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母亲,妈妈,一个给了我生命的人,一个给了我一个家的人,一个永远藏在心中的人。</p> <p class="ql-block"> 我的母亲叫李秀英,1918年2月出生于甘肃省武威县新华公社。是一个地道的农村妇女,朴实朴素。但她有着一股坚韧不拔,顽强向上的小草精神。成为我们家的主心骨。</p><p class="ql-block"> 母亲小时候还裹过小脚,但裹了一半就不裹了,成就了一双半大不大的小脚。母亲幸亏没有裹成小脚,她就凭着这双脚和一个瘦弱的身躯,凭着她坚强勤劳的精神,养育培养了八个自食其力,能为国家做工作,有利于社会的子女。</p><p class="ql-block"> 母亲的成功,就在于她成功的塑造培养了八个儿女。</p><p class="ql-block"> 母亲的伟大,就在于她能在各种艰难困苦中,绕过暗礁,冲破激流,到达彼岸,牵着我们一个一个的长大。</p><p class="ql-block"> 母亲的一生,平凡中浸透出伟大,点点滴滴,沁人心脾。</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的继父张玉,出生于1915年,甘肃武威张家牌路庄人。我的亲生父亲叫张祥,是我继父的哥哥。</p><p class="ql-block"> 我的张祥父亲有我们姊妹兄弟六个,两个姐姐,两个哥哥,一个妹妹。1953年张祥父亲为了营生和家庭生活,去山里驮煤,不幸半路上突发疾病(听说是急性阑尾炎)母亲闻讯后赶紧叫人赶到出事的地方去接他时,张祥父亲已经在一座破庙里咽气了。那年,大姐十五岁,大哥十三岁,二姐十岁,二哥五岁,我三岁,母亲怀着大妹八个月。张祥父亲为我们一家也是操劳辛苦,任劳任怨,勤劳耕作养家糊口。养护着我们一家人。但不幸就这样匆匆的抛下我们母子,撒手人寰,永远的离开了我们。</p><p class="ql-block"> 张玉父亲看到我们母子一家的困难,1954年就接我们母子六个(大妹已出生八个月)来到了新疆。成为我们家的大树,顶梁柱。我们从那时候起,就成为了一家人。成为相亲相爱,相依为命的一家人。</p> <p class="ql-block"> 我记得我们家原先住在乌鲁木齐父亲单位一栋南北朝向的苏式建筑平房里,母亲忙碌的时候就让我看着大妹。当时我心里也是很不情愿的,因为看妹妹就不能出去和小朋友一起玩了。</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们家搬到了新疆建设兵团工一师二团的家属区。那个地方距离铁路局二宫那儿不远。距离乌鲁木齐的和平渠很近。家门朝西。我从上小学一年级至五年级都在那里,学校离家也不远,每天上学都是走去走回。父亲在团木工厂工作,离家比较远。母亲是职工家属。</p> <p class="ql-block"> 母亲当时没有工作,家庭的事情就全有母亲打理。那时候已经有了二妹和小妹,全家10口人的生活来源全靠父亲一个人的工资。家庭生活就很困难。母亲就积极找一些家属工能干的活去干,比如把大一些的石头砸成各种规格不同的小石子,建筑工地按交付的小石子多少,给母亲结算工钱。母亲还去戈壁滩筛沙子,提供给建筑工地用。我记得我还和母亲一起去筛过几次沙子。那时候,母亲只要能干的,只要能增加一点收入,都积极去干,为我们这一大家子人的生活,竭诚尽力,不辞辛苦,默默付出。</p> <p class="ql-block"> 母亲是一个很勤劳的人,家庭的生活的压力她都得扛得住。从早到晚,从春到夏,从秋到冬,从来都是忙碌的身影。一家人的吃喝穿戴,缝缝补补,洗洗涮涮,都靠母亲打理。我们穿的衣服虽然旧,但是很干净。母亲总是让我们穿戴整齐了再出门。平时,她还得找一些挣钱的活,贴补家用。</p><p class="ql-block"> 她还在和平渠旁边开垦了一片菜地,种点蔬菜,自家吃菜的费用就可以省一点了。我还经常去给菜地浇水,我要拿桶从渠底舀上水举起倒入和我一样高的河岸边上的菜地。每次都累的气喘吁吁。</p><p class="ql-block"> 60,70那些年代,一到入冬前,家家户户都要腌制一些蔬菜过冬天。一是省钱,二是那些年代冬季就没有新鲜蔬菜买。