">封闭自我、不与人打交道</b>,那这样的人生只会越来越糟糕。</li><li>25. 指责对方的失败或不成熟,否定对方的努力,只会挫伤对方的勇气,让他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li></ul><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2022年4月4日 星期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晨读《阿德勒100句人生革命》</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摘要(2)</b></p><ul><li>26. 与其指责问题的原因,不如将<b style="color:rgb(237, 35, 8);">焦点放在如何解决问题上</b>,指责通常只会剥夺人的勇气。</li><li>27. 不要对孩子过度保护、予取予求,父母要做的是<b style="color:rgb(237, 35, 8);">培养孩子的勇气,让他们学会独立</b>。</li><li>28. 如何培养孩子的勇气?很简单,<b style="color:rgb(237, 35, 8);">用鼓励取代称赞,和孩子共享喜悦,肯定孩子的存在</b>。</li><li>29. <b style="color:rgb(237, 35, 8);">宽容看待差异</b>,他人不必满足我的期望。</li><li>30. <b style="color:rgb(237, 35, 8);">如果想要在团队中脱颖而出,由你开始协助别人</b>,而不要等别人来协助你。</li><li>31. 当别人帮助你做事时,比起“称赞”的俯瞰线,<b style="color:rgb(237, 35, 8);">“感谢”的平行视线更让对方愉悦</b>。</li><li>32. <b style="color:rgb(237, 35, 8);">真正的人生是懂得如何关心他人</b>,让自己成为社会大家庭的一员,并积极为这个大家庭做贡献,只着眼于私利的人,永远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幸福感。</li><li>33. <b style="color:rgb(237, 35, 8);">想要让自己变得重要,就要对他人做出贡献</b>,事实上,我们对他人的意义,才是我们唯一的意义。</li><li>34. <b style="color:rgb(237, 35, 8);">施比受更有福,这是得到幸福的唯一方法</b>,也是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关键。</li><li>35. 支配别人、逃避困难的人,无法获得归属感,只有<b style="color:rgb(237, 35, 8);">对他人的贡献感,才能让你得到幸福</b>。</li><li>36. 母亲是孩子和社会相连的第一条纽带,如果孩子无法和母亲建立良好的关系,必定走向毁灭。</li><li>37. 用“比较”来鞭策孩子,只会让他内心受伤、丧失信心,要<b style="color:rgb(237, 35, 8);">找到他的优点,让孩子发现自己的优点,才是最重要的事</b>。</li><li>38. 在溺爱中成长的孩子,总会认为自己天生就与众不同,当别人没有把目光集中到他身上时,他就会觉得世界对他不公平。</li><li>39. <b style="color:rgb(237, 35, 8);">对孩子过分的溺爱和骄纵</b>,是孩子产生错误行为的主要原因。</li><li>40. <b style="color:rgb(237, 35, 8);">教育孩子,父母要从旁守护、主动亲切地与孩子沟通</b>,不要过度干涉孩子的行为。</li><li>41. 童年经历对人的生活影响重大,童年充满不愉快的人只会对外界充满戒备,而<b style="color:rgb(237, 35, 8);">在愉悦环境中长大的人,往往对社会充满信心</b>。</li><li>42. 假借好心之名的斥责没有任何教育效果,只有<b style="color:rgb(237, 35, 8);">待气氛变得缓和时进行亲密的沟通,才能让对方明白自己的问题,并建立起信任关系</b>。</li><li>43. 童年的三种情况对人生影响重大:<b style="color:rgb(237, 35, 8);">身体残疾、冷落、溺爱</b>。不适当处理这些事情,只会让孩子朝着危险的方向越走越远。<b style="color:rgb(237, 35, 8);">处理的方法之一就是与孩子保持密切的沟通,让他学会与人合作,在合作中做出贡献,在合作中凸显自己的价值</b>。</li><li>44. 人与人的交往有一个<b style="color:rgb(237, 35, 8);">安全的“自我边界”</b>,不要打着爱和关心的名义越过边界肆意对他人的生活指手画脚。</li><li>45. 生活中,有赞美就会有批评,谁都无法让所有人满意,<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不要太在意别人的评价和意见</b>。</li><li>46. 所有的人际关系,如果没有最起码的<b style="color:rgb(237, 35, 8);">善意和公平</b>,都不会有圆满的结果。</li><li>47. 存在不同意见、价值观,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也是意义所在。<b style="color:rgb(237, 35, 8);">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自然就存在不同的观点</b>。</li></ul>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2022年4月3日 星期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午读《静悄悄的革命》</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佐藤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一、润泽的教室</b></p><ul><li>1. 润泽的教室是幸福的教室。润泽的教室能使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是那么柔和,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在教室里构筑着人与人的关系,构筑着一种<b style="color:rgb(237, 35, 8);">真诚的信赖关系</b>。</li><li>2. 