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道贯巷,旧称道观巷,亦名道冠巷。位于柯城南隅,北起蛟池街,南与仁德路、百岁坊相接。</p><p class="ql-block">明弘治《衢州府志•坊市》称“道观巷”,因旧有玄妙观而得名。《明一统志》记载:玄妙观在府治南,唐天宝间建。而《清一统志》记载:玄妙观,在城治西。现道宫,玄妙观已毁。</p><p class="ql-block">另有一说,道贯巷是以“德配天地,道贯古今”之颂词而名。民国《衢县志》:“巷以玄妙观得名。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坊,在南隅孔氏家庙左右。原与道宫玄妙观为邻。而道冠巷得名,疑因误‘冠’为‘观’。” 民国《衢县志》:“贯,今误作观。通鲁儒坊东岳庙。”</p> <p class="ql-block">清末民初,道贯巷曾是衢州首富、衢县商会会长汪乃恕家族的聚集地,世称“道贯巷汪家”。其位于道贯巷东侧,北起道贯巷北头,面临蛟池街,南至荷花巷止,长约150米,宽约40米,占地面积大约6000平方米,占据了半条道贯巷,堪为城中大户人家之冠。</p><p class="ql-block">汪氏家族在此居住了百余年。经历了晚清、民国和新中国的诞生。遭逢战乱,历经磨难。这个家族悲欢离合的故事,可谓是中国近世大变革时期的一个缩影。</p> <p class="ql-block">汪乃恕(1865—1913),字行可,号守一。江山大陈人。其父汪膏(1799—1876),号植庵。曾官江苏嘉定县丞。辞职后,经营典当业于开化华埠,盈利万金,累积而富。田亩之多,成为从江山大陈到衢城道贯巷新宅,可不踏入外人地的豪门。</p> <p class="ql-block">文献记载与口碑相传,汪膏睿智沉毅,风流倜傥,又为人豪爽,乐善好施。其以“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德为治家理念,一生为家乡做了许多善事。而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创办了“萃文会”,类似于今天的教育基金会。在此基础上,开办了萃文义塾,又称“环山试馆”,培养学子。使得大陈的重教尚学之风十分浓郁,家家耕读为业,户户诗礼传承,人才辈出。</p><p class="ql-block">咸丰八年(1858),太平军石达开所部进攻江山大陈,死伤惨烈。汪膏举家避战乱于衢州,后因生意往来,也经常客居衢州,并殁于衢州。</p><p class="ql-block">光绪二十六年(1900),江山爆发了刘家福的“红巾军”起义。饶有资产的汪乃恕遂举家迁居柯城,于道贯巷聚族而居。</p><p class="ql-block">汪乃恕在美俗坊西北面开设“汪同顺油行”,占地约七亩,雇工几十人,千斤大油缸有百余只,库存油脂在千担以上,是当时衢州油行中的老大。其还在商贸繁华的水亭街开设了中英大药房,经营西药,兼营百货、卷烟等。光绪三十三年(1907),当选衢州商会副总理。</p><p class="ql-block">汪乃恕秉承家风,积德行善,好义尚侠,乐善好施。修路造桥,捐资社会。其继承父亲遗愿,致富仍不忘教育。在衢州又创办了萃文义塾,聘请名师授课。每月初一、十五,还亲自召集生童会课。会课期间,生活费由萃文会支给,就读的人日益增多。汪乃恕还在衢州购置田产370亩,并在中河沿建萃文仓库,以充实萃文会的教育支出。</p><p class="ql-block">汪膏、汪乃恕父子两代人在萃文会的基础上创办了萃文义塾,又在萃文义塾的基础上创办了萃文小学。抗战时期,又成为萃文中学,培养了许多莘莘学子,在江山历来成为美谈。</p><p class="ql-block">1911年辛亥革命,光复军兴。汪乃恕奔走于军政府,筹集军需,慷慨论事,地方为公,因积劳成疾,在上海溘然辞世。</p> <p class="ql-block">1919年,状元出身的北洋政府总统大总统徐世昌为汪乃恕颁发了《褒奖令》,并立“孝德永彰”匾额。</p><p class="ql-block">《褒奖令》云:“事亲竭力,先敦百行之原;好义急公,不吝千金之产......立身行道,济众博施,似此高风,允矣宠饰。”</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汪乃恕遗下的产业在长子汪昭(1882—1931)兄弟的合力经营下,生意兴隆,长足发展。鼎盛时期,各种植物油北到天津,南到广州,几乎占据了半个中国。中英大药房发展到中英百货商行,并成为上海华成烟草公司、美国德士古石油公司等的衢州总经销,经营各种香烟与煤油,获利颇丰。汪昭在经商之余,投身政界。1918年当选浙江省第二届参议会议员,并连任第三届省参议员;1922年,还兼任浙江省宪法会议议员。与屈映光、沈钧儒、马叙伦等政要与社会名流相结交。