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相约云端,读书赋能</p><p class="ql-block">——滨州市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读书交流活动纪实</p><p class="ql-block"> 最美人间四月天,读书赋能约云端。</p><p class="ql-block"> 春风十里皆为客,以书为酒敬华年。</p><p class="ql-block"> 为进一步在专业阅读中汲取语文教学智慧,用丰厚的理论指导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4月3日晚,滨州市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及滨城区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共26人参与了读书交流活动。</p><p class="ql-block"> 本次读书交流会,以《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这本教育典籍为蓝本,老师们分享交流了自己读书的心得、思考,谈收获,说困惑,陈述书中的观点,结合自己的教学案例,畅谈了自己阅读后的思考,并阐述了自己下阶段的阅读方向。</p><p class="ql-block"> 滨州市教科研初中语文教研员崔艳辉老师全程参与了本次读书交流会,并做了指导点评。崔艳辉老师勉励老师们加强专业阅读,把握书中的理论实质,学会取舍,做好结合文章,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p> <p class="ql-block">“逆向设计”避开了学校教学设计中的两大误区——聚焦活动的教学和聚焦灌输的教学。前者没有明确如何帮助学习者达到学习目标;后者缺少明确的大概念来引导教学,缺乏为确保学习效果而进行设计的过程。书中提到教师在考虑如何开展教与学活动之前,先要努力思考学习要达到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以及哪些证据表明学习达到了目的。必须首先关注学习期望,然后才有可能产生适合的教学行为。最好的设计应该是“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的逆向思考。这个概念和方法对于今天我们为追求有意义有效果的教学设计以及思考和寻找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路径颇有启迪。(刘艳红)</p> <p class="ql-block">这本书将“理解”作为教学设计的目标和宗旨。在这本书里,重点讲解了“究竟什么是理解?为什么要为理解而教?如何才能为理解而教?”。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作者认为理解是教学设计的第一步,没有理解,就不能获得任何知识的迁移,更不能对新体验产生更好的理解。要让教学富有成效,教师必须围绕一系列明确的学习体验来设计,尽量避免知识的灌输。教师要明白,当我们“灌输”教学内容的时候,我们教师充当的就只是一个“知识的搬运工”的角色,而不是带领学生去体验、去构建、去生成。(张如意)</p> <p class="ql-block">我们都知道,我们平时的教学设计基本上遵循研究课程标准、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确定教学重点这样的设计思路。这当然是正确的。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却渐渐沦落成为了应试而教。同时,我们的设计出现了随意性、拼凑性的特点,教给学生的知识虽然多但很杂,教师们忽视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没有让学生所学的知识连接起来,系统起来,这样学生便很难做到举一反三。</p><p class="ql-block">《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这本书,提出了“逆向设计”的概念和方法,可以帮助老师避免走进聚焦活动却不知道为啥而活动以及学生在活动中到底收获了什么,也避免了聚焦灌输、学生不能自主学习的教学现状。那么究竟什么是逆向设计呢?作者认为它是一种“以终为始”的设计,是从学习结果开始的逆向思考。(王仲梅)</p> <p class="ql-block">这本书提出了“逆向设计”的概念和方法,以避开学校教学设计中的两大误区——聚焦活动的教学和聚焦灌输的教学。前者没有明确学习体验如何帮助学习者达到学习目标;后者缺少明确的大概念来引导教学,缺乏为确保学习效果而进行设计的过程。本书认为教师在考虑如何开展教与学活动之前,先要努力思考学习要达到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以及哪些证据表明学习达到目的;必须首先关注期望,然后才有可能产生适合教学行为;认为最好的设计应该是“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逆向思考。(王珏)</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教学设计往往是正向性的,而本书的教学设计包括三个重要阶段:确定预期结果阶段,即先确定教学目标,再确定教学内容的优先次序;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即证实学生预期学习是否完成的证据;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即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包括对教学方法、内容和资源等进行预期结果的评估。本书中的教学设计是以终为始的逆向教学设计,以解决问题和完成目标为根本,更有利于教学设计,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的放矢。(李国勇)</p> <p class="ql-block">理性是相对于感性、随性、任性而言的。平心而论,我们平时的语文课是不是有点感性、随性甚至是任性?语文这一学科是所有学科中最讲专业性的,因为所有的学科都有固定的教学内容,唯独语文没有。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一副语文全息图,语修逻段篇章字词句,你讲哪一样?于我们普通老师来说,都难以把握。因此我们的语文课,才有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特殊局面。这不是百花争春,这是乱象丛生。我们的语文教学之所以如此“自由”,是因为我们的设计缺少理据。(何本清)</p> <p class="ql-block">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必须帮助学生们意识到他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接受“灌输”的内容,还要主动“揭示”隐藏在事实背后的内容,并思考它们的意义。 例如尝试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活动,如果学生要有效开展学习并获得预期结果,他们需要哪些知识(事实、概念、原理)和技能(过程、步骤、策略)?