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卫星地图郓城南赵楼村</p> <p class="ql-block">南赵楼村赵氏家庙</p> <p class="ql-block">1969年沛生哥带赵立松到贵阳合照</p> <p class="ql-block">2007年第一次到赵楼与沛生哥家人合照</p> <p class="ql-block">2012年二姐,姐夫和沛生哥等在赵楼家庙合照</p> <p class="ql-block">2018年爷爷三兄弟(德济,德羡,德溆)部分后人相聚郓城南赵楼</p> <p class="ql-block">同门厚字辈左起;宪明,黔,培生嫂,沛生哥,郑州二姐,固厚哥,固厚嫂,鲁厚哥,晓军</p> <p class="ql-block">长房大哥薰忠儿子瑞黄</p> <p class="ql-block">到鹤岗与瑞黄哥,他的晚辈合照</p> <p class="ql-block">黔,筑雨在德济墓碑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老家带到贵阳的香椿苗在贵阳生根发芽</p> <p class="ql-block"> 我出生时一家人生活在贵州遵义,活了五十几岁才第一次到老家山东省郓城县南赵楼村——爷爷,祖爷爷,太爷爷以及以前十辈祖宗生活的地方。这里也是爸爸,大爷(赵力中)出生和小时候生活,1937年7.7事变以后,他俩在这里跟着共产党参加抗日队伍的地方。就在这村中俺家的老宅里,爸爸与几位战友(徐雷健,李云川,王克等人)组成的中共郓南县委坚持工作了很长时间。这里还是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前发起鲁西南战役攻打阳山时刘伯承邓小平指挥部所在地。从小到长大成人我没少听爸爸妈妈说起老家的事。爸妈在世的时候没觉得老家和我们这一代有多大的关系,听他们说以前的事只是觉得挺好玩,对老家人长得什么样没有具体映像。文革期间爸爸刚从牛棚解放出来,就让我们这一辈同一个爷爷唯一还在老家南赵楼村居住的亲人,沛生哥(爸爸四哥的儿子)带着他儿子小松来贵阳住了几天。从那以后直到我2007年去南赵楼村就没有见过俺老家村里的人。这年冬天我乘着去东北沈阳、大连,山东青岛、济南、泰山、曲阜出差的机会,脱离出差团队两天,匆匆忙忙地去到我的老家山东省郓城县南赵楼村,并在那里住了一晚。从那时起才有老家离我并不太遥远的感觉。那天见到沛生哥,嫂和他的四个儿子媳妇,还有在家的孙子。还去了同一个老爷爷的堂哥固厚家,在那里看到赵氏家谱,家乘。听固厚哥讲我们这个家族的来源,老家的一些基本情况。我在那本家谱里找到爸爸和我们这一辈那一页用相机拍了下来,还拍了家乘的几篇文章。这时知道了,从本家族定居赵楼的祖宗算起到我这一辈,俺们这个赵氏家族在郓城的南赵楼村稳定居住了十九代已经五百多年了(从我这一辈往下数又有了四五辈人)。</p><p class="ql-block"> 南赵楼村地处鲁西南菏泽市郓城县境内,离郓城县城有20多公里。这里是宋代水泊梁山头领宋江的老家,他在这里做过小官,还在这里杀了阎婆惜。据说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有八十位出自郓城。现在的南赵楼已经是镇所在地,紧挨着339省道,算是当地的大集市。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展,这里的变化也挺大。