</p> <p class="ql-block">汪氏家族中最显赫的是三子汪展(1889—1953),字志庄,号六达。1918年当选民国第二届国会众议院议员,后任政务院商务部专员。</p><p class="ql-block">1926年北伐军兴,汪展投笔从戎,参加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军政治部秘书。北伐东路军总指挥何应钦抵达衢州后,就下榻在道贯巷汪家宅院,并在此住持召开了团以上军官的军事会议。北伐军开拔后,汪展随军北上。在攻打建德时,被军部指派出任建德县县长。</p><p class="ql-block">汪展擅长书法,尤工篆隶。是民国时期衢州的一位大鉴藏家。其夫人余秀楣与民国著名书画家余绍宋是亲叔伯兄妹,余绍宋的父亲余庆椿与余秀楣的父亲余庆龄是亲兄弟。</p><p class="ql-block">在京居官长达十年期间,恰值余绍宋在北洋政府任司法次长、代理总长,彼此多有交集,过从甚密,《余绍宋日记》中多有记载。</p><p class="ql-block">汪展喜游北京琉璃厂,这是京城著名的古玩集散地。汪氏大量的古籍、字画、碑帖、铜器、瓷器、杂项等,大多由此获藏。其曾嘱三子篆刻家汪新士为其篆有“永怀京国旧游处”白文印,表达了对琉璃厂的留恋。</p> <p class="ql-block">汪展的许多书画、碑帖、古籍,多钤有汪展的“环山园劫余物”“汪展”“志庄审定”“壮霓楼”以及余绍宋“越园鉴赏”“越园”的鉴赏印。今大多藏于衢州、江山市博物馆,部分散落于民间。</p><p class="ql-block">最经典的收藏,是汪展在京以重金三万大洋购藏了从清代圆明园属园长春园味腴书室流落民间的一部巨著《四库全书荟要》。</p><p class="ql-block">《荟要》是《四库全书》的精华部分,曾经是乾隆皇帝的御赏之物。传世仅为两部,另一部保存在紫禁城坤宁宫御花园之摛藻堂。</p><p class="ql-block">当年,这部《荟要》从京城运回衢州时,足足用红木做了五十余只书匣来盛放,并珍藏于道贯巷新建的阁楼中。</p><p class="ql-block">抗战爆发时,为确保《荟要》的安全,运抵常山溪口,贮藏于汪氏的同昌仓屋。1942年日寇对衢城的狂轰乱炸,道贯巷汪氏新宅被炸毁,《荟要》果然躲过一劫。</p><p class="ql-block">解放后,政府接管了同昌仓屋,连同《荟要》及文物古董,一并移交给溪口粮管所。 </p><p class="ql-block">1960年,国家文化部根据线索,会同浙江省特派专家来衢州寻找《荟要》的下落,意欲收回。但时过境迁,已损失殆尽,下落不明。</p> <p class="ql-block">汪展的三子汪开年(1923—2001),字新士,号无际老人、不舍翁,出生在道贯巷。师从西泠元老王福庵、韩登安、丁辅之、唐醉石等名家,博采众长,独步印坛,是西泠印社的早期社员。然其桀骜不驯的性格,与不谙世事的书生之气,一生坎坷,曾两次锒铛入狱,吃足苦头。晚年,其以新士代名,在荆楚湖北先后创设了南纪印社、中流印社,培养了三千书法、篆刻弟子,蜚声书坛,声名远播。</p><p class="ql-block">2000年,笔者编著《衢州书画人物录》一书时,经杭州书画家包辰初先生介绍,与身在深圳的汪老先生曾经通过一次电话。汪老先生精神镌乐,浓浓乡音,侃侃而谈,对家乡衢州充满了眷恋之情。</p><p class="ql-block">汪新士逝世后,他的学生们结集出版了《汪新士篆刻书法集》《汪新士纪念文集》,记录了其跌宕经历与艺术人生。在广州,还专门建造了“汪新士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汪乃恕的曾孙汪乐夏先生曾撰写《八字大门》一书,叙述了汪氏家族的百年沧桑。该书文笔犀利,措辞洗炼,却又不失真情流露。</p><p class="ql-block">纵观道贯巷汪氏家族的历史变迁,在跌宕起伏、风雨如晦的岁月里,这个家族以“八德”为修身、立命之基,内修于心,外化于行。面对朝迁市变,审时度势,从容处世。富贵不淫,贫贱不移,顺境不骄,逆境不怨,甚至以德报怨。《易传》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个家族的故事,给后人留下很多的启示。</p><p class="ql-block"> 民国时,道贯巷还有县立第二小学、中山小学先后设此。孔子七十三代裔孙、三衢医院院长孔熊瑞也曾居此,郁达夫在《烂柯纪梦》中记载了他来衢州时,孔熊瑞陪同参观孔氏南宗家庙的情形。新中国后,浙江省文史馆馆员戈宝森亦曾居此。</p><p class="ql-block">(感谢汪乐夏先生对本文提供的帮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秋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