在润泽的教室里,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都能得到关注,<b style="color:rgb(237, 35, 8);">爱与尊重</b>根植于每一个教育的细节里。</li><li>3. 在教室里并不存在“大家”,存在的只是有自己名字和容貌的一个个具体的学生。即使面对全体学生讲话时,也必须从心底里意识到,存在的是与每个学生个体的关系。</li><li>4. 教师和学生在同一视线上相互<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交换目光</b>的关系是教育的基本。</li></ul><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二、相互倾听的课堂</b></p><ul><li>1. 倾听这一行为,是学生学习中最重要的行为。</li><li>2. 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是<b style="color:rgb(237, 35, 8);">善于倾听</b>的儿童。</li><li>3. 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得好的。</li><li>4. 在教室的交流中,<b style="color:rgb(237, 35, 8);">倾听永远比发言更加重要</b>。</li><li>5. 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b style="color:rgb(237, 35, 8);">“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b>,只有在“用心倾听的教室”,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才能营造“润泽的教室”。</li><li>6. 不只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还要听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li><li>7. 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的时候,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的能力,这看起来好像离得很远,其实却是一条捷径。<b style="color:rgb(237, 35, 8);">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后,课堂的言语才能变得丰富起来</b>。</li><li>8. 教师往往想让学生多多发言,但实际上,<b style="color:rgb(237, 35, 8);">仔细地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b>,在此基础上开展指导,远远比前者更重要。</li><li>9.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li><li>10. 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每个学生都能安心发言的教室环境,要对各种不同的意见十分敏感地倾听,建立起基于倾听的关系。</li><li>11. 然而在很多课堂上,这种“倾听”关系并没有建立起来。在没有“倾听”这一相互关系的教室里,占支配地位的是对他人的冷漠。</li><li>12. 要形成这种相互倾听的关系,光靠一句“喂,注意听呀”是不够的。形成相互倾听的课堂的第一步,是<b style="color:rgb(237, 35, 8);">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保持全神贯注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发言的态度</b>。</li><li>13. 不善于倾听的教师,往往自己很爱讲话,但讲话时是不会对自己的言辞进行谨慎的选择的,也对在场的每个学生能否听到或理解自己的讲话毫无意识。这样的老师是不可能在课堂里建立起相互倾听的、相互学习的关系的。</li><li>14. 教师应该认真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并做出敏感的对应,应能慎重地选用每个学生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这样,学生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才能在课堂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li><li>15. 教师要讲究自己的讲话方式,视学生的每一句话都如珠玉般宝贵而给予尊重的态度,以及消除粗话或含义不清的言辞,精心选择那些能给每个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语言来上课的讲话方式。</li><li>16. 如果不能建立相互倾听、相互交谈的和谐关系,是无法创设相互学习的课堂的。</li><li><br></li></ul><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三、以学为中心的教学</b></p><ul><li>1. 学习是一种对话,与客观世界的对话(教材、情境等)、与他人(教师、同伴)的对话、与自己的对话。</li><li>2. 在学校的学习不是学生一个人一个人孤立的活动,也不是没有教师介入的活动,它是在教师的介入下,学生自主地、合作地进行的活动,这才是学校中“学习”的本质。</li><li>3. 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中,学生在相互交往中共同成长,而能触发与支持学生交往的人就是教师。学生在交往中学习。</li><li>4. 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中,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课题(任务),相互探究,相互交流,相互启发,这就是“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li><li>5. <b style="color:rgb(237, 35, 8);">学习是通过创造世界(认知的实践)、人际交往(交往的实践)、完善自我(自我内在的实践)这三种对话性实践而完成的,这称为“学习的三位一体”</b>。</li><li>6. 