母亲的腌酸白菜特别好吃,每年都要腌一,两大缸呢。母亲腌的酸白菜拌凉菜吃,拌面条吃都很有味道。赶上母亲腌酸白菜的时候,我们也会动手帮忙腌制,我们帮母亲洗白菜,抹辣椒面,码在腌菜缸里,压上大石头,等待腌制成功就可以在冬天里吃了。</p><p class="ql-block"> 为了家庭生活,母亲还让我们去附近木工厂捡废弃的锯末回来当煤用,还去火柴厂捡废弃的火柴棒回来当煤用。还让我们去收割以后的地里去捡漏收的土豆,胡萝卜等等,以节省家庭开支,尽量让我们吃饱。</p> <p class="ql-block"> 母亲是一个勤俭持家的人。那个年代,多数家庭的衣服都是自己买布做衣服穿的。也没有缝纫机,都是靠手工缝纫的,自己裁剪,自己缝。家庭人员少的还轻松一点。像我们这一大家子人,母亲经常是一针一线,一针一线缝纫到深夜。特别是每年的新年前就更忙更辛苦了,因为母亲想让我们兄弟姐妹都穿上新衣服。要给我们赶制新衣服。</p><p class="ql-block"> 记得我上学的新书包,也是母亲用布缝制的,那时候,铅笔也是买一支用一支,不像现在的小学生,铅笔成把成盒的买。记得有一次我丢失了一支铅笔,母亲数落了我好长时间。在我上高中离开家之前,母亲又给我赶制了一套当时最流行的军绿色的新衣服。我当时甭提多高兴了。</p><p class="ql-block"> 记得小时候,每家每户的肉都很少,母亲就用土豆泥给我们包饺子吃。虽然没有肉饺子好吃,但我们也是吃得津津有味,高高兴兴。</p><p class="ql-block"> 1962年,父亲响应兵团党委的号召,积极参加“三代”工作,稳定祖国边境建设。我们家随父亲工作调动到了中苏边境塔城叶尔盖提农场。</p><p class="ql-block"> 母亲和父亲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种了许多蔬菜,玉米,南瓜,甜菜等等,经过辛勤劳动,解决了家庭生活吃饭的很大问题。我和二哥还利用空闲时间去割芨芨草,拾点牛粪给家里做饭烧柴火和冬季取暖烧炕用。</p><p class="ql-block"> 为了叫我们有肉吃,母亲不辞辛苦,养过鸡,养过鸭子,养过猪,养过兔子。我每次从外地回来家,都能吃上母亲做的烧鸡块,那时候的鸡肉可香了,很远很远都能闻到炒鸡肉的香味。在闲余时间,我也帮母亲喂喂鸡,去野外打些猪草回来。</p><p class="ql-block"> 家里的生活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在母亲的操持下过的有条不紊。</p> <p class="ql-block"> 母亲是严格教育儿女的人。她对我们要求很严格,虽然没有什么大道理,却是让我们如何做人。不要拿别人的东西,不要损坏公家的东西,不要打架,要好好学习,要勤劳干活,要善良诚实。长大了要好好工作,尊重领导,和同事好好相处。我们兄弟姐妹八个,虽然没有混出大的人物,却也是个个有工作,个个自食其力,个个都在各自的工作中为国家做贡献。都成为了有利于社会的人。</p><p class="ql-block"> 现在想想,这些看似很平凡的管理教育,却是很不平凡的养育之恩。</p> <p class="ql-block"> 母亲是一个很关爱子女的人,母亲对我们每个子女都很关爱。</p><p class="ql-block"> 60,70年代时,大姐,大姐夫工作忙,母亲再照顾我们姊妹的同时,还尽量照顾大姐的两个儿子,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p><p class="ql-block"> 母亲也照看过二哥,二妹和小妹的孩子。家里有一点好吃的,自己舍不得吃,都会留给这些孙子们吃。记得我带给她的援巴筑路工程的罐头,她也留着慢慢都给孙子们吃了。</p><p class="ql-block"> 1962年我和二哥在额敏上学,那时候粮食定量,母亲怕我们吃不好,每次开学去学校时母亲都给我们带点自己做的干粮,一次母亲给我们做了好吃的,让父亲给我们送来,学校距离家70多公里路,父亲找到我们后,没说几句话,放下东西就走了,我们也不知道父亲怎么来的怎么回去的。当时的交通是很不方便的。