</p><p class="ql-block"> 2007年到赵楼是听侄儿小松说赵楼这块儿地下发现煤矿,很快就要建个大煤矿。的确2012年再去的时候村边多了许多房子,省道两旁的商铺也开了许多家。</p><p class="ql-block"> 2018年是清明节期间来到南赵楼村的,目的是到老家立碑,祭祖,缅怀各辈祖宗为在这里稳定生活以及迁居外乡晚辈付出的辛劳和创建的业绩。同时也进一步了解家族的历史,以我的方式写一篇让人们方便看到的文字记录,争取拉近我们这些从父辈就迁居外地本族子孙们与老家的心理距离,从本家族优秀传统中吸取营养。这次清明祭祖之行,看到了一些以前不曾见过的景象,听到几个关于老家有趣的故事。先从赵楼创建始祖和他的祖宗说起吧: </p><p class="ql-block"> 根据赵氏家乘重修族谱小引记载;“吾家本王氏籍,济南府长山县。一世祖讳善,二世祖讳重,三世祖讳山……九世祖讳琰。从外祖家姓改姓氏赵更名荣,明景泰元年迁郓是为赵氏始祖。”这里记载郓城赵楼始祖是济南府长山县王氏第九世孙,明景泰元年(1450年)迁居郓城,改随外祖家姓赵并更名荣,字广福。以前也听妈妈说过,在我们老家那一带有个让人不太理解的说法;“赵家坟里埋了个王老头”这里的王老头就是郓城南赵楼赵氏始祖。</p><p class="ql-block"> 始祖赵荣定居郓城赵楼娶卞氏生两子:赵瑞、赵整;二世祖是赵瑞,字景正,娶邱氏生子四:赵中、赵度、赵权、赵量。赵端长子三世祖赵中,字大本;二十五岁中弘治乙卯科山东举杜宝榜十九名;明弘治九年(1496年) 授北直隶真定府深州署学正,明德正二年(1507年)任归德府儒学教授,明正德五年(1510年)被皇帝钦派陕西乡试主考官,明嘉靖三年(1524年)任直隶顺天府儒学教授,嘉靖五年升任霸州知州。三世祖是俺家族定居赵楼后第一位光宗耀祖的读书人。这时就证明了赵楼是个好地方,始祖荣老太爷在这里创建家族基业是圣明之举。老人在这里不仅有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还能看到孙儿读书成才,科举高中,为官一方造福百姓。也成就俺赵楼持续了几百年耕读传家注重教育的良好家风。从这往后家族中就不乏出产优秀的读书人,在明清两代有高中举人的,也有不少秀才、贡生、国学生等不同层次的读书人,这些有文化的祖辈都是乡贤名士,有的参与地方文化建设--与修县志。有的不辞辛劳搜集资料,四方调查编修族谱,编撰家乘。有的作文写诗传递儒学文化精髓。为郓城赵氏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家族良好文化传承下,我族后辈立命树德,为人忠厚,立业久长。由于注重传承,早在康熙十三年(1674年)九世可化祖就开始修族谱,并且当时就到本族原籍长山县,将郓城赵氏族谱与长山王氏族谱联为一册。现在最新的郓城南赵楼赵氏族谱已经是第七次修编。我族后辈能通过这些文字能清晰看到本族五百六十多年来各门各支的来龙去脉,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本族先辈文人留下的作文诗篇。我族南赵楼祖茔也在那些兵荒马乱,动荡不安的年代保存下来,现在还被山东省郓城县人民政府划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顺着族谱往下看,三世中祖娶刘氏生一子,名侗字子静是我们的四世祖,也是读书能人。有岁进士身份(贡生的雅称)任肥城训导也是有功名的祖辈。