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宜黄.秘境曹溪

雅乐郑声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小小的宜黄县城有座曹山寺,却是曹洞宗的祖庭。更有意思的是,曹洞宗一直传承着“五位君臣说”和“回互之说”的道教宗旨。</b></p><p class="ql-block"><b> 相传早在唐朝之时,有位叫洞山良价的禅师,一次外出参悟,遇到云严道人相托《参同契》以求密传,希望这篇道教秘籍能被后人参透。并留预言:“未法时代,人多乾慧。若要辨验真伪,有三种渗漏,於此三种,子宜知之。一曰見渗漏,機不離位,堕在毒海,二曰情渗漏,滞在向背,見处偏枯,三曰语渗漏,究妙失宗,機昧㚵始,濁智流轉。” </b></p><p class="ql-block"><b> 我们把云严道师的这段话与洞山良价的《宝镜三昧歌》内容相比对,就会发现它们都有同一个指向“语渗透”和“辨真伪”。契,指的是古代契文也即甲骨文字,想来曹洞宗祖庭能植生于小小的宜黄县城绝对不是偶然的巧合,难道宜黄的方言与契文相互参同可辨古汉语音义的真伪?</b></p> <p class="ql-block"><b>  《宝镜三昧歌》开篇云:“银碗盛雪,明月藏鹭。类之弗济,混则知处。意不在言,来机亦赴。动成窠臼,差落顾伫。背触俱非,如大火聚。但形文彩,即属染污。” </b></p><p class="ql-block"><b> 这段话大概是说,世间万事万物的真相,时间久了就容易混淆而难辨真伪 。参悟的人机缘到了,我想表达的意思自然也能够体会到。专注于一件事情,并不断深入,那么他的认识和思想与别人就会产生差距,往往也就会背离了大家统一的认识范畴,这会让自己内心倍感煎熬,一旦你想以生动的文字来澄清你的认识,那就染污了人们根深蒂固的思想。</b></p> <p class="ql-block"><b>  佛道有言:“河沙品类,幽显圣凡”,宜黄方言就是古汉语中的河沙,虽然历经千年岁月的流转,却依旧彰显不凡。</b></p><p class="ql-block"><b> 在宜黄方言中有一个表示“相邻共有”含义的语音词汇“戈邛”,在甲骨契文中作“伐邛”字凡数百見。但甲骨文从工从囗的构形“邛”字含义,学术界却一直未取得一致意见。有的学者认为甲骨文“邛”字即所谓的“曷”字,象倒置的夯具於地穴上,表示歇息之义。但是,依此解读所见卜辞条中的“邛”字却存在释读的困难。这也就是说,在没有上古语言含义为基础的前提下,我们是无法参透契文的真实内容。在流传的今本毛传《诗经》中,所见邛字应用二例:一例是《诗.小雅.巧言》:“匪其止共,维王之邛。”诗中句尾对仗的共与邛,在宜黄方言中都是用来表示“相邻共有”的含义。另一例《诗.陈风.鹊巢》:“防有鹊巢,邛有旨苕。”其中的“邛”字,用在宜黄方言中释读也是表示“共同享有”的意思。然而因古籍文献记载的缺失,人们对邛字的本义却存在未知,倒是在宜黄方言中传承了邛字古老本义。在宜黄方言中“邛”依旧读qⅰóng音,“戈邛”语例表示“相邻共同拥有”的含义在宜黄方言中至今能够日常用到。卜辞中所见表示相邻共有的邻方“伐(戈)邛方”词汇应用实例如下:</b></p> <p class="ql-block"><b>卜辞中的“戈邛方”,指代共享边界的邻方。</b></p> <p class="ql-block"><b>依据甲骨文“伐”字的造形理据,伐字所见象形文字当是古人刎项之交的含义刻画,“戈”的符号也当表示规矩交合的意思,如简本《诗经.蒹葭》“在水一方”作“在水弌方”,弌古从戈读戈音,表示合而为一的含义。而宜黄方言依旧把事物相合读着“戈”音,这种语言音义和甲骨文象形表达进一步说明了宜黄方言与甲骨文字之间的“同源词”关系。</b></p> <p class="ql-block"><b>伏羲执矩女娲执规合体图</b></p>