</p><p class="ql-block"> 1969年我在连队工作时,母亲怕我吃不好,她就不怕麻烦,想着法子给我做些干粮吃,记得有一种面食,形状小指头蛋大小,干燥不容易变质,可以存放很长时间,一粒一粒吃起来酥酥的,有点甜味,很好吃。我带到连队后就放在枕头后面,想吃的时候就摸出来几个吃吃。可解饿,可解馋了。这个食品对我影响很深,难以忘记这个妈妈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 母亲是个很善良的人,她一生中帮助过很多人。甘肃老家的亲戚,她帮助接到新疆来,帮助他们解决锅碗瓢盆的生活问题,帮助他们找工作,帮助他们在新疆安家落户。</p><p class="ql-block"> 还有些素不相识的人,母亲看他们生活困难,就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他们,一个锅,一床被褥,一把青菜的接济他们。后来母亲90多岁时,我去照顾老母亲生活的时候,那些受过母亲帮助的人见了我,这个送给我一个瓜,那个送我一些蔬菜水果的,让我带给母亲吃。那些人有时间还去母亲房子看看母亲,问候问候。我真真感受到了当年母亲的为人处世,助人为乐的良好品格了。我心里都为母亲的这种精神品格感到自豪。</p> <p class="ql-block"> 母亲是一个敢于自我批评的人。我们这么一大家子人,难免会遇到一些矛盾。母亲在自己没有做好或者做错了的时候,不是倚老卖老,而是以家庭团结为重,以子女们的利益为重,主动道歉,求得子女的谅解,维护家庭团结。</p> <p class="ql-block"> 母亲是一个善恶分明的人。文化大革命时期,一些老干部被隔离,一般的人都不敢接近他们了,怕受到牵连。母亲不管这些。她有机会就给他们送点吃的,用的。还经常给他们的小孩子送点吃的,洗洗衣服等,照顾一下这些孩子们。她说这些人和我们一起在这儿工作好多年了,也不是什么敌人啊。小孩也可怜啊。后来,这几个老干部都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他们也很感激母亲的照顾。说母亲是个好心人啊。</p> <p class="ql-block"> 母亲是个很要强的人,平时什么事情都要努力做好。父亲去世的早,从1974年开始母亲就独自一人撑起了这个家。当时我去当兵入伍了,上面的哥哥姐姐也相继参加了工作,还有三个妹妹在家上学,母亲还带着大姐的一个孩子。母亲每天忙忙碌碌的坚强的生活着,直到他们上完学,参加工作。我们八个子女的学习,成长,参加工作,也充分说明了母亲为我们每个子女的长大而做出的付出。现在想想真是万分感慨啊。</p> <p class="ql-block"> 母亲是个乐观生活的人。我们一个大家庭,生活负担是很重的,尤其是父亲去世以后。家庭的重担就有母亲一人挑了。母亲总是想办法让我们有吃的,有穿的,尽量让我们吃好喝好。到了晚年,子女都各奔前程。子女们都有了工作后,90岁以前她都是一个人居住生活。她就和她的老姐妹们一起,打太极,跳秧歌,独立自主的快快乐乐的过日子。现在六,七十岁我们回头想想,当年八十多岁的老妈独自一个人度过那些日日夜夜,是多么的不容易啊。</p> <p class="ql-block"> 母亲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她常给我们说,我们一家子人都要感谢共产党,感谢毛主席,感谢团党委,感谢各届领导。多年来,他们都在不断地关心,照顾我们一家,才使我们姊妹们上完学,有了工作。过上了好日子。要不然,我们家哪有这样的好日子啊。</p><p class="ql-block"> 母亲九十岁以后,我们子女们不论是乌鲁木齐的,还是杭州,阿勒泰的,都轮换着来到塔城,住在她的房子里,和她一起生活。邻居,好友们都夸她有福气,有这么多子女们的细心照顾和陪伴,每逢遇到别人这么夸她,她总说是:这是托共产党,毛主席的福,有了新中国,给了她生活费,给她盖好了新楼房。不然那有现在的好日子。</p> <p class="ql-block"> 母亲是一个时时想着子女,不想拖累子女的人。母亲多年独自生活,虽然我们子女每个月都有生活费给她,但一个人的生活的艰难也是可以想像到的。每次我们打电话问她好着呢吗,她就说:好着呢。