侗祖只活了32岁,英年早逝可惜。侗祖娶梁氏生一子,名卜字汝吉号易庵,是五世祖。也是读书高人,曾由庠生入国子监,活到七十三岁。卜祖不仅高寿而且多子,娶王氏、继李氏共生五子。这五子中长子来,次子孟,三子魏,四子晋,五子廷芳。现在族谱记载的赵氏后人都是如下三支的后人即:孟为长支祖,魏位二支祖,廷芳为三门支族。我们这一支是长支 。</p><p class="ql-block"> 在本族定居南赵楼到改革开放前的500多年里,历代赵氏族人经历过相对太平的明代中期,清朝的康乾盛世。也经历了明末清初的改朝换代,清晚期的太平天国、山东捻军动乱以及匪患频发的动荡年代。这里先不说这些动乱起因与谁对谁错,它给老百姓带来的都是灾难性后果。在这些动乱年代里,我赵氏家族也难免受到波及,但总能以豁达坚韧的胸怀面对,坚信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助我族人团结乡里,渡过难关。重视教育、诗书传家的坚固基础早在明代先辈时就已经奠定。被郓城县志收录,我族七世先祖栩然的诗句就是佐证:“东壁文星涌地明,层楼供奉喜初成。凭高想见天心妙,眺远切思人事平。储养栋梁方胜任,深培基址故无倾。百年从此遗踪在,几阅浮云世上情。”而同样是被郓城县志收录,我族九世祖可化的诗句却说明乱世萧条的年代我村的景象:“远近荒村奉比邱,春光九十未能休。我村别有一风味,午夜书声接碧畴”。我族先辈注重教育,历代各辈都有优秀的读书人涌现。即便是后来领兵打仗在晚清立下战功,受同治皇帝召见于太和殿的三品大员,本门十六世赵康侯也是幼习儒业以贡生身份走上仕途。关于赵康侯的资料“百度”一下可以看到许多条目,当然网上的叙述有些是立足于农民起义造反的角度对我们这位祖爷爷评价不太正面。但从国家正统的角度看他可是位真英雄。道光年间督办曹州十一县团练,后被僧格林沁王调赴军营转战于山东,河南,安徽等省,屡立战功。僧格林沁王同治四年菏泽城西战殆后,先后被曾国藩和李鸿章传见并委以重任。在这样的年代里我赵氏族人本着忠义爱国的传统信念,有不少热血男儿投身平乱安邦的战争中去。成为当时国家的稳定因素。当战乱平息带领乡亲参与平定乱局的赵康侯祖爷爷顾及跟随自己征战战士们大多是无地农民,于是为民请旨将复原战士安置到江苏沛县微山湖西垦荒,使之得以温饱。时至今日他们的后代仍在当地安居乐业。我家爷爷也因这次安置得到了微山湖西的一块土地,这也是我们小时候常听爸爸说他童年有一段是在江苏沛县微山湖边度过的原因,还有老家的沛生哥也是在沛县出生,直到解放前夕才随他的父亲(我们的四大爷)因故从沛县迁回郓城南赵楼。 </p><p class="ql-block"> 十六世里我的亲祖爷爷(曾祖父)赵金銮字驾庵是清朝从九品官,他与赵康兆、赵康侯是五服内的堂兄弟,也是一位有文化,有工作能力,聪明仁厚的人。娶嘉祥县梁宝寺曹氏为妻,继汶上县曹家垓曹氏,生三子。长子德济,次子德羡,三子德溆。德济是这家的大哥,也就是我的爷爷,娶巨野田庄监生殿栋公女为妻。俺家奶奶可是读书人家的闺女。小时候常听爸爸说起奶奶的事,因为爸爸是家中四男两女里排行最小的,再加上爷爷在爸爸年幼时就去世了,奶奶带着爸爸的时间很长。她带着幺儿在沛县生活,丈夫去世后回到郓城南赵楼,从此守着这小儿子上学读书,到女儿家居住,直到这个幺儿考上当年韩复榘开办的济宁职业学校才离开。</p><p class="ql-block"> 金銮祖爷爷在世时为这一家积累下不小的家庭财富,他三个儿子守着殷实家业过日子。直到解放土改时我爷爷(早已过世由长房长子处理家庭事务)的三兄弟家也没有正式分家。