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倾听,比如“他刚刚说的要点是什么?”“你觉得他说的好在哪里?”“你还有补充吗?”“你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吗?”(串联)。</li><li>7. 学校的改革,其内部的障碍主要来自于教室墙壁的阻隔和学科的壁垒。而外部的障碍则主要是教师和家长的互不信任。教师和家长携起手来,学校就能重新成为“学习共同体”。</li></ul>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2022年4月2日 星期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做最好的小学教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美国 罗马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读书摘要</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ul><li><b style="font-size:20px;">1. 课堂管理的四项管理原则:</b></li><li>一是成功的课堂管理能<b style="color:rgb(237, 35, 8);">培养自律性和个人责任感</b>。</li><li>二是大多数混乱的课堂问题都是可以避免的,只要教师能够<b style="color:rgb(237, 35, 8);">培养积极的师生关系,教学引人入胜,并运用预防性管理策略</b>。</li><li>三是管理现今的多样化课堂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知识、技巧和素质。</li><li>四是成为一名有效的课堂管理者需要<b style="color:rgb(237, 35, 8);">思考、努力和时间</b>。</li></ul><p class="ql-block"><br></p><ul><li><b style="font-size:20px;">2. 教室物理环境的六个基本功能:</b></li><li>让学生有安全感(添加柔软元素、创建一个静心区);</li><li>促进学生、师生间交流;</li><li>展示班级身份(适当个性化创设);</li><li>充当任务手段(规划好通道、避免拥堵和注意力分散、座次安排要让学生能看清老师的授课);</li><li>愉悦师生身心;</li><li>有助学生成长。</li></ul><p class="ql-block"><br></p><ul><li><b style="font-size:20px;">3. 建立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b></li><li>一是表示关心和尊重学生的方法。</li><li>对学生表示欢迎;</li><li>对学生关心的事要敏感;</li><li>确立实施清晰的行为规范;</li><li>讲求公平;</li><li>努力发现学生的优点;</li><li>培养沟通技巧;</li><li>积极倾听。</li></ul><p class="ql-block"><br></p><ul><li>二是建立互爱的生生关系。</li><li>以身作则,一定要表扬学生的亲社会行为;</li><li>创造机会,让学生互相表达善意和礼貌;</li><li>讲授社交情感技巧;</li><li>制止同伴欺凌。</li></ul><p class="ql-block"><br></p><ul><li><b style="font-size:20px;">4. 建立班级行为规范:</b></li><li>一是好的班级行为规范特点:</li><li>有道理,有必要;</li><li>明白易懂;</li><li>与校规一致。</li></ul><p class="ql-block"><br></p><ul><li>二是常规训练要点:</li><li>呈现——解释——示范——练习——提供反馈——再次讲授——自动化。</li></ul><p class="ql-block"><br></p><ul><li><b style="font-size:20px;">5. 用什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b></li><li><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期望X价值模型</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li><li>意味着,要激发学生动机,</li><li>第一要保证学生付出努力就能完成任务;</li><li>第二是帮助学生认识当前任务的意义和价值。</li></ul><p class="ql-block"><br></p><ul><li><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增加成功期望的策略</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li><li>提供成功的策略;</li><li>认识努力和成果的关系;</li><li>提供有效的反馈;</li><li>为受挫的学生提供支持。</li></ul><p class="ql-block"><br></p><ul><li><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提高价值认识的策略:</b></li><li>把握课程和学生的生活相联系;</li><li>提供选择的机会;</li><li>教师要表现出对学生的喜欢;</li><li>提供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li><li>提供奖励,形式有三种:</li><li>社会奖励(用语言和非语言表示你认可和欣赏学生的行为或成就,微笑、大拇指、真诚而具体的表扬,这些都是常见的社会奖赏,成本低且随时可用)</li><li>活动奖励(用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作为奖励)</li><li>物质奖励(饼干、贴贴、证书、糖果等)。</li></ul><p class="ql-block"><br></p><ul><li><b style="font-size:20px;">6. 课堂提问模式:</b></li><li><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I-R-E模式</b></li><li>教师发问</li><li>学生回应</li><li>教师评价模式</li><li>提倡I-R-R-E,就是一个问题尽量让多人回答(多方观点)。