有一次她都病在了床上,还给我们说“好着呢”“好着呢”,后来还是邻居告诉了我们她的病情,我们都赶了过去,安排她住院治疗,得到了及时的治疗。</p> <p class="ql-block"> 母亲和三个儿子在一起。左起,大儿子,小儿子,二儿子。</p> <p class="ql-block"> 我们家的五朵金花,八十年代的风范。左起:大姐,二姐,大妹,小妹,二妹。</p> <p class="ql-block"> 母亲是一个很有福气的人。她儿女绕膝,子孙满堂。她有三个儿子,五个女儿,十二个孙子外孙,六个孙女外孙女,还有十六个重孙子和重孙女。时不时的就有儿孙们去看望她。儿女们给他老人家办的八十大寿和九十大寿,当时在她所在的那个团场都是很有影响的。我们所有儿女们都回去,再邀请她的好朋友和单位领导参加,给她祝寿。那段时间,她都高兴的都合不拢嘴。每天高高兴兴乐呵呵的。</p> <p class="ql-block"> 母亲是个很关爱孙子的人,母亲除了关爱儿女们的成长,也很关爱孙子们的成长。记得是八十年代初吧,外孙子林辉在乌鲁木齐火车北站附近的部队服役,母亲来乌鲁木齐想去看望一下孙子林辉,计划五月一日去北站,没有想到那天下起了多少年不遇的大雪,刮起了北风,天气骤然变冷,母亲坚持要去,我和大哥,二姐,配着母亲,冒着风雪和,抵御寒冷,碾转乘坐公共汽车到了北站,看望了外孙子林辉,母亲特别嘱咐林辉在部队要吃苦耐劳好好干,争取当一个踏实肯干的好兵。当时我都被母亲的这种精神感动。林辉后来也不负众望,在部队表现突出,在部队入党,提干,做出了新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母亲是个积极向上的人。母亲虽然没有正式工作,但对于父亲单位和居民小区的工作是十分支持的。她积极参加家属工作,为单位加工石材,积极参加妇女活动,号召家属们支持配合所属部门的工作。她八,九十岁时还积极带头参加团部组织的社火活动,老当益壮,劲头十足,不甘落后,为单位争光。</p> <p class="ql-block"> 2008年八.一之际,90岁的母亲积极参加参加团部组织的庆祝八一建军节的社火活动,</p> <p class="ql-block"> 精神抖擞,红光满面的走在队伍的前面。</p> <p class="ql-block"> 兴高采烈,喜气洋洋的扭起来。</p> <p class="ql-block"> 社火活动前和二姐留念</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们家的一张全家福。好像是1980年的吧。我从部队复员在乌鲁木齐兵团农六师汽车改装厂工作。和夫人一起带着我们两岁的儿子去看望母亲。在那时候多数子女都在上班工作,当时能到这么多的人,算是比较全了。这次就是大姐夫和大嫂,二姐,二姐夫没有到。看,那时候的大哥大姐多精神。</p> <p class="ql-block"> 这也是一张全家福。这次我们没有回去。</p> <p class="ql-block"> 这是1980年的留影。前排左起:二嫂,大姐,小儿媳妇。后排左起:大妹,二妹,小妹。</p> <p class="ql-block"> 母亲在吹八十大寿的蜡烛。</p> <p class="ql-block"> 1998年在塔城162团给母亲过80大寿时,全家人和母亲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母亲过八十大寿时,在团部机关食堂的庆祝宴上。</p> <p class="ql-block"> 1998年,我和大哥,大嫂,二姐二姐夫到塔城162团给母亲过完80大寿后又到额敏县逗留时,在额敏县广场和大姐,大姐夫以及三个妹妹家人的合影。那时候,三个妹妹家都住在额敏县。那一次回家,我们在团部机关食堂庆祝母亲八十大寿,我们和母亲一起在162团分别做客二哥家,大姐家,然后再到额敏县做客大妹家,二妹家,小妹家。后又到了托里县林军家(大姐的四儿子)做客。那些天是我们姊妹们一起和母亲相处天数最多的了,也是子女和母亲相处最快乐的一段美好时光。</p> <p class="ql-block"> 这是2008年八一之际,母亲九十大寿时的全家福。各地的儿女,孙子都汇聚在塔城162团,外孙子仝林平还带着他的儿子从远在南方的湖南赶来给母亲贺寿。