哪些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所需知识和技能?根据目标,我们需要哪些内容,指导学生做什么,以及如何用适当的方法开展教学?要完成这些目标,哪些材料和资源是最合适学生理解的?(高宝光)</p> <p class="ql-block">教师就是设计者,就应该精确精致有效的设计课程学习的目标,以达成适合学生学习的 需要。特别是在当前,这个特殊的时期,因为疫情,我们的教学由线下转移到线上,我们教师和学生通过屏幕,互动,教学,学习,这给我们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我们就更应该利用好线上课堂,包括提供学习任务,精讲,答疑,展示,反馈学情等,更要求我们在线上的教学设计,更合理更高效更明确。我现在担任初三的教学,离中考还有69天,线上的教学更应该,既夯实基础又要进行知识点的关联,查缺补漏,听写提问,让学生处于紧张高效的学习状态,来满足毕业班的教学要求。我们也要在每节课后,进行自我评估反馈,我们这节课的教学是否达到了我们的预期目标,学生掌握了多少,这就是为了“理解”而教,逆向思考,就是毕业班的学生需要什么,我们就应该设计什么,在课堂上运用什么样的材料,达成学生毕业班知识的需要。(张粤民)</p> <p class="ql-block">逆向设计指向的目标是“理解”,弄清楚“理解”的本质含义,就变得尤为重要,因为我们平时泛泛而谈的“理解”并没有界定其准确的内涵。那么,“理解”的真正内涵是什么?作者认为,理解是一种有意义的推断;理解具有可迁移性,理解超越信息本身。一句话,理解就是举一反三的运用知识的能力,在不同情境和问题前创造性地灵活地流畅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作者提示读者,要避免“专家盲点”,致力于揭示学生潜在的误解、揭示隐藏的未知领域、揭示关于本质的核心概念。作者罗列了很多学生的误解,我认为学生的误解是珍贵的教学资源,因为学生的误解也是基于推断和知识的迁移的只是不深入不全面,帮学生解决这些误解,有利于快速高效地落实教学目标,达到“真正的理解”。(李江)</p> <p class="ql-block">教学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难就难在教材所呈现给师生的学习内容,其背后有许多“弦外之音”,需要师生借助综合性的思考来加以理解。教师自己如果对此没有深入的研究、洞察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想把教学工作做好是很不容易的。教育工作者要想成功,必须始终站在学习者的角度,理解他们在学生上的纠结与困难。(赵萍萍)</p> <p class="ql-block">作者结合案例展示了“逆向设计的三个阶段”确定预期结果(目标)——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这便是“教—学—评一致性”。明确了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先后顺序,以这样的设计顺序设计的我们教学活动,是紧紧地围绕一个目标进行,设计的所有评估也都是在评估这个教学活动能不能帮助实现教学目标。正如书中所说的“在最好的设计中,形式服从于功能”,刚才张老师说到的“把兴趣点变成探究点”,从学生的的视角去进行设计,我想这样的课堂显然是效的,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体。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往往总是想在过程中设计出有新意的亮点的地方,而忽视了这样的设计是否能达到最初的教学目标。(商凯辉)</p> <p class="ql-block">如何消除这种现象,我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这本书中基本找到了答案。因为书中提出了“逆向设计”的概念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避免走进聚焦活动和聚焦灌输的教学现状。书中指出活动导向的设计不当之处在于只动手不动脑,就算学生真的有所领悟和收获,也是伴随着有趣的体验偶然发生的。而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 ,在规定的时间内学完教材,学完课文更像是一种走马观花式的世界旅游,是没有总括性目标来引导的。(李小军)</p> <p class="ql-block">结合所读,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感觉问题多多。着重谈谈教学目标的设计中一直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比较模糊,不明确,不清晰。如在语文教学目标设计中经常呈现如下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文学常识,了解写作背景,掌握重点字词,理解作者的感情等。现在看来,有感情、了解、掌握、理解等字眼,不能做到细化,更不能量化考核。比如古诗文教学中要求学生背诵课文,背诵怎么去衡量评估?学生有的背诵熟练,有的背诵不熟练,背诵熟练的标准是什么?要求不明晰。我联想到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曾经尝试开展过计时背诵,以督促学生背得更加熟练。也只是笼统的根据同学们的背诵情况,大致统计一下,再提出背诵时间方面的要求。(郭天莉)</p> <p class="ql-block">田道源:万事万物的本质特征,分为阴阳,一阴一阳谓之道。语文的任务:学习语言(篇章)及语言的运用。大概念:提升理解与运用语言的创造力。读写均是创造性活动。(田道源)</p> <p class="ql-block">交流本身即是任务驱动。思想碰撞即是提高。建议下次读书分一下板块,每人抓住不同的点来讲,像领读一样,再聚焦一下。难懂,也可能是因为我们对作者的写作背景比较陌生。如学生问:为什么掉到牛顿头上的是苹果,不是梨?这是有背景的,国外房前屋后的苹果多是观赏而非吃的,不采摘,所以容易掉到头上。不能曲解作者的原意。包括杜威、布鲁姆等的理论,都是基于他们的背景提出的。理解: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追求理解与基于学情是相通的。让我们的学生体会到生活与学习的密切联系,就容易产生成就感。</p> <p class="ql-block">交流会现场</p> <p class="ql-block"> 四月正芳菲,梨花枝头眉。</p><p class="ql-block"> 相约云端上,春风不须归。</p><p class="ql-block"> 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将继续以教育典籍为引领,加强专业阅读,在阅读中思索,在思索中精进,为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持续赋能。</p><p class="ql-block">文字编辑:张如意</p><p class="ql-block">图文审核:王仲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