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宅门门楣文化

明朝牵马人

<p class="ql-block">文/解向军</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u>  古代大宅门门楣文化</u></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门楣的起源。门楣就是正门上方门框部位的中间,一般都是粗重实木制作或砖雕结构两种,也有石板刻制。古代按照建制,早期只有朝廷官吏所居府邸才会在正门之上标志文字,称之为门楣。早期一般平民院落是没有门楣的,那怕你是地方大户人家,没有品秩身份,是不许在宅门上标示门楣的。随着时代的进步,隋唐时期,门楣文化得到了大力推行,之后各朝代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到明、清朝,门楣文化有了提升和规范,并得到了普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正我枢机</b>(171)</p><p class="ql-block">枢机正,则莫不正矣;枢机不正,亦莫之或正矣。枢与机,比喻事物的关键部分。《易·系辞上》:“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 王弼 注:“枢机,制动之主。” 孔颖达 疏:“枢谓户枢,机谓弩牙。”志向不同了,习惯便不同;习惯不同了,人也就不同了。志向是做学问的关键,也是一个人向善或向恶的车或船。关键部分正了,那么没有不正的;关键部分不正,就没有什么是正的了。董子(仲舒)曰:“以仁安人,以义正我,仁,人也,义,我也。仁之法在爱人,不在我爱;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众人不察而反之,诡其处而逆其理,鲜不乱矣。”一般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反其道而行之,混淆了二者关系,违背了自然天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行有尚</b>(172)</p><p class="ql-block">韩城名寨解家老砦子建于明朝天启元年(1621),四十多户人家从村里一下子搬迁于寨子,四面皆空的土圪垯上已是满载负荷,有一户人家别出心裁地在半崖上向南开建十面砖窑,悬空走廊,巧夺天工,整整400年历史,今仍完美无损。二000年后再无人居,门楣尚存。“行有尚”出自《坎》卦的《彖传》语。意思是努力前行必被崇尚,说明往前进取可建功立业。此谓以“刚中”之德处“险”,行必有功。当您身临其境,才知重险也。水流而不盈,行险而不失其信,维心亨,乃以刚中也。行有尚,往有功也。天险不可升也,地险山川丘陵也,祖公设险以守其家,险之时用大矣哉。</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风追司马</b>(173)</p><p class="ql-block">该楣为韩城市徐村司马迁祖籍巷道官楣,历史悠久,豪气云天。《论语》:“君子之德风,风,用来比喻司马迁高洁品行;追,追慕的意思。”范仲淹: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史记》被鲁迅先生称作“史 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1958年郭沫若为司马迁祠题写的碑文中有“文章旷代雄”、“功业追尼父”的赞语。历朝历代有民祭司马迁的活动记载,今韩城人则多以“风追司马”作主题搞祭祀活动。</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和宁居</b>(174)</p><p class="ql-block">该门楣在韩原今存一幅,尚古。《国语·周语中》:故能光有天下,而和宁百姓。和宁,使和平安宁、和睦安宁,谓和解,平息。人世间为一己之利者,在历代社会生活中喜欢明争暗斗,搬弄是非、挑拨离间、隔岸观火、落井下石之类的人,比比皆是。户主人或宦海游历,得失不计。选择民居,益享天年。</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攸其居</b>(175)</p><p class="ql-block">攸,此字本义为击打,《说文》认为本义为流水,并由此引申指居处。还可作连词,相当于乃,于是。《诗·大雅·韩奕》:“为韩姞相攸。”又用作句中语气词。《书·洪范》:“四曰攸好德。”甲骨文用作地名,亦用作方国名。还通“修”,指休养,强德。“攸其居”,主人经过半生拼搏,创建一处舒适的住宅,使自己老人和孩子们住进了理想的地方,环境优美,显得非常满意,天伦之乐。一个“其”字,绝美。</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職思其居</b>(176)</p><p class="ql-block">职:常。居:指担任的职位。 谓考虑自己的本职工作。语出《诗.唐风.蟋蟀》:“无已大康,职思其居。”清.魏源《默觚下.治篇十一》:“朝野上下,莫不玩细娱而苟近安,安其危而利其灾。‘职思其居’者,容有之矣!” 无:勿。已:甚。大(tài 太)康:过于享乐。“ 职思其居 ”,职:相当于口语"得"。居:处,指所处职位。 意思是:不可太享福,本职得承担。韩城市现仅存此一联楣,户主人历史上曾任职某地要职,头脑保持高度清醒,尽职尽责。</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乐恒产</b>(177)</p><p class="ql-block">这是古代韩城唯一一款关于农业生产理想指标的门楣,实在难得。当然,这并不是说古代人不重视农业生产,而是他们每个家庭单位都在围绕着农业作业,无论老小,辛辛苦苦,满年累月的劳动。就是官做大了的人,都习惯地关心每个季节的农业收成,不离其本。越是知识分子,越重视粮食状况,因为他们知道数千年的安国之本,都是努力为了老百姓的丰衣足食。从众多的古门楣研究,我们会发现,古道人家更重视子孙的素质建设和道德建设。他们若培养一个科举子孙,就是最好的丰收了。而在旧中国农业落后的历史中,农作物靠天的亩产量非常低,当时是改变不了的事实,所以,农民只有一个心愿,稳产,即“恒产”,就满意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敬勝怠吉</b>(178)</p><p class="ql-block">这则门楣非常个性,具有极高的古代哲理性。意思是:敬胜过怠慢的吉,懈怠胜过恭敬的了,正义胜过私欲的人从,要胜过正义的凶。出自《武王践阼》,选自西汉戴德的《大戴礼记》。王行西,折而南,东面而立,师尚父西面道书之言曰:"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义胜欲者从,欲胜义者凶,凡事,不强则枉,弗敬则不正,枉者灭废,敬者万世。藏之约、行之行、可以为子孙常者,此言之谓也!且臣闻之,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以不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十世;以不仁得之,以不仁守之,必及其世。"</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和发祥</b>(179)</p><p class="ql-block">该门楣尚古,“和”字前面在说过的门楣中多次出现,平和、和缓、和谐、和睦等。“发祥”,指兴起。泛指开始建立基业。语出《后汉书·班固传》:“发祥流庆,对越天地者,舄奕乎千载”。“祥”字,本意指有关吉凶的征兆。祭祀、奉行羊向上呈现美好的品德,为祥。 祥,福也。一云善。</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尊德乐义</b>(180)</p><p class="ql-block">尚古门楣,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p><p class="ql-block">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p><p class="ql-block">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从古人对此额楣释解,我们可以见得古人生命的意义,生存的高尚情操和做人的基本规则。这就是我们的祖先,决不做损人不利己的傻亊。不为良相,可做良医,独善其身,乐于助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