这一次,是大家庭的人员聚集最齐的一次,人数最多的一次。也是最隆重的一次。</p> <p class="ql-block"> 2008年7月底,子女们给母亲细心筹备了九十大寿的喜宴。部分子女提前去,布置联系安排喜宴场地,人员的住宿,礼物的准备,请帖的书写送达等等。</p><p class="ql-block"> 他们一边准备寿宴事宜,一边冒着酷暑把母亲的房子粉刷了一遍,大间,小间打扫的干干净净。还把院子里的地砖全部换上新砖,细心铺的平平整整。三女婿何建全干活特别卖力,把胳膊都扭伤了。那些天虽然辛苦繁忙操心,从早忙到晚,但看到母亲的屋子和院子被收拾的干干净净,利利索索,子女们的心里是甜的,脸上是笑的。</p><p class="ql-block"> 这是九十大寿即将开始,母亲和大姐在亲切交谈。</p> <p class="ql-block"> 2008年八.一之际,兄弟姊妹汇聚塔城162团,给母亲祝贺九十寿辰。这是贺寿喜宴上机关领导祝贺词。祝老人家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高高兴兴过晚年,健康快乐度百年。</p> <p class="ql-block"> 这是姊妹八个来在给母亲过九十大寿时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 母亲和姊妹八个一起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母亲九十大寿时和她的孙子们一起留影。</p> <p class="ql-block"> 母亲也是四世同堂了。重孙子,孙女围在太奶奶身边。</p> <p class="ql-block"> 孙子张朝晖,张淼和奶奶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母亲和小儿子,小儿媳妇,孙子在一起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母亲和几个女儿在亲切的交谈</p> <p class="ql-block"> 母亲和162团的亲戚们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母亲和孙子</p> <p class="ql-block"> 母亲和外孙女红红的喜悦留念。</p> <p class="ql-block"> 母亲和大妹一家人</p> <p class="ql-block"> 母亲和外孙子龙龙,乔乔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母亲和小女儿在自己种的菜园子里面。</p> <p class="ql-block"> 2013年7月,我和夫人带着不到一岁的孙子去看望母亲。这是太奶奶抱着日思夜盼重孙子。</p> <p class="ql-block"> 母亲抱着亲重孙子和小儿媳妇在自己的房子里。重孙子很喜欢太奶奶的拐杖,拿着拐杖就捣地。</p> <p class="ql-block"> 2013年,母亲在团部机关门口的花园中松树前面的留影。意为寿比南山不老松。福如东海长流水。</p> <p class="ql-block"> 享受天伦之乐,一起游广场花园。</p> <p class="ql-block"> 美丽的广场,快乐的时光,幸福的生活。1962年,伊塔事件发生,父亲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参加“三代”工作,来到塔城边境地区农场进行代耕,代牧,代管的“三代”工作。我们一家也随父亲来到了这里。当年的这片戈壁,芦苇荡。如今是建设成了美丽的公园似的边陲小镇。</p> <p class="ql-block"> 在这片居住了.建设了,付出了半生的土地上,历经54个年头,经过兵团职工一代又一代的艰苦奋斗。原来的荒漠戈壁,如今建设成了一片花园式的边陲小镇。母亲散步再这花园式的边陲小镇的广场花园中,是多么的自豪和欣慰。</p> <p class="ql-block"> 和重孙子一起乐游在广场花园。太奶奶的头发怎么是白的, 摸一摸,揪一揪。