</li></ul>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2022年4月1日 星期五</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夜读《课堂中的行为管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英国 大卫·杰弗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ul><li>1. 沟通分析学派“TA”理论的基本哲学假设:</li><li>第一,人是“好的”;</li><li>第二,每个人都有思考的能力;</li><li>第三,人可以做出有关自己命运的决定,并且也可以改变这些决定。</li></ul><p class="ql-block"><br></p><ul><li>2. 对于学生而言,一部分学生课堂中有不好的行为:如欺负同学、有攻击性、多动、不能与其他同学合作、退缩、害怕、紧张、对自我表现过度敏感。一般认为这些行为都是不好的。但伯恩(TA理论者)认为这些学生的本质也是好的。</li><li>只有具备这样的理念,对一个学生说<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我喜欢你,但不喜欢你的行为”</b>。</li></ul><p class="ql-block"><br></p><ul><li>3. 对于教师而言,“好”指的是什么呢?</li><li>桑德拉总结了学生所期待的好老师的特征:</li><li>同时关注自己的长处和短板;</li><li>接受赞美,学会说谢谢;</li><li>找点儿好玩的事,笑一笑;</li><li><b style="color:rgb(237, 35, 8);">尊重学生</b>,并且意识到他们有变好的可能性;</li><li>引导学生转<b style="color:rgb(237, 35, 8);">向“好”</b>的心理地位;</li><li>保持与学生之间<b style="color:rgb(237, 35, 8);">沟通渠道的畅通</b>;</li><li>用<b style="color:rgb(237, 35, 8);">赞美</b>替代惩罚;</li><li>示范“好”的行为;</li><li>能理解和关心学生;</li><li>热情;</li><li>有幽默感;</li><li>不讽刺挖苦学生;</li><li>不贬低学生。</li><li>所有特征都与<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方式</b>有关。</li></ul><p class="ql-block"><br></p><ul><li>4. 伯恩认为,学生从婴幼儿时期开始,就会通过家人对待他们的方式,形成对自己、对他人的固定看法。</li><li>“TA”理论将这些看法或信念称作 <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心理地位”</b>,有四种:</li></ul><p class="ql-block"><br></p><ul><li><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一是我好,你好。</b></li><li>这种心理地位是最健康的一种,也是教师要努力促成的一种,这种心理地位能有利于形成相互尊重的关系,冲突也不容易发生。</li></ul><p class="ql-block"><br></p><ul><li><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二是我好,你不好。</b></li><li>采用这种心理地位的教师不会尊重学生,学生能察觉老师的态度,因此,很容易起冲突。有这种心理地位的教师,无论课堂出现任何问题,都<b style="color:rgb(237, 35, 8);">会责怪学生</b>,并且,不认为自己有责任改变行为,以改变现状。采用这种心理地位的学生会特别<b style="color:rgb(237, 35, 8);">喜欢批评别人</b>,他们也可能会指责教师喜欢找他们的茬儿。</li></ul><p class="ql-block"><br></p><ul><li><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三是我不好,你好。</b></li><li>采用这种心理地位的教师倾向于<b style="color:rgb(237, 35, 8);">过分自责</b>,并且会认为自己没有尽到责任。他们可能会低估自己的能力,同时高估同事的能力。采用这种心理地位的学生可能会<b style="color:rgb(237, 35, 8);">倾向于退缩</b>,认为自己蠢笨或没有用,并别会不断贬低自己。在这种低下的状态里,他们不可能好好学习。</li></ul><p class="ql-block"><br></p><ul><li><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四是我不好,你不好。</b></li><li>无论教师还是学生,这都是最为糟糕的心理地位,教师不仅会自责,同时也会否定学生。学生不仅会自我贬低,同时也会责怪老师没有能帮助自己取得成功。</li></ul><p class="ql-block"><br></p><ul><li>5. 课堂中最理想的心理地位是<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教师是好的,学生也是好的”</b>,这种定位,将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关系,如果教师不能帮助学生朝向“我好、你也好”的心理地位发展,就很难建立良好关系。</li></ul><p class="ql-block"><br></p><ul><li>6. 教师在课堂上帮助学生转向“好”或保持“好”的状态,可遵循如下步骤:</li><li>一是称赞并奖赏好的行为;</li><li>二是明确课堂规则,让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合作者;</li><li>三是使用清晰的、不含糊的沟通方式;</li><li>四是发展良好的关系;</li><li>五是合理地安排时间与每堂课;</li><li>六是帮助学生满足需求而无需操纵他人;</li><li>七是展现宽容;</li><li>八是鼓励学生改进行为;</li><li>九是保持“好”的心理地位。</li></ul>

学生

教师

课堂

倾听

自己

成长型

思维

教室

模式

每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