这样的环境中那句“胸无远虑,必有近忧”的名言兑现了;开始是吸食大烟(鸦片)挥霍家财,同时也伤害身体。我的爷爷鸦片上瘾,在吸食和戒烟过程中都造成身体的严重伤害,先是弄伤了自己的腿留下残疾,随后病魔使他中年去逝。另一个原因是摊上官司;二爷爷德羡卷入一桩通匪案件,为救他出狱消耗大笔家财。即便是这样,殷实家业还是维持了很长时间。直到土改前几年三爷爷德溆因为吸食鸦片一年之内卖掉了家里30亩地和一头大黑驴。这样的行为造成的后果到土改时反倒成为幸事。田地卖了,在世爷爷辈和以下南赵楼村在册的可是有一大家子人,可是名下没有几亩地了。按照当地土改成分划分标准这是贫农。是贫农就有分得地主土地的资格,那时爸爸虽然已经是共产党的县委书记,但村里还是当他是村里人,革命成功后还回赵楼当农民,因此在他名下也分到了七亩地。这事爸爸以前对哥哥姐姐说过。不过在共产党组织不同时期表格的家庭成分一栏里爸爸一直填写地主或者破落地主。</p><p class="ql-block"> 父亲这一辈是忠字辈,是南赵楼赵氏第十八代。在十六世金銮祖爷爷下十七世长子德济,次子德羡,三子德溆。长子德济字方乔,下有四子两女,我们的爸爸是这家最小的儿子原名葵忠。他的大哥薰忠,二哥英忠,三哥狄忠,大哥和二哥中间有两个姐姐。家里的称呼不是按男丁顺序往下排,而是把两位闺女也排在顺序中,也就是大哥薰忠,二姐,三姐,四哥英忠,五哥狄忠(离开家时间比较早下落无法考证,所以没有为晚辈保留称谓),六弟葵忠(晚辈称五叔,五爷爷)。再往下就是我们十九世厚字辈,其中我大爷薰忠娶刘氏有两子一女,长子祚厚不幸夭折,次子瑞璜现在黑龙江鹤岗居住今年清明后我曾去看望这位老哥哥,今年八十多岁身体硬朗,现在身边有两儿两女和孙子相伴(上右图有故事的老人瑞黄哥,左图我和瑞黄哥两儿两女和媳妇女婿)。我这里记录的故事许多是从他那里听到的。</p><p class="ql-block"> 在上世纪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老家南赵楼村有不少有志青年跟着共产党走上保卫国家,建立新中国的道路。抗日战争初期除了有大爷赵力中,父亲赵葵忠(王文)外,我知道的还有堂哥赵一飞(赵恩涛),杨村夫(赵恩波),赵恩霂等人。赵恩霂是前面提到清朝三品大员赵康侯的曾孙,抗战时期在村里坚持抗战活动,为掩护驻扎我村中共郓南县委同志转移被日本鬼子抓取做苦力,辗转脱险后继续在村里开展革命活动。解放战争时期被国民党反动派还乡团活埋杀害。解放战争时期父亲的叔伯兄弟,我们的三叔赵艺忠,四叔赵永力,堂哥赵华(力中大爷长子),堂哥赵玉琴,赵欣厚等人参加了解放全中国的革命队伍。有的南下贵州,有的南下华东,华南,也有留在北方的。三叔艺忠南下后定居广东河源,四叔的部队在石家庄并在那里安家转业直到离休。堂哥赵华到了福建安家在福州。欣厚哥(王玉民)南下到贵州任遵义南北镇区委书记,1950赴开会途中遭土匪袭击,壮烈牺牲。玉琴哥跟着父亲南下参与接管绥阳县,在那里任区长,县长,县委书记,文革后到遵义任职并在那里离休。</p><p class="ql-block"> 老家南赵楼根深蒂固守着那片土地五百多年,养育了二十几代赵氏子孙。在不同时代赵氏子孙顺应历史,向外发展繁衍。所到之处根生叶发,广结硕果。仅按2001年七修族谱前言所述,当时的初步统计全族人口就超过四千余人。遍布全国二十九个省市自治区。现在又过去近二十年,人丁更加兴旺,分布更加广泛,族人事业不断发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