</p> <p class="ql-block"> 1994年5月22日,母亲从塔城来乌鲁木齐在二姐家,我家和大哥家的在二姐家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们一家人和母亲在二姐家的合影。孙子张淼都比奶奶高好多了。</p> <p class="ql-block"> 母亲每次来乌鲁木齐,都要在二姐家住一些日子,一家人都热情关心着老奶奶。这是外孙子马红伟(二姐的大儿子)陪着姥姥散步。</p> <p class="ql-block"> 这是1991年8月,我去塔城看望母亲,与二哥的合影。二哥那时候在162团学校工作。</p> <p class="ql-block">母亲和四个女婿的合影。右1.大女婿仝龙,老革命,离休干部。右3,二女婿马修身,二团木工厂厂长。右2,四女婿何建全,额敏县毛纺厂政工干部。左1,三女婿潘明义,额敏县学校教师。</p> <p class="ql-block"> 母亲和子女们在162团部机关大门口。</p> <p class="ql-block"> 二姐的二儿子文文结婚时,母亲在外孙子的婚礼现场的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外孙子文文结婚时,我们姊妹兄弟和母亲的合影留念。前左起:二姐夫,大姐夫,大姐,母亲,大哥,大嫂。后排左起:大妹,老五我,我夫人,二妹。</p> <p class="ql-block"> 母亲在一次来乌鲁木齐,巧逢过三.八妇女节。孙女张思琪把奶奶和大家安排在乌鲁木齐海德大酒店聚餐。母亲和家人们过了一个难得的,十分快乐的三八妇女节。</p><p class="ql-block"> 前排左起:大哥,大姐夫,大姐,母亲,林辉岳母,大嫂,小儿媳妇。后排左起:大孙子,红巧哥哥,小孙子,三女婿,小儿子,四女儿,三女儿,外孙子林辉夫人,孙女张思琪。</p> <p class="ql-block"> 母亲和孙子淼淼,林辉,辉辉 红红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母亲得病期间,子女们围绕在她的身边。</p> <p class="ql-block"> 母亲得病出院后在孙子林伟家里,子女们围着她的合影。二哥的女儿缇缇和女婿严正也从杭州来看望奶奶。后排左三,左四。</p> <p class="ql-block"> 女儿,媳妇来看望病中的母亲。</p> <p class="ql-block"> 母亲高兴的接听子女电话</p> <p class="ql-block"> 2014年。母亲因为摔跤受伤行动不便,儿女们给她买了轮椅,方便母亲出行。</p> <p class="ql-block"> 重孙子去塔城看望太奶奶。这是在162团的广场中游玩时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和重孙子的快乐时光。</p> <p class="ql-block"> 孙子张淼和媳妇童玲去额敏看望奶奶,在二妹家的留影。当时母亲住在二妹家。</p> <p class="ql-block"> 这是孙子张淼和孙媳妇童玲在2011年春节去看望奶奶,在额敏县与二妹一家人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孙子和孙媳妇去看望奶奶,在额敏县也米里广场和母亲以及二妹一家的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二妹和母亲在额敏县叶迷里广场上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孙子,孙媳妇和奶奶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外孙女何园看望奶奶。</p> <p class="ql-block"> 三个小棉袄围绕在母亲身边</p> <p class="ql-block"> 这是1994年5月,我和母亲在友好商场里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母亲在友好商场里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 母亲和外孙子军军(大姐的四儿子)一家人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母亲和外孙子仝林平(大姐的二儿子)小时候的留影。林平从小到大基本上都是在奶奶家长大,吃,住都在奶奶家,就跟奶奶的小儿子一样。有深的感情。我假期回家的时候,就带着他们玩,我把他们肩膀上扛过来扛过去的,玩的很开心。</p> <p class="ql-block"> 母亲一生中就出去了一趟旅游,是跟着旅游团去的,玩的很开心。回来时还给大家带来红红的苹果,给孙子们买来学习用的笔,希望孙子们能好好学习天天向上。</p> <p class="ql-block"> 母亲九十岁之前,都是独自一人生活,她还种着自己的菜园子,还能提起一桶水浇地。自己种的菜吃不完,就送给邻居们吃。</p> <p class="ql-block"> 我在母亲的家里</p> <p class="ql-block"> 外孙子仝林平(大姐的二儿子)和奶奶,和他二舅。</p> <p class="ql-block"> 这是母亲在162团老机关大门口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 外孙子何凡(二妹的儿子)董晓(小妹的儿子)二姐和母亲留影。</p> <p class="ql-block"> 母亲和外孙子何凡(二妹的儿子)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母亲和外孙子何凡,外孙女潘豫巧(大妹的女儿)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小妹和马小凤(二姐的大女儿)看望母亲。</p> <p class="ql-block"> 二姐和二姐的大女儿马晓凤去看望母亲。</p> <p class="ql-block"> 我和大哥去看望母亲。见了儿子,母亲好开心,好精神啊。</p> <p class="ql-block"> 和苍老的母亲在一起,愿母亲健康快乐长寿。</p> <p class="ql-block"> 2016年9月29日,亲爱的母亲艰难的走完了她的坎坷,辛苦,勤劳,幸福的路程,含泪离我们而去,母亲在医院里最后的日子里,看我们的眼神,是多么的慈祥和期盼,盼望能天天和我们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在给母亲守灵的那个晚上,我看着母亲的遗像,眼泪真的像断了线的珠子,止不住的往下流。母亲活着时候的情景一幕一幕在脑海中翻腾。我含着泪水,由着思绪万千的心情,一气写完了送给母亲的悼词。心里真想着菩萨慈悲,让母亲再活过来,和我们在一起。第二天,在母亲的追悼会上,我们全体儿女子孙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一个一个的跪别了亲爱的母亲,亲爱的奶奶。</p><p class="ql-block"> 这是儿女,子孙们给母亲送行时在162团的合影。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把今后的日子过好,完成母亲的心愿,不辜负她老人家的养育之恩。</p> <p class="ql-block"> 看似母亲平平凡凡的一生,忙忙碌碌的一生,任劳任怨的一生,热爱儿女的一生,艰苦朴素的一生,仔细想想,却是充满母爱的一生,展现母爱的一生。伟大的母亲,就此平凡中诞生。</p> <p class="ql-block"> 虽然满脸皱纹,却也精神饱满。</p><p class="ql-block"> 虽然白发苍苍,却也慈祥和蔼。</p><p class="ql-block"> 亲爱的妈妈,亲爱的爸爸,</p><p class="ql-block">您们是我们心中最慈祥,最可爱的父母亲。我们永远怀念您们。愿我们在梦中牵手。</p><p class="ql-block"> 到什么时候也不忘咱爸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